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重庆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8.15 KB
- 文档页数:7
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重庆晨报2010-03-10 16:09:09重庆与京、津、沪不一样,农村面积大,农民特别多,有18个国家级贫困县。
我们决心用三年时间,让95%的贫困农民户均增收万元。
这个事难度不小,从今年开春起,就要举全市之力,把贫困农民兄弟的事儿解决好。
”———薄熙来6日在重庆团开放日上说。
一圈两翼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车程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
渝东北翼包括:万州、城口、巫溪、巫山、开县、云阳、奉节、梁平、忠县、垫江、丰都共11个区县。
渝东南翼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共6个区县。
两翼制图/张异吴再举代表:3年增收万元没问题“我也是秀山农村的农民,3年时间家里增收万元,没问题。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吴再举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自信。
他来自秀山钟灵乡凯贺村,也是村支书。
吴再举说,农民要增收,要在土地上找文章“做”:依靠森林和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和做好养殖业。
他以自己所在的村举例说,每家每户都在种金银花,若形成规模化种植的话,每家每户种植三四亩地,一亩地收入4000元。
“现在种下去,3年见收成,不是就增收了万元了吗?”经适房症结1多少中低收入人群买得起经适房华渝生说:“经济适用房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物,当时有合理性。
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件非常不值得做的事情。
”有多少真正的中低收入人群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比如北京的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价格在8000元左右,重庆的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也在3000元左右。
我们都按照重庆的房价来算,经济适用房60平方米,一套房子下来,也需要20万元左右。
“20万元,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吃饭都困难,他们买得起吗?”华渝生反问。
经适房症结2经济适用房分配、销售易滋生腐败真正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究竟是哪些人在买经济适用房?华渝生说,经济适用房,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但哪部分人算中低收入人群?“无法界定!”华渝生说,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与从政府手中购买经济适用房相比,存在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利差。
对于重庆市场调查报告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拥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市场需求是开展业务的重要一环。
因此,本文将就目前的重庆市场状况进行市场调查,并深入分析市场的形势和趋势,为企业在重庆市场开展业务提供参考。
一、重庆市场概况自2005年开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施带动了重庆市的快速经济发展,其中尤以重庆市作为西部门户城市的战略定位得以深入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也为重庆市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19年重庆市区市场零售额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了15%以上。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重庆市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各个周边的发展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包括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黄泥磅商圈、沙坪坝商圈、南坪商圈等。
当然,重庆市场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城市的空间布局较为古老,导致市区内部的流量和交通问题比较严重,影响了市场消费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此外,重庆市的市场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特别是一些行业市场,如餐饮、零售等,市场份额较为集中,难以进入。
二、重庆市场消费群体调查分析1.消费者群体特征(1)性别分布:在重庆市的市场中,男性和女性消费者比例相当,均在50%左右。
(2)年龄分布:由于重庆市的大多数人口都处在中青年阶段,因此市场消费者中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占比较高,约占60%。
(3)职业分布:消费者的职业以白领为主,如行政管理、金融、商业等。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工人、学生和退休人员等职业消费者。
(4)收入分布:重庆市的市场消费者收入主要集中在5000元-10000元之间,占市场消费者总数的50%以上。
其中,收入较高的群体主要是高管、专业人士等。
2.消费习惯(1)餐饮消费:重庆市的市场消费者餐饮消费状况比较频繁,每周消费餐饮约2-3次。
餐饮品类主要以火锅、串串、小吃等为主。
(2)零售消费:重庆市的市场消费者对于衣着、日用品等家居消费比较看重,每月消费次数较多,并比较讲究品质和款式。
重庆概况重庆地处祖国西南,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40个区县(自治县),总人口 3144万,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直辖市,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重庆具有3000大衣年的悠久历史,是巴渝文化发祥地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森林覆盖率达32%。
重庆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紧紧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市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十一五”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四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是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2010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增至1991亿元,5年翻了两番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增速跃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二;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速跃居全国第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达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增至63亿美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要素市场、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显著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高位增长。
重庆产业报告一、引言重庆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产业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报告将对重庆市目前的主要产业进行剖析和分析,并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当前产业概况1. 工业重庆市工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发展。
截至2019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机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行业发展迅速。
2. 农业重庆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在粮食、蔬菜、水果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截至2019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068亿元,同比增长5.4%。
并且,重庆市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型,例如养蜂、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壮大。
