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doc
- 格式:docx
- 大小:286.81 KB
- 文档页数:5
细胞渗透性实验报告细胞渗透性实验报告细胞渗透性是指细胞膜对溶质和溶剂的渗透性能力。
细胞渗透性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细胞膜通透性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膜对不同溶质和溶剂的渗透情况,可以了解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培养细胞、制备实验所需的溶液和培养基等。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小鼠肺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将小鼠肺细胞培养在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保持其正常生长。
然后,将细胞分装到培养皿中,形成单层细胞膜。
为了研究细胞膜的渗透性,我们需要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溶液。
我们选择了蔗糖溶液和盐水溶液作为实验溶液。
首先,制备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浓度范围从0.1M到1.0M。
然后,制备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浓度范围也从0.1M到1.0M。
这些溶液将用于观察细胞膜对溶质的渗透情况。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细胞培养皿中的培养基抽取掉,用实验溶液替代。
然后,观察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和状态有所不同。
细胞在低浓度溶液中可能会膨胀,而在高浓度溶液中可能会收缩。
这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不同,导致细胞内外溶质浓度的差异引起的。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细胞膜的渗透性,我们还可以使用荧光染料进行实验。
荧光染料可以渗透到细胞内部,通过观察荧光的强度和分布,可以了解细胞膜的通透性。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荧光染料FITC(荧光异硫氰酸物)进行染色。
将FITC溶液加入细胞培养皿中,让其与细胞接触。
然后,观察荧光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如果荧光染料能够进入细胞内部,说明细胞膜的通透性较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的渗透性与溶质浓度和溶剂种类有关。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蔗糖溶液对细胞膜的渗透性较低,而盐水溶液对细胞膜的渗透性较高。
这是因为蔗糖分子相对较大,不能轻易穿过细胞膜;而盐水中的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部。
细胞渗透性实验对于研究细胞膜的功能和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内外溶质的交换和平衡,以及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8年3月19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丁志康系年级:2016级班级:生科一班组别:周一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渗透性实验学号:201600140055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2、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二、实验原理1、细胞膜细胞膜是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的屏障,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序运行。
但是细胞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因此细胞必须具备一套物质转运体系,用来获得所需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
2、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水孔蛋白(aquaporins)快速地进出细胞。
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3、渗透渗透是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它由高水分子区域(即低浓度溶液)渗入低水分子区域(即高浓度溶液),直到细胞内外浓度平衡(等张)为止。
水分子会经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这样的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基本功能之一。
2、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入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会大量渗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周围液体介质中,使介质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细胞不会立即吸水张破,但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可以提高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促进水分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涨破,发生溶血。
细胞膜渗透性实验报告细胞膜渗透性实验报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膜则是细胞的外包层,起着筛选物质进出细胞的重要作用。
细胞膜的渗透性是指物质在细胞膜上的透过程度,它对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维持和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细胞膜的渗透性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膜功能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新鲜鸡蛋2. 蒸馏水3. 盐4. 糖5. 酒精6. 玻璃容器7. 刻度瓶8. 实验室常用器皿方法:1. 将鸡蛋外壳轻轻敲碎,倒入玻璃容器中。
2. 在刻度瓶中量取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盐水和糖水。
3. 将盐水和糖水倒入玻璃容器中的鸡蛋,分别标记。
4. 将酒精倒入另一个玻璃容器中。
5. 将鸡蛋分别放入盐水、糖水和酒精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鸡蛋在盐水中的渗透性较高,而在糖水中的渗透性较低。
在盐水中,鸡蛋表面出现明显的褶皱,而在糖水中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是因为盐水中的盐离子浓度高于鸡蛋内部液体的浓度,导致水分从鸡蛋内部流向盐水,使鸡蛋收缩。
