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1
- 格式:pdf
- 大小:12.95 KB
- 文档页数:7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2014年5月关于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患者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7岁住院号:时间:2014年5月30日7PM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参加人员:主讲人:xxx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病例特点:1.中老年女性患者,病程急,起病长,因"反复喘累14年,双下肢水肿9年,腹胀1年,加重2天"入院。
2.1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休息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于大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间断输液治疗后缓解。
9年前,患者于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治疗。
1年前,患者在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腹胀,右侧肝区疼痛不适。
2天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喘累、腹胀较前明显,门诊以"风心病"收治入院。
3.既往史:13年前因腹痛于永川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年。
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4.查体:T:℃,P:111次/分,R:24次/分,BP:119/92mmHg。
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
口唇紫绀,咽充血,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语颤无增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及湿啰音。
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轻度的ST-T异常;胸导低电压;心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2、腹腔积液;3、心源性肝硬化;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慢性胃炎;6、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前间壁梗塞心功能Ⅲ级依据:(1)老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为主要表现;(3)查体:P:111分,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病例讨论病例讨论(一)病历摘要:患者王××,男,25岁,干部。
因发热1周,气促2天入院。
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8~39.5℃,以午后为甚,伴盗汗、乏力、纳差。
曾在单位医务室按“感冒”治疗,未见好转,并于2天前出现气促、干咳、无胸痛。
起病后精神差,无咽喉疼痛,大小便正常。
体查:体温39℃,呼吸28次/分,脉搏90次/分,血压105/75mmHg。
神清,发育正常,半卧位,呼吸浅促。
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气管稍左偏,右胸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饱满。
右第5肋间以下触诊语颤减弱。
叩诊浊音。
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侧第5肋间以上可闻支气管呼吸音,左侧肺泡呼吸音增强。
心尖搏动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处,搏动范围2cm,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杂音。
思考:1.本例异常体征有哪些?2.解释本例异常体征的产生机理?3.如何应用检体诊断鉴别胸腔积液与气胸?4.如何应用检体诊断鉴别胸腔积液与肺不张?5.试述一侧液气胸的异常体征?6.胸腔积液常见原因有哪些及相应产生机理?7.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诊断。
8.本例诊断是什么?9.本例诊断依据是什么?10.完善诊断还须进一步作哪些辅助检查?答案1.本例异常体征:⑴生命指征:T39℃,R28次/分,⑵一般情况:半卧位,;呼吸浅促;⑶右胸积液征:肺部:气管左偏,右胸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饱满,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右中上肺管状呼吸音,左肺呼吸增强。
心脏:心尖搏动向左移位;2.本例异常体征产生机理:⑴发热:本病例为感染性疾病⑵呼吸困难(R28次/分,呼吸浅促);半卧位:感染发热、右胸积液压迫肺脏致肺呼吸面积减少⑶气管左偏,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右胸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饱满;⑷右胸积液,叩诊浊音,右胸积液压迫肺脏致右下肺不张、积液导致呼吸音传导减弱:右胸积液使右胸压力增高,将纵隔推向左侧所致⑸右中上肺管状呼吸音:右胸积液,把肺脏压向右上肺野,致密度增高,声音传导增强⑹左肺呼吸增强:右胸积液压迫肺脏致肺呼吸面积减少,左肺代偿性呼吸增强3.气胸与胸积液体征相似,不同的是气胸叩诊呈鼓音,而胸积液呈浊音;4.肺不张与胸积液相同的体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受累区叩诊浊音,对侧肺呼吸音增强;肺不张与胸积液不相同的体征:肺不张气管偏向患侧,心尖搏动向患侧移位,胸廓凹陷,肋间隙变窄;上肺不张时,上肺可闻管状呼吸音,下肺不张时,下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少量胸积液或发病早期有时可有胸膜摩擦音;5.液气胸的体征大部分与胸积液相同,如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饱满,语颤减弱,下肺野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对侧肺呼吸增强,气管偏向患侧,心尖搏动向对侧移位;可有可无上肺管状呼吸音,鉴别要点为气胸患难与共者患侧上肺野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6.胸积液的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⑴心力衰竭: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⑵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胶体渗透压降低;⑶肺结核、肺炎、肿瘤等:胸膜毛细血管渗透压增高;⑷淋巴引流障碍和外伤;7.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诊断:见书中表格8.本例诊断是:右侧胸积液(渗出液)结核性胸膜炎待排除9.诊断依据:⑴年轻患者,急性起病,有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及中毒症状;⑵有呼吸道受累症状,如干咳、气促;⑶存在典型的右胸积液体征;10.为完善诊断还须作进一步检查:⑴血液常规,血生化,血PPD抗体,必要时作血液细菌培养;⑵作PPD皮肤试验;⑶胸部X光片,必要时作胸部CT扫描;⑷胸腔穿刺,抽取胸水化验,如作常规、生化、TDA、LDH、细菌培养、沉渣找抗酸杆菌及找癌细胞等;⑸胸腔穿刺胸膜活检送病理检查;⑹如上述检查仍未能查明病因,必要时作胸腔镜检查。
风湿性心脏病病人护理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的探讨,达到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心理护理及一般护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活动后不感心悸、气促,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正常。
