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到底是什么颜色——色光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3
第五节物体的颜色颜料和色光,你区分的清吗?探究这多彩的世界,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课后达标1、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C.光是一种电磁波 D.白光是单色光2、用如图5—5—1所示的装置做光的色散实验,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由组成的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可以分解成;若在三棱镜后再加一个三棱镜,发现太阳光发生色散后又混合成了一束白光,说明白光是由色光混合而成的。
图5—5—13、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4、我们看到的物体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由此推断,在太阳光下看到的红色物体的颜色是,也就是说红色物体把日光中的光反射到我们眼中。
说明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跟物体跟物体颜色的光。
5、一朵月季花在阳光下呈现出十分耀眼的红色,这是因为它。
6、颜料的三原色是,改变它们的混合比例能调出不同的颜色。
课后提升7、用发白光的手电筒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这时发现蒙红色透明胶片的发光;蒙绿色透明胶片的发光;蒙蓝色透明胶片的发光。
由此,你认为透明体只能透过的光。
8、戴紫色眼镜看阳光下的白色物体,看到的颜色是 ( )A. 绿色 B.黑色 C. 白色 D.紫色9、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10、雨后天晴,在天空会出现彩虹,这是由于天空中悬浮有大量的细小的水珠,阳光通过时发生而形成的。
11、早晨,阳光下草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色彩迷离,是因为 (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12、我们看到大海平静时,海水呈蓝色,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水里有盐分B.蔚蓝色天空映照的结果C.太阳经漫反射产生的结果D.其它色光多被海水吸收,主要反射蓝光13、在暗室的红灯下看一张白纸和白纸上的红字,得到的感觉是( ) A.纸是白色的,字能看清楚B.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楚C.纸是红色的,字能看清楚D.纸是红色的,字看不清楚14、小丽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她发现当黑白照片在暗室内进行冲洗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的,而不是通常的红色,于是她进行了探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A. 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一切物体看来都微显红色,温度计的红色液注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看清楚B. 温度计的蓝色液注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C. 蓝色液注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D. 红色液注在红光下反射白光拓展延伸15、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光的颜色、色散、看不见的光Ⅰ.知识梳理一、要点提纲:(一)光源简单地来说就是光的源头,即正在发光的物体。
常见光源:太阳、萤火虫、燃着的蜡烛、发光的灯泡等。
(二)光的色散、颜色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1)用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
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色光的三原色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屏幕,屏幕上将会出现彩条.彩条有红、绿、蓝三种。
为什么是这三种呢?原来人们发现,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不同比例混合的话,就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所以:(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比较】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一起混合为黑色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补充:大自然界中色彩种类很多,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美是感受和联想是不同的,见到红、黄、橙暖色,会想到什么?火或太阳;见到蓝、紫、绿等冷色,又会想到什么?水或草地。
冷暖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3.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只透过红色光的玻璃,我们看到它是红色的,只透过绿色光的玻璃我们看到它是绿的(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A:白色:白色物体是因为它反射所有射到物体上的色光,B:黑色:黑色:物体将吸收所有射到物体上的色光,C:五颜六色: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只反射红色的光。
因此,绿光射到红色的衣服上,我们将看到衣服是黑色的。
(三)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由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组成。
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即人眼能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树叶反射绿光,就显示绿色。
如果物体反
射所有的色光,就显示白色色。
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就显示黑色。
物体显示的颜色与照在它上面的光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用红光照射树叶,树叶不能反射红光,而将其吸收,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是绿叶,而是黑色的树叶了。
阳光是包含所有色光的白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示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过去我们晚上用的灯是油灯、蜡烛、白炽灯,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偏黄的光,与阳光的光谱不同,即使照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也与阳光下反射出来的光不同,所以有夜不观色的说法。