相反,糖水中的糖分子较大,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鸡蛋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与盐水和糖水不同,酒精对鸡蛋的渗透性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在酒精中,鸡蛋迅速变得透明,表面光滑,这是因为酒精能够溶解脂质,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使鸡蛋内部液体与外部环境混合。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溶液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渗透的特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在渗透过程中,溶质的浓度梯度是决定物质渗透的重要因素。
当溶质浓度高于细胞内液体时,细胞膜会允许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收缩。
相反,当溶质浓度低于细胞内液体时,细胞膜会阻止水分进入细胞,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此外,实验还展示了酒精对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酒精能够溶解脂质,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外液体混合。
这也说明了细胞膜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选择性地渗透物质,还能保护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细胞膜渗透调控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细胞膜的渗透调控机制。
通过测量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于马铃薯组织的渗透压以及观察细胞在不同渗透浓度下的变化,探讨渗透调控对细胞的影响。
引言: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包裹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也具有选择性渗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渗透调控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
渗透调控通过调节细胞内溶质浓度,维持细胞的内环境稳定。
本实验旨在了解细胞膜渗透调控机制。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马铃薯组织样品- 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2 mol/L,0.4 mol/L,0.6 mol/L,0.8mol/L,1.0 mol/L)- 无菌注射器- 显微镜和载玻片2. 实验步骤:a) 用无菌注射器将蔗糖溶液注入马铃薯组织样品中,浸泡30分钟。
b)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不同蔗糖浓度下的形态和变化。
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如下结果:1. 马铃薯组织在浸泡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后,细胞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浓度越高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体积越小。
2. 细胞在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呈现膨胀状态,细胞膜对水分子具有选择性渗透性,水分子从高浓度区域进入低浓度区域。
3. 细胞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呈现萎缩状态,渗透调控使得细胞膜对水分子的渗透性下降,导致水分子无法充分进入细胞。
这可能是由于蔗糖分子在细胞外形成高浓度,吸引了内部的水分子。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胞膜通过渗透调控机制,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从而控制水分子的进出。
2. 当细胞外环境中渗透溶质浓度较低时,细胞将吸收足够的水分子,从而导致细胞膨胀。
3. 当细胞外环境中渗透溶质浓度较高时,细胞膜通过减少对水分子的渗透性,避免过量的水进入细胞,从而维持细胞的稳态。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渗透浓度下的变化,探究了细胞膜的渗透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细胞膜能够通过调节渗透压差,控制细胞内外的水分子进出,从而维持细胞的稳态。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二、实验原理:1.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通常是水)或部分溶质(一般为小分子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及作用: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甲醇,0.8 mol/L乙醇,0.8 mol/L丙醇,0.8 mol/L乙二醇,0.8 mol/L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三氯甲烷)。
1.NaCl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血影细胞(ghost cell)。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鸡血红细胞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姜政2012/9/18实验目的: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与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观察鸡血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的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悬液通透性变化,理解溶血现象的机制和动态过程。
实验原理: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生物膜,胞外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通常,水分子,气体分子如C02、O2,脂溶性分子如甘油、维生素,有机小分子如乙醇、尿素等均通过自由扩散以渗透的方式进入细胞。
细胞最主要的单糖营养物质——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在体外适宜浓度的盐溶液中,红细胞可保持等渗状态而维持正常形态,但当体外溶液中盐浓度过低时,细胞内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外渗透压,水分子将大量渗透进入红细胞,最终导致红细胞胀破,血红蛋白泄露,形成血红蛋白溶液,即发生溶血。
在溶血过程中破裂的红细胞并不会完全失去正常红细胞的形态,有研究表明低渗导致的血红蛋白泄露是由红细胞表面形成的孔道造成的。
此外,常造成溶血的因素还有速冻、机械力、生物或化学毒素等,某些等渗溶液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种溶质通透性不同也可能发生溶血。
一般把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后,红细胞破裂留下的细胞结构被称为血影。
Stomatocytes Discocyte Echinocytes图1. 口形红细胞,盘状红细胞和棘状红细胞之间的平衡(引自W.H. Reinhart等,1986)。
扫描电镜图从左到右依次为0.002Mm、0.1mM、0.5mM氯丙嗪处理的口形红细胞,正常盘状红细胞,7.5mM、30mM和120mM水杨酸钠处理的棘状红细胞。
