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总结十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
- 格式:docx
- 大小:20.77 KB
- 文档页数:5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2012-02-04 11:44:00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对创意经济有着较早的自觉,它们不仅起步较早,创意经济较为发达,更是为像我们这样起步稍晚的国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总结与借鉴。
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英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英国是最早提出和界定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
1994年,澳大利亚的一份文化报告中曾经提出要建立“创意国家”的战略,英国政府在非常敏感和及时地借鉴、考察与研究后,于1998年发布了首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
这一概念认为,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在英国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了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
按照这样的定义和英国自身的产业状况,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等13个门类。
经过十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包括上述很多门类在内的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已达200多万人,总产值占GDP的8%以上,每年都以高于5%的速度在增长,远大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了仅次于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产业,而且还在产业理念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影响了整个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意产业中心”。
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以创意产业为中心,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高度,整个社会高效运作、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推动。
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最初重视是基于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需要争取民意和增强其合法性的经济、政治背景。
在澳大利亚“创意国家”的战略提出之初,布莱尔政府就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历史性意义,认为这对英国社会未来发展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冲破瓶颈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机遇,因此随即派员专门考察,并于1997年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以外交部、贸易与工业部、地方政府官员及创意产业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提出要以“高度的创意性”来体现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传统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充分确立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振兴中的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
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及启示[提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被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重视。
本文选取英、美、日三个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处于前列的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以期对宿迁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苏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JB790024)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及对宿迁的启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营销为生产经营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转型,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于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像英国、美国和日本等。
这些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对宿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英国是较早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在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就已经仅次于金融服务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增加值超过了500亿英镑,占到了GDP的7.9%。
到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高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
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国民增加值达到了1,050亿英镑,同比增长9.5%,占国民总增加值的8.2%。
而且从1997年开始后的10多年,英国经济增长70%,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达到了94%,为英国提供了198万个工作岗位,成为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标杆国”。
目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以12%的速度增长,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并吸纳了全国就业总数8%以上的人口就业。
2012.07发明与创新25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经验启示湖南省委党校吴丽萍专家论坛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更多依靠个人创意和天赋建立起来的能为社会创造工作职位并带来潜在社会财富的产业的总称。
它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以政策来推动其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经过政府、民间和企业的长期精心培育,英国已成为世界创意之都。
英国政府于1997年提出了“新英国”计划,其主题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前首相布莱尔一上台就亲自担任创意产业特别小组主席,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策划和推进工作。
1998年出台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使英国真正开始利用公共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欧洲最大的两个创意中心就来自英国的伦敦和曼彻斯特。
英国创意产业呈现出以下特征(以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 Statistical Bulletin 》):1.创意产业增长高于整体经济增长。
近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约为70%,而创意产业增长约为93%,这显示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
