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过程及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地利⽤覆盖(LUCC)变化遥感解译.⼟地利⽤/覆盖(LUCC)变化遥感解译1、资料的准备2、遥感影像的处理3、遥感影像的解译(初步解译)(1)解译的指标体系解译的指标⽤⼟地利⽤/覆盖分类系统,采⽤全国⼆级分类系统:⼀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地的⾃然⽣态和利⽤属性;⼆级分为25个类型,主要根据⼟地经营特点、利⽤⽅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了三级划分,即进⼀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区和坡度⼤于25度的耕地。
分类系统及含义为:①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11、⽔⽥:指有⽔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般年景能正常灌溉,⽤以种植⽔稻、莲藕等⽔⽣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2、旱地:指⽆灌溉⽔源及设施,靠天然降⽔⽣长作物的耕地;有⽔源和浇灌设施,在⼀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②林地:指⽣长乔⽊、灌⽊、⽵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地。
21、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林。
包括⽤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林地。
22、灌⽊林地:指郁闭度>40%、⾼度在2⽶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23、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
24、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③草地:指以⽣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31、⾼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
此类草地⼀般⽔分条件较好,草被⽣长茂密。
32、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般⽔分不⾜,草被较稀疏。
33、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条件差。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1)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2)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3)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前者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性描述,它是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基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概述摘要:本文回顾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类型、驱动力及影响。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市场、土地制度、人口、技术、经济等。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因其变化的复杂性,变化驱动力也是多样的。
因此就需要在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是一种物质资源,是自然综合体,它既可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作为消费资料,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1]。
因此对于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
土地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用地等[2]。
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概念,李平等人[3]就提出了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或政治福利(利益),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随着经济、人口、技术、认识等的发展,对土地的利用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以前技术上不能利用的土地现在也可以加以利用,使得以前的荒地被改为其它利用类型;随着劳动力的外流导致所需粮食以及劳动力的减少,使得部分质差的土地被抛荒。
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也在近几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水田变成旱地;第二,旱地变成林地;第三,茶园变成荒地;第四,旱地变为茶园、果园。
蔡运龙[4]就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通过土地覆被的变化三方面来说明:“一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 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林覆被密度降低;“ 二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整个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三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第六图书馆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
它不仅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而且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便为推动我国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促进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与世界全球变化研究相衔接发挥积极作用。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
它不仅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而且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便为推动我国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促进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与世界全球变化研究相衔接发挥积极作用。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变化广西农学报李仕利 唐国滔 董先胜 王斯杰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72008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国际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其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近年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模拟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我们对LUCC过程和机制的理解。
文章还讨论了LUCC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更好地应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带来的全球挑战。
二、LUCC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驱动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对LUCC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变化上。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LUCC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是LUCC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的用地需求都在不断扩大。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导致土地覆盖的改变。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LUCC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用地逐渐向工业、服务业等用地类型转换。
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使得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政策和制度因素也对LUCC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政策的调整、土地制度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
例如,一些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科技进步也对LUCC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引言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
在土地利用的变化中,土壤性质的研究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土壤作为最大的碳库,其变化不仅影响小尺度的土壤肥力,同时也会影响大尺度的区域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
本文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引起的土壤养分的再分配等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土壤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 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计划,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些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启动了各自的LUCC研究项目。
通过揭示地球表层LUCC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诊断其驱动因素并预测在环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情况下,未来LUCC的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效应,从而进行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维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服务。
土壤养分的分布格局主要依赖于土地利用与覆被之间的差异,对土地从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将对土壤养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地利用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和土壤养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影响植被凋落物和残余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这些都会引起养分在土壤系统的再分配。
2国内外研究现状Correll D.L.等对N、P、c流失分析发现,自然植被即土壤系统的营养循环能力远高于玉米地,N在林地中的循环远高于耕地,p也有类似的结果。
Thomas A.D.等研究发现持续种植紫花苜蓿、传统耕作方式、保护耕作方式和森林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径流带走的有效N和有效P分别为0.15 kg/hm2、66.10 kg/hm2、20.70 kg/hm2、0.01 kg/hm2和0.05 kg/hm2、0.10 kg/hm2、0.08 kg/hm2、0.02 kg/hm2,土壤侵蚀带走的全N和全P分别为12.7 kg/hm2、148.8 kg/hm2、38.3 kg/hm2、18.6 kg/hm2和0.16 kg/hm2、2.55 kg/hm2、1.04 kg/hm2、0.24 kg/hm2。
