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WPS
- 格式:ppt
- 大小:483.00 KB
- 文档页数:33
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与观察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
任何原因导致大脑皮质弥漫性损害或脑于网状结构损害,均可发生意识障碍。
一病因1.感染性因素(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等。
(2)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伤寒、中毒性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非感染性因素(1)颅脑疾病:①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②脑肿瘤;③脑外伤,脑挫裂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等;④癫痫。
(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等。
(3)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所致综合征、严重休克等。
(4)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乙醇、一氧化碳、氰化物等中毒。
(5)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如触电、溺水、高温中暑、日射病等。
二临床表现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觉醒的减退。
患者精神委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当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为程度深于嗜睡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是接近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为中度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经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为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浅昏迷,中昏迷和深昏迷。
浅昏迷:意识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任何主动反应。
随意活动消失,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时可见痛苦表情和肢体轻微的防御反应。
除腹壁与提睾反射常消失外,其他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中昏迷:即意识活动丧失,是严重的意识障碍。
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
*临床常有的意识阻挡有:1、嗜睡 (somnolence):呈病理性连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以下问题。
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
2、意识模糊 (confusion):较嗜睡更重的意识阻挡。
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出现定向力阻挡。
常伴有错觉和幻觉,思想不连结。
3、昏睡 (stupor):须强烈刺激方能唤醒,但很快又入睡。
醒时回答以下问题含糊不清或答非所问,体查生理反射存在。
4、昏迷 (coma):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网状结构和功能发生高度控制而造成的最严重意识阻挡。
依照患者意识丧失的程度不相同可分为:⑴ 浅昏迷:读周围事物和声、光刺激无反应,对悲伤刺激有反应,但不能够唤醒。
浅反射存在,眼球能转动。
⑵ 中度昏迷:对周围刺激无反应,防守反射、浅反射愚痴,眼球无转动。
⑶ 深度昏迷:对所有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废弛,深浅反射均消失。
5、谵妄(delirium):是一种以愉悦性增高为主的急性脑功能活动失调状态,其特点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伴错觉和幻觉,烦躁不安,语言凌乱。
常有于发热、药物中毒、代谢阻挡性脑。
*以觉醒程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阻挡1.嗜睡:是意识阻挡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分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连续入睡。
2.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阻挡。
患者处于酣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够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叫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语言的反应能力还没有完满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满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阻挡。
患者意识完满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够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活动,不能够自觉睁眼。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1)浅昏迷:意识完满丧失,但仍有较少的没心识自觉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悲伤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悲伤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依旧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