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6
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产业融合发展概述、历程、动力机制、策略与方法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深入探讨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产业融合发展概述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技术进步、政策引导等作用下,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产业间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过程。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从工业革命初期的手工业与农业的融合,到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信、传媒、娱乐等产业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合,形成了许多跨行业的新兴产业。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两个方面。
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和技术创新,企业需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外部压力则来自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政策环境的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用户和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政府也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创新、市场变化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首先,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产业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
其次,企业需要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尤其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倾斜。
实际应用案例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内容提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本文将逐一分析和探讨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期对把握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循环经济一、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
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
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①。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091)[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一、产业融合: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1、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
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
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
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
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1]。
经济众说党政干部论坛26梁来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
产业生态化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产业化着力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 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两化对打造荆楚先行区建设的强劲“绿色引擎”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不断开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使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
当前,将被动式保护升级为绿色创新发展,持续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是湖北加快先行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在流域综合治理中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湖北省河湖水系众多,全省水资源总量1188.82亿立方米。
“三江千湖”的生态资源禀赋是滋养生命的源泉,给湖北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也构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
“两化”融合发展需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统筹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一是推动水环境净化与修复,让清水舞动奔腾旋律,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鼓励各流域评估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搭建流域上中下游产业链支持体系,构建流域共生协作、良性循环和相互渗透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科学规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体系和奖补机制,加大“两化”融合突破创新的支持力度。
四是在小流域治理中,探索“村+村、村+镇、村+企、村+校”的主体协同路径,形成涵盖高效农业、集散服务旅游、绿色智慧物流、特色融合文创、休闲养生康养和绿色制造等流域生态产业的组织化联合。
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产业发展上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趋势。
由于各行业之间存在着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共性,以及不断传播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所以各种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就变得非常普遍和快速。
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首先体现在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例的行业融合上,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既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也涉及到电子商务、物流或营销等经济行为。
因此,在实现产业融合过程中,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其次,从行业理念和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经济环境、资源利用、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等不同的基础。
为此,在实现产业融合时,必须从理论、实践和技术上来重新构建行业本身的理念和商业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还必须从促进行业机构变革的角度来分析。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整合,产业界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探讨产业发展中相互渗透和融合化的概念、影响因素、实施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什么是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化?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化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生态系统。
这种趋势打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了跨界合作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产业间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让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推动了产业融合化的进程。
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不同产业间需要相互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智能家居和智能城市的发展就是各个产业融合的产物。
政策支持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化发展。
对产业创新和跨界合作的扶持政策,为不同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产业间的融合。
企业需要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跨界合作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企业应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机会,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
人才培养产业融合化需要具备跨界能力的人才,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界思维的人才,以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会更加紧密,新的产业形态也将不断涌现。
结论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化不仅是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创新、跨界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融合化,实现共赢。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不断推动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产业融合是一种经济发展现象,指的是不同产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或产业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对于产业融合的新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跨界融合: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成为趋势。
这种跨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2. 价值链整合: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不断变化。
产业融合可以将不同产业的价值链进行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链的共赢。
3. 平台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产业平台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通过建立产业平台,可
以实现产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 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融合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
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 绿色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产业的共同目标。
通过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等
手段,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之,对于产业融合的新观点,要关注跨界融合、价值链整合、平台化发展、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方面,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增加附加值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业融合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企业协同等多方面来探讨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首先,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个产业都可以借助先进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等。
例如,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物联网等产业之间实现了紧密联系,形成了工业互联网。
另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也为不同产业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未来,随着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产业融合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单一产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产业融合成为不可或缺的发展模式。
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追求,健康养生产业与食品饮料、互联网、生物科技等产业融合,形成了养生产业链。
此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等也与其他产业形成了紧密联系。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产业融合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再次,政策支持也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可以预测,未来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为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最后,企业协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与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将汽车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推动了智能汽车的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它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区域的协调发展。
针对这一目标,本文将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传统的农业模式以粮食生产为主导,存在着农民收入低、农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
因此,应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农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第二、第三产业,以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
通过深度融合,可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附加值。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衔接。
2.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推广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3. 加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农业保险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4. 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加强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路径。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不同领域的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的发展模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产业融合的定义、背景、发展模式、案例以及前景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产业融合的定义和背景产业融合即不同领域的产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联动发展的现象和方式。
其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管理、交流等各个领域有了更高效的方式,同时也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而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则要求不同的产业要有更多的合作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1. 供应链协同:各个产业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优化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例如,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可以实现生产链条上的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
