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按摩穴位要怎么按摩?
- 格式:docx
- 大小:4.21 KB
- 文档页数:2
手上几个穴位按一按,祛病又强身手是人体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手部有着丰富的经络穴位,通过按摩刺激相应的手部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这几个穴位,经常按一按,祛病又强身1、劳宫穴位置:在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左右两手的劳宫穴都可用此法准确定位。
功效:双后合十,两劳宫穴相对,可以安神;两手相对搓热,劳宫穴对准眼睛,眼睛闭上,可以缓解眼部疲劳;两手相对搓热,放在腰部肾的位置,可以补肾纳气;劳宫穴和脚部的涌泉穴相对来回搓,可以促进睡眠。
2、合谷穴位置:两手拇指与食指分开,展露虎口,把左手拇指横纹放在右手虎口处,向下按住,拇指点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会有酸痛感觉。
左右两手合谷穴取穴方法相同。
功效:经常按摩合谷穴可以对头痛,腹痛,牙痛等病痛有着很好的缓解效果;同时用力按压合谷穴对晕车也有很好的疗效。
3、少商穴位置:少商穴在指甲基底与桡侧(靠拇指一侧)垂直相交的交点就是少商穴。
功效:按摩少商穴不仅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同时也可预防慢性咽炎。
用三棱针在少商穴刺几滴血,可以有效地治疗扁桃体炎和急性咽炎。
4、少府穴位置:握拳时,手指的小指指尖所按压的地方就是少府穴。
功效:按摩少府穴可以有效地缓解心悸,胸痛,小便不利等症。
5、鱼际穴位置:一只手轻握另一手的手背,大拇指指尖垂直下按第1节掌骨的中点就是鱼际穴。
功效:按摩鱼际穴可以泄热清火,治疗肺热咳血,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等风热之症。
双手拍一拍,调节五脏六腑1、虎口平击(面部疾病)动作要领:双手虎口相对保持匀速来回撞击36次是一个小节。
功效:治疗视力模糊,鼻炎,牙疼;对预防感冒有非常好的效果。
2、手掌侧击(防止骨退化)动作要领:双手打开侧面保持匀速来回撞击36次是一个小节。
功效:治疗头痛、颈痛;对预防骨刺、骨退化有非常好的效果。
3、拳击掌心(疲劳)动作要领:一手握拳,一手张开保持匀速来回撞击36次是一个小节。
功效:提神消除疲劳。
最常用的按摩掌摩法一指禅法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1)上肢肌肉放松,不可有蛮劲,手掌虚握拳,沉肩,垂肘,悬腕,掌虚。
(2)沉肩、垂肘意思是肩部或手臂都要放松,悬腕意思是手腕要自然弯曲,本法的动作要贯穿着一个“松”字,这样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力量沉着,动作灵活,柔和有力。
(3)压力、频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 次。
作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肺腑,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以及调和脏腑功能等作用。
禁忌症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皮肤有破损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要领在于施术时要掌握“沉肩、垂肘、腕端平,指吸定而掌空虚”的原则。
肩、肘、腕、指部要放松自然,应以腕关节为主带动拇指关节,腕指协调,才能达到“柔和、有力、深透、持久”的要求。
全身保持“含胸、拢背、呵腰、收臀、蓄少腹”,使气沉丹田。
推治时要身随手走,眼随手转,循经络而推腧穴。
动作要轻重有节,疾徐有序,慢而不懈,快而不乱,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外表看似轻松飘逸,实际上却是“蓄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罗纹”,劲含而不露(即所谓螺心劲),臻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之境。
适用部位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关节处。
临床应用本法刺激量中等,属于平补平泻手法,接触面积较小,作用深透。
临床上对内、外、妇、儿、伤各科的许多病症均可以本法治疗。
如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胃脘痛、腹痛以及关节筋骨酸痛等症常用本法治疗。
按揉法按揉法是由按法与揉法复合而成。
分为指按揉法和掌按揉法两种。
【动作要领】1.指按揉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余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助力。
腕关节悬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手上的穴位手掌上的穴位是人体中重要的能量点之一,常被用来进行按摩和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手掌上的穴位与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和经络相连,通过按摩或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促进健康。
