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田大作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之维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墨子主张什么墨子思想主张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
墨子特别着重“利”和“功”,尤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评估一切价值的标准,合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才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的“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都是有用。
其主张类似于功利主义。
对人民没有直接用途或有害的东西应该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应提倡节日葬和短丧,反对音乐。
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国家人民之间的斗争,而斗争的原因就在于人民之间缺乏互爱。
墨子因而提出兼爱之说,兼爱能利人利己,为了阻止斗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战争,更付诸行动,研究防御战术,曾与鲁班于攻防战中较量。
人没有相爱的本能,为了促使人民兼爱,墨子提出种种的制裁,主张有上帝在上,赏赐兼爱者与惩罚不兼爱的人,鬼神同样赏善罚恶,人亦须自求多福,不应垂手而祈求神灵保祐。
赏罚都是个人自招的,并非命定。
墨子也着重政治的制裁,要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不但需要有一上帝在天上,亦需要有一上帝于人间。
应以天子的号令为是非的绝对标准,除此之外不应再有其他标准,在下者一律服从,而天子又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那么天下人都会“兼相爱交相利”。
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天子可说兼君主与教皇于一身。
《墨子.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尚同:明智的人被选举来统治,明智的统治者将统一法律标准(法规)。
尚贤:尊重人才,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主张贤者在位,能者称职。
丧葬:长时间的土葬会使国家贫穷,人民稀少,政治混乱,所以必须废除。
节选:提倡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是极端救世的苦行僧派,强调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对人民有益。
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论池田大作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之维作者:刘景兰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3期摘要:池田大作主张用“解构”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即解构现存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池田大作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慈爱”和“博爱”,其和谐思想的理论支点分别是佛教和基督教。
池田大作的理想是把“人间世界”建构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栖居之地。
关键词:池田大作;和谐社会;思想之维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3-0083-05池田大作先生(以下简称池田)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国际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
作为一个和平大使、文化大使,他积极开展人间外交、民间外交,将人间主义、人道主义的潮流推广到全世界。
他说:“我们要超越国家和体制的壁垒,播种和平和友谊的种子。
希望通过对话,通过信义之心,将这个割裂的世界连接起来。
”就这样,在推行废核、反战、裁军、和谐、博爱、人本等主张的过程中,池田的思想之维被建构起来了,它具有这样三个基本的向度,即:解构现存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力图以超越世俗之爱的价值理念和用佛教中的慈爱、基督教中的博爱、文化艺术的熏陶以及教育的方式,来打破阶级、民族视域的局限,消除东西方文化的壁垒;谋求全人类的平等、自由和幸福,进而建构一个大同、和谐的社会。
一、解构不和谐文化以建构和谐社会池田的和谐文化观是对世界范围内因科学主义盛行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失衡的反拨。
为此,池田主张“人间革命”,意图恢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当然,这种和谐关系的恢复是不能靠弱者的忍让和强者的施舍来完成的,而是要靠爱和平的人们一起努力,以“人性革命”的方式来消解和解构导致人间不和谐的文化、思想乃至制度。
我们知道,解构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解构就意味着有某种结构的存在,且它已进行了建构。
同时,没有解构就没有建构,但脱离了建构。
解构本身也会失去其目的。
每一种文化本身在获得释义时,既是建构,也是解构。
事实上,文化的解构与建构是一对孪生姐妹,甚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须臾不可分离。
解构只有与建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其辩证的力量。
可见,解构往往表现为一种伴随着建构过程的自我消解。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那里演化而来的。
它的另一个名称是“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理论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即万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没有定势。
因此,人们的思维也不应有定势,不应教条化、僵化。
解构主义就是要打破束缚人们思想、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思维定势。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建构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信息的输入,在大脑中将新旧经验进行重组、改造并相互作用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
整个社会和文化就是在解构和结构中形成的,社会的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就像中国的太极,阴阳动态和谐形成了圆一样,也形成了解构—结构一解构一再结构一再解构的螺旋性循环运动。
这是一种思维的运动,万物和人都不可能越出它的影响范围。
平衡一不平衡—平衡一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的。
无论是“打碎”也好,“建构”也好,两种思维方式的目的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理解”、“新的认识”,以便建造更合理的循环。
由是观之,池田并非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解构主义者,但他的思维运作方式与解构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池田看到,在当代社会中,和平、进步与文明尽管是人类的发展主题,但世界的局部地区依然弥漫着血雨腥风,连绵不断的战火烧毁了许多美丽的家园,导致诸多孩子无家可归,更不用说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了。
是故有学者激愤地说:“肆意妄为地屠杀了多少无辜生灵。
当我们庆幸地球上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而沉迷于‘多媒体’的时候,又发觉人间的真情美德却越来越淡化,而哀叹孤独人们固执于不同的部族、人种、信仰的樊篱,党同伐异,践踏人道,背离人伦。
人们肆无忌惮残害其他生物,疯狂地掠夺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恶化了生存环境。
科技的发达,却带来了精神的衰败。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生命质量’却越加低劣。
”针对人类这种“内外交困”的窘境,池田力图去化解它,打破现在这种状态,打破这种所谓的平衡,建立一种新的平衡,一种新的世界社会秩序,即和谐的大同世界。
可以说,池田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在考察世界和试图去改变世界的。
他用来战斗的武器就是社会文化解构和建构。