现在我们都用日光灯,它发出的是基本接近阳光光谱的白光,在这样的灯下,已经可以观色了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的玻璃,就是能够透过红光的玻璃,蓝玻璃是能透过蓝光的玻璃......能透过所有色光的物体是无色透明的物体,比如水。
所有色光都不能透过的物体是不透明体
2、改变小孔的大小,我们再来观察蜡烛的像有哪些变化。
你可以在硬纸片上,扎几个大小
不等、形状不同的孔,孔和孔之间相距几厘米。
这时候在白纸上,就出现了好几个和小孔相对应的倒像。
它们的大小都一样,但是清晰程度不同,孔越大,像越不清楚。
孔只要够小,它的形状不论是方的、圆的、扁圆的,对像的清晰程度和像的形状都没有影响。
3、大卡车最快80公里/小时,大型客机2200公里/小时,磁悬浮列车速度为430公里/小时,冲锋舟得看那种的,军用的快100多公里/小时,游艇40公里/小时左右.。
光的色散及物体的颜色【知识梳理】1.光的色散太阳光束(白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现象,可将太阳光束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
在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中,红光偏折的角度较小而紫光偏折的角度较大。
红光外侧的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光外侧的光线称为紫外线。
2.物体的颜色透明物质的颜色由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质的颜色是由反射光决定的。
例:红色衣服是因为衣服反射红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蓝色的玻璃是因为它能透过蓝色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
3.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均匀相混可得白色。
4.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三者相混可得黑色。
【基础训练】1.在黑夜作战,用装有红外线瞄准器的步枪射击时,命中率很高,这是因为( )A.红外线瞄准器会向敌人发射红外线,从而看清敌人B.敌人在黑夜时,会向四周发射红外线,红外线瞄准器会捕捉敌人发出的红外线C.使用红外线瞄准器的步枪不管向哪个方向射击都会命中目标D.红外线步枪用红外线射击而不用子弹【答案】B【详解】人体温度比较高,会散发红外线,通过红外线瞄准器可以很清晰的看见黑夜中的人,能发热的物体都会产生红外辐射,温度越高,红外辐射能量越高,用红外瞄准器看的越清晰,命中率很高,红外线步枪用红外线瞄准器瞄准,用子弹射击,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2.在没有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A.全身呈红色B.上衣呈红色,裙子不变色C.上衣呈红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答案】D【详解】舞台追光灯发出的是红光,白上衣可以反射红光,白上衣反射的红光进入观众的眼中,观众看到上衣就是红色的;绿裙子只能反射绿光,不能反射红光,红光照在绿裙子上被吸收,观3.(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B.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C.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呈红色,这是由于它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引起的【答案】A【详解】A.在三棱镜的折射作用下,白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故A错误,符合题意;B.巨大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呈红色,这是由于它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引起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五章光现象五、物体的颜色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光的色散1.【学科素养·物理观念】【新独家原创】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月令》一书中写道:“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这里“虹”的产生是光的现象。
如图所示,科学家牛顿首先研究了这一现象,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分解为种单色光,光的色散的本质是光的;屏幕最上、下端的分别是、色光,这说明在三棱镜中色光的折射能力最强,色光的折射能力最弱。
(P8105004)知识点2光的三原色原理2.(2021上海中考)属于光的三原色的为()A.黄色B.紫色C.红色D.橙色3.【学科素养·物理观念】(2022山东聊城中考节选)教室内电子白板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三种色条合成的。
(P8105004)4.【教材P118图片变式】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
图中区域1应标,区域2应标。
知识点3物体的颜色5.【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3江苏如东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放置一张白色纸板,使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则白色纸板上各区域所呈现的颜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P8105004)()A.区域Ⅰ为红色B.区域Ⅱ为黄色C.区域Ⅱ为黑色D.区域Ⅲ为绿色6.【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3河南兰考星河中学期末)观众戴着绿色眼镜看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观众看到她上衣呈色,裙子呈色。
7.如图所示,在暗室中做光的色散实验。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白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其中A端是色光。
(2)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加一块玻璃,发现白屏上的各种色光分布没有任何变化,则该玻璃的颜色是色的。
(3)换一块红色玻璃加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则白屏上将会呈现色光。
(4)拿掉玻璃,将白屏换成蓝色屏,我们能看到。
(5)综上所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3.1光的色彩颜色【知识梳理】一、光源1.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等)、人造光源(灯泡、火把等);自然光源人造光源二、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的发生的原因:不同颜色的光穿过三棱镜时的偏折角度不同,红色光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光偏折程度最大。