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护理非常重要,应重视护理工作。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35-01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
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其次为主动脉瓣,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1]。
由于瓣膜炎症反复发作,瓣膜增厚并缩短、粘连和纤维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可伴有风湿性关节炎。
早期可无症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心脏增大、心律失常,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出现心力衰竭。
由风湿热引起的瓣膜病占其发病率的50%以上。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湿性瓣膜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正常成年人二尖瓣口面积为4~6cm2。
病变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可减小,1.5~4cm2为轻度狭窄,1.0~1.5cm2为中度狭窄,1.0cm2以下为重度狭窄,这时血流梗阻即相当明显,患者表现活动后心慌、气短、咳嗽、乏力、阵发性呼吸困难、咯血或发生心力衰竭等,部分病例可发生心房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栓塞或其他脏器的栓塞。
一经明确诊断,特别是年轻患者有肺间质水肿和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二尖瓣狭窄中、重度以上,经系统的内科药物治疗,收效不明显者,应施行手术治疗,手术能使患者早期解除病痛,恢复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
护理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7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风湿性心脏病75例,男23例,女52例。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7]范钰晨,张昊,赵莹,等.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溶栓1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3):91-92.[8]潘爱芬,赵向琴,眭文洁.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9):1150-1129.[9]谭丽萍,张娜,陈香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76-277.[10]何慧,张庆军,毛雯,等.比伐芦定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5):394-397.[11]梁振洋,赵雪东,刘海伟,等.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 术中冠脉血流及临床事件影响[J ].临床军医杂志,2016,44(11):1107-1110.[12]张念.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在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425-426.[13]李正恭,张源,申林,等.心脏起搏器电极血栓3例报道[J ].重庆医学,2006,35(9):3-4.(本文编辑:刘仁立秦小芬)工作单位:211100南京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心血管二病区陈璐:女,本科,护师收稿日期:2018-04-191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舒适护理陈璐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舒适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11(2019)11-0136-02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是慢性疾病,且易反复发作,患病后期则表现为心悸、气促、乏力、肢体水肿等表现,直至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悦心态或是降低其不愉悦的程度[2],尤其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舒适护理能增进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3]。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2014年5月关于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患者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7岁住院号:时间:2014年5月30日7PM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参加人员:主讲人:xxx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病例特点:1.中老年女性患者,病程急,起病长,因"反复喘累14年,双下肢水肿9年,腹胀1年,加重2天"入院。
2.1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休息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于大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间断输液治疗后缓解。
9年前,患者于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治疗。
1年前,患者在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腹胀,右侧肝区疼痛不适。
2天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喘累、腹胀较前明显,门诊以"风心病"收治入院。
3.既往史:13年前因腹痛于永川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年。
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4.查体:T:℃,P:111次/分,R:24次/分,BP:119/92mmHg。
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
口唇紫绀,咽充血,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语颤无增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及湿啰音。
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轻度的ST-T异常;胸导低电压;心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2、腹腔积液;3、心源性肝硬化;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慢性胃炎;6、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前间壁梗塞?心功能Ⅲ级依据:(1)老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为主要表现;(3)查体:P:111分,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观察发表时间:2014-06-27T15:27:35.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玲[导读] 病情较为严重,而且治疗病程较长,因此要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并减少身体不适的情况。
