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的救赎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7.66 KB
- 文档页数:3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无助和迷茫。
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人们也可能在等待某个不存在的“戈多”,即他们可能渴望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或者在追求某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等待往往是无望的,因为“戈多”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实现。
然而,《等待戈多》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果用正面的心态去迎接“戈多”,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摆脱这种无望的等待,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但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极具奢望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空虚之中,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机会。
《等待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
作品背景: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于1953年首次上演。
该剧讲述了两个人——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他们在荒凉的道路上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但是戈多一直没有出现。
剧中表现了人类在孤独与无望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评论:
《等待戈多》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的主题是等待,而且是无尽的等待。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在道路上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也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
他们每天都在等待,但是每天也都一样,时间没有任何的变化。
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种空虚和无望。
在这种孤独和无望的状态下,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通过互相交流,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们谈论着一些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但是每次都得不到答案。
这种无解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无望和无助。
然而,即使在无望的状态下,信仰仍然有着巨大的力量。
尽管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不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但是他们仍然坚信戈多会来。
这种信仰,让他们不断地等待,不放弃,不灰心。
在这部戏中,贝克特通过对等待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孤独和无望中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
这种探讨,不仅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更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信仰的力量。
在无助和无望中,信仰可以让人们坚持下去,继续等待,不放弃,不灰心。
总之,《等待戈多》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信仰的力量的经典之作。
它启发了人们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更加坚定信仰。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开篇,欲自作一诗,记昨夜五更为破天之雷惊醒:夜欲听银针落叶伴雷雀不避阴风扫砾打羽五更巨响坐起惊窗前有谁微醺抱琴奏几曲!敢于于蔽眼之雨,骇人之雷前饮酒弄弦者,当今能有何人?吾安卧榻上,听雨声敲打万物,待惊雷划破夜空,庆幸未处室外,不知眼前是真是幻。
待再睡去,乍醒已过清晨,雷雨已过,无何异相。
时间又逝如川。
感叹于古人的感叹,情绪上来,花可溅泪,鸟可惊心;又感于今人呻吟,怒上心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称为荒诞的事情,在一个价值观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下,永远都能找到合理存在的解释,它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即是是看起来胡言乱语的东西。
《等待戈多》剧本所处的社会背景,乃是一代青壮年人完全看不见未来的的时候,一是二战后,而是冷战始,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可是没有人能够带着战争的创伤上路,而眼前又是规模更大,威胁全球的核战争的阴影,人们更是如惊弓之鸟,弯弓轻弹,即可弑之。
可是,心中犹存之信念,乃是过上如战前安宁殷实的生活,如此希望,尽管渺茫,即是是惊弓之鸟,也有能到达南方的信念,戈多便承担了心灵崩溃的一代人所期望的生活的施舍者。
在剧中,二人提到戈多的生活状况,乃是有安静的家、众多朋友,还有通讯员以及银行存折的人。
如今看来,者并不是什么有能力施舍两个穷光蛋的大富大贵的慈善家,可是当时混乱之下,能吃上胡萝卜已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奢侈?当今中国,较之百年之前,换了德先生的外衣,换了马先生腔调,可是内心却依旧如荆棘乱麻,一边祖宗家法切不可全抛,一边诸国理念不可不学。
洋洋开埠一百六十五年,瓜分一百五十一年,抗战一百零一年,旧势力买办统治三十八年,新势力独裁六十四年,左倾激进二十七年,再次开埠仅仅三十四年不足,有洋洋一百三十一年,废于惶惑,废于无知,荒诞程度,不亚于《秃头女歌手》,千千万万一样的脸,洋溢着麻木无知,今开埠三十四年,吾等等待之戈多,依旧明天才来,国人所能认识,所能自觉者,皆被视为异类,而世上说话者众多,致今麻木国人竟不知是非,而愈加惶惑,有人生怕独裁之溃痛,欲投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有人惊于国之不及炎黄、文景、开元、康乾之治,不望光复祖宗体制,亦欲光复祖宗伦理。
《等待戈多》: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超越作者:韩方方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等待戈多》是一部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为我们描摹了一幕现代人生存困境;剧中的戈戈和狄狄,是苦苦寻求救赎希望的现代人的缩影。
