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诸侯有能兴师旅,无战必胜矣。
然而不师旅,则诸侯不敢自专,必请于天子。
请于天子,则力有弗能者矣。
故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孟子说:“当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都由天子来掌握;而当天下政治混乱、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由诸侯来掌握。
如果征伐的权力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诸侯中只要有能够发动军队的,就能在战斗中必胜无疑。
然而,如果没有发动军队,那么诸侯们就不敢擅自行动,一定要向天子请示。
向天子请示,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出现。
所以说:‘如果天子不仁,就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如果诸侯不仁,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这段文言文阐述了在天下政治清明与混乱两种不同情况下,礼乐和征伐权力的归属问题。
以下是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具体翻译:1. 天下有道:指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
2. 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3. 征伐:指对外用兵,进行战争。
4. 自天子出:由天子发出,即由天子掌握。
5. 天下无道:指天下政治混乱、无秩序。
6. 自诸侯出:由诸侯发出,即由诸侯掌握。
7. 兴师旅:发动军队,出征。
8. 无战必胜:没有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9. 不师旅:不发动军队。
10. 自专:擅自行动,不请示。
11. 请于天子:向天子请示。
12. 力有弗能者:有力量但无法做到的情况。
13. 不保四海: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
14. 不保社稷: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政治清明与混乱时期权力分配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对于天子与诸侯责任的理解。
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点教师版一、 通假字: 1、 桀溺“桀”通“杰”。
2、 是鲁孔丘与? “与”同“欤”3、 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3、 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通“尔”;“辟”通“避”。
4、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返回。
二、 古今异义 1、 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 古:到了;今义:表另提 一事。
2、 遇丈人,以杖荷蓧 “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 的尊称。
3、 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 词类活用1、 耰而不辍 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 孔子下,欲与之言 下:名作动,下车。
3、 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 落后4、 止子路宿 止:使动,使……止(停止)5、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 白;乱:使……混乱 兵语前置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兵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 句式:省略句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句式:状语后置句5、子路宿于石门 五、一词多义1、而①子路拱而立 连词,表修饰② 杀鸡为黍而食之 连词,表顺承 ③ 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④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⑤ 趋而辟之 连词,表顺承 ⑥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⑦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2、之①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取独②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___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③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取独④ 道之不行取独⑤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1、 从者见之见:引见。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路过,经过;津:渡 口。
3、 夫子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4、 丘不与易也 变革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6、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7、 以杖荷蓧 担,背负 &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 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 “哪里 10、 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得天下有道文言文
“得天下有道”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的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设法使他们得到,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
如果想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建议查阅《孟子》原文及注释。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⑦怃.然( ) ⑧殆.(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得天下有道古文翻译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点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
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
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
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
五、一词多义
1、而
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
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
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
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
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
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
2、之
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
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
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
④道之不行取独
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
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
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7、以杖荷.蓧担,背负
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