王玲(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404700)【摘要】目的:探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39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23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心脏情况和满意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4.87%,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3.9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后,能够缓解身体上的不适,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综合护理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066-02风湿性心脏病使因为风湿热的活动导致心脏瓣膜出现病变,临床上瓣膜经常有关闭或者狭窄的现象,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有乏力、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等现象,在冬春季节、潮湿寒冷等状况下容易有该疾病的出现[1]。
其中主动脉瓣的狭窄患者会表现出心绞痛、多汗心悸、眩晕等。
该疾病为慢性的疾病,经常反复发作。
病情较为严重,而且治疗病程较长,因此要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并减少身体不适的情况。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两种不同的模式,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39例,22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范围:38-82岁,平均年龄为:(43.19±5.37)岁,病程范围:0.8-16年,平均病程为:(7.4±1.6)年,18例患者为胸闷、气短,9例患者为心悸,8例患者为气短,4例患者为双下肢的浮肿。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护理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中所收治的50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上整体护理,详细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整体护理状况与患者的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整体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疼痛状况等综合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护理风湿性心脏病病因十分复杂,并且根据不同患者病症有不同的严重程度,具有病程时间长的特点[1]。
从我国临床病症症状机率来看,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常见疾病,并且正在随着年限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身体损害与影响较大,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出院,为了进一步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不同护理疗效,本文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中所收治的50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中所收治的50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各25例,其中,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9人,女性患者16人,年龄范围在30~75岁,病程时间在8个月~10年;在对照中,男性患者11人,女性患者14人,年龄范围在32~80岁,病程时间在10个月~1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时间、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叮嘱患者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每日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降低后期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并加强对患者的防寒护理,避免感冒导致患者呼吸道出现感染现象,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饮食,选择易消化和流动性强的食物,科学搭配食物营养。
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关键词】风心病;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
变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典型二尖瓣狭窄者可见颧面部暗红、唇紫。
有的则表现为动脉栓塞以及脑梗塞而死亡。
若病情加重,心脏代偿功能失调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咳嗽、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夜尿多等心力衰竭症状。
1.病例:冀秀珍,女,74岁,汉族,山西省人,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多余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自觉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房左室增多,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基本稳定。
2010年患者自觉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于劳累后胸闷、憋喘症状明显,于我科给予利尿、强心,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近10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伴有上下肢水中,患者目前精神状态差,体力明显减退,食欲差,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初步诊断: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二尖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IV级)、高血压病I级、主动脉瘤、肺部感染、急性非ST抬高行心梗化验检查:血生化尿素15.94mmo/L、血清尿酸484.2umol/L、钠129.2mmol/L、钾4.93mmol/L、二氧化碳19.1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定量测定4.68ng/ml、脑利钠肽前体>35000pg/ml2.护理2.1.1休息和活动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卧位休息,急性期限制活动告诉病人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1.2给氧根据缺氧的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
2.1.3减少机体耗氧、减轻心脏负担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限制探视,安慰鼓励患者,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情绪稳定,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勿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病例摘要: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
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参考答案: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一青年发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病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
