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校企合作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作者:王正雨来源:《卷宗》2013年第02期摘要: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学合作中双方优势的累加,在这经济和科技一体化的当下,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普遍运用于校企合作之中。
本文主要是先例举出校企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对应性的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原因问题;应对措施在这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就升级为了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思想应用已经在校企之间的合作中被普遍推广。
而在产学协同创新过程中,必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出现新的应对措施。
一、协同创新中的校企合作1、产学协同创新是高校、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经济的趋势来看,现代科学研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技术革新的平均周期成为一把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尺”。
技术革新的周期是指一项革新从酝酿到投入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最初的发明和发现阶段,以及研制、试验、技术设计、制造、市场分析、试销、工业生产等阶段。
平均周期越短就意味着技术革新速率越高。
在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该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相关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也应有针对性的与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巩固、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
在新的发展时期和领域,产学协同创新在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产学协同创新的优势互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发展产学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企业只有与高校开展密切合作,才能使本企业技术得到提升,创新水平才可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既巩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又提高企业所在市场竞争领域中的知名度。
同样,高校要迅猛发展,是与企业的合作是不可分开的,。
H科教热点Science and Education Hotspots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玉华张静静王昌海孙玉胜(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在创新驱动成为国策的前提下,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勞在必行。
目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有诸多方面,制约着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及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化、协同化是解决当前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方向。
本文分析现有高校工科相关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9.05.005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Talents Based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LI Yuhua,ZHANG Jingjing,WANG Changhai,SUN Yusheng (Software Engineering College,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Henan450001) Abstract On the premise of innovation-driven becoming a national policy,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talent training.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Fa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open and collaborative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ngineering related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cultivation mode;teaching reform0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撻”。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一、引言车联网是物联网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典型应用,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
包括汽车制造商、整车厂商、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软件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车联网生态圈的雏形已经出现。
车联网已经被国家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成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点研究与应用项目。
在此形势下,将车联网专业纳入高等院校教育,培养一批具备车联网核心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已经势在必行。
因此,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为车联网产业联合培养既有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行业背景,又能掌握车联网的专业知识,解决车联网行业的综合性技术性问题的专门性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二、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前期的认识实习,学习中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后期的专业方向实习、学生毕业前的定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依托行业背景解决企业难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实践能力。
但是,本院的交通运输专业(车联网方向)是在原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方向)的基础上建设的,原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和师资队伍相对于车联网方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校内实验室设备不足原有的实验设备能满足基础课程和汽车交通方面的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
针对车联网核心技术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没有?C诺氖笛槭液褪笛樯璞福?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设计车联网方向的实验项目,难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健全没有真正的车联网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无法完善车联网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环节缺失,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学院原有的老师没有车联网行业背景,不具备车联网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了解相关企业的运行与研发过程,不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车联网方面的实践和创新。
周海英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毕业生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然而,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校企合作得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注重于知识的传递,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
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较高、实际应用性不太顺畅的学科中,校企合作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二、企业注重实践,学校注重理论与学校不同,企业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企业与学校的这种不同注重点,可以达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协同育人目的。
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倾注大量的物质和精力,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和职业经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以及不同的职业需要与要求。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率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以满足市场竞争中的需求。
经过校企合作的培训后,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率。
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具体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学生实践高校学生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毕业生往往要面对着从知识到实践的不同层面的考验。
应该从学生所学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搭建校内外合作的平台,定期走访企业,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作的模式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施实习就业高校通过实习就业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运作过程中,接受职业培训,增加职业技能。
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优势后再向其提供更为符合自身的职业培训机会,培养岗位新人才。
三、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联系。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4)3. 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5)二、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框架 (6)1. 校企合作的定义与特点 (7)2. 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8)3. 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 (9)三、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策略 (11)1. 明确合作目标与定位 (12)2. 构建合作机制与体制 (13)3. 优化合作路径与方式 (14)4. 加强合作内涵与质量 (15)四、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16)1. 企业新型学徒制 (17)2. 校企联合实验室 (18)3.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 (19)4. 社会实践基地 (21)五、新时代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与优化 (22)1. 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23)2. 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方法 (25)3.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策略 (26)六、结论与展望 (27)1. 研究结论 (28)2. 政策建议 (2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概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愈发紧密,校企合作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重要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合作共赢理论,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动因。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校企合作案例的剖析,总结出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展望了新时代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应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入手,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模式,旨在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大学校企合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中的创新。
一、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大学校企合作受到了推动和促进。
最早的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这些合作主要以经济领域为主,旨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学校企合作开展了更加多元化和广泛的合作。