1997—2007年间,其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5%,增长速度居全球之首。
其中软件、电子游戏和电子出版业增长最快,达到9%,而同期整个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仅为3%。
2008年创意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超过任何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成为继金融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
英国已成为全球创意产业占GDP 比重最大的国家。
2.创意产业出口额增长迅速,就业规模庞大,企业众多。
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出口达到166亿英镑,占英国总出口额的4.5%,其中以软件与计算机游戏及电子出版物的出口额最大,达49.6亿英镑,占创意产业总出口额的31%。
音乐产业年产值约达50亿英镑,其中出口约13亿英镑,净出口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还要高;2008年全球销售成绩最佳的前十张专辑中,有四张出自英国音乐家。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评述及启示摘要:随着2012伦敦奥运会及残奥会的召开,英国——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创意、创新的形象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从奥运会的标识设计到宣传片、开幕式等无不渗透着英国人对于现代、时尚、品味的定义。
近两年“英国创造”的选秀节目、电视剧以及纪录片等也打破了美国的垄断格局,赢得全球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现如今的英国,已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悄然从一个工业化国家蜕变为一个创意国度,并从中获得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这对于正在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启示一、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初衷(一)“创意产业”的诞生1998年英国政府对外发布《创意产业规划文件》(1998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首次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
报告指出了在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时代发展创意产业对于一国的重要价值,并对“创意产业”概念及边界进行了界定。
这一概念的提出被视为布莱尔政府执政时期应对后工业时代全球分工及经济结构调整格局,重振英国经济的一项标志性动作。
(二)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按照英国政府官方定义,创意产业指:源自个体创造力、技能及天分,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用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范围涵盖广告(advertising)、建筑(architecture)、艺术与古玩市场(art & antiques market)、工艺品(crafts)、设计(design)、时尚设计(designer fashion)、电影与视频(film & video)、互动休闲软件(interactive leisure software)、音乐(music)、表演艺术(performing arts)、出版(publishing)、软件及计算机服务(software & computer services)、电视与广播(television & radio)等13个行业领域。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况英国是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英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文化产业起,就强调用政策来打造“创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其内容涵盖了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工艺品、设计、影视与广播、软件和电脑服务、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等13个文化产业,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
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长为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的第二大产业,每年创造超过7%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年均增速达5%以上,远高于其他产业。
被誉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英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文化积累之外,注重开发创意是一个重要推动。
创意产业因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而著称,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以伦敦为例,目前伦敦文化创意产业每年产值达210亿英镑,成为伦敦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预计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其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会达到300亿英镑,将超过金融服务业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目前英国的创意产业为英国GDP的贡献率已达8%,全国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在伦敦就集中了50万创业相关产业链的从业人员。
在过去8年,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单位/亿美元)英国拥有庞大且多元的出版工业,每年出版的新书超过10万本,其出版业规模居欧洲第二位。
英国出版产业每年外销产值超过10亿英镑,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与再出口国。
根据英国尼尔森图书系统统计,2009年英国出版新书133224种,而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出版新书119465种和129057种。
英国的年出新书品种逐年增长,完全符合国际书业新趋势。
据英国2009年出版商图书销售额统计数据显示,其图书销售发票统计值为30.53亿英镑,图书销售册数约为7.63亿册。
简析英国的创意产业The brief analysis of Britain's Creative industry文/王娜刘瑜 Wang Na Liu Yu摘要:创意产业在英国已经蓬勃发展了十多年。
本文简要论述了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过程中英国的政府机构对其的扶植政策。
Abstract:Creative industry has been booming in Britain for more than 10 years.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 e development course of British’s creative industry .And in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ow to foster creative industry.关键词: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历程扶植政策Keywords: British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y Assistance policy正文:一、英国创意产业提出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政治地位下降,老工业部门日趋衰落。
战后政府没能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应用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不够重视,工业发展继续走下坡路,英国长期处于高通胀、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的严重不景气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国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带动了经济的短期复苏。
