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长春版语文初二上册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关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了解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过程】一、导语:英国有位作家培根,在《谈读书》当中说过如此一句话,他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诗与培根的祖国英国有关的诗歌,那确实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新授课(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题目解析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专门惋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二)指导朗读1.观赏配乐诗朗诵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3.体会、找差距(三)分析文本读过课文之后,大伙儿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之外,还能感受到康桥的什么?诗人重游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美景都集中在哪几小节?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
金柳: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什么缘故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小组讨论)3.什么缘故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4.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什么缘故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青荇: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2.大伙儿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作一条水草!”那个地点的水草,是再一般只是的了,而且依旧在烂泥上,什么缘故徐志摩却情愿做如此的一条水草?清泉: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现代诗二首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
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
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
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长城谣一、新课导入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但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
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长城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说起长城,谁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长城谣》的作者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穆伦·席连勃。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2.字词形音(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焉之(yān)隘口(ài)歌谣(yáo)蹲踞(dūn jù)山巅(diān)焚起(fén)敕勒川(chì)荒莽(mǎng)3词语释义隘口:狭窄的山口。
冷眼:指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理清诗歌结构,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显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文本探究2.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写了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书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1《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现代诗两首》,其中包括两首诗歌:现代诗《带着风的音调》和《阳光下的舞蹈》,并且涵盖了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和精神。
2. 了解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3. 在诗歌的阅读和作品练习中,锻炼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
4.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是组合式的,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诗歌阅读、作品写作、小组讨论、朗诵等几个部分,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a. 教师介绍两首诗歌,并解释现代诗和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
b.讨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区别及他们的共性。
步骤2:诗歌欣赏a. 学生们开始阅读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义,节奏和语言。
b. 梳理两首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色、想象力等c. 教师解释需要重点理解的部分,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
步骤3:小组讨论a. 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用词、语言、意象、美感、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
b. 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组员的讨论结果。
c. 全班学生可以提问代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讨。
步骤4:写作练习a. 让学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现代诗,可以参考两首诗歌的诗形和主题。
b. 老师带领学生梳理诗歌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
c. 诵读自己的诗作,提高自信和展示能力。
步骤5:诵读与评价a. 学生按照小组,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b. 全班学生进行评审,看看演讲的诗歌朗诵是否优美通畅,语言是否清晰明了,有没有吸引人的意象和意思。
c. 老师进行点评,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步骤6: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现代诗歌的创作,阅读和鉴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现代诗二首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
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
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
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长城谣一、新课导入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但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
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长城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说起长城,谁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长城谣》的作者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穆伦·席连勃。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2.字词形音(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焉.之(yān)隘.口(ài)歌谣.(yáo)蹲踞..(dūn jù) 山巅.(diān) 焚.起(fén)敕.勒川(chì) 荒莽.(mǎng)3词语释义隘口:狭窄的山口。
冷眼:指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理清诗歌结构,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显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文本探究2.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写了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书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也许
(葬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并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父爱。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诗人诗歌中的语言质朴、冷静,结构严谨又内蕴深刻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心态,真正理解父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
知道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情境,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
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女儿强烈的、真挚的哀思。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创设情境
听儿歌《虫儿飞》,谈感受,以此奠定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活动2【导入】借助作品
亲爱的同学们,一首《虫儿飞》让我们的心绪颇不宁静,它将我们带入一个忧伤,哀婉的氛围当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像一支《红烛》,燃烧了自己却留下了无价的光明;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让诗界这一滩《死水》又重新沸腾;他的《最后一次讲演》让《<冬夜><草儿>评论》颇高,他就是一身正气,为抗战续髯八年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也许》,共同去品读那份深沉而又凝重的父爱。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为时已晚,女儿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
不幸夭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因此,便写下了这首《也许》。
活动4【活动】激情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活动5【讲授】品读文本
1.本诗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葬歌,他用怎样的特殊方式来表现女儿死亡的(他把女儿的死说成是什么)?
明确:睡一睡/睡着了这个“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自上而下,一贯到底,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睡着了。
(板书:睡——死亡)
2.为什么说女儿是睡着的呢?
明确:因为他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
3.除了“睡”字,还有哪些词语能够表达他不愿相信女儿死亡的?
明确:“也许”一词,“也许”是大概,可能,不确定的意思,说明了他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不接受女儿已经死亡的事实,只当她是睡着了,诗人用“也许”一词不仅安慰自己,也寄托了自己对女儿的无限哀思。
4.面对女儿的死亡,作为父亲的闻一多将其说成是“睡着了”,女儿睡了,作为父亲的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明确: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5.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明确:他想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
6.为了让女儿睡得更好些,他说:“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用了三个“不要”,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体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和疼爱。
7.在第二节中他又用了两个“不许”,并且说“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这是在特意为女儿营造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那么这又能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体现了他对女儿的殷切关注,细致入微的体贴,呵护备至。
8.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女儿已经死去,已经埋葬的事实,最后他只能“把黄
土轻轻盖着你,叫纸钱儿缓缓的飞”,那么这又是在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无奈,伤悲,依依不舍之情。
9.女儿真的死了,而诗人又为女儿设想出一个怎样的童话世界?
明确:“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等想象,设想亡女在地下的欢快和愉悦。
10.诗歌中平凡的语言却有着不平凡的深意,那“咒骂的人声”又有怎样的深意?
明确:那“咒骂的人声”即是那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诗人以决绝的方式彻底诅咒那个非人的社会。
11.意象是现代诗歌创造惯用的手法,诗歌当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寄托诗人对女儿无限哀思的?
明确: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黄土,纸钱儿,蚯蚓,小草根须,这些意象深深地寄托了为人父的闻一多对女儿无限的哀思。
活动6【活动】写作能力训练
女儿已经驾鹤西去,撒手人寰,和诗人已是天上人间,作为父亲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讲,那么一首诗怎么能够将诗人的情感全部表达呢,那些他未说完的话,如果你是闻一多,你将会对天堂里的女儿说些什么呢?请以父亲的口吻给天堂里的女儿写一封信。
活动7【活动】总结、再读
整首诗将诗人深沉,凝重的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句句,让人动容,朱自清曾说:“闻一多先生是一团火”,学完这首诗歌之后,我们从中也体会到了即便是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也尽显着为人父的柔情。
让我们再次饱满深情的朗读这首葬歌。
活动8【作业】拓展延伸
当代作家周国平也写过一部作品叫《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课下同学们去比较阅读,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