地理lucc的名词解释
地理陆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简称LUCC)是指地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改变。
它是
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地理LUCC
研究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盖,以及这
种变化对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地理LUCC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和变化、土地覆
盖的变化过程以及其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遥感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
地理LUCC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地理LUCC,可以了解城市扩张、农业发展、森林砍伐、生
态环境变化等与土地利用相关的重大问题,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
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地理LUCC的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评
估不同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评估。
此外,地理LUCC也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灾害风险管
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地理LUCC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学科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地理LUCC,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土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对局地气候、土壤、水文、生态系统、资源利用以及自然灾害都有明显的影响。
土地利用作为环境变化的动力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正向或逆向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LUCC 生态环境土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使用、保护和改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土地生态系统中自然发生的物质或能量转化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就不断受到影响,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演替。
土地利用作为环境变化的动力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正向变化或逆向变化。
一、LUCC研究的基本目标LUCC 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并着重提高预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能力。
具体包含四个目标:一是调查和描述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二是认识和把握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及驱动机制;三是确定各种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四是认识LUC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变地球表面物理特征(如粗造度、反照率、土壤含水量等),如把耕地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或交通用地,改变了地面的下垫面,从而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另一方面是影响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如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过程,另外,土地利用变化还通过土地覆盖的改变而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影响区域的水分循环特征、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组成,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一)对水环境影响。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水量的时空分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012级地理科学摘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成为自然地理学的关注中心,其中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原因。
因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方面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IGBP and IHDP,1993,1995,1999)这一核心研究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案例等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CC一、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概念1.土地利用的概念世界粮农组织(FAO)1985年指出:“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与人的干涉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陈百明1996年将土地利用定义为“人类为了经济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许炎谟和陈章琛1987年将土地利用定义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持续开发和改造治理的结果”。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休闲娱乐用地等都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2.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质”;摆万奇等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态”;还有学者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形成的覆被物,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和“土地覆被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覆被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
总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而土地覆被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活动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活动的产物,二者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环境效应人文1801 孙鸣悦一.对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增加了地表反射率,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如西非的沙化。
•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大规模破坏植被等人类活动破坏全球大气中的氧循环,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CO2、CH4等)的含量增多,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而且变幅加大。
而绿色植物在氧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森林大量造氧,大气中氧的循环就会遭到破坏。
如今,亚马逊雨林面积减少五分之一,中美洲已有90%的森林消失。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例如:城市化城市化对区域空气质量和污染存在着潜在的影响,用地类型转变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将降低区域空气环境的潜在安全水平,且废气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差异与对应区域城镇用地比例的大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对土壤的影响1.土壤环境。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森林的砍伐、矿区开采、陡坡开垦以及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2.对土壤养分迁移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养分的滞留和转化的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土地空间组合,N、P等重要营养成分在景观中的转化途径也不同。
土壤营养成分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如:土壤重金属污染。
3.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地表植被群落的生产力和多样性呈正相关,并随着植被群落存在的年限而增加。
植被是土壤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营养物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影响着土壤微生物定居的物理环境,如植物调落物的类型和总量、水分从土壤表面的损失率等。
上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与环境效应【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而开展典型区LUCC案例研究是认识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未来20~50年内,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富裕程度的影响将远远地超过气候变化的影响,因而LUCC 的环境效应是今后一、二十年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选择不同尺度的典型区,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格局、强度、机制和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鉴于此,基于遥感、GIS技术,选取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开发的前沿阵地上海为例,利用航空与航天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重金属和营养盐等环境指标,围绕“上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与环境效应”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根据地物光谱特征,引入LandsatETM图像热红外波段并结合NDBI指数法,构建了基于地物光谱特征的城镇覆被提取模型,同时利用多步骤分类方案进行遥感信息的提取。
分类后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光谱特征的城镇覆被提取模型同监督分类相比提高了分类的客观性与可信度,与单纯的NDBI指数法提取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多步骤提取法,能充分发挥多光谱图像的优势和进一步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精度。