他认为最能改变世界的莫过于思想,思想文化决定了人的视野和高度,并认定佛教和基督教是影响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主要因素。
二、以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支点池田是一位佛教徒,但他积极汲取基督教的精神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和谐思想正是源自于这两大宗教教义的契合相通之处——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
1.池田和谐思想的理论支点之一:佛教的慈悲日本创价学会是一个受佛教思想影响极深的宗教学会。
池田在加入创价学会后,在日本正学馆师从户田城圣研究佛教,并继承了创价学会第一任会长牧口常三郎和第二任会长户田的思想。
池田的佛法思想是以释迦牟尼的《法华经》为基础的,其人学思想是以其佛法思想为依托产生的。
可以说,慈悲思想是池田和谐社会思想的一个理论支点。
依据佛教的教义可知,佛教社会价值观的基础是“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思想。
这种思想是基于反对当时的婆罗门种姓等级制度而产生的。
它要求人们视一切众生如己身,以慈悲为怀。
佛教不仅要求僧侣们自我解脱,而且要求教徒为全体人类谋利益,“普渡众生”,让一切众生幸福安全,谁也不应该欺负别人,或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池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但在理论上主张众生平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如此而为。
比如他在《民主主义是“民众的斗争”》一文中,对吉布提共和国总统古雷德先生争取平等所进行的生死斗争进行了高度赞扬,对侵犯、掠夺非洲财富,贩卖非洲人口的殖民者进行了抨击和批判。
他认为:支援非洲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只要非洲人不脱离贫困,人类的良心就应该流血不止:非洲人应作为人类的一员和我们“共生”。
如果说“众生平等”是佛教价值观的基础,那么“慈悲”就是佛教伦理观的核心或日本体,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在佛教看来,慈悲又是驱动修行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巨大动力之源,是成就佛果之母”。
它要求“普渡众生”、“自利利他”,这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仁”旨趣相同。
儒家提倡在成己成人、达己达人的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即成贤成圣。
大乘佛教主张在普渡众生、觉己觉他中实现自己,在利他中实现自利,甚至为了利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如佛教中的菩萨信仰就宣扬这种伟大的舍身精神。
池田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他反对利己主义的利他思想,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追求实现“大我”,即整个人类的解放与和谐发展。
在他的笔下,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总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忧国忧民情怀的政治家。
李光耀总理说:“我死了也无关紧要,但国民怎么办?”“扔掉王冠!教人!”这种利他、爱人的思想和池田的思想不谋而合。
李总理说过,即使在我即将死去、棺材快要葬进墓地的时刻,如果新加坡的政治出现了差错,我也会立即爬起来,加以纠正。
他的这种慈爱之心,广泛惠及新加坡国民。
他还大力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并自觉地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的吴作栋总理。
池田还描写了为子孙后代工作的英国查尔斯王储和英国女王,描写了用文化拯救人类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文化部长霍斯尼先生,描写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权活动家埃斯基维尔博士,描写了毕生战斗的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先生,描写了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的夫人索尼亚·甘地女士,描写了深入到国民中去的泰国普密蓬国王,描写了争取建立“慈爱同盟”的尼泊尔民主斗争英雄加德满都市辛格市长,描写了坚持信念的菲律宾共和国拉莫斯总统,描写了倡导亚洲文艺复兴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
在池田看来,这些优秀的政治家都秉承着“达及达人。
成己成人”的思想,为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池田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
超越了民族主义情感,积极为世界谋求和平。
他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隔离,对日本在二战中的暴行进行叱责,对日本当局隐瞒日本在二战中的罪恶加以揭露。
当他访问列宁格勒看到死亡人数统计时说:“这样的事为什么在日本什么也不知道。
”他希望日本能帮助其他国家一起发展,他说:“以前美国曾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引擎,给日本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日本因此才发展起来。
现在我们希望日本能同样成为亚洲发展引擎。
”他认为,日本一部分人虽然作了真诚的努力,但在根本上日本并没有把亚洲的邻人当做“共生伙伴”对待,而是为了日本的利益加以利用,未能从“经济殖民地主义中摆脱出来”。
他对日本的这种状态感到失望——日本为什么总是在掠夺他人?同样是人,为什么不能向邻人伸出援助之手?他希望日中两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为亚太地区和平做出贡献。
池田呼吁道,对日本人来说,菲律宾的繁荣绝非“他人的事”,因为日军在占领菲律宾期间干了很多残暴的罪行。
池田爱及全人类,悲及全人类,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他以慈悲心去怜悯众生、体知民众的痛苦并与全世界人民共悲欢。
几十年来,池田以大乘佛教徒的身份,奔走于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教育家、艺术家、哲学家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他以超越自身立场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人道主义精神,谋求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他反对暴力,憎恨战争,关心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
在《我的世界交友录》里,他探讨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事,如环境保护、国民经济、社会福利、领导素质、军备竞赛、和平战争等人类急待解决的问题,他希图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之火照亮通往未来的道路。
他殚精竭虑,希望用他那颗慈悲心感悟、启迪全人类的觉醒。
2.池田和谐思想的理论支点之二:基督教的博爱基督教主张自由、平等、博爱。
池田虽然是个佛教徒,严守着大乘佛教的慈悲、普爱的教义做事,但是他在与世界伟人的对话交流中,在进行世界反暴维和的宣传活动中,在对儿童的呵护中都体现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一位思想家、宗教家,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佛教徒本身的教义范围。
可以说,博爱思想是他和谐社会思想的另一个理论支点。
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可归结为博爱。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说: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中最大的是爱。
博爱,即广泛地爱一切人和生命,可以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的爱:第一方面是上帝对人的爱。
它不仅表现为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赐予人类生命,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遭受苦难,而拯救人类。
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
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就是说,爱上帝意味着人对上帝的爱的回应,是对上帝的虔诚。
这是因为上帝先爱人,上帝给人以爱。
也要求人以爱作为回应。
正如上帝的戒令所说:“你要以全部的心志、情感和毅力爱上主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