1. 大椎穴:位于手掌脚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深层,点按此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
2. 阴包穴:位于手掌拇指根部最高点处,按压此穴可以缓解喉咙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3. 太深穴:位于手掌中心部位,俗称“神庙”,按摩此穴可以缓解紧张情绪、焦虑和压力。
4. 劳宫穴:位于手背的舟窝处,按压此穴可以缓解手部疲劳、手指麻木等症状。
5. 臂臑阴穴:位于手掌腕掌侧部位,按摩此穴可以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等症状。
6. 孔最穴:位于手掌与手臂相连的部位,按压此穴可以缓解手臂酸痛、颈椎不适等症状。
7. 经渠穴:位于手掌指关节侧面处,按摩此穴可以缓解手指关节疼痛、关节炎等症状。
8. 中渚穴:位于手掌掌心中线处,按压此穴可以缓解胸闷、气喘等呼吸系统症状。
9. 曲池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凹陷处,按摩此穴可以缓解鼻塞、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0. 合谷穴:位于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此穴可以缓解头疼、牙痛、眼疲劳等症状。
这些手上的穴位分布广泛并与身体各个部位相连接,具有较好的疗效。
按摩这些穴位时,可以用中指指腹轻轻点按或旋转按摩,每个穴位按摩1-2分钟,坚持日常按摩可以对身体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除了按摩,针灸也是利用手上的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穴位上刺入针头,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具体操作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虽然手上的穴位可以通过按摩和针灸来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按摩或针灸时需要注意力度和时间,过度刺激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
古典中医穴位按摩四指法简介古代中医学历来重视穴位按摩,认为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理身体健康。
其中,四指法是一种常用的按摩技法。
本文将介绍古典中医穴位按摩四指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基本原理四指法是一种静力按摩方法,通过运用手指的力量和穴位的刺激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与脏腑器官相连,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动,调整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状况。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洗净双手,保持手指干燥。
2. 找准穴位:根据中医学的相关知识,找到要按摩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理论书籍或请中医师指导。
3. 使用手法:将四个手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并拢,由主动穴位指向从动穴位,轻轻按压,力度适中,循序渐进。
4. 持续按摩:每次按压一个穴位约3-5秒钟,然后松开,再移至下一个穴位进行按摩。
每个穴位按摩次数和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体验感自行调整。
5. 按摩顺序:一般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相关病症来确定按摩的顺序,具体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6. 注意事项:按摩时应感觉到一定的舒适感,不要造成过大的疼痛感。
如果按摩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
总结古典中医穴位按摩四指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理身体方法。
通过按摩适当的穴位,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不过,在实践中应该注意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聆听个人的身体反应。
如有疑问,应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针灸学》- 《中医基础理论》。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五脏相对五行_大杂烩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人体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手掌穴位图解大全[导读]手部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手部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以下位于人体手部的穴位,学习掌握手背、手掌穴位按摩方法。
