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湿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美前言说到湿地,人们会想到水陆交错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仿佛是“原生态旅行”的代名词。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我国内陆的高原山区形成了沼泽湖泊,河流河岸甚至是稻田,以其丰富的多样性成为了人们的诗意栖息地。
内蒙在大兴安的环绕中,湿地与远山构成了最美的图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腹地延展身躯在河道所及之处冲出土壤目之所及,有平静如镜的湖光,也有游曳湖面的禽鸟根河湿地这里是亚洲第一大湿地,是呼伦贝尔北部的命脉。
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心脏,像一条强劲的脉搏,西南而向,在呼伦贝尔趋于平缓,汇入母亲河额尔古纳河。
湿地萌发于根河之岸,丰沛的水分将无限的生命力注入土壤,茂密的湿地林应运而生,也让草原拥有了更鲜明的四季。
我们常常造访的两大湿地公园,额尔古纳湿地公园、根河源湿地公园,展现了根河湿地的两种面貌。
额尔古纳湿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腹地延展身躯,繁茂的绿意在河道所及之处冲出土壤,彷徨于草原的鸟类从此拥有家园。
湿地拥有和缓的性格,赋予额尔古纳丰饶的水土,使城市走向繁荣。
根河源湿地与远山构成了最美的图景,秋日最能体现它的个性,北风染尽了兴安落叶林,远山飘渺、水光清丽、森林静谧。
扎龙湿地在大庆与齐齐哈尔之间的狭长通道,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湖泊,这一片湿地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扎龙。
扎龙湿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同时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
扎龙是鹤的故乡,齐齐哈尔也因背靠扎龙,被称为“鹤城”。
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全世界现存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栖居着400余只。
圆润如珠的仙鹤湖畔,芦苇迎风荡漾,一点明红隐现,扑棱出一羽洁白修长的身影。
木栈道沿湖修建,目之所及,是平静如镜的湖光,点点禽鸟在湖面上游曳,这时候你能真正感到“闲云野鹤”的快乐。
如果想去体验更原始的湿地风光,则要沿S201省道一路向南,道路两旁,皆是湖光美景,长久停留,才能俘获其中的野趣。
湿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意义湿地是指地表水淹没土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
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湿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是地球上最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能够维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防洪调蓄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维系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的关键因素。
湿地还能够提供大量的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通过保护湿地,可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湿地对于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对于农业、渔业、能源、旅游等经济产业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湿地是农业的重要灌溉源,能够提供农田所需的水资源;湿地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能够提供大量的鱼类、虾类等水产产品;湿地还富含生物能源,能够为能源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湿地的美景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也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支撑。
因此,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湿地是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湿地中特有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湿地还是人们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湿地中进行观鸟、摄影、徒步等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而,近些年来,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给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带来了重大挑战。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湿地的分割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渐丧失。
湿地的过度开发和过渡利用,导致水质恶化、物种减少和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
湿地的退化和破坏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经济建设带来损失和风险。
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制度和法规,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交错的地区,是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和经济价值,其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湿地内较丰富的水资源和湿润的气候为众多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条件。
湿地中的潮间带、沼泽、湖泊等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生殖场所,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栖息地。
湿地是候鸟迁徙的关键站点,大量候鸟会在湿地上筑巢繁衍后代或是在迁徙期间寻找食物。
湿地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具有较强的水文功能,能够调节水体的流动和储存能力,对洪水过程的减缓和调蓄具有一定的作用。
湿地还可以过滤和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沉积物等,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在缺水的地区,湿地也可以起到蓄水的功能,为当地提供水资源。
湿地对于维护地表和地下水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内的植被和湿地地表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发生,保持土壤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湿地也可以通过水体的蒸发和植被的蒸腾作用,提供大量水分,维持地下水位。
湿地还可以吸收水分,缓解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紧张局面。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包括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状况,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湿地环境、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为湿地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重视湿地教育与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等方面。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加强湿地管理和科学研究,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湿地保护的目标,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案例一、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之一,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中国在多个地区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
例如四川的峨眉山、秦岭、大巴山等地,这些保护区提供了大熊猫繁殖、生活和觅食的良好环境,有效保护了大熊猫的生态栖息地。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国是全球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例如鄱阳湖湿地保护工程,通过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了湖泊水质的改善和生态多样性的增加,为珍稀鸟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三、退耕还林工程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为了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该工程通过减少农用地面积,将退耕地还原为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水土保持工程中国的水土保持工程旨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被恢复、坡面治理、河道整治等措施,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五、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
例如南海珊瑚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通过限制捕捞和破坏性活动,保护了南海珊瑚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维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六、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例如深圳湾生态城,该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绿色交通系统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七、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国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例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为热带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保护了热带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八、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中国草原资源丰富,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