之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态。
20世纪90年代,英国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未能刺激经济发展,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
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国内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
英国政府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回国后马上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首相布莱尔亲任组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
经过10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
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
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
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
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
简析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的发展摘要:英国是最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其创意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很大的成就。
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世人瞩目,时尚传媒创意产业在英国创意产业中位居第二,是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较早、效益最好的强势产业。
对英国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时尚创意产业对于整个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时尚;发展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将其作为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
英国是最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十多年来,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英国从一个世界制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意中心”。
其文化创意产业更是闻名遐迩,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时尚传媒创意产业在英国创意产业中位居第二,是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较早、效益最好的强势产业。
笔者拟简要分析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时尚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起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明确把将人文文化发展纳入全球一体化进程,并且促进各国政府推动文化发展。
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之后,明确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出发点,政府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布莱尔亲自担任主席。
1998年,联合国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并发表了《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敦促世界各国“设计和出台文化政策或更新已有的文化政策,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也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
也就是在1998年,“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在英国最终被明确提出(杨颖,2008:326)。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在第一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看世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产业”一词,并积极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
英国自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新概念以来,创意产业已超过其老牌金融业,跃升为一个有强劲上升趋势的新型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在英国的不俗表现,帮助英国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
经过几年的发展,从1997年至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
一、英国文化创意概念的提出英国文体部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而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
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隐含下面几层意思:第一,创意产业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原材料或者机器,人的心智、技术、灵感是创意产业的主要资产。
第二,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来自富于想象力的个人,如电影、音乐、设计、计算机软件、表演等。
第三,创意产业的产成品并不完全是可见可触的实物,也包括使我们感动、娱乐或吸引我们的特定服务。
第四,创意产业把知识产权与创新相结合、创意货物产品与创意服务相结合、新意与立异相结合。
从英国文体部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意是对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创新和创造。
人是创造的主体,包含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和人的天赋。
创意因能够创造财富与就业而得以成为产业,通过发展产业而为社会贡献财富,从而越来越被英国各界承认和重视。
有人指出,在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成为创意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并且对整个创意产业起了枢纽作用。
如果说,将“创新”理解为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层面的创造和更新的话,那么,“创意”一词更能表达出英国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这是比“创新”更深一层的头脑风暴行为和思想活动,其明显的标志是具有知识产权性。
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从英国创意产业覆盖的具体产业门类来看,创意产业强调人的创造力,注重艺术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艺术不单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英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方面。
浅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1、涵义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描述各有不同,英国是首个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并将创意产业界定为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美国将文化创意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日本则将文化创意产业归纳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