2.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拓展: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色光称为单色光,光的色散分解出的七色光都是单色光;复色光: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3.光的色散现象:彩虹日晕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三原色光本身是不能用其他的色光混合而成的。
等量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白光。
光的三原色颜料三原色拓展: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其他颜料的颜色可以由这三色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光的三原色的应用:手机、电视屏幕手机、电视屏幕是由若干个像素点组成的,每个像素点都由红、绿、蓝三色发光点组成,这些发光点在电路的控制下发出不同强度的三原色光,从而产生不同的色彩。
三、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的透明体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的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四、光能光具有能量。
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把光能转化为电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把光能转化为内(热)能。
【易错点】1.月亮等自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一、单选题1.阳春4月,荷兰花海的各种郁金香竞相开放,争妍斗艳,喜迎各地的游客。
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游客看到的鲜艳的红郁金香是因为A. 红郁金香能发出红色的光B. 红郁金香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C. 红郁金香能发出白色的光D. 红郁金香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2.“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A. 红B. 黄光C. 绿光D. 紫光3.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 全身呈红色B. 上衣呈红色,裙子是黑色C. 上衣呈黑色,裙子呈红色D. 全身呈黑色4.戴上绿色镜片的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了绿色,这是由于A. 白纸反射绿色光B. 绿色镜片只能让白纸反射光中的绿光透过C. 白纸反射的光通过绿色镜片时,被镜染了绿色D. 通过绿色镜片看一切颜色的物体都是绿色5.为了追求舞台艺术效果,灯光师用红光照射身穿白色衬衣和黑色裤子的演员。
那么观众看到演员A. 演员上半身是红色,下半身是黑色B. 演员上半身是红色,下半身是红色C. 演员上半身是白色,下半身是黑色D. 演员上半身是白色,下半身是红色6.暗室中,将一束绿光照在绿叶陪衬的红色玫瑰花上,你看到的是A. 绿叶红花B. 绿叶黑花C. 绿叶绿花D. 黑叶红花7.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 全身呈绿色B. 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C.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8.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A. 没有光射到物体上B. 光被物体全部吸收C. 光被物体全部反射D. 物体不能发光9.如图所示的鹦鹉在太阳光下可以看到,嘴是红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而尾部是绿色的在漆黑的房间内,小华在红光下观察该鹦鹉A.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黄色的B. 嘴和尾部是红色的,腹部是黑色的C. 嘴和尾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红色的D.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黑色的10.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 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B. 上衣、裙子都呈红色C. 上衣呈白色,裙子呈蓝色D. 上衣、裙子都呈黑色1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2010年10月26日可见光由不同频率的光组成,就是简单来说的七色光。
如果照射在某个物体上,物体主要对某种频率的光反射,而其他频率的光被吸收,这个时候你就能看见反射回来的色光了。
这就是颜色的产生。
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能反射,吸收较少。
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大多被吸收,反射的少颜色与光的关系色彩学上有一个概念:有光才有色.本质上,人眼看到色是光剌激的结果.人们看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则是因为剌激人眼的光的波长不同.光的波长不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不同,如630-76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红色的感觉,570-60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黄色的感觉。
颜色介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色光介质,如电脑的颜色;一类是色料介质,如颜料,油墨染料.不管是什么介质,其呈色都是离不开光.色光介质的颜色感觉是色光直接刺激人眼的结果;而色料介质则是可见光(白光)照射在色料上,经色料吸收,然后反射剩余色光的结果,也离不开光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当一束白炽光作用于某一物质时,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各波段的光全部吸收,物质呈黑色;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区各波段的光都不吸收,即入射光全部透过,则物质呈透明无色;若物质吸收了某一波长的光,而让其余波段的光都透过,物质则呈吸收光的互补色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物质分子吸收的是其他波段的光(非可见光)时,则不能用颜色来判断物质分子对光子的吸收与否。
表11-3 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物质颜色吸收光颜色吸收波长范围(nm)黄绿色紫色 400-425黄色深蓝色 425-450橙黄色蓝色 450-480橙色绿蓝色 480-490红色蓝绿色 490-500紫红色绿色 500-530紫色黄绿色 530-560深蓝色橙黄色 560-600绿蓝色橙色 600-640蓝绿色红色 640-750关于颜色的基本理论常识1.颜色的属性。
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用色相、饱和度(又称色彩度)、亮度(在色彩心理又称明度)来描述,即HSB,其中H=Hub为色相,S=Seturation为饱和度,B=Brightness为亮度。
