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2
试论国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摘要:自五四以来,国学历经波折,在国人日益强烈的文化认同需求下,“国学热”兴起并逐渐大众化,但国学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从国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角度,剖析国学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在真正发挥出国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国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教育资源国学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深刻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
曾经跌落低谷的国学在人们进行文化寻根的今天焕发了新的生命,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我们新时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何为国学“国学”之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整个20 世纪都成了文化讨论的一个关键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色彩,褒贬不一。
至于对这个名词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来说,却是众说纷纭、混乱不清,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看法。
我们暂且避开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干扰,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就事论事,从名词本身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
顾名思义,国学是一个泛称,包罗万象,凡是在中国本土发生而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都叫国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研究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门学问。
国学的外延极为宽泛: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思想流派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以目录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演讲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1]8。
就它的内涵而言,可以归结为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归结为一种文化精神,归结为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积聚的民族精神。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
”[2]二、国学发展概况在历经了20 世纪初的兴起,20 世纪20 年代的鼎盛,20 世纪80 年代出现的“寻根热”之后,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国学的命运才算真正有了起色,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其本质是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人们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增强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谐稳定、自强不息的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共同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标志和动力。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理念、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四有”好青年。
2.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
在当代社会,对于爱国、弘扬优良传统,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适量地渗透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和身份认同感。
3.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从而深刻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从思想上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升华。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注重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育。
学生是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认知水平,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针对初中生,需要以培养学生基本品格为中心,强调“知行合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高中生,需要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思想交锋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大学生,需要着重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深入。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表面上正在加强,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抵触,甚至背道而驰,如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这些问题就是思想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地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在同种岗位上存在着学历高低不同所给的待遇和工资不同的现象。
在校学生看到这种现象,便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除了自己的学习外,其他任何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毫不相干,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漠不关心,这对于今后社会中的合作性学习、合作性生活、合作性工作是不利的。
第二,现代学生缺乏吃苦精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家庭比较富裕,有些家庭甚至条件非常优越,使得这些家庭中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从来不需要考虑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
加上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总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在学校里即使老师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他们也会躲躲闪闪、毫不主动,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做,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动手,怕脏、怕累、怕苦。
而吃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如果缺乏这种吃苦精神,那么未来社会将如何发展呢?第三,迷恋网吧,精神空虚,道德垂丧。
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
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遮羞的面纱,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很难让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就很容易产生在网络上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且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入侵,侵犯知识产权,查阅黄色淫秽图片和点击黄色网站,散布反科学、伪科学以及对党和政府不满的信息等。
网络已成为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现象的新场所,以网络为对象和以网络为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出现。
第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现代学生中越来越突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在人们的眼里,钱越多越好,越多越富有,有了钱什么都可以办到,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思想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有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事事与钱挂勾,如借钱要利息提供某种信息要给信息费,帮忙的事要开工钱等,这些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得不到提高,还会使学生品德越来越败坏,现代学生中的只图享受,不图奉献的思想,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影响。
第五,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试验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但问题是市场经济以利益为目的,利益的驱动成为构成市场经济行为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直接的动力。
市场的这种功利性特征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上,视经济发展为惟一目的,急功近利,忽视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使二者产生不同步、不协调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意识形态方面种种观念的更新。
学校德育面对历史的变革,处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之中,其主要表现为:等价交换原则与奉献精神的冲突,经济效益与精神价值冲突,市场应变观与远大理想的冲突。
第六,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的错位。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交流,但沉于网络中的交流又是一种虚幻的交流,它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敲击键盘,我们往往不能知道似乎近在眼前的"聊天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而青少年也由于使用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的"自我",孤独感逐渐膨胀,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引起道德感的错位。
这种不良的体验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进步。
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不受实际生活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修正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这就促使一些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下,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像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
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些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
而这些青少年学生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就会产生心理错位,表现为敏感、警觉、掩饰、厌倦生活、自我评价低等。
三、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人说,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进了社会退三步。
有人用公式5-2=0来概括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灵发生扭曲,心里崇拜的偶像发生变化,形成畸形的价值观。
第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何、是否施加正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如何。
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学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管吃管住就是尽到家长的义务,至于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了;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看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渐渐形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行为特点,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第三,学校教育自身的不足。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了,在一片重视声中忽视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
二是教育主体不明。
三是德育内容不清,有的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内容。
四是德育方法单一,这是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弊端,只注重空洞的说教,不注重德育要求内华成为学生品质。
五是德育合力不够,教师们各自为政,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天职,使得德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四、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对策(一)、加强德育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确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研究,向科研要质量,应该成为一种观念。
德育研究就是对实践的总结,通过反思,找出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把实践升华为理论。
德育研究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研究学生。
包括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认识上的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出现反复的规律;同学与同学交往的特点;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有的学生为什么会孤僻、自卑;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少数学生闹恶作剧甚至报复老师的原因;学生被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工作等等。
研究越深入,了解就越全面,方法就越有针对性。
二是研究内容。
包括不同年级在内容上的不同安排;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识与接受能力分解德育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感染;如何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原则性的理论与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如何选择和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等等。
只有注重研究,才能避免成人化、走过场的倾向。
三是研究形式与方法。
包括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道理,让学生在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乐于接受;如何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如何体现教学活动是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如何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如何表扬学生;如何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快乐,学会交往;如何营造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接受洗礼,经受锻炼等等。
通过研究,找出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德育的形式与方法更有针对性。
(二)、优化德育队伍,实行全员育人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作。
可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学校就简单地认为这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这样德育工作就是一个"打杂"的工作,抓抓安全、检查检查工作、处理处理违纪事件、一学期组织次把两次大型活动,如此而已,根本没有领悟到德育是"心"的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
要把这个工作抓好抓实,学校必须实行"全员育人制",强化学校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职责。
为此,学校管理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将德育工作真正摆到首位。
作为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在学生德育方面要做到"三破三改三立",即破除传统的重智轻德的观念,改变分数是惟一的评价标准,树立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破除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孤军奋战"的格局,树立"德育无小事,育人我有责"的观念;破除教师对学生的"被动施教"的观念,改变那种"学校不布置,我就不行动,学生不出问题,就不找谈话"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施教的观念。
真正强化师德建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