2、范围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描述,各国对产业范围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英国的创意产业分为13个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影视、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广播[1];美国的版权产业分为四大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及边缘版权产业[2]。
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则包括内容制造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三大类[3]。
二、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1、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英国2008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5.6%,其出口总额为173亿英镑,相当于货物和服务出口额的4.1%。
2010年,182100个创意公司在跨部门的商业部门登记注册,占登记公司总数的8.7%。
同年7月至9月,在230万的就业机会中,近130万由创意产业提供。
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总创意产业就业人口近200万,位居各产业之首,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
[4]2004年,在美国2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有11个大都市区的创意企业、机构与组织超过1万家。
2005年,全美的创意企业上升到57.8万家,占总数的4.4%;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为290万人,占总数的2.2%。
日本的创意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为462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到526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14%。
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的逐年上升,及其在就业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预示着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发展概况与启示-体育经济学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英国作为全球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早在1997 年 5 月,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便成立创意产业工作小组( The Creative IndustriesTask Force,简写为CITF) ,并亲自任该组织主席,在全球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分类和发展战略,使其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创意产业发展体系。
英国政府此举目的,是将英国从以前的世界工厂变成新的世界创意中心,从而提升其国家核心竞争力。
近20 a,英国整体经济增长87% ,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140% 。
2012 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较上一年度增长9. 4%( 图1) ,超过其他产业,成为增速最快的产业; 与此同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还为168 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占该国总就业人口的 5. 6%; 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值达155 亿英镑,占该国出口商品总值的8%[1 -2]。
在英国政府主导下,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该国经济转型的新生动力,促进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从1997 年的297 亿英镑提升到2012 年的714 亿英镑( 图1) ,其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正处于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周期中的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期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1. 1 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一。
主导产业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扩散效应( Expansion Effect) ,又称扩张效应,1956 年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斯托( Rostow) 指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相关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他产业部门及整个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发作用,即主导产业产生 3 种扩散效应前向效应、旁侧效应、后向效应。
英国文化部总结10年创意产业发展成果来源:北京文化创意网 2007-12-11 14:40:22在英国首相布莱尔即将离任之际,各界纷纷展开了对他执政10年功过是非的讨论。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增长、北爱实现和平,功不可没;陷入伊战泥潭、丑闻迭出、国内诸多政策失误,形象大损。
而在“经济持续增长”这一最重要的成果中,他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1997年大选上台后,布莱尔着手成立“创意产业专责小组”推进文化、个人原创力在经济中的贡献,以此作为“新英国”计划的一部分。
这一作法后为各国所效仿。
实践证明,创意确实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007年3月,布莱尔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演说指出,与10年前相比,英国的艺术和文化更加自信、更富有创意,也更鲜活了;而这应归功于国民的创新能力及公私共同资助艺术的混和经济模式。
随后,英国文化体育与传媒部发布《文化与创意2007》(Culture & Creativity in 2007)报告,以案例的形式总结了这10年来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可谓是为布莱尔的执政成果作一诠释。
布莱尔欢呼艺术的“黄金时代”2007年3月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参观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并发表了关于英国10年艺术产业改革的重要讲演,英国引人入胜的文化生活(Britain’s cultural life is“spectacular”)。
他认为,与10年前相比,英国的艺术与文化更加自信、更富有创意,也更鲜活了。
随后,英国文化体育与传媒部发布了《文化与创意2007》报告,以案例的形式总结了英国10年来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并在新闻稿中以“首相欢呼艺术的‘黄金时代’(Prime Minister hails ''''Golden Age'''' in the Arts)”为题,肯定了布莱尔10年执政生涯中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布莱尔指出,艺术塑造了一个积极的、富有国际形象的英国。
如同奥斯卡奖得主海伦·米伦(Helen Mirren)的《女王》(Queen)风靡全球一样,英国戏剧、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各种艺术形态正因它们的创造者、观赏者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享受着新时期英国文艺复兴的硕果。
尤其是当代艺术,即使最苛刻的评论家也无法忽视伦敦当代艺术的繁荣气象。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文化成为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
例如,每天都有百来万人访问泰特现代艺术馆的网页,其中许多访客来自国外。
英国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在各国游历。