例如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通过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退牧还草等措施,提高了草原植被覆盖率,增加了草原生物多样性,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塑生态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塑生态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承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通过生态修复来重塑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上的一些成功案例。
一、湿地保护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保护湿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长江三角洲湿地为例,该地区曾遭受过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和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政府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措施,长江三角洲湿地逐渐回归自然,成为了众多珍稀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实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塑和恢复。
二、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治理。
比如,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以及加强监测和执法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但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例如,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中国政府采取了举措,包括退耕还林还草、限制工业开发等,以保护该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三江源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水资源得到保护,生态系统得以重建。
这为中国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通过湿地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中国政府为重塑生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发布时间:2008-04-18 14:38 来源:林业局关键字:发布人:林业局-系统管理员字体:大中小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
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湿地概况:1、沼泽湿地。
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我国较大湖泊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分布。
另外,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2、湖泊湿地。
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
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
3、河流湿地。
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
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
4、浅海、滩涂湿地。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
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
生态湿地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生态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质,还能为众多动植物提供生存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湿地,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生态湿地建设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生态湿地建设,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2. 原则,依靠科学技术,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案。
1. 生态湿地保护区划划定,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划定不同级别的湿地保护区,明确各类湿地的保护和利用范围。
2.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 湿地生态修复与恢复,对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采取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
4. 生态湿地管理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湿地管理机构,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湿地开发和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5. 生态湿地宣传与教育,加强对生态湿地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科研力量,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保护和管理全球湿地资源。
四、总结。
生态湿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湿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方案为了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湿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决定建设一批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国际公约、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湿地保护政策要求,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宣传、生态旅游等公益性活动,具有重要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基地。
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目标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推动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功能,保障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供给。
2. 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
3.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4.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推动湿地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
5. 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原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功能。
2. 可持续利用原则。
推动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公益性原则。
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宣传、生态旅游等公益性活动,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社会公众共享。
4. 参与性原则。
积极开展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与管理,促进湿地保护与社会公众共治。
5. 协同性原则。
推动湿地保护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促进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任务。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任务包括:1. 制定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明确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范围、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
2. 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湿地是指地表水体与土壤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圈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
我们来谈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湿地是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储存水源,减缓洪涝灾害,还能够净化水质,维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换言之,湿地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
湿地还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
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于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一些地区,湿地的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保护湿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下面我们将重点谈谈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应该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湿地的开发利用。
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和保护,严格控制湿地的开发和污染排放,保持湿地的原始生态特征,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要加强对湿地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湿地的监测和评估,掌握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湿地面临的问题。
在湿地保护中,社会公众的参与也非常重要。
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保护湿地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湿地保护中,国际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湿地的生态系统往往跨越多个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沼泽、河流、湖泊等多种类型的湿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推动湿地保护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推动湿地保护国际合作等。