3. 服务业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重庆市服务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目前,区域总部经济和金融、商贸、汽车等服务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未来发展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重庆市将强化机电、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工业的基础,同时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外,也会重视文化、旅游等服务型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突出创新驱动重庆市也将以创新驱动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拓展数字产业,提升城市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3. 深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重庆市也将更加深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开展国际贸易合作,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与资源。
四、结语本报告对重庆市当前的主要产业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本报告能为重庆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助力其未来的繁荣发展。
重庆农业农村发展概况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农业人口为主体、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
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198万,其中农业人口2353万。
农业农村资源状况。
重庆属东亚内陆季风区,地形地貌结构复杂。
尤其是三峡库区具有显著的立体型气候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全市所辖40个区县(自治县)中39个区县涉农。
有土地总面积822.69万公顷,农用地面积694万公顷,其中农用耕地224.2万公顷,园地24.38万公顷,林地329.15万公顷,牧草地23.74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约65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36条。
动植物品种多达46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至三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近150种。
此外还有近2000种药用植物资源。
特色产业优势比较突出。
农村经济总量。
农业农村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428.6亿元,同比增长18.9%。
农业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总量位居西部第7位。
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059亿元,同比增长23.2%。
农民收入状况。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29元,同比增长22.11%,创直辖以来年度增幅新高。
仅低于内蒙和四川,位居西部第三。
粮油及主要农产品产量。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85.91万亩,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1148.01万吨,比上年增产26.1%,粮食总产量位居西部第7位。
油料种植面积394.42万亩,增长2.2%;油料产量43.77万吨,增长8.6%。
蔬菜产量945.21万吨,增长6.4%。
鲜蛋产量39.74万吨,增长7.7%。
牛奶产量8.61万吨,增长3.2%。
肉类总产量178.53万吨,增长1.0%。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007年启动实施1000村扶贫项目,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100户,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8万人,解决了15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重庆战略地位一、中央对重庆发展的总体部署(一)三大定位: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二)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四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二、中央对重庆提出的1336对外开放战略(一)重庆建设开放高地,打造国际大都市(二)三条国际贸易大通道(三)三大开放平台: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国家级开发区(四)六大中心:中国西部加工制造中心西部交通物流中心西部金融创新中心西部国际贸易中心西部国际会展中心西部科技教育中心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成立,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21区、17县(自治县)。
户籍人口3375.2万人,常住人口2991.4万人。
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拥有省级行政地位和经济管理权限。
相对其他省而言,重庆实行市、区(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审批环节更少,办事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重庆作为省级地位的直辖市,同时拥有辖区土地定价权,及辖区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权(按照中国现行规定,土地定价权在省级政府、土地出让权在市级政府),对于投资者而言,重庆可以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土地出让条件。
三、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9月14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决议》等三项重要文件,明确重庆市委市政府未来的工作目标是建设五大功能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都市功能核心区:范围: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约294平方公里。
任务:不过多考虑经济增速,但强调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工业总产值比重将大幅下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提升现代都市形象。
路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都市形象,适当疏解人口、精细化城市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重庆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
重庆面积8.24万Km2,人口3200万。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重庆排名西部第一。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18个省市唯一的直辖市。
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做出“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明确了重庆的13个黄金定位。
2010年6月18日,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
一、重庆是中国在新世纪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支点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东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广东深圳引领珠三角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带动长三角地区,天津滨海新区推进了环渤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引进外资所承载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等竞争要素,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巨大的国内需求及对国外产品的进口,为中外投资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在东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东西部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西部地区GDP平均增速比东部慢1个百分点,总量差由10年前的3万亿扩大到11万亿,人均GDP由6430元扩大到1.8万元,工业化水平约为东部的1/4,贫困人口占全国60%,基本养老保险仅占东部1/2。
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差距。
