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民工荒_到_返乡潮_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_
- 格式:pdf
- 大小:589.80 KB
- 文档页数:16
第
33卷第
2期
2009年
3月人口研究
Vol1
33,No1
2March200932
PopulationResearch
人口与发展论坛
从“民工荒”到“返乡潮”
: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
?
《人口研究》编辑部
主持人
:侯东民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特别是进入
21世纪后
,新一轮经济的强劲增长
,
使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也快速地上升。近年蔓延的“民工荒”
,以及民工工资
平行多年后的上涨
,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2007年的有关
报告就此认为
,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中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即将结束
,不足时代即将来临
;
国外研究机构
,如兰德公司等等
,也纷纷预测中国未来劳动力减少会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的制约。这
种对中国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判断
,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2008年
,一场金融危机不期而至。进入
2009年
,人们没有看到学者一度预计的全国性劳动力短
缺迹象
,涌来的却是民工“返乡潮”。怎样看待中国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
离刘易斯拐点还有多远
?这一问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值得讨论。本期论坛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长
期研究、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
,各抒己见。
中国刘易斯转折点
:标志与含义
王德文(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刘易斯转折点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
,但也有学者
认为在目前阶段上谈论刘易斯转折点为时尚早。尽管经验性数据表明
,中国已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
,
然而
,由于概念不明或方法未究
,造成了当前在认识上仍有较大分歧。为了有助于澄清这个问题
,本
文首先解释劳动力的剩余和短缺问题
;其次
,从理论和方法角度讨论刘易斯转折点的标志
;最后
,从经
验性证据角度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根本性变化。此外
,还要区分劳动力市场的短期现象与长期现
象
,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刘易斯转折点变化所蕴含的发展要义。
1 劳动力的剩余或短缺问题
在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框架中
,劳动力的剩余或短缺问题
,是指在给定的工资水平条件
下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之间数量上的不平衡关系。在给定的工资水平下
,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
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剩余现象。反之
,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
量
,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短缺现象。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与劳动力需求数量刚好相等
,劳动力市场处
于出清状态
,既没有短缺现象
,又没有剩余现象。
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 从“民工荒”到“返乡潮”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
?33
在真实世界中
,劳动力供给或需求在很短时间内的急剧上升或急剧下降
,由于工资下调困难
,带
来了劳动力市场调整困难
;在原有的工资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劳动力供求之间就会有较大缺口
,
产生劳动力的剩余或短缺现象。但是
,随着时间推移
,劳动力供给或需求变得具有弹性
,生产调整或
要素替代使得工资水平发生相应地变化。如果有劳动力剩余现象存在
,工资水平下调会诱发企业增
加对劳动力需求
,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同理
,如果有劳动力短缺现象存在
,工资水平上升带
来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
,从而诱发企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
,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
现实中
,劳动力市场的出清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由于体制、政策和
市场信息不完善等原因
,它们仍有失业问题。失业现象的存在也是在给定的工资水平下的劳动力剩
余问题
,它往往是由经济结构转换或劳动力市场摩擦造成的。除此而外
,发达国家还面临着熟练劳动
力短缺问题。这种剩余与短缺同时并存现象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劳动力上
,因为这些国家已
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
,农业就业比例很低。相比之下
,发展中国家尚处在低收入水平的发
展阶段
,农业就业比例很高
,农业和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发展经济学把它称作不充分就业或
隐蔽性失业等现象。
2 刘易斯转折点的标志
1954年
,刘易斯(
ArthurLewis)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在这篇开创
性的文献中
,刘易斯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角度
,讨论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他的理论后来经拉尼斯
与费景汉(
RanisandFei,1961)拓展
,形成了含有转折区间的二元经济模型。
在拓展的刘易斯模型中
,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
很低
,劳动力对现代部门具有无限供给的弹性。随着现代部门扩张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入现代部门
,
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上升
,减少农业劳动力供给诱发粮食产量下降
,带来
粮食价格和工资的上涨现象。通过对农业部门引入现代要素进行改造
,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产出增长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部门的需要
,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把经济发展带
入第三阶段
,即经济一体化阶段。
上述过程有两个关键性地转折点
:即刘易斯第一转折点
,它是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转
换
,也就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
;刘易斯第二转折点
,它是从第二个阶段向第
三个阶段的转换
