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5
深度解读: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及成因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分布。
本文将深度解读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及成因,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常见症状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因其大小、位置和是否引起阻塞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上腹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钝痛或间歇性的剧痛。
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
黄疸:当结石阻塞胆管时,胆汁无法流入肠道,会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上升,引发黄疸。
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白部分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发热和寒战:如果结石引发了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等全身症状。
感染可能导致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恶心和呕吐:这也是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当结石引起胆管炎时。
长期的恶心和呕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消化不良: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影响胆汁的流动,进而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感等症状。
二、成因解析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比较复杂,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胆道感染:胆道感染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胆汁成分改变,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胆汁淤积:胆汁淤积可能是由于胆道狭窄、梗阻或胆汁流动不畅引起的。
长时间的胆汁淤积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糖和高蛋白的饮食可能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和胆色素的含量,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此外,饮食不规律、缺乏膳食纤维等也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流动,从而诱发结石的形成。
遗传因素:部分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说明遗传因素在结石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地域、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影响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
例如,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某些地区的人群患病率较高等。
总结: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黄疸、发热和寒战、恶心和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
其成因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有关。
肝内胆管结石_Gan Nei Dan Guan Jie Shi 一概述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
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
一般为胆红素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二病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
此外,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黏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
三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1.上腹部疼痛,可能为典型胆绞痛或持续性胀痛,有的患者疼痛不明显,而寒战发热非常明显,周期发作;2.可有长期的胆道病史、或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的急性胆管炎史;3.患侧肝区及下胸部有经常性疼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一侧肝管梗阻时,可无黄疸或黄疸甚轻;4.急性期,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疼痛、寒战发热、黄疸),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致。
5.肝区压痛和叩击痛明显,肝脏呈不对称性肿大并有压痛。
四检查1.影像学检查(1)B超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
一般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2)CT\MRCP检查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
肝胆管结石是什么症状肝内胆管结石用什么药好肝胆管结石一般可以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以在某肝叶或肝段胆管内出现,它的临床症状因为类型不同,时期不同,表现也有不同,那么肝胆管结石一般是什么症状呢?一、肝胆管结石是什么症状肝胆管结石患者发作时,一般有明显的右上腹疼痛,为发作性疼痛,疼痛比较剧烈,伴有后背肩部的放射痛。
胆管结石还可以诱发患者黄疸,同时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胆管结石的梗阻容易造成胆道感染,这类患者容易出现发热,甚至高热现象,发热的患者可以通过急诊手术进行解决。
肝胆管结石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来彻底根治。
二、肝内胆管结石用什么药好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以清肝利胆为主,有一定的临床作用,西药则多采用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对胆管结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同时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生活的节奏每日三餐定时,尤其是早餐。
具体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胆管结石能吃鸡蛋吗胆管结石患者可以适量吃鸡蛋。
胆管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色素结石,或者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目前研究发现,胆管结石的形成原因主要和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淤积、营养不良、胆道异物以及胆管解剖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和饮食结构没有太大的关系。
不过。
胆囊结石的形成和胆固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进食过多的高胆固醇性食物,会造成高胆固醇性血症,从而引起胆汁内胆固醇过于饱和,析出胆固醇结晶,最终形成结石和息肉。
