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65.27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第一章古代教育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
一教育的起源三古巴比伦(前身苏美尔教育)是与埃及同时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四古代埃及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青年之家:为年满7 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
五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是导生制的源头。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军事教育、国家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倒、掷铁饼和投标枪。
二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不同教育体制上:斯巴达教育完成由城邦负责;雅典城邦重视教育,但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上:斯巴达武士教育;雅典全民教育。
教育目的上:斯巴达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武士;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军事道德教育;雅典多样化教育内容。
总体评价上:斯巴达形式单一,程度低;雅典形式多样,程度高三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四智者派的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社会的流动;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希腊教育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由智者提出。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成为苏格拉底方法。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三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灵魂转向” 。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总结资料中外教育史纲复习资料1.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答: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首先,斯宾塞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出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个人“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其次,他根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以及对最有价值的知识的判断,提出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实科课程体系,自然科学是其核心。
再次,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证色彩的新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儿童心智发展规律,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鼓励自我教育。
他特别推荐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以及发现法等。
2题、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
其中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生婴儿一样。
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答: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一、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造就“健全人格”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主张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
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它的具体要求是五育和谐发展,它是一种新的人才标准,也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917年,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教育领域极力主张民主、自由,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一个很大的特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提出这个方针主要有三条理由:第一,这是与他的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紧密相连的。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 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2、青年之家: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为年满7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3、巴比伦的文化教育是人类最初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4、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5、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称为婆罗门教育6、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7、古儒在学校教学时,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老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这种方法为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19世纪在英国成为盛极一时的导生制8、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德)9、斯巴达教育:军事10、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11、比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同:高度重视教育不同: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开在履行义务时所具有的理智、聪慧、公正等品质这是由国家来决定12、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在文法学校或琴弦学校,另一方面进入体操学校,到十五六岁入国立体育馆13、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14、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罗迪克斯、希庇阿斯、安提丰、克里底亚15、智者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16、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讲授教学,以钱财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推动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2、扩展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教育内容的范围3、丰富教育内容,并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4、智者派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5、智者派们已经较为明确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自觉吧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向区分。
17、伊索克拉底:创办修辞学校柏拉图:创办学园亚里士多德创办克昂,前200年,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合并成为雅典大学18、希腊化时期教育变化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波斯、埃及等地方,促进该地区的教育发展。
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类、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昆体良编写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思想家穆勒认为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提出以下重要原则: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7、苏格拉底教学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基本分为三步骤: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所以它又被称为“产婆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是指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中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分段的根据,具体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制”。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题中外教育史纲复习题一、古代教育史古代教育史是中外教育史发展的起点,它记录了人类最早的教育实践和思想。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传统进行。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传统文化和礼仪的传承。
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注重孝道、忠诚和仁爱的培养,而古希腊的教育则注重公民意识和体育锻炼。
二、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是指从16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教育发展史。
这一时期,教育开始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
例如,德国的普鲁士教育制度以培养公民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后来的德国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而在美国,公立学校的兴起和普及教育的理念成为了该国教育制度的核心。
三、现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是指20世纪中叶至今的教育发展史。
这一时期,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
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国际化成为主要趋势。
例如,芬兰的教育制度以其高质量和公平性而闻名,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而在中国,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四、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体验。
教育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育国际化将成为趋势,学生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的培养。
总结:中外教育史纲复习题回顾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教育注重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代教育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
教育的未来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科技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注重教育国际化。
这些都是我们了解教育发展历史和思考教育未来的重要内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1.古希腊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相同之处:①阶级性显著,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③注重军事体育训练。
古希腊教育思想主要特点:①强调国家控制教育,注重培养执政人才;②古希腊教育思想扎根于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中,思想家也都从事教育活动;③注重探讨道德教育问题,崇尚理性教育;④重视音乐教育,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⑤古希腊教育思想与哲学观点紧密联系。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园名称: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吕克昂(Lyceum)学园苏格拉底方法:又称“精神助产术”,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求正确答案。