在作品的表层含义之外,它还包含着“使现代人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的东西。
关键词:《等待戈多》生存困境超越贝克特是爱尔兰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剧作《等待戈多》是一部表现二十世纪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荒诞剧,对于人类悲剧性的存在状态和终极命运及意义都有深刻的思考,由于他的戏剧所具有的“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等待戈多》: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荒诞表达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一部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
这部戏剧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贝克特关注的是现代人生存的某种荒诞的状态。
作品为我们描摹了一幕现代人生存的荒原图景。
《等待戈多》剧情极其简单:剧本分两幕。
埃斯特拉冈和佛拉基米尔(他们又叫戈戈和狄狄)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在等待名叫戈多的第三个人到来。
但他们不敢肯定戈多来还是不来,也不知道戈多是谁,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在等待戈多时,他们断断续续的谈话,既有抱怨、回忆,也有拌嘴、和解和提问。
随后波卓和幸运儿来了,幸运儿被绳子拴着,表明这两个人是主仆或者是主奴的关系,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波卓和幸运儿走后,一个小男孩跑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是第二天,光秃秃的树叶长出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来到同一个地方。
埃斯特拉冈几乎忘了昨天的事,他找到一双破鞋,狄狄让他穿。
他们为了消磨时间,模仿波卓和幸运儿动作,还做体操。
狄狄问波卓,什么时候眼睛瞎了,幸运儿什么时候聋了。
波卓生气不理,同幸运儿离开了。
那个小男孩又来说:“戈多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因为传统戏剧的要素如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舞台说明等,这些基本要素,在这部戏里都变形了。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格调【摘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思。
本文对《等待戈多》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格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在《等待戈多》中,萨缪尔·贝克特成功地以看似滑稽、虚无的笔调展现出人类精神以及生存状态的缺失,在无意义中体现意义,在虚无中展现实在。
《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中一部很特殊的作品。
作为荒诞派话剧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文学风格,并建构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情节。
它晦涩的主题折射出人们的所思所想,并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
虽然《等待戈多》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的主题却具有普遍性。
从其主旨而言,《等待戈多》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化的反映,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文化、知识以及艺术缺乏组织的状态,缺乏层次或直接定义的状态。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多义性等为当代人所广泛关注。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
后续的一些思想家批评后现代主义时认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排斥了高雅艺术。
特别是古典艺术的严谨、玄妙、寂静、科学等风格在后现代主义中荡然无存。
后现代主义立场的特点是,它将一切置于怀疑主义的原则下。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存在主义文学,当然更涵盖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以及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反映了当代西方人的荒谬,荒谬的形式乃是驻留在深厚的哲学中。
在创作方法上,荒诞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戏剧节目,而代以不完整的故事、人物的碎片、缺乏鲜明的个性以及不相干的对话,并且强调道具在扮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戏剧就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基调。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沙漠的精神比物质匮乏的更加可怕,信心是取消枯燥的根本途径。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相关推荐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等待戈多》读后感经典大全(5篇)我们在写读后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紧密的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实际所联合,我们不可以就书中的内容来写感受同时也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练习,然后来发表我们自己的观点。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等待戈多》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等待戈多——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但在阅读之前内心迟迟不明白“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实,此刻我也不明白“戈多”具体代表着什么,只是模糊的认为那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无休止的等待不明白等待何物的等待)当我怀着N个“?”读完这个剧本后,我感到沉闷、寂寥、无奈、彷徨。
等待是亢奋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们无疑是坚定的。
我们要用心中的信仰,来实现一个艰辛的过程,秉持着前人的旗帜,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在两个流浪汉无助的等待和无聊的对话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无聊,虽然这孤寂与无聊出自戏剧本身,可同时又与我们心中不可鸣状的情感相撞击。
