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的GDP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中起到主导作用。
2.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它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基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农业是青海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总量有着较大的贡献。
3.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是青海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铋、铜、锑等,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提高。
4.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交通、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教育、卫生等行业。
青海省注重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商贸、旅游、金融等领域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不断增加。
5.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交通、能源等,为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指标1.经济增速:经济增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不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青海省在资源、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需求。
2.农业增速:农业增速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注重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并积极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这些举措使得农业增速保持稳定增长。
3.工业增速:工业增速是衡量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工业增速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青海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4.服务业增速:服务业增速是衡量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金融、健康等领域,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
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
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
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2000-2016.从2017年3月起.电信业务总量不变价由2010年不变价调整为2015年不变价.而邮政业务总量仍使用201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注:1.常住人口及人均指标已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衔接.2.公安局在2015年的户籍人口统计中.由原来的"农业"."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更改为"城镇"."乡村"统计口径.与历史数据不可比.3.*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开始采用新口径.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其增长速度按相同口径计算.4.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5.粮食产量自2014年报开始改变统计口径.与历史数据不可比.注:带*指标口径有所调整.增长率按可比口径计算.2.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推行城乡住户调查-体化改革.改革后.新口径指标名称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97年及以前统计范围为乡及乡以上工业;1998-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上的工业企业;2011年起为年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注:1.2011年起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2.带*指标增长率按可比口径计算.3.交通部规定从2014年起使用《2014年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试行方案》推算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数据.与以前年份历史数据不可比.4.从2014年1月起.工信部对数据通信不变价作出调整.邮电业务总量按调整后的2010年不变价计算.5.2016年起公路和水路客货运输量使用2015年专项调查结果推算.造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往年数据不可比.摘编自《中山统计年鉴2019》仍使用201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2016年数据已作可比调整. "统计口径.与历史数据不可比.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数据与旧口径数据不可比.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起为年产品主营业务收入为500万元以计算.计数据.与以前年份历史数据不可比.算.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往年数据不可比.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2015年数据已作可比调整.2019》。
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Principal Aggregate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and Growth Rates in Main Years
指标
总量指标
Aggregate Data
速度指标(%) Indices and Growth Rates
指数 (2011年为以下各年)
Index (2010 as percentage of
the following years)
平均增长速度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1995 2000 2005 2009 2010 2011 1995 2000 2005 2010 1996-2000 2001-200
5
2006-2011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79.8
5
5169.9
6
8057.8
5
12691.8
5
13854.9
9
15603.3
1
461.66301.81193.64112.628.879.28 11.64
城市居民
人均使用面积
(平方米)9.6312.0618.3525.7825.9026.00269.99215.59141.69100.39 4.608.76 5.98
1984-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支及恩格尔系数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Expenditure and Engle Coefficient of Urban Households(1984-2011)
年份Year 地区Region
可支配收入
(元)
Disposable Income
(yuan)
指数
(上年=100)
Index
(precedingyear=100)
指数(上年=100)
(扣除物价因素)
Indices
(precedingyear=100)
恩格尔系数
(%)
EngleCoefficient
(%)
20005169.96109.91110.4640.9 20015853.72113.23110.3638.1 20026199.88111.11108.6135.7 20036731.88108.58106.4536.8 20047319.67108.73105.3635.7 20058057.85110.08109.9936.3 20069000.35111.70109.7236.2 200710276.06114.18107.4137.3 200811648.30113.90103.6440.4 200912691.85108.96105.5840.3 201013854.99109.16104.2839.4 201115603.31112.62106.2538.9 西宁市15841.64112.47106.4041.0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11年)
Basic Statistics of Urban Households(2011)
项目全省
Province Total
中等
偏下户
(20%)
Lower Middle
Income
Households
(second
quintile group)
中等
收入户
(20%)
Middle
Income
Households
(third
quintile group)
中等
偏上户
(20%)
Upper Middle
Income
Households
(fourth
quintile group)
高收
入户
(10%)
High
Income
Households
(ninth
decile group)
最高
收入户
(10%)
Highest
Income
Households
(tenth
decile group)
调查户数
(户)
650611321306664比重
(%)
100.09.320.320.010.09.8
平均每人可支配收
入 (元)
15603.32750.614584.221628.632365.047512.3平均每人消费性支
出 (元)
10955.54820.910600.813753.317941.127801.5家庭设备用品及
服务
723.2 350.9 665.1 970.6 1273.9 1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