在左数第二幅电镜图中可以看到膨胀红细胞表面的孔洞。
不同分子渗透进入细胞的能力与分子的性质有关,按照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分子易于穿过细胞膜,同时,小分子和非电性分子易于穿膜。
因此,不同物质由于分子本身差异,渗透进入红细胞的原理不同,速度不同,导致溶血的时间也不同,因而可以用溶血时间作为衡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个指标。
细胞膜得渗透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得:1。
了解细胞膜得渗透性2 。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得速度二、实验原理:1、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得生理功能。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CO2、N2可以很快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得间隙。
非极性得小分子如O2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得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得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得物质–就是高度不通透得。
如:H+、Na+、K+、Cl–、HCO3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得溶质能提高红细胞得渗透压,使水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得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
i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称为等渗溶液、4。
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得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得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通常就是水)或部分溶质(一般为小分子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她溶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透过得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势能差得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得过程。
三、实验材料及作用:150 mmol/L NaCl,蒸馏水,5 mmol/L NaCl,65mmol/L NaCl,0。
8mo l/L甲醇,0。
8mol/L乙醇,0。
8mol/L丙醇,0、8mol/L乙二醇,0。
8 mol /L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三氯甲烷)。
1、NaCl得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得NaCI溶液中:等渗溶液中得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与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得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血影细胞(ghost cell)。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2. 掌握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差异;3. 分析渗透压对细胞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渗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质的分子量、极性、电荷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探讨细胞膜的渗透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红细胞、0.9%生理盐水、0.7%生理盐水、0.5%生理盐水、1.2%生理盐水、1.5%生理盐水、2.0%生理盐水、2.5%生理盐水、3.0%生理盐水、4.0%生理盐水;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管、吸管、计时器、温度计。
四、实验方法1. 将红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中,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2. 记录红细胞在各个浓度溶液中的溶血时间;3. 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在0.9%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形态正常,无溶血现象;2. 在0.7%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开始出现溶血现象,溶血时间为30分钟;3. 在0.5%生理盐水中,红细胞溶血速度加快,溶血时间为15分钟;4. 在1.2%生理盐水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一步加快,溶血时间为10分钟;5. 在1.5%生理盐水中,红细胞溶血速度明显加快,溶血时间为5分钟;6. 在2.0%生理盐水中,红细胞迅速溶血,溶血时间为3分钟;7. 在2.5%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完全溶血;8. 在3.0%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完全溶血;9. 在4.0%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完全溶血。
六、实验分析1.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存在差异,分子量、极性、电荷等因素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2. 渗透压对细胞膜的影响显著,高渗溶液导致红细胞溶血,低渗溶液则使红细胞膨胀;3. 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膜对低分子量、极性小分子物质的通透性较高,对高分子量、极性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较低。
七、实验结论1.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存在差异;2. 渗透压对细胞膜的影响显著,高渗溶液导致红细胞溶血,低渗溶液则使红细胞膨胀;3.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细胞膜的渗透性,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2.了解细胞膜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内,可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实验材料和用品实验材料:鸡血红细胞试剂:0.85%NaCl溶液,蒸馏水,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葡萄糖溶液,2%Triton X-100器材:倒置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实验步骤1.取鸡血6ml,加 0.85%的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