在此其间我们寻找着思想和情感的支点,期望从牢笼中冲破出去,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们就会顽强地站起来,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而努力,并且让我体味到人生中的甘与苦。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2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仅有两个字——荒诞。
有些难,不宜读懂。
人们能够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
这些都对。
连贝克特也不能说明其身份的那个“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戏以某种非实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节,更像在演绎一个或者一群走向理念——这理念是什么,大家见仁见智。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的无理性的组合,让这本书拥有了另一种魅力。
“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在高中课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种深于表层的含义。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
文学界..摘要:本文通过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解读,阐释了现代人生存困境中的两极,表达了现代人为追寻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挣扎与反抗,以及这一过程中展示的痛苦、焦虑与希望。
关键词:《等待戈多》;无意义;意义;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2-0173-02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爱尔兰籍小说家和荒诞派戏剧的代表,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3]P544,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主要是想传达作者“在正视人类生存状态时的神秘、困惑和焦虑之感”[2]P23,关心的是“表达在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寻找意义的困难”[2]P23。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整部戏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和人物冲突,也许不能称之为故事,而只能算一种生存状态,然而它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强烈而集中的,同时又让人难以解说,其主题思想的多义性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人心目中由来已久的传统价值观土崩瓦解,人类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普遍的绝望。
尼采说:“上帝死了。
”加缪说:“信仰失落了。
”一切都被否定,但新的出路却没有出现,世界对人来说不可知、不确定、无法解释,人们的行动失去了控制,显得荒诞不经而没有意义。
任生名在《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中指出:“西方现代悲剧的实质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终极悖谬的抗争和挣扎,是在无尽追求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追寻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过程中超越痛苦和恐惧的渴望。
”[4]P256信仰断裂和信仰重建构成了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两极:一极是无意义的痛苦、毁灭、牺牲,一极是赋予无意义以有意义的忍耐、生长、复兴,并企图从对无意义的审美超越中获得一种生存价值。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着某种未知。
《等待⼽多》:⼀曲现代⼈精神困境的寓⾔与悲歌2019-10-14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多》,是⼀幕表现20世纪现代⼈精神困境的荒诞剧,是⼀幕⼈类等待与幻灭的悲剧,是西⽅现代荒原上再次上演的西绪福斯神话;贝克特善于从哲学或终极关怀的层⾯来思考⼈类的存在问题,置⾝于异化世界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尔,是踟蹰徘徊在两难⽣存境遇中苦苦寻求救赎希望的现代⼈的缩影,他们在充满悖谬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永⽆休⽌的等待,实质上是⼈类的本质和荒谬性存在状态的寓⾔式表征。
关键词:戏剧艺术;贝克特;《等待⼽多》;荒诞派戏剧;异化中图分类号:J80-02⽂献标识码:A贝克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他⽬睹了两次世界⼤战给⼈类带来的灾难性毁灭,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历史毫⽆规律可⾔,⼈的命运是偶然的。
贝克特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发展了加缪的“荒诞”观念,⼒图通过⾃⼰的作品表现⼈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荒诞感与悲剧性。
由于他的戏剧所具有的“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P.3)⽽获得1969年诺贝尔⽂学奖。
⼀、《等待⼽多》:现代⼈精神困境的荒诞“⾔说”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多》是⼀部莫名其妙但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为我们描摹了⼀幕现代⼈⽣存的荒原图景:“乡间⼀条路,⼀棵树,黄昏。
”如此荒凉的舞台时空背景,正是⼆战时期欧洲遭受炮⽕轰炸后满⽬疮痍的废墟状态的缩影与写照。
《⼽》剧剧情极其简单: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尔(狄狄)都是卑微、低贱的⼩⼈物,他们在黄昏的乡间⼩路边⼀棵树下等待从未谋⾯的⼽多。
他们整天把时间耗费在那些毫⽆意义的⽣活琐事上⾯:脱下靴⼦,再穿上靴⼦;拿掉帽⼦,再戴上帽⼦;做些机械重复的动作。
但⼽多迟迟不来,他们烦闷得想⾃杀,但⼜不⽢⼼,想等⼽多来弄清⾃⼰的处境再死。
总算等到了来⼈,却不是⼽多⽽是波卓和幸运⼉:波卓⼿持鞭⼦,⼀⼿牵着被拴着脖⼦的幸运⼉;幸运⼉扛着沉重的⾏李,脖⼦被勒得正在流脓,波卓随意虐待幸运⼉,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也惟命是从。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1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
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
