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机理、分类和多模式镇痛
- 格式:ppt
- 大小:822.50 KB
- 文档页数:22
疼痛的机制与分类付凤琴疼痛的机制1.疼痛是脑对急性或慢性损伤组织所引起的伤害性传入进行抽象和概括后说形成的不愉快感觉,伴有复杂的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
2伤害性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骨膜,血管外膜等其初级神经元的外周部分,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
3.三级传导a痛觉感受器将痛觉冲动经第一级神经元传入脊髓(胞体位于脊髓后跟的脊神经节)b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顶端的罗氏胶质区,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经外侧脊髓丘脑束上行直达丘脑c第三极神经元(丘脑)轴突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第一感觉区,引起定位特征的疼痛。
4感受疼痛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
伤害性感受器将刺激通过胞体传出,传出纤维与位于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5.脊髓背角是疼痛信息传递和调制第一站初级传入神经元传入的信号----脊髓背角不同的板层----终止于脊髓后角(大部分)伤害性神经元:后角的表层(?层),胶质层(?层)大多神经元接受A?和C类维的投射。
胶质层几乎全部由中间神经元组成,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疼痛的调制主要区域在脊髓,其阶段性调制是主要方式,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起着闸门作用A?--兴奋—关闭C类—抑制—开放6.脊髓到脑的三条主要上行通路a脊髓丘脑束--起至对侧脊髓灰质1层4-7层----白质前联合交叉,同节和上1-2节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在脑干下部,前束纤维加入内测丘系,外侧束延续为脊髓丘系b脊髓网状束--由脊髓后角?层和V层神经元轴突构成,在脊髓前外侧四分之一处上传,多数进入脑干同侧网状结构,少数对侧穿行,终止于延髓和脑桥网状结构核团弥散的特点c脊髓中脑束--由脊髓后角?层和V层神经元轴突构成部分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到杏仁核杏仁核:情感边缘系统重要成分,疼痛情绪方面有关7.脑干下行抑制和异化系统对疼痛的调制a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接受脊髓的伤害性神经元传入----激活其内的抑制性调制神经元----传出主要终止于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少数到达背角腹外侧区:镇痛背部区:镇痛,情绪和逃避反应b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区域神经元被激活会抑制脊髓伤害感觉信号传递和行为伤害感觉反射对脊髓背角痛觉信息传递产生抑制性调制,在脑干也抑制三叉神经脊核痛敏神经元的活动c下行易化系统通过易化作用,增强动物从噪声中识别重要信号的能力比如:增强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逃避能力和生存能力可能有助于外周组织损伤有关的感觉变化的形成,如疼痛过敏8.丘脑是最重要的疼痛整合中枢这些神经核接受脊髓后角的特异性伤害神经元的传入纤维,感受阈较小,定位清楚,可以将伤害信息作为急性痛信息上传。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疼痛的机理和学说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
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器(chemoceptor)。
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最细的Aδ和C纤维,并认为Aδ纤维传导刺痛,而C纤维则传导灼痛。
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Aδ纤维和C纤维仅传导伤害性刺激,它们也传导触、压、温、冷等感觉信息。
而痛觉也并非仅由细纤维(Aδ或C纤维)传导,也可由达到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构型的粗纤维(Aα纤维)传导。
二)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途径痛觉传导通路比较复杂,至今仍不很清楚。
一般认为,与痛觉的传导有关的脊髓上行通路有:1.躯干、四肢的痛觉通路1)新脊-丘束?2)旧脊-丘束或脊-网-丘束?3)脊-颈束?4)后索-内侧丘系?5)脊髓固有束2.头面部的痛觉通路头面部痛觉主要由三叉神经传入纤维传导3.内脏痛觉通路大部分腹、盆部器官的内脏痛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导,从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子宫来的痛觉冲动是经过副交感神经(盆神经)传到脊髓的,在脊髓后角(有人认为在Rexed V层)换元,其轴突可在同侧或对侧脊髓前外侧索上升,伴行于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VPM(三)疼痛在脊髓水平的整合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
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后角,在那里加工后,一部分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部分则再继续向上传递。
(四)疼痛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1.脑干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种感觉传入冲动汇集处,非伤害性信号和伤害性信号可相互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抑制,以进行各种传入信号的综合处理。
疼痛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疼痛的基本原理1. 疼痛的概念和分类疼痛是一种不适的感觉体验,是身体的一种警告信号,通常发生于身体受到伤害或疾病的时候。
疼痛可以根据其持续时间和原因进行分类,如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 疼痛的生理机制疼痛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疼痛感受器的激活、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疼痛信息的加工。
疼痛感受器主要有辅助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组成,当身体受到伤害或刺激时,疼痛感受器会被激活,产生疼痛信息传递给神经系统,最终被大脑感知为疼痛感觉。
3. 疼痛的调控机制疼痛的调控机制包括末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等多个部位的调控。
这些部位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激活来调节疼痛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对疼痛进行调节和控制。
二、疼痛评估和诊断1. 疼痛评估工具疼痛评估工具通常包括视觉模拟评分表、面部活动观察法、多维疼痛评估量表等,通过对疼痛的程度、频率、影响和特点等进行评估,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2. 疼痛的诊断方法疼痛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详细的疼痛评估和体格检查等,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疼痛的病因和类型。
三、疼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 疼痛的治疗原则疼痛的治疗原则包括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和多学科协作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严重程度和影响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2. 疼痛的非药物治疗疼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生活方式干预和替代疗法等,如按摩、针灸、瑜伽、音乐疗法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3. 疼痛的药物治疗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通过减轻炎症、抑制神经传导和调节神经递质来减轻疼痛。
4. 疼痛的介入治疗疼痛的介入治疗包括神经阻滞、神经刺激、植入物和手术等,可以通过干预神经传导和疼痛感受器来治疗疼痛。
四、慢性疼痛的管理1. 慢性疼痛的特点和影响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其特点是持续性、复杂性和多样性,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严重影响。
多模式镇痛策略在手术后急性疼痛中的应用手术后的急性疼痛是患者常面临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
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多模式镇痛策略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多模式镇痛策略在手术后急性疼痛中的应用,并探索其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多模式镇痛策略的定义和原理多模式镇痛策略是一种将多种止痛方式相结合的疼痛管理方法。
它综合应用静脉镇痛、局麻、神经阻滞、口服药物等多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和作用机制的组合,以实现疼痛的快速缓解。
多模式镇痛策略的原理是通过同时或依次应用多种止痛方式,针对不同阶段和部位的疼痛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这样可以提高止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并减少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
二、多模式镇痛策略在手术后急性疼痛中的应用2.1 局部镇痛技术局部镇痛技术是多模式镇痛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应用局部麻醉药物,可在手术切口周围形成止痛区域,降低手术部位的疼痛感受。
