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形象的统计图图表创建
- 格式:ppt
- 大小:460.26 KB
- 文档页数:14
第十一课形象的统计图
——图表创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形象的统计图”是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十一课的内容,在前几节课中己学会了对数据输入、求和、数据排序等基本操作,对本堂“形象的统计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本堂课使用适应性强,一般可分一课时或两课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调整成一课时。
3、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图表的作用,会根据已知数据进行图表创建,并进行相关的修改。
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演示操作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方式,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图表创建及图表类型修改
图表类型选择得当便能形象地分析数据,更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难点:数据源确定和不连续数据的选定
学习新的知识,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忽视老知识,利用ctrl键和鼠标来进行选择是本堂课的难点。
5、教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案形象的统计图——
图表创建
第十一课形象的统计图——图表创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十一课的内容,属于课程指导纲要中“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第三课内容,也是本模块的最后一课,是Excel2003另一个重要功能,把汇总的数据以直观形象的图形呈现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前面两课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于本课较多且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把本课分成两学时,把图表格式的修改放在第二课时。
下面主要是第二课时的安排。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上堂课已经学习了根据数据来创建图表,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很难用同一标准和进度进行教学,因此,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分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同时,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有较高兴趣,有很强的好奇心,很喜欢自己去尝试性的操作,探索的积极性很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图表的创建,了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适用范围,掌握如何调整和美化图表;
(2)过程与方法:利用11届全运会为切入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自己尝试,把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同化到学生的知识链条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11届全运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
形象的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形象的统计图是初一《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材第十一课的内容,Excel 教学内容在初一信息技术中共安排了三课(第九课至第十一课),这是学习Excel 的第三课.在前二课中学生已初步领略了Excel 的强大功能,学习了Excel 下数据输入,求和,连续数据区域的选择等基本操作,这为本节课形象的统计图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利用图表来直观,形象地将数据呈现出来,并建立起利用图表来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趋势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验到Excel 的强大功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Excel 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在Excel 下图表的创建,而图表的创建是否合理关键是图表类型的选择与数据源的确定,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
利用图表向导进行图表的创建;
图表的格式修改:包括图表类型的修改,不连续数据源的选择.
(2)教学的难点:
数据源的确定需要学生对问题的要求有明确的了解,即要将题目读透,初中学生容易忽略题目中所隐含的因素;不连续的数据源的选择除了用鼠标以外还需要用键盘上的Ctrl 键才能将。
《数据分析报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报告》的第一课时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2. 掌握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流程。
3. 学会运用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 理解与探索:学生需自学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及数据分析的意义等。
2. 实践操作:学生需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选取一组数据(如考试成绩、班级调查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排序和筛选等操作。
3. 分析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整理后的数据,编写一份简短的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需包括:- 数据背景介绍。
- 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描述。
- 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 针对数据的建议或改进措施(如有)。
4. 格式规范:报告需遵循规范的格式,包括标题、正文、结论等部分,并合理使用表格、图表等辅助说明数据。
三、作业要求1. 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不得虚构数据。
2. 报告内容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3. 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需恰当,并说明使用原因。
4. 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5. 鼓励创新,可在报告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报告的逻辑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进行评价。
2. 评价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3.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并分享优秀经验。
4. 对于未达标的学生,教师将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其不断进步。
六、附加建议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建议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过程中给予支持和指导,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数据分析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数据分析报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数据,从而增强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任务一:数据收集与整理学生需从网上或现实生活中收集一组数据,如学生成绩、天气情况、销售数据等。
然后,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整理,如Excel表格、Python编程等。
2. 任务二:数据分析在整理好数据后,学生需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例如,通过图表展示数据趋势,分析数据间的关系等。
3. 任务三:数据报告制作学生需根据分析结果,制作一份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应包括数据来源、分析过程、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同时,报告应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时间:本作业需在第一课时至第四课时的时间内完成,每课时约3小时。
2. 作业形式:学生需提交一份数据分析报告电子版,报告需包含图表和文字内容。
3. 作业协作:学生需自行组队,人数不超过3人。
组内需明确分工,共同完成作业。
4. 作业评估:作业评估标准包括数据收集的全面性、整理的规范性、分析的准确性以及报告的制作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和完成度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则根据团队合作和贡献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作业评价标准包括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报告的完整性、图表的使用合理性以及团队合作的默契度等。
3. 反馈与改进:对于评价结果,教师和学生都将获得反馈。
教师可根据反馈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则可根据反馈改进自己的作业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向教师提交数据分析报告以及反馈意见,包括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和反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并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数据分析报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筛选、整理、分析和可视化。
二、作业内容1. 任务一:数据筛选与整理学生需要从指定的数据源中选择一组数据,并进行筛选,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接着,学生需要将筛选后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后续分析。
2. 任务二:数据分析学生需要使用Excel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布、趋势、异常值等。
学生需要记录和分析结果,并制作简单的图表进行展示。
3. 任务三:数据可视化学生需要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可视化,以便更直观地呈现数据。
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允许抄袭和团队作业;2. 作业需保存为Excel文件,文件名需包含学生姓名;3. 作业时间:2小时;4. 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老师提问,寻求帮助和指导。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质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图表制作的规范性和美观度;2. 评价方式: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提交作业文件及一份简短的反馈报告,包括自己在作业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及建议;2. 老师反馈:老师在收到学生的作业文件和反馈后,会给予及时的回复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改进后续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学生们会在信息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可视化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数据分析报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数据,从而增强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任务一:数据收集与整理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组与生活、学习或兴趣相关的数据(如每周运动时间、阅读书籍数量、班级成绩分布等),并进行整理,形成便于分析的数据表格。
2. 任务二:数据分析在完成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图表展示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3. 任务三:报告撰写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学生需撰写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包括数据来源、分析方法、结果解读等内容。
报告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字数不少于XX字。
三、作业要求1. 小组合作: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 时间安排:每个任务的时间安排应在XX分钟以内,总时长不超过X小时。
3. 质量要求: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符合规范要求。
4. 成果提交:学生需将报告以PDF或Word文档形式提交,同时提供电子版数据表格。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报告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分析方法是否合理,结果解读是否准确;数据表格的整理和呈现是否清晰。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根据评价标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
3. 反馈机制: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改进教学。
五、作业反馈在完成本次作业后,学生们将有机会进行交流和分享,反馈自己在作业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数据分析报告》作业设计方案,学生们将能够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设计方案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