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总,上)
- 格式:ppt
- 大小:462.01 KB
- 文档页数:49
《中国美术史》学习用书: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目: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4、《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5~1993年版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题型举例:大约包括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简答题与论述题。
举例如下:1、填空:古人称的绘画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单项选择:1.中国第一个皇家绘画机构成立于( )。
A.秦代B.唐代C.宋代D.明代3、简答:简述秦兵马佣的艺术特征。
4、论述:论述中国文人绘画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了解美术史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习要点: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关系。
一方面美术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美术作品更直接的反映了其所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文化史为认识美术史或作品提供了各种可靠的资料。
第二章史前美术学习目标:主要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南北建筑;早期岩画。
重点掌握: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玉器之美。
新石器时期陶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陶器的起源和地域分布;彩陶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和造型、纹饰特征。
新石器时期玉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玉器的起源、地域分布;玉器的材料特点;良渚玉器的型制和造型、纹饰特征;玉器的社会功能。
《中国美术史》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按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
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
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1>.半坡类型的彩陶: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
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雨、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点、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
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1>.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窝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至特色。
<2>.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调和谐热烈。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1.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4.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5.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6.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美术名词解释: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黑陶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代表成就之一,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透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其中最代表的是人面鱼纹彩陶。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C型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沟,;龙首作猪嘴形。
长吻修目。
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舞蹈彩陶盆中国原始美术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的杰作。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
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第二章先秦美术名词解释: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中国美术史大一知识点总结中国美术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1. 夏商周时期的早期艺术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起点。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青铜器方面,如礼器、兵器等。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技术表现出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
2. 先秦时期的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兴起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先秦时期的画作多以壁画为主,主题多为神话故事和生活场景。
3. 隋唐时期的艺术隋唐时期,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书法和绘画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绘画方面,形成了唐代四大名家:吴道子、僧释道信、顾恺之、王维。
4. 宋代的艺术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南宋的文人画和北宋的工笔画两大流派。
南宋文人画主要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境界,常常运用文人常用的诗词和题字。
北宋的工笔画则强调形象细腻和细节表现。
5. 元代的艺术元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多样性时期。
绘画风格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其中著名的画家有郭熙、赵孟頫、黄公望等。
元代也是著名的青花瓷的发展时期。
6. 明清时期的艺术明清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明代的文人画和清代的兰亭派。
明代文人画继承了南宋文人画的传统,强调自然写意和心灵境界的表达。
清代兰亭派的绘画风格则更加追求写实和精细的描绘。
7. 近现代的艺术近现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包括齐白石、徐悲鸿等,他们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题材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上就是中国美术史大一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遗址发现了许多彩陶和石刻艺术品。
而中国古代
绘画则起源于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主要以壁画和器物上的绘画为主。
在古代中国,绘画被认为是一种高雅文化和艺术形式,主
要表达哲学思想、意境和审美观念。
著名的中国绘画风格
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
这些绘画风格在公元1世
纪至14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高峰,继续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也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部分。
自公元6世纪以来,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逐渐发展,成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
国瓷器制作技术和艺术的巅峰时期,最著名的有青瓷、白
瓷和汝窑等。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的美术史逐渐受到西方绘画和艺术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和新的艺术实践形式。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美术史是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话题,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美术史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术史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 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 到1000 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
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
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2)品类增多;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1)方形器大为发展;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2)波曲纹的出现。
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2、青铜器文饰: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史前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在石头上刻画图案,这被认为是中国美术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美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表现在陶器、青铜器等实用品上。
这些作品多数呈现出简约而实用的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美术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影响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著名画家如吴道子、张萱等人都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以其写实而生动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明清时期,中国的美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明代的著名画家文征明、唐寅等人在传统绘画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造。
他们注重描绘物体的形态变化和光影效果,使得作品具有更加逼真的立体感。
清代的著名画家如石涛、郑板桥等人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精妙和细腻。
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迎来了现代主义的影响。
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方的绘画艺术,并将其引入中国。
这些艺术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人致力于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元素。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美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探索,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艺术形式和潮流。
现代艺术家们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媒介和技术,创作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也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绘画历史概述》知识点汇总中国绘画历史概述知识点汇总本文档旨在对中国绘画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下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1.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岩画和陶器上的图案。
-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战国时期,中国绘画逐渐进入成熟期,出现了以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作品。
-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和绘画理论。
2. 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宋代,出现了以文人画为代表的绘画流派,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意境的表达。
- 在明清时期,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成为重要的绘画题材,代表作品有唐寅的《簪花仕女图》和郑板桥的《千里江山图》等。
3. 中国绘画的特点和技法-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以少而见多、留白、写意等手法来表现形式和意义。
- 传统的绘画技法包括皴法、点染法、洗法、飞白等,这些技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4. 中国绘画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绘画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
- 中国绘画理念和技法的传播,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和融合。
5. 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和趋势- 当代中国绘画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 当代艺术家通过结合不同媒介和风格,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和创作方式。
以上是对中国绘画历史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您了解中国绘画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为一概述,未涵盖所有细节和阐述,具体内容以相关学术著作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