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
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
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
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
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
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
等待戈多读后感15篇等待戈多读后感15篇等待戈多读后感(一):《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仅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明白,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那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明白。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日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能够不思想、能够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日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能够证明自我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吗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因为无聊所以等待,而等待本身却更无聊。
这是一个杯具作品,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一再的等待戈多来,而戈多却一再不出现。
仅有无尽的等待,等待,等待人说物极必反,读完这样的杯具后,我思考,现实的生活不能重复这样的杯具,我们要因为欢乐所以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欢乐的。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一棵突兀的树,一块坚硬的石头,两个极度渴望的人,还有四顾无际的充满光亮与空气的大地和柔软的天空。
这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全部维度。
另一个世界仅仅属于幻想的迷梦,那里一切都是被允许的,生命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天国。
但它终于厌弃了它,没有痛苦的幸福好比没有幸福的痛苦一样不可忍受。
幸福与痛苦,就象一块硬币的两个面,同等的占有和分享生命的乳汁。
戈多,某种意义上仅仅是希望的变体而已。
希望什么,无关紧要。
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希望是没有的。
这个世界没有希望的预席。
如果有,那也只可能存在于永恒的语言诱惑或者时间绵延无穷的晦涩自杀中罢了。
对于一个荒谬者来说,所有看似神秘的事物,包括这个世界,最终都只能是归于零。
作者很巧妙而又最平淡不过地踩住了刹车,在距离绝望仅一步之遥的地方。
没有扼杀希望,却把它的幻影彻底地吹散了,从此便永不能聚合。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2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
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
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
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
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
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
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
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反戏剧后现代主史论文摘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在其名作《等待戈多》中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劳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呈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这里,本文关注了两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和不确定性。
1引言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9年凭借其名剧《等待戈多》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公认的文学巨匠之一。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力图使其戏剧摆脱西方传统戏剧的法则,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模式和风格。
在反叛传统,超越现实方面等,贝克特比任何一位荒诞派剧作家都要彻底。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抛弃传统的时间观,淡化戏剧情节,利用贫乏苍凉的舞台背景,浑浑噩噩的人物,反反复复,机械无聊的木偶式动作,以及趋于消解的戏剧语言乃至频繁的沉默来突出人生的无望及生存的荒诞。
贝克特在人物塑造,背景设置,时间处理,戏剧语言及情节结构等方面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体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1‘性格化”到“非人化”后现代是主体消亡的时代。
西方思想家普遍认为,尼采带头宣布上帝死亡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的死亡,因为人的一切价值最终要以上帝为依据。
果然,一百年以后,福科宣告了“人”的死亡,他说,“语言的存在只是随着主体的消失而出现的。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话语实践,主体的消失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等待戈多》看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摘要: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用荒诞的手法成功刻画了社会幻灭的现状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迷惘、苦闷和空虚。
反映了二战后人类信仰的缺失,文化根基被切断、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表现了现代文明中一些人精神上的等待与失望、苦闷和迷惘。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戏剧;精神世界萨缪尔·贝克特是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坛巨匠,荒诞派戏剧大家。
