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20.18 KB
- 文档页数:12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习题精选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姚鼐( )(2)汶水( )(3)山麓( )(4)山巅( )(5)石磴( )(6)徂徕( )(7)岱祠( )(8)绛皓( )2.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1)苍山负雪_____(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_____(3)砌石为磴_____ (4)崖限当道者_____3.常识填空。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
作者_____,_____代人,他与_____、_____等同属_____派作家,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_____、_____、词章之长,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4.选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A.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并称“五岳”。
B.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
C.“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D.《水经注》是我国最早而又最全面、最系统且具有综合性的地理著作,作者为汉代的郦道元。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古时登山,_____,_____。
_____,_____,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_____,_____。
道中_____,_____。
及既上,_____,_____。
综合练习6.根据课文,选出依次填在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风雪,_____齐河、长清,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长城之限,_____于泰安。
A.冒经历越达 B.冒穿经历至C.乘历穿越至 D.乘历越经达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买五人之腥而函之C.其阴,济水东流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8.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1)或A.或得日,或否B.而或长烟一空C.或脱身以逃D.或日,此东海也(2)坐A.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D.王曰:“何坐?”曰:“坐盗。
”E.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中( )与( )意义相同 (2)中( )与( )意义相同9.从句式的角度,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同类的一项(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登泰山记》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膝”读作:xī。
故选B。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D项,“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错误,本句中“桐城”为籍贯。
关于桐城派,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故选D。
3.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
登泰山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登泰山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汶(wén)水济(jǐ)水南麓(lù)B.摴(chū)蒱山巅(diān) 若偻(lóu)C.瀑(pù)水石磴(dèng) 石罅(xià)D.徂(zǔ)徕岱(dài)祠须臾(yú)2.下列短语中加线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僻不当道者A.尽力偏僻B.尽偏僻C.尽力不在D.尽不在3.对下列句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世皆谓之天门云D.或曰:此东海也5.阅读并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 ) 须臾( )绛皓( ) 偻(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用标出。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登泰山记(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句: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理解:1、课文选自,作者,朝人,派散文家。
2、上述语段总写。
(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句:1、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理解:1、上述语段写了,先叙述,接着写,再写。
2、在写由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详细记述了、、、,以及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3、描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时,按照由到,由到的顺序,写出了。
4、“乘风雪”明写气候之恶劣,旅途之劳顿,暗写。
5、最能体现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的句子是。
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是。
(三)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句: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4、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理解:1、上述语段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和的不同景色。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实词释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句式:)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句式:)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成五采.()。
(句式:)日上,..()云一线异色,须臾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理解性默写1.《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自主探究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2)当:在,正。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
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作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3.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作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
(判断句)环节二分析文意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选B。
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是.月丁未: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③复.循西谷:古今异义,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④戊申晦.:古今异义,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⑤多平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⑥其级七千有.余: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⑦少圜.: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⑧汶水西.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⑨济水东.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⑩崖限.当道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⑪道.少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及既上:等到,介词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云: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是日:天,名词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语⽂登泰⼭记练习题《登泰⼭记》练习题⼀、基础巩固与语⾔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2)⾄于..泰安________________(3)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______(4)是⽉丁未..________________(5)余始循.以⼊________________(6)及既上.________________(7)苍⼭负.雪________________(8)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9)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10)稍见..云中⽩若樗蒱数⼗⽴者________________(11)绛皓..驳⾊________________(12)极.天云⼀线异⾊________________2.⽐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组是( ) 亭东⾃.⾜下皆云漫⾃.京师乘风雪余始循以.⼊⽇观以.西峰A .两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 .两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 .两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3.⽐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项是( ) ⽇上.,正⾚如丹及既上.,苍⼭负雪汶⽔西.流⽇观以西.峰A .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 .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 .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 .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致的是(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今所经中岭及⼭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稍见云中⽩若樗蒱数⼗⽴者,⼭也。
D .或⽈,此东海也。
5.下列句⼦从修辞⾓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项是() A .及既上,苍⼭负雪,明烛天南。
B .汶⽔、徂徕如画,⽽半⼭居雾若带然。
C .稍见云中⽩若樗蒱数⼗⽴者,⼭也。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劝.学劝:鼓励①驽马十驾.驾:驾车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①圣人无常.师常:平常、普通①击空明..临江酾酒:斟酒..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①酾酒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①洗盏更.酌更:再①而皆若偻.偻:佝偻①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2.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其次关.木索同“贯”,这里指戴上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抱怨越长城之限.门槛,这里指城墙而皆若偻.迅速B.则仆偿前辱之责.同“债”,指下狱受腐刑厥.有《国语》才举酒属.客同“嘱” 嘱托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C.请略陈固陋固执鄙陋的意见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抒发其远古刻皆漫.失弥漫道皆砌石为磴.石级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法度、法规婴.金铁受辱缠绕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山川相缪.盘绕、围绕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①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①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①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完整版)登泰山记练习《登泰山记》练习一、填空题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登泰山记》阅读练习登泰山记清姚鼐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向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趁,这里是冒着的意思)风雪,历(经过)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这里指城墙),至于(介词)泰安。
是(这)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级),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沿着)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就)至其巅(山顶)。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称作)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以及)山巅,崖限(门槛)当(横着,阻挡)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原意是背着,这里是覆盖的意思)雪,明烛(照耀)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着)雾若带然。
戊申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尽头)天云一线异色,须臾(一会儿)成五彩;日上(升起),正赤(纯正的红色)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有的人)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深红色)皓(白色)驳(杂)色,而皆若偻(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完全)漫(磨灭)失。
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从后头跟上来)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平形的、方形的),少圜(圆形)。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缝隙),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瀑布溪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一、句子翻译: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色的山峰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依稀看见云中几十个像摴蒱一样立在那里的小白点,是远处的山峰。
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4、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汶水、徂徕就像美丽的画,停留在半山腰的的云雾就像一条飘带似的。
5、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山路中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级几乎不可登。
6、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山峰)深红淡白各种颜色红交杂在一起,又都像弯腰鞠躬的样子。
二、理解1.《登泰山记》选自《_《惜抱轩诗文集》作者__姚鼐______,是_清_____代_桐城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方苞、刘大櫆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课文第一节介绍了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第二至三节写了登泰山的经过;;第四节写了观日出的情景;第五节介绍泰山古迹:建筑群和石刻;第六节介绍了泰山的冬季景色。
3、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
文中能表明这一特征的句子有:①②苍山负雪①自京师乘风雪;②4、第四节集中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_、时间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和的不同景色。
5、本文在泰山壮丽景色的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6、依据文意,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由近景拉成远景。
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得像摴蒱,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反衬出作者站得高,望得远。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
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
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答案:10.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1.B(阴阳判断相反)12.A【朱孝纯之子朱颖(子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颖(子颍)】13.(10分)(1)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颖(子颍或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等着太阳升起来)。
(“晦——月底;没有月亮”“与”“坐于日观亭”各1分,句意2分)(2)这天,我(们)观看途中(路两旁)刻字的石碑(或直说“碑刻”),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久远)的石碑(石刻)都模糊(缺失)了。
(“是”“其”“漫失”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
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