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③病理变化:肉眼多位于肺下叶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面,边界清楚;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发生机制: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脱落,血栓栓塞于肺,同时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得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栓塞后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一女性,25岁,自然破膜,约10min后,出现寒战及呼吸困难,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发现双肺明显水肿、淤血及出血,部分区域实变,切面红褐色,多数血管内可见数量不等的有形羊水成分,如胎粪、胎脂、角化物及角化细胞等。
风湿性心脏病病历汇报过程演示一般情况11床,张某某,中年男性,因“阵发性胸闷、心慌3个月,加重5天”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颤”于2012年4月22日收入院。
症状、体征、专科检查患者3月前于重体力劳动后出现胸闷、心慌,休息后好转,无头晕、恶心、呕吐,无出汗、心悸、乏力等,未引起重视,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5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就诊于我院。
入院时T36.20C,P72次/分,HR92次/分,R18次/分,BP168/92mmHg, ,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心律不齐,心前区听诊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第一心音亢进及开放拍击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V1-3导联r波递增不良。
X线示:左心房、左心室均扩大,心脏超声示二尖瓣重度返流心脏叩诊心界扩大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170/100mmHg,长期口服得高宁治疗,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否认糖尿病、结核病史。
文化、信仰、家庭支持患者已婚,小学文化,农民,饮酒2两/天,吸烟10支/天,新农合,性格开朗,无宗教信仰,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家庭关系和睦。
入院后的检查与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胸片、腹部B超、三大常规、生化全项、出凝血机制、病毒筛查等,结果低密度脂蛋白:1.82mmol/L、谷丙转氨酶:46IU/L其余未见异常。
给予吸氧、极化液营养心肌、单硝酸异山梨脂扩张冠脉,低分子肝素钙肌注抑制血小板聚集,辛伐他汀降脂,得高宁降压等治疗。
于2012-5-7 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后回心外ICU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15小时后脱机成功拔出气管插管,给予持续鼻导管氧气吸入3L/min,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略低,持续右胸腔引流通畅,引出血性液。
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及抗生素(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控制感染。
目前病人情况与治疗现患者术后第2天,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入眠可,T36.00C、P76次/分、R17次/分,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示:房颤心律,90次/分,血压:125/85mmHg,SaO298%。
2014年5月关于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患者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57岁住院号:13050269时间:2014年5月30日7PM 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参加人员:主讲人:xxx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病例特点:1.中老年女性患者,病程急,起病长,因"反复喘累14年,双下肢水肿9年,腹胀1年,加重2天"入院。
2. 1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休息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于大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间断输液治疗后缓解。
9年前,患者于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治疗。
1年前,患者在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腹胀,右侧肝区疼痛不适。
2天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喘累、腹胀较前明显,门诊以"风心病"收治入院。
3.既往史:13年前因腹痛于永川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年。
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4.查体:T:36.7℃,P:111次/分,R:24次/分,BP:119/92mmHg。
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
口唇紫绀,咽充血,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语颤无增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及湿啰音。
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轻度的ST-T异常;胸导低电压;心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2、腹腔积液;3、心源性肝硬化;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慢性胃炎;6、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风湿性心脏病; 1.1心房纤颤;1.2二尖瓣关闭不全;1.3前间壁梗塞?1.4心功能Ⅲ级依据:(1)老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为主要表现;(3)查体:P:111分,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双下肢无水肿。
(5)辅查:心电图支持,故诊断。
2、腹腔积液依据:(1)中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3)查体: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故诊断。
3、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依据:(1)中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3)查体: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4)既往有风心病病史14年。
(5)既往诊断已明确,故诊断。
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依据:(1)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1年,故诊断。
5、慢性胃炎依据:患者以中上腹胀痛为临床表现,既往曾诊断。
6、2型糖尿病依据: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
故诊断。
鉴别诊断:肺心病:患者既往无慢支炎、肺气肿病史,既往胸片已排除。