第一节《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色散现象。
2.明白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明白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明白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1.动手参与〝想想做做〞的活动,了解白光是混合光,获得白光能够分解成单色光的知识。
2.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看、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色散和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器材投影仪、三棱镜、屏幕、红绿蓝的玻璃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把班级同学分成假设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选取下面某一专题进行活动。
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收集材料:〔1〕收集有关灯光的色彩资料,了解灯光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和灯光装饰。
〔2〕发觉和描述自然界中缤纷多彩的光源。
〔3〕收集立邦漆颜色资料,最好能提供一本色卡。
〔4〕收集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头,并标出颜色名称。
二、新课教学光有各种不同的色彩,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如此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那个咨询题。
1、实验探究活动一:分解白光教师演示1:用一块带有窄缝的遮光板放在投影仪上,调剂镜头,使从平面镜中反射出来的光束大约与水平面成60度角,并在屏幕上形成一条清晰狭窄的白光带,将三棱镜安装在铁架上,并让棱镜可绕轴转动。
演示前,调剂好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演示时,调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看到屏幕上白色的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谱。
学生探究1:指导学生利用三棱镜将平行光源发出的光色散,认真观看分解得到的色光排列次序和与三棱镜的相对位置。
结论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光的色彩颜色【教材解读】本节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有光的色散(实验),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和光具有能量,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光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通过大量的光源图片引入,展示生活中多彩的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光源的概念,并对它们实行分类.通过对太阳光的分解活动,理解太阳光是复合光,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再让学生从获取单色光入手,进一步探究色光的混合.学生理解物体的颜色可能难度较大,应让学生理解相关实例,并加以讨论,如了解滤色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物体的颜色最后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理解光是具有能量的。
【课程标准分析】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初步了解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读:(1)学生设置实验,能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2)通过实验分析现象,总结出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光具有能量.前两个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究得出.所以,如何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色光,及确定物体颜色是本节内容的中心。
【教法分析】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所以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协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明显,不必在这个探究中作过多纠缠,而要把主要精力花在探究物体的颜色上,教案从实验探究和生活实际两个不同角度入手,系统地探究和验证了物体的颜色这个光学性质实用简洁,表现方式自然,学生易于理解。
【学法分析】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协作精神,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在实验探究后,能沉下心来冷静地分析实验现象.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顺利地得出结论.【教学目标】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2.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4.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重要方法.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2.通过亲自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3.通过探究性物理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的活动。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专题11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看不见的光专题11 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看不见的光导入: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设想一下要是没有五颜六色的光,我们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在某科学馆中有一间陈列室,室内布置并不稀奇,稀奇的地方是,当讲解员旋动墙壁上的开关时,室内的景物颜色全变化了,在你惊奇赞叹之余,讲解员再一次旋动旋钮,室内景色再次变化……。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单色光:一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典型例题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光组成的。