首先,中国政府将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
通过立法,明确湿地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规范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中国政府将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专门的湿地保护基金,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湿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湿地资源的评估工作,科学评价湿地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中国政府还将推动湿地保护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技术的创新。
通过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湿地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最后,中国政府还将推动湿地保护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20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篇1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华夏,一个强大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
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历史推进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每个中华儿女都会为这个伟大的民族感到自豪。
是什么让你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梦想,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汇聚的中国梦,汇集的生生不息美丽的中国梦……中国,是大自然的杰作,那大好江山,迷住了我们,迷住了我。
当我们随父母一起踏足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领略美好风光,我们无不为之陶醉、激动和赞扬……中国的美不仅仅是秀丽的风景,更涌现出体现中国人民善良心灵和崇高良知的美丽中国人。
他们有助人为乐的,有孝顺父母的,更有舍己救人的,为国捐躯的……他们是活雷锋,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就是最美的中国人,是我们中国的点亮人类心灵的另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作为新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应当自觉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并提升精神境界,为建设美丽中国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地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家乡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如今的武岭公园,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金黄灿灿,冬天白雪皑皑,男女老少都喜欢在这里休闲散步、莺歌燕舞,成为人们心中的“御花园”。
远望去,俨然一幅溪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缩图。
而正在修建中的银凤广场又将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相信这又将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
生活在美丽的中国的人们,都会有一个个美丽的中国梦。
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
在我的心理,医生是一个纯洁、高尚的职业,医生救人小到门诊,大到手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危及生命。
而医生总是用他们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挽救一条条生命,给更多的家庭送去平安和幸福!而我就希望成为这样的医者,用一颗热忱的心,一双灵巧的手救助、医治需要帮助的人们,让所有的病人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让所有的病魔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就犹如仙人之手,玉手轻弹,普降甘露,驱逐病痛,幸福人间!让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湿地是一个面积不大,但是生态价值却非常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气候稳定与调节作用;2、水质净化作用;3、生态保护作用;4、资源开发与利用;5、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
因此,湿地是我们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湿地具有气候稳定与调节作用。
湿地可以缓冲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火灾、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同时,湿地还具有调节气体成分的作用,它能够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的含量,有助于保持大气的稳定性。
其次,湿地具备水质净化功能。
湿地是自然过滤系统,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有害物质,清洁环境。
湿地可以自然净化环境中的液态和气态污染物质,如氨气、硫化氢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再者,湿地具有生态保护作用。
湿地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殖等生态条件,对于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贡献巨大。
湿地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使得各种生物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相互依存、互相制约。
此外,湿地具备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
湿地是重要的渔业、农业、林业等资源区,其植物和动物资源也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领域。
人们可以在湿地开展旅游、狩猎、观鸟等各种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满足。
最后,湿地还具备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
湿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湿地的动植物、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深入探究其奥秘,有利于促进生态科学的发展。
湿地也可以作为教育基地,为学生们提供科学知识的学习、研究的场所。
为了保护好湿地生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湿地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湿地保护需要从立法、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和标准,确保湿地的生态安全。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修复工作,对于已经破坏或受到污染的湿地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
住建局立足职能写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近日,苏州市正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考核。
住建局立足部门实际,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工作、积极落实措施,交出一份住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
一是深入挖潜城镇特色加快美丽城镇建设。
紧扣“美丽”主旨,开展美丽城镇建设,在特色风貌、功能提升上下功夫,深化镇容镇貌整治,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园林绿化美化,有效改善城镇环境面貌。
我市两个示范镇梅李镇和海虞镇,分别打造了“孝爱文化”和“时尚海虞”为主题的特色品牌,为全市美丽城镇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榜样。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建筑节能上新台阶。
落实绿色建筑法规政策制度,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确保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完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狠抓绿色建筑重点工作,2015年,我市获得二星及以上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面积约22万平方米,完成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约62万平方米。
三是提升管养水平实现全市绿化提质增量。
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布局的均衡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和景观质量。
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约1500亩,完成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6个。
湿地建设再提速,建设南湖湿地公园,启动长江湿地生态修复。
完善城区游园设施,优化游园服务,提升游园整体环境,深入挖掘游园特色,打造月季特色主题海虞园。
四是强化扬尘噪声管控提高整治措施成效。
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建工地施工现场环境、施工噪声和扬尘污染。
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行动,结合日常安全检查、综合大检查共督查建筑工地152只,发出整改通知书152份,排查治理重大安全隐患40条,一般安全隐患489条。
推行扬尘防治新举措,组织全市建筑施工和监理企业,开展建筑施工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观摩活动,严格防控施工噪声,推行自动洗车台和自动喷淋系统,降低道路和施工扬尘,安装施工扬尘收集监测器等提高整治和防控成效。
66July 2017江西正以“生态+”模式,展现本土特色和对外开放的时代气息,奋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文 / 本刊记者 张洪瑞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风景独好的江西正不断擦亮“生态名片”,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创业,发挥特色优势,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奋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江西的原色,“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绿色是江西的主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千山竞绿;从赣江到鄱阳湖,万水皆清。