,也就是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目前
,对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讨
论
,主要集中在中国是否越过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
,即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
,并非意味着中国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把刘易斯转折点讨论理解为第二转折点
,那
么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和偏差。
按照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转折点变化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度下降
,
二是农业工资率大幅度上升。从实证角度看
,测定劳动力剩余数量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这里
,有
方法上的问题
,也有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靠性问题。人们往往采用边际生产率变化、农业剩余的变化、
劳均耕地标准或有效工时标准、城乡工资率差异和城市就业概率等方法
,测算劳动力剩余数量大小。
由于方法和数据上的差异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结果自然有很大分歧。如果观察到农业剩余
劳动力数量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出现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变化。但真实变
化是否如理论预期
,还需要结合工资率的变化做出判断。
人们通常采用生存工资或平均工资观察农业领域的工资水平变化
,但这里有理论上需要注意的
问题。生存工资或平均工资是一种制度工资。它的上升
,如通货膨胀导致的总体价格水平上升
,或者
制度性因素提高了生存工资水平等等
,并不是表明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如果出现了农业实际工资
持续上升
,那么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标志着出现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变化。从实证角度看
,南亮进34 人口研究
33卷
(
Minami,1968)和白暮凯(
Bai,1982)利用日本、韩国的资料分析发现
,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
,两国都
观察到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大于农业工资水平的持续变化
,从而表明两国在其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上
出现了刘易斯转折性变化。
3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变化
中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变化
,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一是农业就业数量和农业劳动力
剩余数量的变化
;二是农业工资率变化。从
1992年开始
,中国农业就业出现绝对数量下降
,从
1991
年的
3.91亿下降到
1997年的
3.48亿。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影响
,农业就业数
量在
1990年代末有所反弹
,但本世纪初以来则进一步下降。
2000~
2007年期间
,农业就业数量从
3.
60亿降到
3.14亿
,农业就业比重从
50%下降到
40.8%,下降了将近
10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
,农民工就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据农业部
2009年
1月统计
,
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
2000万人以上
,大约占农民工就业总量的
15%左右。很显然
,这次危机对就
业冲击的严重性大于上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业就业数量将会再次出现反弹。但从本质上讲
,这
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
,是中国经济受到外部冲击的周期性反应
,我们要把这种反应与劳动力市场的长
期趋势区分开来
,否则
,就会把刘易斯转折点变化所寓含的长期趋势与短期现象混为一谈。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加剧了农业部门劳动力剩余数量减少速度。国家统计局的数量显示
,
2000~
2006年
,农村劳动力迁移数量从
7849万人上升到
1.32亿人
,占乡村劳动总量的比例从
16.
0%上升到
27.5%。王检贵和丁守海(
2005)测算表明
,2000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只有为
3500~
4600万
,而不是杜鹰等(
2000)的
1.5亿以上的测算结果。
蔡昉(
2008)等人利用人口普查资料
,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做了新的测算和分
解。结果表明
,2005年可供转移的农业劳动力总量约为
4357万人
,剩余规模和比例远不像人们认为
的那么严重。伴随着农业劳动投入量减少
,农业生产出现了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投入成倍增长
现象
,利用资本投入来替代劳动力
,从而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
中
,40岁以上的劳动力数量占
1/3以上。同时
,考虑到女性劳动力的比例高
,迁移的概率相对较低
,农
业中可供转移的数量更低。
从工资变化看
,农户数据表明
,1986~
2007年期间
,农业长期雇工的日平均工资变化趋势分为三
个明显的阶段
:1990年代之前日平均工资大约在
15元左右
,1990年代大约保持在
22元左右
,从
2005
年开始迅速上升
,2007年为
31元
,比
1990年代平均水平上涨了
41%。农业工资两次大幅度上涨与
1990年代初期的民工潮和
2003年以来的民工荒刚好契合。两者共同之处都是在劳动力需求急剧上
升情况下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转递
,拉动了农业工资大幅度上涨(王德文
,2008)。近年来
,农民工
工资出现了大幅度上涨
,几乎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同步
,也反应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
应该讲
,这些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
,并非一朝一夕的现象
,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
速增长的积累结果
,同时还有着人口转变的深刻背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和收入水平提高
,
中国用了不到
40年时间
,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从
20世纪
90年代末
期开始
,中国人口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而且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
处于减速态势。到
2015年前后
,劳动年龄人口转为负增长阶段
,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或绝对数量下降
,意味着今后劳动力潜在的供给数量减少
,形成充裕劳动力
来源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4 刘易斯转折点的发展含义
刘易斯转折点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到来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