2. 技术创新: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
例如,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催生了新一轮的金融科技创新,如移动支付和智能投资。
3. 孵化器模式:孵化器将创业公司、投资者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例如,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为不同领域的创业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和发展环境。
4. 平台经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搭建的平台,将不同产业的供求双方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例如,共享经济平台的兴起,让个人和企业能够共享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产业园区:将相关产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汽车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中国产业融合的案例1. 新能源和汽车产业的融合:中国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鼓励,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推广。
这种融合模式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升级,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
一二三产业融合概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增加就业机会。
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3. 促进经济增长。
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促进经济增长。
4. 创新驱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案例一二三产业融合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我国的“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综合体。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措施,例如推行农村电商、发展农村旅游、推行农村金融等。
这些措施能够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对策为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促进经济增长。
2. 加强资源整合。
政府应该加强资源整合,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促进经济增长。
三产融合的类型和内容。
以三产融合的类型和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产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
它涉及到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类型1. 农业与制造业融合:农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指将农业生产与制造业加工相结合,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制造生物质燃料,农产品可以加工成方便食品等。
2. 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将农业生产与服务业相结合,通过农业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直供等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例如,农民可以开设农家乐、农庄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并提供服务。
3.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将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业相结合,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售后服务等方式,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例如,汽车制造商可以提供汽车保养、维修等售后服务,增加客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
二、产业融合的内容1. 资源共享: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可以相互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制造生物质燃料,制造业的副产品可以用于农田改良。
2. 技术创新: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可以相互借鉴,促进技术创新。
例如,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市场拓展:不同产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拓展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农产品可以通过制造业的渠道销售到城市,制造业可以通过农业的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
三、三产融合的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三产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推动转型升级:三产融合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增加就业机会:三产融合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20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2023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政府重点推动的政策方向。
一、融合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相互渗透、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这种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融合发展政策的意义在于,能够打破传统的产业壁垒,促进不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另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同时,融合发展也能够推动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动能的形成。
二、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方向1.政策导向:制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向和重点,打破各产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优惠政策:针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融资扶持、技术支持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3.产业联盟:政府支持成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通过联合生产、共享资源、创新技术,推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
4.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融资和股权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创新引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6.人才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动不同产业人才间的交流和协同。
以上政策措施旨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奠定基础。
三、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1.农业种养业:推动农业与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产融合实施方案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为了实施三产融合,应该制定相应的方案。
下面是一份实施三产融合的方案。
一、政策支持1.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
2. 提供财政支持,资助三产融合项目的研发和实施。
3.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三产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4. 扩大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推动三产融合的国际化合作。
二、产业协调1. 鼓励农业企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
2. 联合农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开展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的提升。
3. 加强农业和服务业的对接,开展农村旅游、乡村民宿等特色农业旅游项目。
三、技术支持1. 加强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2. 推广智能化农业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3. 建立农业信息平台,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数据支持。
4. 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
四、人才培养1. 加强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三产融合的人力资源优势。
2. 设立三产融合相关专业并拓宽培养渠道,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
3. 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五、创新创业1. 鼓励农村创客和中小企业家创办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企业,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2. 提供创业培训和政策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技术和市场等问题。
3. 成立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六、推动农村振兴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 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促进三产融合的发展,实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并为农村振兴提供支撑。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
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
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
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
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
2001年6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
2001年10月,世界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
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IT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
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
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
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
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
表1 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
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
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
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①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②。
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
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
再次,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③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份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①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然而技术融合的产生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必须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然后才到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
参见: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16-21页。
②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在放松管制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1996年《电信法》。
它的出发点是放松管制,旨在提供一个通过开放电信市场以促进竞争、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
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
“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
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对于产业融合,学术界对此论述因角度不同,提法各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Anltaony 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 Mia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和Telemation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把照片、音乐、文件、视象和对话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个现象称为数字融合①。
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②,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③。
Yoffie (1997)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④。
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
他预测,不仅只在这4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⑤。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间影响关系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
岭言(2001)认为: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
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
角度虽有不同,实质内容大致一致,即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
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
因此,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放松管制的国家政策框架,加速高级通信、信息技术以及私人部门的发展。
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步走向融合。
①Mueller,Milton(1997),Telecom Policy and Digital Convergence,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②Greenstein,S.and Khanna,T.(1997), “What does industry mean?” in Yoffie 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U.S.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③European Commission(1997) ,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④Yoffie, D. B.,(1997),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vergence, New York;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 Press.⑤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第2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