诊疗计划: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病危、吸氧、留陪、予利尿、纠正心衰、保护胃肠粘膜及对症支持治疗,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护士长:根据该患者的病例特点,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该病例及该类疾病的治疗、诊断、护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护士xxx提出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感染、心衰致肺淤血有关2.体液过多:与右心衰致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有关3.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4.焦虑不安:与疾病反复发作、病情重、缺氧有关5.自理缺陷:与病人呼吸困难和肢体活动障碍有关6.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洋地黄中毒7.家庭应对无效: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有关8.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双下肢水肿有关护士xxx提出一般护理:1. 环境:①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②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③定期消毒,减少陪人探视。
2.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饮食,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限制水分的摄入。
3.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病情好转后可逐步过渡到坐床边或下床活动。
4.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水肿部位防压疮。
5.吸氧: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缓解呼吸困难,警惕氧中毒。
6.心理护理:首先要认识到患者焦虑,承认患者的感受,对患者表示理解;其次执行各项治疗前,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减少其不安和紧张。
住院期间也可以向患者介绍其他成功治疗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xxx补充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监测: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发热,体温过高者予以降温。
②有无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尿少等症状,有无肺部湿啰音、下肢水肿加重等体征,防止出现心衰。
③观察有无出现心律失常,防止猝死。
2.皮肤、水肿程度:①观察患者面色、嘴唇、甲床颜色是否转红,缺氧症状是否改善。
由于缺氧患者常面色发青或灰白,皮肤湿冷,嘴唇和甲床明显发绀。
②观察患者水肿的部位、程度、水肿处皮肤颜色和温度。
Ⅰ度:轻微压陷,几乎测量不到;Ⅱ度:凹陷深度<5mm;Ⅲ度:凹陷深度介于5~10mm;Ⅳ度:凹陷深度>10 mm。
3.咳嗽咳痰情况:观察咳嗽的时间、节律、音色、性质、伴随症状、与体位改变的关系等。
应多喝水,雾化吸入,促使痰液咳出。
4.防水电解质紊乱:注意有无低钾、低钠、低氯血症,出现时及时处理,口服或静脉补给。
护士xxx补充用药护理:1.强心剂:一般选用西地兰等洋地黄类药物静脉注射或地高辛口服。
静推西地兰时应缓慢,推药过程中观察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毒副作用。
且用药前纠正缺氧和低钾血症,以防止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2.利尿剂:患者双下肢水肿,使用利尿剂脱水。
利尿剂常选用速尿、安体舒通口服,监测患者尿量,避免因大剂量利尿引起脱水,酸碱失衡如低钾、低钠、低氯血症等副作用。
3.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预防真菌感染,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副作用。
护士xxx补充出院指导: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冒、大量输液等诱发因素。
2.饮食:低盐、低脂肪饮食,避免饮水过多,戒刺激性食饮和兴奋性药物。
3.2周后来我院复诊,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凝血常规。
4.出院带药按时按量服用,门诊随访。
护士长总结发言:1.风湿性心脏病是由A簇乙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反复发作的非化脓性炎症,可发生于全身各部分的胶原组织,尤以心脏和关节最为特征。
急性发作后,若波及心脏会导致心瓣膜显著损害,而成为风湿性心瓣膜病。
主要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较多,在我国北方较南方发病率略高,多发于冬春季节。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以二尖瓣受累之机率最高,主动脉瓣次之,三尖瓣较少见,肺动脉瓣受累极为罕见。
病理过程有以下三期:(1)炎症渗出期:由于链球菌的感染,使心脏的瓣膜出现炎性反映,瓣膜肿胀,变性,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增殖期:由于瓣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瓣膜血液循环不良,瓣膜纤维样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这种结缔组织会成为瓣膜上的累赘。
因为它并不具备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
此期引起瓣膜增厚变形,失去弹性。
(3)瘢痕形成期:由于胶原纤维等增生,损伤部位机化形成瘢痕,从而影响心脏瓣膜功能。
感染反复发作,以上病理变化在瓣膜部位的变化,也是此起彼伏,一个部位通常发生重叠的病理变化。
2、风湿性心脏病的并发症:(1)心功能不全(心衰):最常见,发生于50~75%的风心病患者,并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由于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重体力劳动,妊娠及分娩等诱发。
(2)心律失常:最常见为房颤,发生于30~40%风心病患者,尤其是左心房显著扩大的二尖瓣狭窄患者最多见。
在房颤发生前,多先有房早,房扑或阵发性房颤,以后才转为持久性心房颤动。
(3)呼吸道感染:由于长期肺郁血,易引起肺部感染,并进一步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4)栓塞(多以脑栓塞为主):约占5-10%。
是风心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5)咯血:多见于二尖瓣病变,特别是二尖瓣狭窄。
3、发生急性肺水肿如何处理?①减少静脉回流:病人应取端坐位,双腿下垂②吸氧:高流量,病情特别严重时使用面罩以麻醉剂加压给氧50%酒精湿化吸入③镇静:吗啡5~10m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隔15分钟注射一次。
病情轻者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
吗啡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对于高龄、哮喘、昏迷、严重肺部病变、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者应慎用或禁用。
④扩血管药物:可静滴血管扩张剂,常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酸妥拉明等。
⑤利尿:静注速尿20~4Omg,以减轻血容量,降低前负荷。
⑥强心:对于肺水肿伴有心房颤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很快的病人,给予西地兰0.2~0.4mg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推。
⑦解除支气管痉挛:氨茶碱0.25g+生理盐水20ml iv。
4. 如何进行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