不忘初心,江西始终倡导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路径”。
截至2016年,江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文明处副处长刘建军表示,江西围绕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设立统一规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总体要求,举全省之力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验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西省大力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经济稳步壮大。
在农业领域,智慧农场、市民农场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与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领域正发生深度融合。
以生物医药为重点,大健康产业“含金量”明显增加。
2009年,全省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02.89亿元; 2016年,快速增长到1299.02亿元。
在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下,江西运动健身、健康养老等产业也在国内外声名鹊起。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四川盆地生态修复与保护1. 背景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四川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四川省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在盆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
2. 过程2.1 四川盆地生态修复规划2008年,四川省政府启动了《四川盆地生态修复规划》,旨在通过恢复湿地、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提升整个盆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该规划涵盖了整个四川盆地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修复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2.2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持水域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省政府在生态修复中重点关注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他们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水质改善等措施,有效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
具体措施包括:修复受损湿地,重新建立湿地植被;加强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限制开发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衍和保护。
2.3 水土保持工程四川盆地地势较为平坦,且多山丘、丘陵区域,土壤容易受到水流侵蚀而导致水土流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四川省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
具体措施包括:修建沟渠、梯田和隔离带,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土壤;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农田排水系统,减少水土流失等。
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4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为了及时掌握生态修复的效果,四川省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
他们通过定期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植被覆盖率等指标,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3. 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盆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以下是一些取得的成果:3.1 湿地恢复通过湿地修复项目,四川省成功恢复了大量受损湿地,并建立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区。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美丽家园——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新昌召开林言【期刊名称】《浙江林业》【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12-13)【作者】林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当今世界,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发展的主题。
3月19日,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新昌召开。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省生态文化协会名誉会长周国富,省政协副主席、省生态文化协会会长陈艳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省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楼国华作工作报告。
会议回顾了2013年生态文化协会的主要工作,表彰了第三批“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并审议通过了协会关于增补常务理事单位、副秘书长的决议。
周国富给参会者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生态文化讲座。
他强调,当下正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时机,省生态文化协会和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大有可为,必须抢抓机遇,把传承古代生态文化精髓与创新当代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上、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上,加快传承与创新生态文明,深入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
他特别指出,当今的生态文化既不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也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文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这正是研究生态文化的立足点和所要追求的目标。
要用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来引领制度创新,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要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生态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重构生态世界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人文观,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引领全省各地开展了生态文化实践、生态制度落实及绿色创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宣传引导社会参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省生态文化协会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联合相关部门先后举办了第17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暨中国最美湿地展、“迎浙江生态日——花卉园艺进社区”、“美丽浙江——最靓阳台家庭园艺大赛”作品展、“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倡议宣传等一系列生态文化宣传活动,有力地助推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湿地保护实施方案引言: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有价值和最脆弱的环境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制定和实施湿地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湿地保护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一、背景湿地是由水和土壤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
它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包括水资源调节、生态净化、物种保护和碳储存。
然而,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和破坏,包括填海造地、水污染、入侵物种和土地开发等。
因此,采取措施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制定湿地保护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减少湿地的退化和破坏;2. 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3. 保护湿地中的关键物种和栖息地;4. 促进公众对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三、关键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关键措施来保护湿地:1.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制定严格的湿地保护法律和政策,并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确保湿地保护的有效实施。
2. 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参与湿地保护行动。
