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常用无菌物品包装技术与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8
供应室消毒灭菌技术规范一、总则1.1 本规范明确了供应室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监测标准,旨在确保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安全、有效消毒供应。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室及相关科室。
二、基本要求2.1 供应室应具备良好的室内环境,保持干燥、整洁,配备适合的设备和温度湿度控制系统。
2.2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保证消毒灭菌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2.3 供应室应配备不同类型的消毒灭菌设备、清洗设备、储存设施等,以保持医疗器械无菌状态。
2.4 供应室应建立和完善工作流程,包括收货、验货、储存、分发、废弃处理等环节,确保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有效消毒供应。
三、消毒灭菌操作流程3.1 收货- 工作人员应按照采购计划接收医疗器械和物品,并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核对。
- 接收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3.2 验货- 工作人员应按照采购合同和相关规定对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外观、包装、标签等方面的检查。
- 检查合格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3.3 储存- 医疗器械和物品应按照种类、规格、用途等进行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 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温度和湿度应适宜。
3.4 清洗- 清洗是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 清洗用水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 清洗设备应选用符合要求的超声波清洗器等。
3.5 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
- 消毒灭菌方法应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用途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 消毒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3.6 分发- 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标签标识,注明消毒灭菌日期、有效期限等信息。
- 发放工作人员应按照申请单进行分发,确保医疗器械和物品的安全使用。
3.7 废弃处理- 对过期、损坏或不能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废弃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市精神卫生中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一、围本标准规定本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二、规性引用文件GB/T 5750.5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WS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消毒技术规卫生部三、术语和定义1.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3.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4.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5.终末漂洗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6.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7. 闭合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方法。
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8.密封包装层间连接的结果。
注: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法。
9.闭合完好性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10.包装完好性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的状态。
11.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d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四、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1 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
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本标准第6章要求进行处理。
2 应根据WS 310.1的规定,选择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方法。
3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符合WS 310.3的规定。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全解县人民医院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提供以下术语和定义:1.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1.1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1.2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1.3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1.4终末漂洗:用软洗、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处理的过程。
1.5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1.6清洗消毒器: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
2.基本原则2.1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
被感染体、气性坏疽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的物品应按照本标准第6章要求进行处理。
2.2应根据WS 310.1的规定,选择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方法。
2.3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符合WS310.3的规定。
2.4耐湿、耐热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或灭菌方法。
2.5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清洗、消毒、灭菌,CSSD 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2.6 在使用设备、药械及耗材时,必须遵循国务院卫生执行部门的相关规定,并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操作和使用。
3、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3.1 回收3.1.1 使用者应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放置。
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放置在封闭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
对于被感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如朊毒体、气性坏疽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3.1.2 不应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应采用封闭方式回收,避免反复装卸。