后发展为启发式教学。
四步骤:讥讽: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方法局限:①受教育者要有追求真理的动机;②受教育者对所讨论问题有一定知识基础;③不适合幼年儿童,对人的知识基础、推理能力有一定要求。
3.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用。
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
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4.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5.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特点:①文化教育衰落。
否定希腊罗马文化,烧毁图书馆,开设大量禁书名单。
②教育的宗教性。
僧侣垄断知识教育权,“科学是宗教的奴仆”。
③教会学校学校几乎是中世纪唯一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教育者。
一般世俗封建主对文化学习和道德陶冶不重视,仅注重武艺和社交活动的训练。
城市学校:学校类型:手工业者行会组织开办的“行会学校”和商人联合会开办的“基尔特学校”。
教育内容:读写算等与商业、手工业有关的知识培养目标:实用职业人才。
意义:打破教会在教育事业上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
6.班级授课制萌芽: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
他还说过,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可把儿童分成班级,依据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
昆体良的这些见解,堪称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优越性:其一,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二,学生中不同表达方式,可增进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其三,有利于激发教师成就感、工作热情要求:第一,应有一定的目标第二,每个年级应有固定课本第三,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第四,全班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第五,每一种科目应与相关的事项一道教授(直观)第六,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西塞罗对雄辩家标准的论述:论雄辩家定义: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地进行演说。
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是雄辩家最本质的特点。
论雄辩家标准:其一,广博的学识;其二,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其三,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论雄辩家培养方法:练习:书面练习(写作)+口头练习(模拟演说)5.公学成功经验:一、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团体,能够和政府平等对面二、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三、作为私立学校,能够以自己的特色与公立学校平行共存三种教育领导体制代表国家: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是英国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是法国、中国、苏联地方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是美国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特点:其一,中央教育行政直接领导和管理全国的教育,地方教育行政处于从属和执行地位;其二,中央对教育事业实行统一计划,教育经费由国家统一担负;其三,教育教学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
6.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内容):自然的两层含义: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秩序)--------自然如机器;人的天性----------适应儿童年龄特征,使其获得最大发展(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他的责任在于培植,不在变换)。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贯穿其教育思想始终,体现了教育是有规律的,所以一要找出规律,二要按照规律办事。
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
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
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观: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优越的、光荣的职位。
”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尊重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应当明白他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7.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特征:①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一定保守性,强调培养忠于普鲁士国家的人,强调儿童服从成人;②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力图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基础之上;③主知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知”为主。
赫尔巴特学生多方面兴趣课程理论:①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教学的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其次,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②教学(学科课程体系)“将兴趣的多面性看成教学的基础,认为教学应引起学生多方面兴趣,而多方面兴趣有赖于学习多种学科,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去形成。
教育三中心: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形式阶段教学法:三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儿童才能得到良好教育。
后两种教育必须与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所以要尊重儿童自然本性自然教育主要特征:①自然教育思想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②自然教育思想深刻阐述了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③自然教育思想强调了在活动中学习;④自然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的新理想(自然人)9.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教育的共同点:①将教育领导权从教会手中夺取过来,由政府掌握。
各国都奴隶使教育向世俗化发展。
如各个国家形成的独特的教育领导体制。
②各国都基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学制体系,大部分是双规学制。
普遍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③在中高等教育中,建立了新的中高等学校,课程偏重自然科学、实科课程,削减古典人文学科和宗教课程。
④各国在发展教育方面,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都是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10.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重智力与重知识”实质教育(material education):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观念。
应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形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要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
形式教育是洛克绅士教育思想中智育的目的。
11.洛克绅士培养途径:绅士就是具备实业家的知识、合乎地位的举止,同时需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
父母,或家庭教师进行的家庭教育,反对接受学校教育。
反对接受学校教育的原因:①当时英国的文法学校是古典主义的,所学知识不具实用性。
②学生良莠不齐,成分复杂。
③学生人数太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细致的考察。
12.西周学制体系:成均(南学):乐上庠(北学):书大学辟雍(太学):举行盛典:天子、太傅东序(东学):舞国学瞽宗(西学):礼泮宫(诸侯)小学塾(设于闾)乡学庠(设于党)序(设于州道德教育+政教合一校(设于乡)私学兴起原因:①学术下移:权力斗争中,文物典藏官员流落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②士阶层兴起:文士、武士、文武士。
本文贵族最底层,后变为平民。
影响巨大,养士之风起。
要成为士,就需有新的教育机构出现。
③私学兴起:文人要通过讲学,扩大势力。
私学兴起意义:教育机构从行政机构分离,有了独立发展空间。
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文化传播。
教育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打破了官师合一。
13.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学术功能教育功能14.荀子教育观: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性伪之和:只有后天教育与先天结合,才能实现对人及社会的改造。
化性起伪:教育作用就在于对人性进行约束,使其接受礼仪、法度,获得道德观念和知识才能。
人天性恶,所以要通过教育进行正确引导,控制人性中不好的倾向,任其发展,就会是恶人。
2)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教育是为了培养懂得治国理政的,有学识的儒者。
圣人是最高标准的人才。
在荀子看来,掌握“礼法”,德才兼备,意志坚定的人,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
3)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4)论教师: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尊师,师生= 君臣(教师中心说)对教师的要求:尊严:要有尊严,使人敬服,强调教师权威。
年高德硕:有崇高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教学能力: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德。
阐发能力: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的能力。
15.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内容主要特点:①偏重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后期教育,宗教无法进入)②偏重文事,轻视武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
涉及生产技艺和理论性的自然知识的研究与传授较少(教育与科技脱离)教师观:敬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平等师生关系:“为仁不让于师”,尊师爱生。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温故知新:了解过去知识,解决现在问题。
16.《学记》内涵: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代表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一般认为作者是思孟学派。
《学记》全文仅1229个字,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深刻。
对先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
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与作用:教育与国家发展:“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建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人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论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3)论教学原则: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时:及时施教原则:抓住时机,及时施教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摩:相观而善原则: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 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