因此,对于胆囊结石的患者应当尽量避免吃高胆固醇食物,而鸡蛋的蛋黄含有丰富的胆固醇,应当尽量避免食用或者少食用。
胆囊结石有可能进胆囊管下行造成继发性胆管结石,这一点尤为注意。
四、肝内胆管结石能吃红薯吗肝内胆管结石在急性发作的时候会有上腹部疼痛的情况出现,一般与患者饮食不注意有很大的关系,红薯是一种可能会产生胃酸的食物,如果患者有肝内胆管结石,吃红薯的话,有可能会让胃部产生不舒服的情况,所以建议患者一般不要吃红薯,或者不要过量的吃红薯。
肝内胆管结石症概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您将能:1、解释肝内胆管结石症的定义,并能够区分其与各种肝外胆管结石的差异2、归纳肝内胆管结石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包括其与时代发展、地域的关系3、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差别4、解释肝内胆管结石症的病因,并能够归纳更病因的相互关系一、肝内胆管结石症定义所谓肝内胆管结石症系指肝内胆管第一级分支以上部位所形成的结石,即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有别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复杂的结石症。
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
单纯的肝内胆管结石,又称为真性肝内结石症。
二、肝内胆管结石症的流行病学肝内胆管结石症在欧美国家较为少见,多见于东亚地区。
该病多见于远东及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我国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在上世纪60—70年代,肝内胆管结石症的发生率约占胆石症总发病率的2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养状况的改善,卫生水平的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症发病率总体有下降的趋势而且该病乡村多于城市。
1992 年中华外科学会对胆石病发病谱第2 次调查表明:肝内胆管结石下降至4.1 %。
长期以来,胆石病结石部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
广西两次大宗病例调查结果为: 1981~1985年间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6.44 %(1 181/ 7 184),肝内胆管结石为25.85 %(1 857/ 7 184) ;1999 年的调查结果表明,1991-1999年间,胆囊结石的比例上升至40.6 %,肝内胆管结石的比例则高达35.8 %,而且在农民患者中肝内胆管结石在胆石症中的构成比由1981~1985年间的23.4%上升到1991~1999年间的55.8%,性别的构成比差别不大,肝内胆管结石发病高峰年龄为31~40岁,病死率在胆石病中最高。
孙百军等人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全国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分析了天津市南开医院胆胰疾病中心6年期间(2000年1月—2005年12月) 经手术治疗的18079例胆石病患者后发现:(1)此次在天津进行的调查表明肝内胆管结石在胆石病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全国流行病学统计;(2)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发年龄为40~59岁;胆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峰年龄为60~69岁,明显高于全国的统计数字,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及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3)单纯肝内胆管结石症中女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而胆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男性患者构成比略高。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理学分析与处理方法1. 引言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疾病。
它是指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等物质结晶,并形成在肝内胆管中的结石。
本文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处理方法。
2. 病理学特征2.1 结石的形成过程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胆汁组分异常、胆汁淤积、胆汁湿润及结晶沉积等步骤。
这些步骤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结石的形成。
2.2 结石的组织学特征肝内胆管结石的组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结石呈黄色或淡黄色,外观坚硬,质地坚实;•结石表面光滑,有时呈不规则形状;•结石内部呈分层结构,由胆固醇、胆盐、钙辅酶等物质组成。
2.3 病理学改变肝内胆管结石引起的病理学改变主要有胆管阻塞、胆管炎症反应和胆管扩张等。
•胆管阻塞:胆管结石的存在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泄,引起胆管阻塞,进而导致胆管积液;•胆管炎症反应:胆汁积液引起的胆管炎症反应可引起黄疸、肝脓肿等严重后果;•胆管扩张:长期胆汁淤积引起的胆管扩张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之一。
3. 肝内胆管结石的处理方法3.1 保守治疗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保守治疗是常见的处理方法之一。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溶解结石、增加胆汁流动性、改善胆汁成分为目标。
常见的药物包括胆酸制剂、溶石剂等。
但是,药物治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且疗效有限。
3.1.2 营养支持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理的饮食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饮食应少油少脂,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胆汁排泄。
3.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肝内胆管结石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内镜取石、经皮穿胆管取石等。
3.2.1 内镜取石内镜取石是通过内镜技术,将导丝、活检钳等器械引入胆管,直接取出结石。
内镜取石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适应症有一定限制。
3.2.2 经皮穿胆管取石经皮穿胆管取石是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将引导针引入胆管,然后通过钳取器取出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大小标准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大小对于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标准主要包括结石的直径和数量两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首先,肝内胆管结石的直径是评估其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结石的直径在2mm以下的属于小结石,2-5mm的属于中等大小结石,5mm以上的则被认为是大结石。
小结石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而中等大小和大结石则可能导致胆绞痛、黄疸、胆管炎等症状,甚至引起肝内胆管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中等大小和大结石,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
其次,肝内胆管结石的数量也是评估其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