可高清另存为下载手部穴位图解大全中医认为手部经络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治疗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
手部穴位图(高清详解)一、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突出的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主要与中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液体调节功能猕乱有关,也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嗜烟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主要由于肝肾阴阳失调所致。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要首先按压阳谿、合谷、落零五穴及整个血压反应区。
手法是用力按压。
用一根一束的牙签强刺,会获得更高的疗效。
良好的心脏功能,是保证血脉通畅的必要条件。
所以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必须加选手心的心包区,手背的腕骨穴的按摩、刺激才奏效。
在体检或是定期检查时,如果医生说你的血压高,应立即开始做穴位疗法,用牙签刺激穴位,按摩穴位,很快血压就出现下降。
每天坚持治疗,血压会持续逐渐下降。
按摩的穴位有:腕骨、血压反应区、零落五、心包区、合谷、阳谿。
低血压通常收缩压在100 毫米汞柱以下,便为低血压,底血压者往往血管收缩力差,血流不畅。
因此,血液不能流到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以心脏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从而出现低血压特有的症状: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手脚冰凉、耳鸣等。
具体治疗方法:在治疗低血压时,需选择与心脏关系密切的心经、心包经及与心包经关系很密切的三焦经上的穴位。
取手腕掌侧的神门、太陵穴,手背的阳池、中渚穴,这四个穴位都是治疗低血压很有效的穴位。
另外,还可加取手心的心包区和手背的血压反应区,这两个区带也是治疗低血压敏感区。
常时间慢按揉、轻捻搓。
刺激要领是柔和而轻松。
按摩的穴位有:血压反应区、中渚、神门、太陵、心包区、阳池。
手部按摩手法及操作流程(10分钟)
1、一只手虎口张开和客人手的虎口交叉握住客人的手,另一只手按摩客人的肩膀、肩胛骨及手膀至手臂肌肉。
2、疏通客人上臂的手三阳经络及手三阴经络,托住客人手臂,双手拇指指腹鸳鸯分上臂经络,掌跟搓上臂经络。
3、手握住客人的手,另一只手点按:曲池、尺泽、曲泽、少海、手三里,然后用大拇指拨通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中指及无名指在下方拨通手太阳小肠经。
)点按阳溪、阳池、阳谷、外关、太渊、大陵、神门、内关等穴位。
4、拨通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然后用大拇指关节刮大鱼际、劳宫穴、少府穴。
5、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推热手掌到手指,然后放松手指关节。
点按合谷穴,双手虎口交替用力拿捏客人手掌推至手腕做充血放血动作,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和疏通手部经络的作用。
6、用肩膀托住客人的手臂。
用双手掌跟快速搓热客人的整个手臂及手部经络,最后握住客人的手做放松、旋转、抖动等动作结束。
点按⼿上⼀⽳位,可调百种病(⼿掌点⽳按摩法)当你⾝体稍有不适,可以通过⼿掌⽳位进⾏调整达到治病强⾝⽬的,可以⽤按摩,也可以⽤⼿针疗法。
这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部的⼀些特定⽳位上按摩或针刺,以治疗疾病的疗法。
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协调阴阳之功效。
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急性扭伤等有较好的疗效。
有关上肢与全⾝的联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之⼤络也。
”⼿为上肢末端,为⼿三阴、三阳经络⽓⾎交会联络的部位。
⼿部经脉与全⾝经脉密切相连。
因此⼿掌⽳位按摩疗法,针刺⼿部特定⽳位,具有疏通经脉,调节脏腑功能,从⽽能对全⾝各部的病痛进⾏治疗。
⼿掌侧⽳位胃肠点:位于劳宫⽳与⼤陵⽳连线中点处,主治慢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胆道蛔⾍病。
1.胃肠点:疟疾点:位于第⼀掌⾻与腕关节结合处,⼤鱼际桡侧缘,主治疟疾发热。
2.疟疾点:哮喘、咳嗽点:⼿掌⾷指掌指关节尺侧,主治⽀⽓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
3.哮喘、咳嗽点:哮喘新⽳:位于掌⾯第四、五掌关节间,主治哮喘。
4.哮喘新⽳:5.扁桃体点(鱼际点):位于掌⾯第⼀掌⾻尺侧中点,主治扁桃体炎、喉炎。
6.夜尿点:夜尿点:位于掌⾯⼩指第⼆指关节横纹中点处,主治夜尿、尿频。
⾜跟痛点:位于胃肠点与⼤陵⽳连线中点处,主治⾜跟痛。
7.⾜跟痛点:8.定惊点:定惊点:位于⼿掌⼤、⼩鱼际交接处。
主治⾼热、惊厥。