艺术委员会的国际伙伴计划(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programme)及其在中国的艺术家联系计划(Artists Link Programme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都提供了不少国际交流机会。
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V&A)更是宣布了一项史无前例的与中国合作的计划。
而大英博物馆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展览有助于当地公民社会的建立。
布莱尔还认为,艺术对政府政策的许多关键领域如经济复兴、解决青年就业和消除社会歧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方复兴、政治认同、凝聚力的形成等方面,通常都是政府发现有解决难度的问题,但文化产业在这些方面都有所贡献。
如曼彻斯特海滨城市索尔福德码头的文化重建创造了11000个就业岗位,单劳瑞艺术中心就占了6500个。
而泰特现代艺术馆在伦敦南华克地区解决的就业人数为3000,开张第一年创造的经济效益就达到了1亿英镑。
布里斯托尔港口,伯明翰珠宝区,曼彻斯特的Ancoats 地区都靠欣欣向荣的文化生活而得以复兴。
英国创业产业十年回顾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的报告显示:创意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超过了7%,并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长,远高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产值达560亿英镑,解决了18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2004年艺术产业所创造的外贸总额达到了130亿英镑,占出口产品与服务总额的4.3%。
音乐产业的产值达到了60亿英镑,就业人数为13万人。
在一系列已普及的文化事件中,如遗产开放日、免费参观国有博物馆、促进便宜电影票计划(如国有剧院的10英镑票季旅行)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如国有博物馆允许免费入场后,其参观人数增加了83%,尤其是2001年以来,增加了近3000万游客。
在政府资助的“人民网络”计划(People''''s Network)帮助下,公共图书馆开通了互联网终端。
2000-2003年间,有4200家公共图书馆接入互联网。
国家彩票基金向各图书馆提供了1.2亿英镑用以建立2.4万个终端,培训图书馆员工,以及学习材料的数字化。
目前可查到的在线文化内容相当可观。
10年前,大英图书馆将《大宪章》(Magna Carta)上了网;其获奖的电脑“翻阅”系统最近将许多图片资料放在了互联网上,读者只需借助电脑触摸屏,就可以近距离翻阅大量珍贵的书籍和手稿。
在十个最受游客欢迎的英国旅游目的地中,有七个是政府主办的博物馆和画廊。
如泰特现代美术馆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现代艺术画廊,参观人数超过了纽约现代艺术馆和巴黎蓬皮杜中心。
调查显示,有28%的海外游客会选择去伦敦的剧院;英国剧院经济产值达26亿英镑,2001年宣布剧院补助后,七个主要地区剧院的观众增加了40%。
1997年以来,新建100多座艺术建筑,翻修超过500多座。
在文化遗产行业中,志愿者数量约为40万人,而在剧院相关的行业里,志愿者还要多1.6万人。
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有90%以上的机构都有艺术教育的功能,33万青年人被纳入到了创意合作伙伴计划中,他们有机会与艺术家和其它创意专业人员一起工作。
大约有3000个学校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和设计等学科方面设置了艺术学分。
文化部门在社会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它受到了公众的肯定与信任。
例如,关于互联网使用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网页内容信任度很高,十个受调查者中有九个认为他们相信大部分内容。
国民的创新能力造就了英国的文化繁荣布莱尔认为,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今天之所以能够存在与繁荣,得益于国民的创新能力、再思考的能力、创意的能力——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常常为下一个想法抱有好奇心,他们欢迎一个开放世界的挑战。
而思维的活跃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艺术和文化的互动中提高的。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从艺术中获得欢乐时,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生活、思考与创造的艺术。
他们或许永远都不会成为一名艺术家、舞蹈家或设计师,但无论在哪一份工作中,无论走哪一条路,他们都会怀揣一种无关乎买卖的理念,而是如何将平凡化为神奇。
低收入人群免费参观博物馆时,艺术巨作也许也能刺激他们的些许灵感。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并为此成立了创意产业专责小组。
1997年至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
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活动因此受惠,被注入的资金至今已超过1.5亿英镑。
而在未来,政府承诺将会继续信息支持和资金扶持艺术产业,具体的议案,将会在2007年夏天出台的创意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 Green Paper)绿皮书里公布。
布莱尔认为,关心艺术的国度不仅仅只是一个更美好的国度,在21世纪,它也将会成为一个更成功的国度。
“在我看来,不重视艺术的民族很难进步。
我提倡政府加强对艺术的重视,是因为艺术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因此,让创意经济发挥最大价值成为英国未来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不仅仅只关注到它对经济的贡献。
对2012年乃至以后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深化目前的成果,会聚各个创意产业的世界一流人才,创造机会让人们享受到创意的成果,无论他们是何种背景,也不管他们来自哪里。
混合经济模式促成创意产业的成功无疑,投身于文化与创意活动中的个人与机构是取得这些文化与创意成果的主角,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国家彩票基金和政府的财政资助,以及私人投资的工作。
在泰特现代美术馆里发表的演讲中,布莱尔将成功归因于“混合经济”模式,即政府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相结合,没有它们,英国也不可能取得世界一流的文化和创意成果。
具体来说,就是艺术委员会作为一个触手可及的实体来操作,而政府只要履行它的“资助”职责即可,无需对艺术进行控制。
文化大臣补充说:“1997年英国在文化生活和创意产业方面的转变并不令人惊讶。
来自政府和私人方面的创记录的投资已获得了丰硕成果,与每一个英国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1997年以来,政府对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的资助金额,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每年超过4亿英镑。
而自2001年3月起,政府又通过彩票基金和政府直接拨款及税收减免等措施,来补贴因停售门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鼓励博物馆和画廊实行免费入场制度。
此举很快就得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画廊、国家肖像美术馆、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和泰特英国美术馆以及泰特现代美术馆等诸多机构的响应,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4200多万人次免费光临博物馆和画廊。
艺术开始走下神坛,人们也可以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欢愉并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10年来,英国文化部对博物馆和画廊的投入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28%,2008年总额将达到3.36亿英镑。
而私人资助艺术的金额每年都超过了5亿英镑,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话,每年的增长率也超过了2%。
例如,伯明翰珠宝区项目,整个计划预算是100万英镑,五分之一来自地区保护组织(the Conservation Area Partnership),其余的都来自私企。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也是如此操作的:曼彻斯特市议会对其投入了200万英镑;随后,艺术委员会资助了90万英镑;同时,私人资助金额也达到了270多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