3.1.3 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并保持干燥备用。
市精神卫生中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一、围本标准规定本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二、规性引用文件GB/T 5750.5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WS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消毒技术规卫生部三、术语和定义1.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3.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4.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5.终末漂洗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6.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7. 闭合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方法。
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8.密封包装层间连接的结果。
注: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法。
9.闭合完好性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10.包装完好性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的状态。
11.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d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四、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1 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
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本标准第6章要求进行处理。
2 应根据WS 310.1的规定,选择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方法。
3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符合WS 310.3的规定。
供应室消毒灭菌操作规范与标准1、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
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路线采用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
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流水操作不逆行。
消毒与未消毒物品须严格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各个区域有专用抹布和拖把,不得交叉使用。
2、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洗手;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洗刷、清洁和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范围。
3、供应室工人必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消毒员应持有上岗证。
4、供应室内保持清洁、整齐,墙上无灰尘、霉点、裂缝、蜘蛛网。
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各个工作室内物体表面一次,地面用消毒液拖地,每周一次大扫除。
5、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的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
6、送回供应室的医疗器械,必须先用多酶液浸泡后再洗净擦干,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
特殊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应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后,在按常规处理。
7、下收下送配有专人、专车分别负责,污染物品的接收、无菌物品的发送。
下收下送车有明显标志,每次收发回来应用消毒液擦拭下收下送车,每周用消毒液彻底擦拭。
8、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使用时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必须每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排气系统正常方可使用;生物监测每周进行一次,所有的监测必须作好详细记录,资料保存3年。
9、已灭菌物品应立即存放于无菌间。
无菌室应干燥通风,排气扇向外排风,室内、柜内清洁,无积灰。
拖把、抹布专用,消毒液擦拭柜内、地面每日1-2次。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60分钟。
10、进入无菌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
无菌物品接收时,应检查无菌包标记是否完整、包布是否清洁干燥。
11、灭菌合格物品必须有明确的灭菌标识和有效期,专室专柜存放,有效期为7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的必须重新灭菌,不可并有发放。
医院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管理制度
1.无菌物品存放区有专人负责管理,非本科室工作人员不得人内。
2.进人无菌物品存放区必须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的卫生。
3.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厨柜、地面,喷洒踏、脚垫,每周清洗踏脚垫1次。
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1次、每次2小时,并有记录。
4.无菌物品存放柜离地20cm,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
无菌物品分类放置,标示清楚,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排列,先进先出,严禁过期。
5.取无菌物品必须查看外包装是否干燥、完整,3M胶带是否变色,若有可疑不得发放,必须重新灭菌。
发放启闭式容器时,必须检查筛孔是否关闭。
6.过期物品、标签模糊、包装破损、包布潮湿不得发放,棉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纸塑包装的物品经高压蒸汽灭菌者有效期为半年,经环氧乙烷灭菌者有效期为1年。
7.非无菌物品不得进人无菌物品存放室。
一次性物品必须拆除外包装后单独存放。
8.每个月1次空气培养,必须达到II类环境要求,超标时必须寻找原因,重新消毒。
每个月随机抽查4~5个无菌包培养,测定灭菌效能,并有记录。
9.从无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退回存放区,过期物品必须重新灭菌。
10.定期检测、保养三氧消毒机,确保功能完好,消毒效果达标。
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无菌物品(aseptic material)就是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是医院手术、诊疗穿刺、无菌技术等必不可少的物品,它直接作用于患者,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
无菌物品管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1.无菌物品应按有效期依次摆放于清洁干燥处,包装完整、无过期、无污染,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2.取用无菌物品时,应根据其有效期,以"左进右出、下进上出"为原则,优先取用近效期物品。
3.各护理单元应根据病房需求,设置一定无菌物品基数,及时使用,防止积压。
4.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存放及使用∶(1)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照明光线充足的货架上,距地面大于或等于20cm,距墙壁大于或等于5cm,距屋顶大于或等于50 cm。