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运用荒诞手法刻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迷失的现状,当代人迷惘的生存状态、苦闷和空虚的精神世界。
他笔下的荒诞派戏剧正如马丁·艾斯林所说的那样,“这些剧作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这些剧作时常似乎只是梦境和噩梦的反应……这些剧作时常只有不合逻辑的唠唠叨叨”。
在虚无中刻画真实,荒诞中体现存在,是贝克特独具特色的创作方式。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
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等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
《等待戈多》描绘了人类在虚无中等待希望和救赎,在痛苦中追寻快乐与满足的存在现状与精神状态。
一切皆在希望中开始,一切又都在痛苦与失望中幻灭或不了了之。
等待和追寻,不论其是消极还是积极,是充满希望还是漫无目的,是有意义还是无结果的,都是人类两大主要的生存状态和文学中的两大对立又统一的研究主题。
等待和追寻时而如同两条平行线,各不相干,正如狄狄和戈戈的等待状态与波卓和幸运儿的追寻状态。
等待和追寻时而又如同一个十字路口,两大主题相交之后再次分离,而这个相交的点就是波卓和幸运儿看到等待的狄狄和戈戈时,两组人物在舞台上的交集。
以往关于《等待戈多》的主题研究多集中在其等待的层面上,很少重视或发现追寻主题在《等待戈多》中的意义。
本文将等待和追寻两个主题放在平行的视角上研究,论证它们在《等待戈多》中并行的体现、内涵和意义。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是法国戏剧大师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存在的焦虑以及个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等待戈多》的剧情非常简单,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只有一棵死树和一个小石头座椅。
两个主角加齐和维隆,终日等待着一个人叫做戈多的出现,但是戈多从未出现过。
他们之间常常互相斗嘴,但又无法离开对方。
他们的等待与希望成为了剧中的主题。
通过加齐和维隆的角色,萨特巧妙地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他们通过互相攻击来缓解无聊和虚无感,却又依赖彼此。
他们试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承诺来给自己希望,但每次戈多都没有出现,他们的希望逐渐消失。
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无法摆脱。
这种等待戈多的行为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的状态。
我们常常在物质与欲望的追求中迷失自我,追求一种不存在的完美以及无法实现的幸福。
我们不断地等待外界的认可和善意,却又往往无法得到。
我们追求的东西常常只是一个幻想,一种从未存在过的虚幻。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等待戈多》还深刻地揭露了人类的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加齐和维隆通过等待戈多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和选择。
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的拒绝。
但他们也明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掘生命的意义。
萨特在剧中通过加齐的台词“行动即真理”来表达这一思想。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塑造自己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的意义。
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理,实现我们真正的自由。
《等待戈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迷茫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迷失和无能为力的状态。
我们等待着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到来,期待着某个时刻的到来,但往往会失望和沮丧。
但是,我们不能停止等待,不能停止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真正的自由和责任。
通过读完《等待戈多》,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等待,而是在于行动。
向死而生
——从《等待戈多》看后现代主义的救赎意义
罗竹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二战以后,经济的萧条与政治的动荡使价值与道德体系崩溃,人们进入一种信仰缺失的迷茫时代。
普遍的幻灭感与现代主义的动摇令后现代得以滋生,并成为人类生存意义与希望的救赎。
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之一,它通过思考终极关怀的问题,深入荒诞来探究存在,在绝望的虚无与漫长的等待中点燃希望。
关键词:后现代;终极关怀;《等待戈多》
(论点与探究)《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的一生就像是西西弗斯不断推巨石上山一样,周而复始,没有意义,过程中又充满了痛苦与失望。
然而这荒诞性的暴露除了给处于习惯中的人们以当头棒喝之外,更提供了令人们活出意义、活出自由的一条出路。
本文将探究该作品与同类后现代主义的对于人类的自我救赎意义。
(文献综述)对于《等待戈多》的救赎意义方面,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作者通过破碎的语言与情节想要揭示的仅是人所面临的困境,人与客观世界的冲突与人
自身身心之间的矛盾,认为世界是荒诞的, 历史毫无规律可言, 命运不可知, 人类对此无能为力,而贝克特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这种观点符合该戏剧的情节与给人的直观感受,然而缺少对其积极性的挖掘,深度不够。
二、认为全剧的基调虽然是悲凉的,然而仍然有希望存在,狄狄和戈戈终究没有吊死,他们
仍然在等待,在努力通过各种尝试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树上长出的几片叶子也具有积极的暗示。
这类观点看到了作品内含的力量,然而仍不够透彻。
三、认为作者揭示生活的荒诞仅仅是个起点,“真正重要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正视荒诞,
反抗荒诞。
这是人面对荒诞的唯一有价值的解决方法”[1]P11。
本文较为赞同此类观点。
(立论)在贝克特的探究中,人类强烈地意识到生活的虚无,从而实现一种警醒与净化的作用,激励人们在意识上觉醒,打破麻木,直面虚无,并找寻自身生存的意义。
后现代的意义尽在于此,通过打破来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议论提纲)
一、绝望与荒诞
1.命运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抗拒
1)波卓和幸运儿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瞎子和哑巴,命运对于人类如此无法预料,人们
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到头来却不知道使自己痛苦的是什么,比如戈戈用尽全力地