急救点:位于中指尖距指甲缘⼆分许,主治昏迷、中暑。
9.急救点:肺点:位于掌⾯,⽆名指第⼆、三指⾻间横纹中点,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10.肺点:⼤肠点:位于掌⾯,⾷指第⼆、三指⾻间横纹中点。
主治胸腔、盆腔疾患。
11.⼤肠点:脾点:位于掌⾯拇指之关节横纹中点,主治脾胃不和、腹泻、腹痛。
12.脾点:⼼点:位于掌⾯中指第⼆、三节指⾻间横纹中点。
主治⼼⾎管病。
13.⼼点:⼩肠点:位于掌⾯⾷指第⼀、⼆节指⾻间横纹中点。
主治⼩肠病。
14.⼩肠点:肾点:同夜尿点,位于掌⾯⼩指第⼆指关节横纹中点处,主治夜尿、尿频。
手指点穴疗法操作规范【概念】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本疗法对脊髓灰质炎、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有较好疗效,尤对急性腰扭伤、小关节紊乱效果显著。
【禁忌症】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用物准备】75%酒精棉球,必要时准备屏风。
【操作步骤】1.点法:掌指关节微屈、食指按于中指背侧,拇指抵于中指末节,小指、无名指握紧。
操作时,医者以中指端快速点于选定的经络和穴位上,利用手腕和前臂的弹力迅速抬起,如此反复叩点。
一般每秒2~3次。
叩点时可采取一虚二实节律。
即在每一节律中,虚点时力轻,速度快;实点时力重,速度慢。
施用点法时,要求医者既要有灵活的弹力,又要有坚实的指力和强劲的臂力。
只有弹力而无指力,其力不能深透;只有指力而无弹力,易致局部损伤。
因此,须指力与弹力结合,方能刚柔并济,恰到好处。
点法有轻、中、重之分。
轻叩只运用腕部的弹力,属弱刺激,作用偏于补,多用于小儿、妇女或年老体弱患者。
中叩需运用肘部的弹力,属中刺激,平补平泻。
重叩要运用肩部的弹力,强刺激,作用偏于泻,主要用于青壮年、体质强壮及临床表现为“实证”的患者。
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运用点法时,应掌握频率的快慢和位臵的始终如一,不然会影响治疗效果。
2.按法:将拇指伸直,其余四指伸张或扶持于所按部位的旁侧。
操作时,拇指端在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指端不要在按的穴位上滑动或移位,否则易擦伤皮肤,属强刺激手法。
3.拍法:食指、无名指、小指并扰微屈,拇指与食指第二关节靠拢,虚掌拍打,以指腹、大小鱼际触及被拍打部位的皮肤。
操作时,以肘关节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节配合,手掌上下起落拍打。
切忌腕关节活动范围过大,以免手掌接触时用力不均。
4.掐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在穴位上进行爪切,只适用于手指、足趾甲根和指、趾关节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手按摩穴位要怎么按摩?
导语:按摩,是一种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现在还非常流行的一种事物。
经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按摩的技术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先进。
人们在闲暇
按摩,是一种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现在还非常流行的一种事物。
经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按摩的技术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先进。
人们在闲暇的时间总会帮自己做做按摩,让自己全身都得到放松,缓解一下自己的压力。
那么,手要如何来按摩呢?手上有哪些穴位需要人们的注意呢?
推五经
五经即五指上的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脾经位于拇指罗纹面。
横纹中点为相应的点压穴位。
沿顺时针方向旋揉拇指罗纹面,或循拇指屈曲的桡侧指面向掌根方
向直推,称补脾土;从桡侧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脾土。
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0~300遍。
在一般情况下,脾经宜补不宜清。
很多普通读者不明白桡侧是哪里,在这里我说一下,手掌上靠拇指一侧即为桡侧,靠小指一侧则为尺侧。
补脾土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腹泻痢疾等症;清脾土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便秘、黄疸等症。
肝经位于食指罗纹面。
横纹中点为相应的点压穴位。
在食指罗纹面沿顺时针方向旋揉为补,称为补肝木;从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肝木。
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0~300遍。
清肝木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一般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均用清法,肝经宜清不宜补。
若肝虚则需补后加清,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