3. 增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提高对湿地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理解,为湿地保护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湿地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5. 促进生态修复与恢复:对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 控制人类活动:限制湿地周边的土地开发和工业活动,减少水污染和湿地退化的风险。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上述措施,预计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减少湿地的退化和破坏,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 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宣威湿地公园自然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宣威湿地公园位于中国云南省宣威市境内,是一处自然与生态完美结合的休闲旅游胜地。
公园内广袤的湿地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探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宣威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保护措施,展示其独特之处。
一、湿地景观的壮丽与多样性宣威湿地公园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广袤的湿地景观,包括湖泊、河流、湿地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
这里的湖泊清澈见底,草地郁郁葱葱,组成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在公园内漫步,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祥和,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湿地公园还是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当游客漫步于湿地公园的小径时,往往会遇见一些稀有的水鸟、湿地植物等。
例如,宣威湿地公园是中华鲟的重要繁殖地,也是黑颈鹤、黑琵鹭等鸟类的栖息地,其它时刻还可以看到白天鹅、野牛等动物。
这些珍稀物种的存在,更加丰富了宣威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二、生态保护的理念与举措为了保护宣威湿地公园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了湿地保护区,限制了开发建设规模,保持了湿地的自然状态。
此外,也建立了巡护队伍,加强对公园的巡逻与管理,以防止非法捕猎、破坏湿地的行为。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宣威湿地公园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了解湿地公园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公园内建立了生态教育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培训和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大众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另外,宣威湿地公园还开展了栖息环境改善工作。
为了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给各种动植物,公园加强了湿地水生植被的恢复与栽培,呈现出更加自然丰富的湿地景观。
同时,加强了水质监测与治理,保证湿地水源的清洁与健康。
三、体验与探索宣威湿地公园为游客提供了各种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探索这片美丽的湿地。
游客可以选择徒步、骑行、划船等方式,穿越公园的小径与湖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报告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江西省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占总面积的96.8%。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公园于2008年规划建设,当年批准为国家级试点,2011年9月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园已成为鄱阳湖生态建设和鄱阳湖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湿地公园”、“江西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
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立足“生态保护”核心,认真履行湿地公园的保护职责,努力打造鄱阳湖湿地保护样板地。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生态资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职责。
1、大力建设湿地功能区。
在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建成了融湿地保护、科普、科研、游学于一体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通过修建湿地宣教馆、湿地植物园、鸟类救护站等,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传。
在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保育区,启动了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工程,通过划界立标,加强日常(特别是候鸟迁飞季节)巡护,设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补食点,营造良好的水禽栖息环境,维系湿地生态平衡。
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通过退田还湖和对湿地植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减少河流对湖泊水质污染。
在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
通过对面源污染行为控制、污染源治理、湖面养殖方式调整、周边农村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实现对珠湖水质的保护。
2、严格防治水资源污染。
一是环湖建设生态渔村。
在公园环湖村庄,启动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四大工程为主的生态渔村建设工程。
对乡村污水处理采取了“生活污水厌氧池+人工湿地降解+农田灌溉”的三级生态降解模式。
二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投资1.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投资5000万元,正在实施公园核心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并与城市污水管网并网。
对公园较分散旅游项目,采取“分体式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降解”双保险模式进行分散处理。
3、强化湿地生态管理。
组建了公园管委会,突出了三大职能:一是管理职能。
设立了湿地保护科,主要负责鄱阳湖生态湿地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设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治理工程,监测鄱阳湖湿地生物、水质等动态变化,协调湿地保护日常性工作。
二是执法职能。
根据《江西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率先推出“部门委托执法、专业队伍综合执法”模式,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并与公园派出所合署依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
三是救护职能。
在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成立了珍稀动植物研究与保护中心,并与专业研究所、高校等机构合作,建立鄱阳湖珍禽研究和救护基地,对天鹅、白鹤、东方白鹳、江豚等鄱阳湖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二,立足“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两大基本点,牢固树立“保护—利用—提高”的建设理念,努力推进公园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并进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主题。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秉承了“保护—利用—提高”
相结合的理念,公园共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占总面积的6/7。
在保护的同时,依托鄱阳湖良好的品牌和生态资源,全面开启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通过旅游产业找到了公园建设保护与利用平衡点。
在旅游发展理念上,以湿地公园为平台,着力推动鄱阳湖的生态价值转变为旅游价值,生态高地转化为旅游品牌高地,实现“从世界生态名湖到世界旅游名湖”的价值升级。
在形象品牌定位上,由于湿地是孕育地球生物的母亲,是保护地球生态的卫士,全新塑造了“地球上最美的母亲——鄱阳湖”的品牌形象,呼吁全人类都来呵护“地球母亲〃鄱阳湖”。
在建设思路目标上,创造性地提出“湖(鄱阳湖)城(鄱阳城)一体”的理念,利用“湿地科普与展示+城市旅游综合体+半岛度假综合体+低碳生活示范园”开发模式,逐步把公园打造成为“鄱阳湖之心、江西迎客厅”。
第三,立足“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全民参与”三大要素,逐步健全公园建设保障体系,努力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较为合理的建设保障机制是支撑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策支持上,一是实行高位推进,以公园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列入鄱阳县四大工程之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推进。
二是实行项目整合。
将污水处理、新农村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路码头等项目向公园倾斜。
三是实行三位一体。
成立了管委会、运营公司,与原有的保护管理站一起形成“行政执法、市场运作、生态科研”三位一体运营机构。
在资金保障上,实行“政策支持为主,直接投资为辅”,“自
我积累,内部循环”的基本运行方法。
由财政资金、上级资金、银行融资、政策返还构成公园资金保障体系。
鄱阳县政府每年安排湿地生态建设预算资金600万元,公园收入县级所得部分全部返还。
同时,以运营公司为平台,通过盘活公园综合管理区周边土地资源进行融资,累计银行融资达2亿元,为前期公园基础设施和基础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在全民参与上,一方面,积极实施“与公园一起改变”行动计划,鼓励渔民洗脚上岸,采取转捕为养、渔俗表演、创办渔家乐等方式实现渔民转产转业。
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并对困难渔民实行补助。
另一方面,依托公园宣教功能,建立鄱阳湖生态游学基地,通过举办中华龙舟大赛、湿地帐篷观鸟季等活动,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在宣传口号上,注重保护形象宣传,形成了以“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和“地球上最美的母亲”相互映衬、相互承接的形象宣传口号。
在生态公益活动上,注重公众的引导,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守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城市行动,创立了鄱阳湖自然之子俱乐部,提升公众对湿地生态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