例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以共同研发和创新高新技术产品;共享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以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和资源共享等。
二、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近年来,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探索。
首先,大学校企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技术合作扩展到更多领域。
除了科技合作,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合作。
这种多领域合作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大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也逐渐从传统的项目合作演变为战略合作。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能够共同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合作。
这种战略合作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有助于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还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创新。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学和企业能够共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还可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协同共建、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①—————以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为例李晓艳,庄晓纯(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普宁515300)[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企业的技能人才和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利用高校的教师人才和科研力量,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瓶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校企共投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科研团队,协同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协同共建;双主体育人;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2-0048-02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飞跃发展,高等教育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高职教育同样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
因各种原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的不断探索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失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李克强总理批示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食品检测专业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背景下而开设的一个新型专业。
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机构对食品检测技术十分重视,纷纷加大了设备投入和技术培训。
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食品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显得十分必要。
一、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方向与路径校企合作的动力必须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合作的基础是优势互补,合作的目的必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81980 学科教育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此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发展历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经历了职业院校自主独立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政府主导集中建设资源共享型模式和政校行企多元共建模式等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职业院校独立建设模式。
职业院校为了完成专业课程实习实训任务,依靠院校自有资金,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校内建设一系列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完全是根据院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师生水平、场地条件等实际需要进行建设,能适应院校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其缺点是受资金、场地限制,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设备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功能上与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第二个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模式。
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职业院校独立建设的实训室,在设备数量和水平上,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弥补校内独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紧贴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开拓了社会资源,减少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场地压力,能建立一些仿真甚至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缺点是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形成一定的限制,部分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率低,甚至达不到原来的目标。
第三个阶段,由政府主导建设大型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赛”实践教学模式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1 引言德国于1976 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框架法》,经过发展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环节的实践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等的办学特色。
双赢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芬兰通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紧密相连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芬兰模式”。
在国内,蒋义然等(2019)表示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培养胜任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赵宇等(2019)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新工科人才特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协同发展为共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工科”建设,如何深刻理解新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改造的新理念、新标准,完善机械信息化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是目前机械类专业面临的重要工作。
加强本科生的数字化计算、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机电装备系统自动化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机械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教-学-赛”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而且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提升社会责任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开展好实践教学可以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1-4]。
2 实践教学改革背景2.1 专业建设现状机电工程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这四个专业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基于机械工程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以机械计算设计与分析制造为核心,以数字化和机电控制为两翼,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满足智能制造的技术需求,培养学生具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应用、机电装备与系统控制、产品创新开发等专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技术应用型、机电复合型的机械工程应用领域的高级技术与技能人才。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吉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业(集群)试点专业,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第二批省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试点专业。
高等农业院校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利弊分析作者:闫平,姜佰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4期闫平,姜佰文(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驱动下,传统经济模式已走到尽头,我国经济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
高等农业院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具有地方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农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高等院校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利弊所在。
关键词:农业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31-02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
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是主要形式。
对高校而言,提升了教育针对性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知名度和忠诚度。
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及其技术创新模式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科技创新管理学界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建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提高阶段,将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换言之,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最宝贵的新财富和最强大的新动力。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必然有宽广的发展前景。
一、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补性研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关系。
就科研机构来讲,它需要将创造的知识转变为技术创新。
科研机构拥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研究人员,具有很强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本质上属于经济活动,单纯的知识创造不等同于创新,需要企业将其转变为创新。
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办学模式研究[摘要]依托社区学院建立商学院是商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商学院通过校企资源整合,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学院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同时也顺利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商学院社区学院一体化协同创新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搭建“时时可以”“处处可以”“人人可以”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区域内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协同创新通常认为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
中关村学院与区域内企业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共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企业商学院,为社区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共同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在实践中提供了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案例。