常见的局部镇痛技术包括阴道环肌注射、腹壁注射、肘管穿刺等。
2.2 神经阻滞技术神经阻滞技术是多模式镇痛策略中的另一重要方法。
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神经或神经丛附近,可实现局部神经阻滞,从而实现疼痛的迅速缓解。
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神经阻滞、周围神经阻滞等。
2.3 静脉镇痛技术静脉镇痛技术通过静脉输入镇痛药物,使其通过血液循环迅速达到疼痛部位,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常见的静脉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2.4 口服药物口服药物在多模式镇痛策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方式简便易行,患者可以在医院或家中继续治疗。
常见的口服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醋氨酚等。
三、多模式镇痛策略在手术后急性疼痛中的优势多模式镇痛策略在手术后急性疼痛中具有以下优势:3.1 较好的止痛效果多模式镇痛策略综合运用多种镇痛方式,可在不同层次和途径上同时发挥作用,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止痛效果。
3.2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传统的单一模式镇痛往往需要使用较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止痛效果,容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为什么术后疼痛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我们需要了解多模式镇痛管理的定义。
多模式镇痛管理是指采用多种不同的镇痛技术和药物,以尽可能减少疼痛感知,并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这种管理策略涉及到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相比于单一的药物治疗,多模式镇痛管理能够更全面地应对术后疼痛,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
为什么术后疼痛需要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呢?术后疼痛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包括手术创伤、组织炎症、神经受损等。
单一的镇痛手段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多种疼痛源头。
而多模式镇痛管理则能够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应用多种镇痛技术和药物,从而更好地减轻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管理还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术后疼痛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消化道出血、肾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应用时。
而多模式镇痛管理则可以通过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量,或者应用药物的副作用相互抵消,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多模式镇痛管理还能够提高患者的镇痛满意度。
术后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而通过多种镇痛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多模式镇痛管理还可以降低医疗成本。
虽然多模式镇痛管理可能会在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方面增加一定的治疗成本,但是通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时间,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最终可以降低整体的医疗成本。
在总体上看,术后疼痛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它能够更全面地应对多种疼痛源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镇痛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
在术后疼痛治疗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多模式镇痛管理的应用,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术后的疼痛期,促进患者的康复。
疼痛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定义一.按刺激性质之分1.机械性痛: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
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2.温度性痛:是指某些疾病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疼痛。
3.化学性痛:组织受损或有炎症反应时,化学物质的升高超过阈值,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感染性疾病时。
二.按炎症病因分1. 炎症性痛:是指由正常的无害刺激引起的疼痛。
2. 非炎症性痛:是指由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结石、癌症等。
三.按发病机理分1.病理生理性疼痛:由伤害性刺激和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2.精神心理性疼痛:是指一些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往往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冲突、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四处求医,反复做各种检查,始终不得缓解的疼痛。
四.按疼痛感觉分1.快痛:是在皮肤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的一种定位清楚而尖锐的刺痛,在撤除刺激后又很快消失。
2.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潜伏期长,可持续长达数秒或更长。
3.顽固性痛:是指某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虽然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和各种止痛药的治疗,疼痛不能缓解,反复发作,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疼痛。
五.按疼痛强度分1.轻度痛:是指疼痛可以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的疼痛。
2.中度痛:是指疼痛明显,不能忍受,患者要求用镇痛药,睡眠受到干扰的疼痛。
3.重度痛:是指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的疼痛,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受到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4.极度痛:为一种持续性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的疼痛。
六.按时间模式分1.一过性疼痛:是指疼痛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
2.间断性疼痛:是指不定期的、没有规律性的疼痛。
3.周期性疼痛:是指疼痛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4.持续性疼痛:是由于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害刺激而产生的痛觉。
为什么术后疼痛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指手术后出现的疼痛,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术后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镇痛管理。
多模式镇痛管理是一种综合的镇痛策略,通过联合应用多种镇痛方法和药物来控制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是复杂多样的,常常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单一的镇痛方法或药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
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通过联合应用多种方法和药物,针对不同的疼痛机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减少单一镇痛方法或药物的副作用。
术后镇痛通常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但某些药物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通过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不同的镇痛方法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镇痛效果,通过综合应用可以互补彼此的不足,从而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通过联合应用局部麻醉、静脉镇痛药物和非药物镇痛方法,可以实现更好的镇痛效果。
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个体化治疗。
每个患者的疼痛感觉和疾病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需根据个体化的需要进行镇痛管理。
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组合,以实现最佳的镇痛效果。
在进行术后疼痛管理时,不仅要注重镇痛方法和药物的选择,还要进行镇痛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强调多模式镇痛管理对于术后疼痛的处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