脱他的靴子,查看后却没发现有什么异样。
如此荒谬的世界,他们却连笑也不敢
笑。
2)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莫名其妙地收到戈多的眷顾,而他的弟弟却总是挨打。
于
是在《<等待戈多>的主题学分析》[7]中就有了如下的发问,“那么,上帝的眷顾
或惩罚是不是也是如此的无理由和随意呢? 一个人该去天堂还是地狱的到底是如
何判定的呢?”这种毫无理由与随机性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与绝望情绪。
3)波卓说,自己突然瞎得“像命运女神一样了。
”,这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表明命
运的不确定与不可抗拒性同在。
也许时空的变化,都无助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无论生活在哪里,是白天还是黑夜,戈戈与狄狄都注定在虚无中等待,因而他们
也就总是忘记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时间与地点。
2.人的孤独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分离,然而他们又无法互相理解。
如《<等待戈多>:
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中所言,戈戈和狄狄“信奉唯我主义,
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他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无法与任何人交流,而拒绝
交流又使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
”
2)波卓与幸运儿病态的共生关系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的另一种表现。
波卓
通过使唤幸运儿来找寻一种自我存在感与安全感;幸运儿近乎受虐待狂的行
为同样也是通过放弃自我的独立性来寻求一种联系与安全。
3.只能靠别人的痛苦解除自己的痛苦
1)戈戈哭泣了,幸运儿就不再哭泣。
“他不哭了,可以说是你接替了他。
世界
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
笑也一样。
”波卓的
话道明了人的痛苦无法由自身的奋斗、安慰或是其他的一切抚平,只有痛苦
的转移。
4.思想同样无用
1)狄狄和戈戈认识到了生活的无用,然而这种认识本身也是无用,它只能加深
悲哀,也许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放弃自我意识,然而自我意识却是人成为人
最重要的标识。
二、等待
1.戈多迟迟不来
1)存在之为存在以及存在的属性是一切哲学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然而在剧本内
人物所展示的,整个存在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戈多迟迟不来,日子循环往复,
波桌和幸运儿每天都回到原地,戈戈与狄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而在剧本
外人们所经历的世界里,整个信仰与价值的体系也是崩溃的。
尤涅斯库认为,
“当人与其宗教的,形态学的或先验的本原相脱离,那他就完了,他所作的
一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荒诞的、无益的活动,他就会被窒息于摇篮之中。
”
2)然而戈多这个角色的本性就在于他不会来,就像对于形而上学的追求一样,
人们只能无限逼近,却永远等不到。
戈多并不代表上帝、死亡或者某些确定
的象征意义,他只是人无路可走是死死抓住的一棵救命稻草,本身就是虚妄
的。
2.“时间将会揭示”
1)时间同时给人以希望和绝望,就像是走在无尽的洞穴中,只要走下去,总会
看到一个死胡同,或者一条出路。
行走于枯燥的旅程是痛苦的,然而因为有
期待而却无法停止。
2)幸运儿“思想”的内容天马行空,然而却重复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将会
揭示”。
这也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只要不放弃地以自己的行动定义自身
的意义,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等待,那么总有一天戈戈和狄狄再来时,会看到
一树的绿叶。
三、死亡与斗争
1.自杀与逃避存在
1)加缪认为:“自杀是解决荒诞的确切手段。
”戈戈与狄狄想通过自杀来消磨时
间,然而最终还是在虚无与荒诞中选择了荒诞。
作者告诫我们,这并非是逃
避存在、终止等待的方式。
2.通过死亡来了解生的意义
1)感受到恐惧才能正视和改变现实。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思考了疯狂的问
题, 提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是一种文明产物。
人的终点必定是死亡,
而在了解到这既定终点的条件下,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变得荒诞不经。
然而同
样,正是由于对这必死的领悟,人们才能从异化的状态中警醒,去尝试寻找
自己最独特的生存方式与意义。
正如阿尔伯特·卡缪说,“当一个人意识到
荒诞并选择反抗的手段时,他就获得了自由。
”
2)马丁·艾思林所说,“人的尊严存在于他有能力面对一个空虚无意义的世界。
”
也许命运就像幸运儿跳的舞蹈一样,是一张无形的网,没有人可以逃脱,但
是西西弗斯的伟大正在于他在命运暴虐的毒箭下仍用无休止的努力蔑视着命
运,用希望支撑自己坚持到底。
这把黑色幽默上演的淋漓尽致,是真正的化
痛苦为力量。
3)原来的生活,与看过了死亡之后、看过了荒诞之后的生活看似都是活着,实
则已经有太大的不同。
荒诞让人警觉从前的盲目,摆脱让人异化的习惯,并
选择一条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路。
这想必也是贝克特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吧
——悲剧拥有不可比拟的净化能力。
(结论与思考探究)也许后现代主义诉说了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它的意义正在于让我们不再走上这样悲剧的路途。
本文的局限性可能在于参考文献只有三十篇左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论文,并且对于名家的评论搜集到的比较少,所以可能视角不够深不够远。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贝克特,等.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Michael Lindsay-Hogg (director). Waiting for Godot. Ireland, 2001
[4] 张岩.《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艺术百家,2010 (1) :175-180
[5] 柏云彩.评《第二十二条军规》与《等待戈多》中黑色幽默的警世意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
[6]卞瑞芳. 浅析《等待戈多》——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大众文艺: 110-111
[7] 孙倩.《等待戈多》的主题学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8. Vol29. No,4
[8] 王阅.管窥《等待戈多》对人类的现实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