(RBC压积量不少于0.6ml)2.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
(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3.每组取6只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①0.85%的NaCl溶液②蒸馏水(代替0.085%的NaCl溶液)③0.8mol/l甲醇溶液(0.3mol/l等渗)④0.8mol/l丙三醇溶液(0.3mol/l等渗)⑤6%葡萄糖溶液(5%等渗)⑥2%Triton X-100(1.5%等渗)4.向上述六只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中的细胞。
实验结果溶血用时① 蒸馏水 15s ② 0.8mol/l 甲醇溶液 10s ③ 0.8mol/l 丙三醇溶液 1h 溶血 ④ 6%葡萄糖溶液 不完全溶血 ⑤ 2%Triton X-100 30s从左至右依次是:0.85%NaCl 溶液 蒸馏水 0.8mol/l 甲醇溶液 0.8mol/l 丙三醇溶液 0.6%葡萄糖溶液 2%Triton X-100蒸馏水0.8mol/l 甲醇溶液0.85%NaCl 溶液(对照)30min 0.8mol/l 丙三醇溶液30min 6%葡萄糖溶液1h 0.8mol/l 丙三醇溶液讨论与结论由对照组及蒸馏水组得出,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溶血,内外浓度差越大越容易发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原理。
2. 探究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渗透性差异。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受到分子大小、电荷、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对红细胞的影响,分析细胞膜的渗透性。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甲苯、0.1mol/L葡萄糖、0.01mol/L CaCl2、0.01mol/L KCl、0.01mol/L MgSO4、0.01mol/L Na2SO4。
2.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试管、滴管、吸管、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红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溶血现象,分析细胞膜的渗透性。
2. 将红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甲苯、葡萄糖、CaCl2、KCl、MgSO4、Na2SO4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溶血现象,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渗透性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0.85% NaCl溶液中,红细胞无明显溶血现象,说明细胞膜对NaCl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2. 在0.085% NaCl溶液中,红细胞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说明细胞膜对低浓度NaCl的通透性较高。
3. 在甲苯、葡萄糖、CaCl2、KCl、MgSO4、Na2SO4溶液中,红细胞均出现溶血现象,说明细胞膜对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4. 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血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脂溶性物质(如甲苯)比水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更容易透过细胞膜。
- 阳离子(如Ca2+、K+)比阴离子(如Cl-、SO42-)更容易透过细胞膜。
- 大分子物质(如CaCl2、KCl、MgSO4、Na2SO4)比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更容易透过细胞膜。
六、实验结论1.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受到分子大小、电荷、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细胞膜渗透实验报告在本次细胞膜渗透实验中,我们旨在研究细胞膜在溶质浓度梯度下的渗透现象,并探究不同渗透压条件对细胞膜的影响。
下文将介绍实验的步骤、结果以及讨论。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准备了两个浓度不同的溶液,分别为低浓度溶液和高浓度溶液。
然后,我们利用一块半透膜,将两个溶液分隔在半透膜的两侧,形成一个渗透膜实验器。
接下来,我们将实验器放置在一个容器中,容器底部加入适量的溶液。
我们观察到,在一段时间内,溶液水平会发生变化。
我们记录了一系列时间点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渗透膜中,溶质浓度高的一侧,溶液的水平有所下降,而溶质浓度低的一侧,溶液的水平有所上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侧的水平逐渐趋于平衡。
讨论这个观察结果可以通过渗透现象来解释,也就是水分子趋向溶液浓度较高的一侧扩散。
这是因为溶质浓度高的一侧具有更大的渗透压,从而使水分子向着渗透压较高的一侧移动。
根据渗透压的定义,渗透压与溶质浓度呈正比。
因此,在实验中,溶液浓度高的一侧具有更大的渗透压,从而使水分子从溶质浓度低的一侧向溶质浓度高的一侧渗透。
此外,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还可以推断细胞膜在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的渗透性能。
当细胞置于高渗透压环境中时,外部环境的渗透压大于细胞内部,导致水分子从细胞内向外移动,细胞脱水。
相反,当细胞置于低渗透压环境中时,外部环境的渗透压小于细胞内部,水分子将进入细胞,使细胞充盈。
这个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细胞膜对外界环境的渗透压的敏感性,并展示了细胞膜作为一个半透性膜的特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细胞膜在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的渗透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在渗透压较大的一侧,水分子会向渗透压较高的方向扩散。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细胞膜对于外界环境渗透压的敏感性,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细胞膜特性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理解。
细胞膜渗透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验模型,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细胞过程中的物质运输与渗透现象。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渗透压、渗透方向和影响渗透作用的因素。
2. 探究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渗透的影响,观察细胞的吸水或失水现象。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细胞膜选择性透过性和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的过程。