一、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是社区教育资源的一大主体,如何整合并利用企业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通过大量摸索,逐渐形成了“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了作用。
但是,这些模式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缺陷,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首先,合作理念存在偏差。
校企合作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四方“互利多赢”。
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社区学院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培养上。
企业方面则单纯地将校企合作看成为本企业培训熟练员工、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
双方均未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社会等另外两方的利益,未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在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需求。
其次,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社区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希望通过合作为学生安排稳定的、实质性的实训基地。
企业则普遍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态度冷淡,行为被动,主动来寻求与社区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基本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益的不对等: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企业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其积极性降低。
最后,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运行机制。
从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来看,普遍存在着短期合作可以、长期合作难以持续的问题,总体表现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动力机制未能较好发挥作用等问题。
二、商学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商学院是以企业战略和人才开发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混合式培养模式设立的企业学习基地。
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
企业商学院最早出现在1955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公司管理人员。
国内企业商学院始于2000年,较为知名的如海尔大学、联想商学院、蒙牛商学院等,其特点是企业自主办学,并与高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合作机构提供培训资源。
同时,国内高校、培训机构也相继成立了面向企业开展培训的商学院,其特点是将企业视为客户,为企业定制包括教育培训、战略研究在内的相关服务。
企业学校共建商学院之所以受到企业与教育机构的青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商学院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把学校引入企业,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确定教学目标,采取因材施教和技能人才“零距离”培养模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同时,商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将企业文化带入校园,走进课堂,使社区学院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内在精神,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行动,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
另外,商学院的具体合作活动可以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员交流与相互学习。
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整个企业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间接地帮助企业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
其次,共建商学院有利于促进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社区内的企业自身就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和载体,而文化本身就蕴涵了重要的教育价值。
通过将企业文化转变为特色鲜明、日常化、可操作性强的社区教育课程,居民能由点及面感知区域文化的发展,使社区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商学院的创办,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帮助学院进行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方案的设计,使学校社区教育更符合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在商学院合作模式中,教师通过互派互学,可增强教学的实战性和前沿性,把课堂实践搬到企业,让社区居民能近距离地参与产品的设计与课题开发研究,深入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学习,强化社区居民与企业之间的认同感。
第三,商学院是校企合作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校与企业地位平等、各尽其职,有利于促进深度合作。
商学院是学校和企业“纵向一体化”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平等参与、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对等,共同成为社区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通过协商明确合作职责,参与共建,深化合作内涵,共同构建出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互融合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
三、协同创新:商学院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关村学院认真分析了区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与区域内多家著名企业共同合作,不断探索,形成了校企协同创新、共建共赢的商学院建设模式,顺利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1.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合作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
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是一体化合作的基础。
根据中关村学院的经验,商学院一般由社区学院的二级学院运作,与企业共同组成商学院校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和企业的领导组成。
建立每年两次的例会制度,讨论商学院战略发展等重大问题;制定并通过了商学院章程,明确工作内容、职责以及财务制度;聘请企业董事长为商学院院长,学院主管副院长和企业总经理为商学院副院长;根据章程设立办事机构,任命企业教育培训部部长和学院培训部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并聘用专门人员管理,同时成立由行业及学术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商学院工作。
其次,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
商学院财务在社区学院财务账户下设专项资金,单独核算,由校务委员会监督审核。
根据商学院章程,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包括专项经费、学费和培训费均纳入其中,作为课程开发、教师课酬、学员奖励、活动组织、专家聘请以及相关的管理等项目的费用支出。
这种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创新,特别是在运营模式上开了先河:双方都不以营利为目的,相反共同投入资金、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商学院建设,希望通过商学院创出品牌,从而扩大学院和企业的影响力,在带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最后,校企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
社区学院工作始终围绕着培训展开,分析商业企业现状和挖掘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学历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将学院教师学习指导优势与企业行业实践优势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项目和定制教育服务项目,打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壁垒,大力将企业文化、企业资源整合为教育力量,进而促使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益整体提升,实现“一体化”发展。
2.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作高度整合多种教学形式,以培训为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源建设。
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实质上是按照企业需求结合企业员工自身特点进行水平的提升,其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达到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商学院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构建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符合人才特点的培训架构是开展商学院培训工作的保证。
为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创新,精心设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共同建设基于模块化系统的培训内容。
将学历教育课程、各种培训课程、证书技能类培训、社区教育类课程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模块化,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
在开展培训项目时,针对企业需求,选出相应的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并设计为培训课程。
例如企业需要针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汇报演示技巧培训,这个培训项目包含了“商务管理(大专)”、专业课程“信息技术”“公关沟通”以及“商务写作”,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通识课程“言语交际学”和“现代推销策略与艺术”,中关村学院培训课程“用多媒体演示”,社区教育课程“推开e世界之门”,依据培训目标将这些课程中的相应模块进行系统设计,最后形成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
模块化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授课教师不再只由一个人担任,根据专业特长和不同模块,聘请相应的培训师进行讲授,一个培训项目的所有培训师组成开发团队,相互沟通,讨论培训内容,这样就避免了由于专业限制对培训中涉及的非本专业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使培训目标无法实现,同时也减少了不同专业有些内容相互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模块化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程完全开放,任何一个对课程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向每一个学员颁发单科结业证书。
对于商学院的所有课程,要建立一个成果互认机制。
学员参加这个平台的某些课程培训,拿到该课程的单科结业证书,可以与学历课程实行互认,避免重复学习。
其次,基于胜任力模型共同设计课程。
培训课程依据人力资源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设计,将课程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结合。
通过问卷和访谈确定待训岗位及待训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将模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
比如商学院开发的《企业内训师培训》项目,首先通过调研访谈提炼出企业对内训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应涵盖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教学能力和工具使用,并进行相应的量化;然后通过实地听课和访谈,了解待训人员水平;最后制作了企业内训师胜任力模型。
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待训人员的专业能力指标基本达到要求,但其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而教学能力和工具使用则相差较多。
依据这一调研结果,学院将这个培训项目设计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工具使用和教学方法的训练,中级阶段加入心理素质培养和沟通技巧训练,高级阶段则以案例的形式加上一些先进的内部培训理论介绍和方法训练。
胜任力模型同时还对整个培训课程的最终成果进行指导。
课程的成果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呈现,而是同样设计出成果模型,作为对课程是否达到培训目标的检验,同时反馈给学员,以便学员在培训以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1]曹声良.实现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黄浦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EB/OL].http:///article.do?id=1098,2012- 04-09.[2]苏辛.协同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