单个结石和多发性结石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单个结石一般容易引起胆道梗阻,导致症状明显,而多发性结石则可能同时存在于肝内胆管的不同部位,症状相对较轻。
因此,对于单个结石,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标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内镜取石、外科手术等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标准对于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标准,有助于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一旦出现胆绞痛、黄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肝胆管结石什么是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hepatic calculus)亦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管分叉部以上原发性胆管结石,绝大多数是以胆红素钙为主要成分的色素性结石。
虽然肝内胆管结石属原发性胆管结石的一部分,但有其特殊性,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则常与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相似。
由于肝内胆管深藏于肝组织内,其分支及解剖结构复杂,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不定,诊断和治疗远比单纯肝外胆管结石困难,至今仍然是肝胆系统难以处理、疗效不够满意的疾病。
肝胆管结石有哪些症状向您详细介绍肝胆管结石症状,尤其是肝胆管结石的早期症状,肝胆管结石有什么表现?得肝胆管结石会怎么样?1.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中有2/3~3/4与肝门或肝外胆管结石并存,因此大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肝外胆管结石相似。
常表现为急性胆管炎、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其典型表现按严重程度,可出现Charcot三联征(疼痛、畏寒发热、黄疸)或Reynolds五联征(前者加感染性休克和神志改变)、肝大等。
有些患者在非急性炎症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隐痛,偶有不规则的发热或轻、中度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不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不伴肝门或肝外胆管结石,或虽有肝外胆管结石,而胆管梗阻、炎症仅发生在部分叶、段胆管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不被重视,容易误诊。
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无急性炎症发作时,患者可以毫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肝区不适、隐痛,往往在B超、CT等检查时才被发现。
一侧肝内胆管结石发生部分叶、段胆管梗阻并急性感染,引起相应叶、段胆管区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pyogenic cholangitis),其临床表现除黄疸轻微或无黄疸外,其余与急性胆管炎相似。
严重者亦可发生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碍等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
右肝叶、段胆管感染、炎症,则以右上腹或肝区疼痛并向右肩、背放散性疼痛和右肝大为主。
左肝叶、段胆管梗阻、炎症的疼痛则以中上腹或剑突下疼痛为主,多向左肩、背放散,左肝大。
肝胆管结石的原因文章目录*一、肝胆管结石的简介*二、肝胆管结石的原因*三、肝胆管结石的危害*四、肝胆管结石的高发人群*五、肝胆管结石的预防方法肝胆管结石的简介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
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
一般为胆红素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的原因1、胆汁成分的因素:胆结石分为胆色素性结石、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及胆固醇混合性结石三种,正常胆汁有很多成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胆汁中的平衡紊乱,从而出现相关的结石。
2、胆道异物因素:部分患者曾经有过胆道蛔虫的病史,导致胆道内蛔虫残体的遗留,以蛔虫残体为核心可以产生结石。
3、水土地域因素:胆管结石在西北地区的发病率较南方明显高,这与西北地区的水质、因素习惯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并不是哪个人能够预防或者改变的。
4、胆道的解剖性因素:临床中经常看到左肝管结石的发病率较右肝管结石的发病率高,主要原因在于左肝管汇入肝总管所形成的角度较小(即弯曲度较大),导致胆汁的流出没有右肝管那么顺畅,从而处于胆汁相对滞留状态,进一步促进结石的形成。
右后叶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右前叶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高也是这个因素。
5、个体体质因素: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出现胆管结石,而其他人不出现胆管结石呢?这与个人的体质很有关系,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出现胆管结石的这部分患者存在长结石的体质,即使手术做得很好,之后结石再复发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肝胆管结石的危害1、会形成胆汁性梗硬变与门脉高压症,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可逐步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并进一步引起门脉高压症。
2、会形成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肝胆管结石并发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时,不论结石梗阻在哪个部位,都会出现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并导致肝、肾、肺、心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肝内胆管结石作者:张齐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4期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处以上部位的胆管发生的结石,常和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存在,是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胆道疾病。
该病具有病情复杂、高复发率和残石率的特点,可引起严重的梗阻性并发症,也是我国胆道非肿瘤性疾病重要的死亡原因。
形成原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常见的有生活环境、营养状态、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变异和寄生虫感染,还有一些少见因素,比如溶血性因素、病毒性肝炎、遗传学和免疫学异常等。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比较认可的是由于环境和(或)其他因素的长期作用,使人体体内产生一些新基因(如Lith基因),随之相关蛋白表达产物增加或减少,最后导致胆汁中磷脂和胆汁酸成分减少、胆固醇成分增加。
此时,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分子不稳定,容易析出而形成胆固醇结石。
另外,胆道感染时炎性细胞浸润和慢性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胆道壁增厚并狭窄而致胆汁淤积,淤积胆汁中的水分被吸收,胆色素的浓度相对增高而析出形成胆色素结石。