细胞膜具有半透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半透膜。
当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时,水分子的移动会导致细胞内外的浓度变化,从而引起细胞的吸水或失水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红细胞、蒸馏水、0.9%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5%、1%、1.5%、2%、2.5%)、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2. 实验器材:酒精灯、酒精、试管、试管架、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红细胞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2. 将红细胞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形态和大小。
3. 分别将红细胞置于0.9%生理盐水、0.5%、1%、1.5%、2%、2.5%的NaCl溶液中,观察并记录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和大小变化。
4. 在实验过程中,每5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细胞的变化,持续观察30分钟。
5. 对比不同溶液中细胞的变化,分析渗透作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蒸馏水中,红细胞逐渐膨胀,体积增大,细胞膜变得薄而透明。
2. 在0.9%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形态和大小基本不变。
3. 在0.5%NaCl溶液中,红细胞逐渐缩小,细胞膜变得厚而浑浊。
4. 在1%、1.5%、2%、2.5%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依次缩小,细胞膜变得厚而浑浊,直至完全溶血。
六、实验结论1.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的过程。
2. 细胞膜具有半透性,可以控制水分子的进出。
3. 当细胞置于低浓度溶液中时,细胞吸水膨胀;当细胞置于高浓度溶液中时,细胞失水收缩。
实验报告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测定与比较实验报告: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测定与比较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细胞膜渗透性的变化,比较各条件下细胞膜的透过性差异,探究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新鲜鸡蛋2. 不同浓度的盐水(0.5%、1%、1.5%、2%等)3. 水4. 器皿5. 电子天平6. 尺子7. 实验记录表方法:1. 准备新鲜鸡蛋,并在鸡蛋表面标记出等距离的点。
2. 将不同浓度的盐水分别倒入不同的器皿中,每个器皿中浸泡一个鸡蛋。
3. 记录浸泡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定时观察鸡蛋表面的现象。
4. 浸泡结束后,从盐水中取出鸡蛋,将其放置在尺子上,测量鸡蛋的变形程度,并记录下来。
5. 将实验结果整理归纳,并进行综合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浸泡了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并观察了不同时间段内鸡蛋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浸泡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鸡蛋表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当浸泡时间逐渐增加时,鸡蛋表面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形。
进一步观察发现,当浸泡时间较长时,较高浓度的盐水会导致鸡蛋变形程度更大,而较低浓度的盐水则变形程度较小。
这说明渗透浓度与细胞膜渗透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细胞膜的渗透性是由细胞膜的结构和渗透物质浓度的梯度共同决定的。
在实验中,盐水浓度的逐渐增加使得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到细胞外部分,引起细胞膜的变形和膨胀。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浸泡时间越长,鸡蛋变形程度越大。
这可能与渗透物质分子在长时间作用下使细胞膜发生持续性渗透有关。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细胞膜的渗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渗透物质的浓度和浸泡时间。
此外,渗透物质的大小、渗透物质与细胞膜的亲和性以及细胞膜的完整性等因素也会对渗透性产生影响。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盐水下鸡蛋的变形情况,确定了细胞膜的渗透性与渗透物质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密切相关性。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膜在高渗透浓度和长时间作用下的渗透效应更为显著。
姓名:高超学号:201300140020 同组者:樊晓航,王昊明,余敬洋
实验名称:细胞的渗透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深入的溶质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所以促进水分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溶血。
由于溶质渗入的速度互补相同,因此溶血时相同。
三,实验器材:
鸡血,0.85%的氯化钠溶液,0.0085%的氯化钠溶液,0.8mol/L的甲醇,0.8mol/L的丙三醇,6%的葡萄糖溶液,2%的Triton X—100溶液,试管六支,离心机,滴管,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取鸡血2-3ml加入0.85%的氯化钠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压积量不少于0.3ml,否则应补加鸡血)
2、将上述离心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的溶液(总体积量不少于0.6ml)
3、取六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个3ml
(1)0.85%氯化钠溶液(2)0.0085%的氯化钠溶液(3)0.8m o l/L的甲醇(4)0.85m o l/L丙三醇
(5) 6%的葡萄糖溶液(6) 2%的Triton X—100溶液
4、向上述六支试管中加入50%的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种溶液中的细胞。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
实验结果:
各组光度对比(全以0.85%氯化钠溶液为对照)
(1和2)(1和3)(1和4)
(1和5)(1和6)
溶血现象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3号管在10秒左右的溶血
五,实验分析;
1,由于甲醇和Triton X—100溶液渗透较快,所以观察时也要迅速,应事先做好准备,观察时也要快
2,丙三醇和葡萄糖渗透的较慢,应每十分钟观察一次,才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