每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存放点(库房、治疗室)的货架,清洁地面并用紫外线消毒灯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2)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一律采用大包装形式集中储存,不宜将无菌物品小包装直接放在抽屉或货架上,以免小包装在存放过程中破损或受污染。
(3)存放无菌物品的抽展不宜超过2/3,以免推拉抽屉时造成包装破裂。
(4)主班护士定期清理、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完整性等,如发现包装破损、漏气等异常情况,严禁使用。
对于长期不用的物品应及时退回库房或与其他科室调换使用。
5.非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存放及使用∶(1)经灭菌后的各类物品应有确切的消毒日期、有效期和责任人,各护理单元在领用时应注意查对。
(2)非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开包、开瓶后应注明开始使用日期和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各种无菌液体开启后应注明开瓶日期、时间及用法。
(3)非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开包后暂未使用或包内物品未使用完的应放在专用区域,并注明开包日期、时间,不可放回原处,超过 24 小时需经重新灭菌后方可使用。
6.主班护士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完整性,若发现湿包、散包、标识不清及过期的物品应返回消毒供应室重新消毒。
无菌物品使用管理制度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无菌物品存放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合医院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使用并保存无菌物品的科室。
一、环境要求1、灭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间的存放架或存放柜内,存放架或存放柜应便于清洁,不易生锈;保存环境应清洁、明亮、通风或有空气净化装置,照明光线充足;温度低于24℃,湿度低于70%。
2、灭菌物品应分类存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应去掉外层大包装存放,存放位置相对固定,标识清晰;物品存放应距地面20~25cm,距墙壁5~10cm,距天花板50cm。
3、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采用自然通风的,当通风不良时可使用排气扇强制换气;无菌物品保存环境均应每日清洁,物体表面及地面湿式擦拭,避免扬尘。
4、建立工作记录。
二、人员要求1、无菌物品存放区应有专人负责管理;接触无菌物品前洗手。
2、清点物品时以目测为主,减少触摸。
3、摆放无菌物品时应按照有效期限依次摆放,有效期标志醒目,邻近过期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位置;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应一个批次用完再放入下一批次,或将剩余少量未用完批次物品放在上层。
三、无菌物品有效期1、无菌物品保存有效期无季节限制,依据包装材质不同保存有效期限不同,使用时应仔细查看有效期标志。
2、灭菌物品的包装应整洁不易松散,密封性好,无破洞,灭菌日期及有效期标志清楚,按照有效期顺序依次码放在储存架或储存柜内,有效期标志应明示,便于目测清点。
3、无菌物品保存有效期(1)使用棉布材质包装的无菌物品:保存环境能达到要求的有效期可延长到14天;保存环境不能达到要求的各临床、医技科室,无菌物品存放有效期7天。
遇持续霉雨天气或沙尘天气保存期应缩减。
(2)使用一次性包装材质包装灭菌的无菌物品,保存环境清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①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有效期为1个月。
②一次性使用医用皱纹纸、一次性纸塑包装袋、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有效期为6个月。
院感打包规范引言概述:院感打包规范是指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对于感染风险较高的物品进行打包和处理的一种规范化操作。
遵循院感打包规范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打包规范的内容和操作流程。
一、打包物品的分类1.1 清洁物品院感打包规范中,清洁物品是指没有经过污染的物品,如清洁器械、洗涤用品等。
对于这种物品,应采取以下措施:1.1.1 清洗清洁物品在打包前应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细菌。
清洗过程中,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工具,确保物品的彻底清洁。
1.1.2 干燥清洁物品在清洗后应进行充分的干燥,以防止细菌滋生。
可以采用空气干燥或者使用干燥机械来加速干燥过程。
1.1.3 包装清洁物品在干燥后,应进行适当的包装。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塑料袋、纸袋等。
包装时应注意封口坚固,以防止污染。
1.2 污染物品污染物品是指已经接触到患者体液、分泌物或者其他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
对于这种物品,应采取以下措施:污染物品在打包前应进行隔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专用的隔离袋或者容器进行封装,确保物品与其他物品隔离开来。
1.2.2 标识隔离的污染物品应在包装上明确标识,标明患者姓名、病区和日期等信息,以便追踪和管理。
1.2.3 处理污染物品在打包后,应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通常会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者化学消毒等操作,以确保物品的彻底清洁。
1.3 垃圾物品垃圾物品是指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巾、口罩、一次性器械等。
对于这种物品,应采取以下措施:1.3.1 分类垃圾物品应根据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如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置。
1.3.2 封装垃圾物品在处理前应进行适当的封装,以防止细菌和臭气的扩散。
可以使用塑料袋或者密封容器进行封装。
1.3.3 处理封装后的垃圾物品应按照医院的垃圾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通常会进行焚烧、填埋或者消毒处理,以确保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手术室接收供应室无菌物品标准一、原则供应室清洗、消毒无菌物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和监测标准执行,手术室严格按照标准接收供应室消毒灭菌的物品,不合格物品或对消毒灭菌过程及质量有怀疑应不予接受,退回供应室重新处理。
二、接收标准1、包外标准(1)所有灭菌物品外包装清洁无污渍、完好无破损、干燥无潮湿、闭合严密、松紧适宜。
(2)纸塑袋物品密封无裂口、缝隙、气泡、皱褶及塑面水雾水滴等。
纸塑袋密封宽度≥6mm,包内器械距封口≥2.5cm。
(3)包外标识化学指示物变色均匀一致。
(4)包装标识信息齐全清晰(包括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日期、失效日期、锅号、锅次)。
(5)有效日期准确无误且在有效期内。
(6)包装材料无纺布及纸塑袋均一次性使用。
2、包内标准(1)器械物品清洁整齐,规格数目正确,无肉眼可见水珠水渍,手感干燥,器械均用专用篮筐放置。
(2)器械关节及其齿牙处光洁、无血迹、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及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关节打开,尖锐部分用保护套保护。
(3)玻璃制品清晰、透明、不挂水珠、无裂痕。
(4)橡胶制品不粘连、不变形。
(5)金属容器清洁严密,无锈、无漏、无水渍。
(6)带电源器械绝缘性能良好。
(7)棉布及无纺布包装物品采用双层材料包装。
(8)包内指示卡种类正确且变色均匀一致。
3、棉布辅料标准(1)包装严密松紧适宜,且用双层包布。
(2)包内放置正确的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带化学指示物的灭菌标识,同时标注灭菌日期、失效期、灭菌锅号、锅次、打包人、名称。
(3)辅料干净清洁,无污渍无破损无线头,无湿包,一用一清洗一灭菌。
4、规格标准(1)器械物品包的体积不得超过30cmx30cmx50cm。
(2)金属包重量不得超过7kg。
(3)敷料包重量不得超过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