(2)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宏观格局和过程来看,1985~2000年期间,上海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明显、LUCC区域差异显著的基本特征。
城镇建设用地通过大量占用耕地而扩展,非城镇建设用地间结构变化明显;以市区为中心的浦东新区、宝山、嘉定、闵行土地利用程度增加最为显著,均有△L>8.0,其他地区奉贤、南汇、金山等土地利用程度有所增强,但幅度较小;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率(R)与建设用地新增速率关系密切,两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3)基于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近50年来,耕地资源的流失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954~2003年,流失较严重的区域为闵行、浦东、宝山等,这些行政区经济发展较快,是上海市的“形成层”,城镇扩展迅速:耕地资源流失相对较轻的区域有崇明、金山、南汇等,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远离上海中心城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综述来源:资源网作者:罗桥顺发布时间:2008.06.1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包含两层含义:(1)转变。
转变是指一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向另一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转变,即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间的变化,例如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转化。
转化是指一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内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密度的变化,也可能是功能的变化,例如,城镇用地中的住宅区变成了商业区。
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国家或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总是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变化,土地覆盖变化又会引发一系列环境的改变。
鉴于LUCC所引起一系列关系到全球变化的深刻问题,“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计划,使LUCC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在这样一个全球性重要课题的推动下,国内外学者在近几年对LUCC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充分探讨了LUCC过程和动力机制、LUCC类型与区域问题、LUCC环境效应等问题。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意义全球环境变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在以此为中心的大量研究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或LU/CC)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在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众多驱动因素中,人类活动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系统的影响机理异常复杂,很难予以直接揭示。
所以人们从综合影响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最能表述这一过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机制,作为上述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LUCC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
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祁连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空动态及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祁连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对其景观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祁连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并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首先,我们来分析祁连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
祁连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其地势起伏,地理条件多样,使得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过去几十年中,祁连山区主要经历了农田扩张、城镇化、草地退化等过程。
农田扩张主要发生在河谷地带,通过农业的发展,这些区域的农田面积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镇的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此外,祁连山区的草地退化也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
其次,我们将对祁连山区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景观生态风险主要包括土地覆盖变化、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在祁连山区,农田扩张和城市化过程导致了大量的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原有的自然景观被分割成小块,生物群落之间无法有效连接,这也导致了许多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
同时,草地退化也导致了植被覆盖的减少,进而影响了牲畜的饲养和野生动物的根本生活条件。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祁连山区景观生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不仅会影响到物种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还会对水文循环等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减轻祁连山区的景观生态风险,一些措施可以被采取。
首先,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农业扩张和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农田,减少农药使用和农田水土流失等问题。
其次,需要加强草地保护,防止过度放牧和草地退化。
通过合理管理牲畜数量、轮牧等方式,恢复草地的生态功能。
此外,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适应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土地是地球陆地的表层部分,包括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它是由气候、水文、基础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地是一个立体空间系统,由地表上层和地表下层构成,各层次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和经营等,也就是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包括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社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地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与一定的土地覆盖相联系,土地利用的改变实质上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而带来土地覆盖的相应变化。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例如与前面土地利用方式相关的物理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和沥青路面则不属于土地覆盖。
土地覆盖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辨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驱动因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反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非线性关系共同对土地利用/覆盖产生着一定影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环境的容许;二是人类的活动。
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制约着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结构、水平及地域差异,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决定性限制作用;人文与社会经济因素被普遍认为在一个时期内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自然环境条件及驱动机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呈现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变化规律,从而在总体上控制我国土地利用/覆盖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过程及效应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过程及效应"是2001年度国土资源部土地领域的技专项项目,旨在揭示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规律,加强对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的实证研究,预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我国未来自然、社会、经济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基础依据,以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LUCC科技专项下设4个重点课题:
(1)构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数据库及服务体系;
(2)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驱动力及驱动机制;
(3)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目前,已经完成LUCC对我国耕地资源影响的土地要素数据、图件的计算机输入工作。
正在进行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及评价由此而引起的耕地质量的变化及其区域差异。
通过收集到的全国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要素数据,进行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综合分区的指标和方法的确定,提出分区的初步方案。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全国尺度上的人口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土地资源数据库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链接;开展典型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运行,提出典型地区不同情景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结合目前收集的土地资源数据,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案可能对区域国民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