分型肝内胆管结石有许多分型,按结石成分可分为胆固醇型肝内胆管结石和胆色素型肝内胆管结石,按结石位置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无法分型,从外科治疗角度可分为区域型、弥散型和散在型,最新的一种分型是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肝内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的分型,其主要包括两大型,1型为区域型,结石主要分布在一个或几个肝段内,可合并受累肝段的萎缩及病变区肝胆管的狭窄。
2型为弥漫型,结石遍布双侧肝叶胆管,根据其肝实质病变情况叉可分为3种亚型,2a型不伴有明显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2b型伴有区域性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2c型伴有广泛肝实质纤维化并继发胆汁性淤积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
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发热、黄疸、神志模糊和休克等,大多数起病较隐匿,病情进展中出现上述部分或全部症状,有些病史较长的患者还可伴有肝脏实质性的改变,如肝萎缩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有些急症患者还可因胆道感染而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有哪些症状体现
一、概述
胆管结石最常见的是胆固醇结石,根据胆管结石的部分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而肝内胆管结石往往是存在于两叶肝内胆管,最常见的是左外叶和右后叶。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该疾病也有性别上的差异,在女性中是比较常见的,肥胖也是引发胆管结石的常见发病因素,下面介绍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
二、步骤/方法:
1、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常见症状有肝区疼痛,胆绞痛,上腹部胀痛,寒战,发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大部分病人会伴有低蛋白血症,到了晚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会表现为门脉高压和脾肿大。
2、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要多喝水,很多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疼痛症状是突然当胆绞痛发作的时候,应该要及时的服用利胆药物缓解,如疼痛得不到缓解的话,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常常会在饱餐后或者是过度劳累以及剧烈运动后发生剧烈的胆绞痛,有些患者还会在夜间突然出现胆绞痛,肝内胆管结石还会给病人的睡眠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恶心、呕吐的症状。
三、注意事项:
胆绞痛的症状往往不容易缓解,并且给患者带来许多的不适,所以病人平时应该要尽量减少发作的次数,注意饮食,规律的作息,保持心情的舒畅。
龙源期刊网 浅谈肝内胆管结石作者:王虎生来源:《祝您健康》1993年第02期肝内胆管结石属于胆石症的范围。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有结石存留。
结石虽多见于胆囊、胆囊颈部、胆囊管内。
但也见于胆总管、肝总管、左肝管、右肝管乃至肝内胆管。
我们知道,胆道系统起始于肝脏,其下部的胆总管与胰腺相通。
因此胆石症常常引起肝脏和胰腺的疾病。
凡肝内胆管存在结石,都叫肝内胆管结石。
国内某医院经手术证实,胆石症病人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者占15.4%。
肝内胆管结石多数与胆总管结石并存。
这些结石可以星星点点地存留在左、右肝叶的各级胆管内。
或局限于肝内某处。
这类病人常有腹痛、发热和黄疸反复发作的经历,肝功能有时也不正常,而胆囊的收缩功能则可正常。
许多人经B超检查发现了肝内胆管结石,可长期无变化,也没有不适症状。
但若饮食不当或有肠道感染,则可能发生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或胆道出血等症,此时应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有时也可移动,甚至向胆总管脱落。
有人刚因胆石症手术后不久,又查出肝外结石,常被误诊为短期复发,其实就是肝内胆管结石脱落所致。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通过手术治疗是困难的。
最先进的碎石机也不适用于肝内胆管结石,通过内窥镜取石,也只限于存留在壶腹部和胆总管的结石。
因此,大多数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可根据病情采取下列措施:①饮食控制:平时要忌酒,不要暴饮暴食。
少吃肝、脑、肾、蛋黄、鱼卵等,少吃动物脂肪,植物油也不宜一次吃得太多。
②溶石治疗:主要用于无症状的阴性结石。
可选用鹅去氧胆酸片或熊去氧胆酸片。
用法和剂量均需按医嘱执行。
患糖尿病、肠炎以及肝功能不正常时不能用,孕妇也忌用。
③利胆排石:常可选用50%硫酸镁、胆酸钠等药。
当有胆道梗阻时则不能用。
④解痉消炎:常在胆石症发作时使用。
能起到退热、止痛和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详述*导读:肝内胆管结石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发现。
主要应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B 超、胆道X线检查、CT、PTCD、ERCP、胆道子母镜、MRCP、胆道镜等。
1、B超诊断B超为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一般估计诊断准确率为50%-70%。
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象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表现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
诊断正确率70%~80%。
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仔细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
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如果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那么单纯依靠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
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断。
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典型的图像是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其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可为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及并发的胆管狭窄所致。
有报道术中B超的应用(术中于肝脏面、膈面全面超声扫描)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
2、CT诊断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CT的诊断符合率为50%-60%。
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
3、X线胆道造影X线胆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ERCP、TCG 的诊断符合率为 80%-90%、70%-80%、60%-70%。
X线胆道造影应满足诊断和手术的需要,一个良好的胆道造影片应能够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和结石的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