中国东部进出口约占全国90%,中西部仅占约5%;实际引进外资东部约占90%,中西部约占5%。
中国西部12省占国土面积71.4%,人口占30%,市场广阔,实际外资仅占全国3%左右。
温总理曾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西部地区和三农问题。
西部怎样才能以开放倒逼改革,引外资刺激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向东向西双向开放,以破解不断扩大的东西和城乡差距。
回答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于是,中央选择重庆担当战略支点,承担起这种责任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庆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人口3200万,大致与北京、上海及天津三个直辖市人口的总和相当。
重庆发展概况
地理交通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
2008年11月19日,“畅通重庆”启动,加快重庆的交通运输。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和达万铁路。
另还有铁路支线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
在建宜万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二线、南涪铁路。
成渝城际铁路、渝万铁路(城际铁路)、渝黔新线也即将动工。
另外还有规划中的渝郑、渝昆、渝鲁,重庆-西安客运专线、重庆-长沙客运专线。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500公里。
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南渝高速、渝武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綦万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合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邻垫高速(邻水至垫江)忠垫高速(垫江到
忠县)及重庆内环快速路。
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万南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
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都、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
重庆高速公路规划为"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
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港。
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
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在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的水运,顺长江东行,万吨级的轮船可顺江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及沿海城市。
逆长江西行,1000吨左右的轮船可到四川省的宜宾。
较小轮船沿嘉陵江北上,轮船可至合川,潼南,南充等城市。
经长江到涪陵入乌江,向南能通航到贵州境内。
重庆主城区内曾经先后有五座机场投入使用。
重庆全市现有两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第三座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正在建设。
自然环境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
均在35度以上。
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
经济
2009年重庆财政收入完成11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达到21%。
全年民生支出68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1.7%。
重庆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和国际经融结算中心,金融业占GDP比重提高到8%,居全国各城市第四位,不良资产率仅1%左右,位居全国前三。
拥有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类金融中介服务等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机构数量为西部各地之首。
目前已经有美国利宝、中美大都会人寿和中新大东方人寿三家大型外资保险机构在重庆设置地区总部,其中美国利宝更是将中国总部设于此。
重庆的保险机构以27家的数量在中国大陆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第四。
2010年1-7月,重庆市保费收入达到207.9亿元,位居西部第一。
截止2009年底,重庆已经有四十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10家外资银行机构,外资银行分别是加拿大丰业银行重庆分行、新联商业银行重庆分行、汇丰银行重庆分行、东亚
银行重庆分行、荷兰银行有限公司重庆分行、渣打银行重庆分行、德意志银行重庆分行、2009年9月28日,梁平澳新村镇银行开业,11月9日,新加坡华侨银行开业,花旗银行重庆分行。
同时,汇丰银行全资子公司——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8月14日获批开业,成为中国西部唯一的一家外资村镇银行。
工业
重庆是中国汽车长安集团摩托车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基地。
在2002年后,重庆东部发现了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田,重庆的一些贫困区县在很短时间内靠暴富的能源生意成为了全国财政最富有的区县之一。
市内建有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并且形成了冶金、机电设备、电子信息、仪器仪表、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日用玻陶等一批优势行业。
2005年该市开始在位于城区西部的重庆大学城紧邻建造省级的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目前这一园区作为西部唯一的微电子产业园区,已经有日本NTT、印度CELLENT、NIIT、惠普、甲骨文、IBM等企业将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设置在此,台湾的茂德等厂家也将芯片生产线设置在该园区。
中国科学院在这里设立了其全国第二家、中西部第一家软件基地。
这
一总投资将达800亿人民币的园区使得重庆在全国软件行业异军突起。
产业布局
据预计,到2010年,将形成20个左右的产业集群,工业销售值可达8500亿元的新格局。
工业格局,确立“一心四带”
“一小时经济圈”是去年11月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在经历了最初的战略确定、产业规划、到区域联合特色化发展这三个阶段后,“一心四带”的产业布局正式确立。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称,早在今年5月27日,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正式确定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一圈”的范围。
总共23个区县被划进“一圈”当中,要容纳400万城市新增人口。
7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在“一圈”内部,根据区位、产业分工,划分了若干小经济区。
按产业布局划分,重庆将形成“一心四带”的工业格局。
包括都市核心区、渝涪高速沿线产业密集带、成渝高速沿线产业密集带、渝遂高
速沿线产业密集带、渝黔高速沿线产业密集带。
上周五,市政府“一小时经济圈”区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快“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工业特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出炉。
进一步明确了“一圈”的特色产业定位和区域联合发展的方向,同时为“一圈”定下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
20产业群,可创收8500亿
“到2010年,‘一圈’将形成20个左右的产业集群,工业销售值将达8500亿元。
”杨庆育称,各区域间要优势互补、联合发展。
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璧山联手打造“三都一谷”,成为汽车摩托车之都、铝加工之都、中国西部鞋都和西部硅谷。
会议透露,渝北、北碚、江北、北部新区这四个区将进行产业整合,以“四北六方”的形式共建北部增长极,整合汽车整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等资料,打造百里汽车城和长江上游物流中心。
南岸和巴南区,则共同培育长江南岸经济带。
而作为内核的渝中区,将发展主城的高端服务业,同时还建设一批专业化服务业集聚区。
此外,还将培育4+1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产业发展格局,也就是说做大涪陵、江津、永川、合川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把长寿发展成大城市。
把其他区县县城及重要中心镇发展成所在区域的增长极,形成一圈的重大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