【解析】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答案】.色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载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BC 解析: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故选项A错误;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选项B正确;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选项C正确;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选项D错误.针对练习2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关于以下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这是光的色散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从人眼发出的光照到了物体上D.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2、D 解析:A、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A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B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C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D.针对练习3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夜晚看到湖水中的一轮明月,这是月亮的实像B.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C.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现象D.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的镜面反射现象2、不可见光: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后,阳光会被分解成一条彩色光带,这条彩色光带上的颜色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在我们这样世界上,有些物体是发光的,比如:太阳、灯泡、显示屏等。
有些物体本身不会发光,但是人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光源照射在它表面,形成反光,而当反光照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到它。
因此,只要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物体,如果本身不是发光体,那就一定能反射光。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色彩都不一样呢?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有的是绿色,以及世间万物的颜色各种各样、五彩缤纷,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光是什么东西。
光是什么?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在我们这个空间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磁波,电磁波也是一种物质,它主要具备两大特点:一是波长,二是振幅,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是通过空气进行大小不一的振荡幅度不断传播出去的。
电磁波有很多频段,各个频段范围会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有的频段的电磁波可以让耳朵听到,所以我们叫它声音,有的频段的电磁波可以让眼睛看到,所以我们称它为色光。
当然还有更多的频段我们既看不到,也听不到,甚至平常还感觉不到,比如红外线、无线电波、X光线甚至宇宙射线等等,很多平时我们看不到听不到的电磁波,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发明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来捕捉并利用它们。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色光是这样来的,它是电磁波的一种。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太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但是它实际上是由很多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的,我们常说的有:红黄橙绿青蓝紫,大概就是这意思。
如果有人还不明白,可以等到哪天天气好,阳光明媚的时候,端一脸盆的自来水放到太阳底下,然后用一个小镜子放在水里,将光反射到白色的墙上,就可以看到它。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却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呢?这是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任何物体本身原来的样貌我们无法想像也无法知道。
没有光的环境里,我们什么都看不到,漆黑一片。
而在有光的环境里,当白色的太阳光照在校园里的一朵花上时,花瓣表面由于物体自身的特性,将所有的光都吸收掉了,只反射出红色的光来,所以,我们看到的花瓣是红的。
先解释不透明物体。
人看见物体是有光射入人的眼睛,射入眼睛什么色光人就认为它是什么颜色。
不透明物体要吸收一部分光反射一部分光,吸收的光看不到,进入人眼的就是物体反射的色光,不同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所以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再说透明物体,透明物体,即光线可以通过的物体,射向物体的光线一部分被物体吸收,一部分穿过物体,被物体吸收的光线无法被看到,穿过物体的光线才能进入人眼,不同物体可透过不同的色光,所以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追问
那为什么台上的演员穿的是红裙子,此时台上的绿光照在她的裙子上,而裙子是黑色的?红色只能反射红色,为什么吸收了绿色就成黑的了呢?为什么不是黄色的呢?
回答
“为什么台上的演员穿的是红裙子,此时台上的绿光照在她的裙子上,而
裙子是黑色的?”
因为不同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红色的裙子,是放在白光下讲的,它只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你用绿光照,绿光当然会被吸收,由于没有红光,裙子便无法反射色光,没有色光射来,看起来就一定是黑的。
LZ不要用混合色的观点思考,要找它的成因,就能想明白了
1.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光线进入了眼球;无论光线是反射过来的,还是
透射过来的。
2. 进入眼球的是什么颜色的光线,大脑的反应就是光线的来源就是什么颜色。
眼球
看到红光,大脑反应光源就是红色的,看到黄色的,光源就是黄色的。
3. 所以,当大脑看到了红色玻璃时,那时因为红光进入眼球,如果红色玻璃不能透
过红光,而是其他的光,就不会有红光进入眼球;同样,如果黄纸反射的不只是黄
光的话,进入眼球的光就不仅仅是黄光,那么黄纸不是黄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