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试行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试行)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绿地建设,规范绿地植物配置,改善绿地植物种植结构,丰富城市景观,充分发挥绿地生态功能,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内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
第三条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应坚持以下原则:植物生态适应性;突出季相变化;物种多样性;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合理配置;体现人工植物群落;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科学合理搭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
第四条我省地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区系,城市绿化应选择适当的落叶乔木为基调,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其余为非树冠下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
第五条城市公园绿地,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应以乔木为骨架,复层配置,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绿量,注重植物的群体美和林冠线的节奏变化,局部可设置适当的开敞空间。
树种选择应丰富,重点突出其景观和遮萌功效。
第六条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广场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公园绿地的控制要求。
铺装场地应从气候条件和功能实际需要出发,预留栽植穴,形成部分林荫覆盖硬地空间。
对于已建成以大面积铺装和草坪为主的广场,要从调整规划设计入手加以改造,按指标要求补种适当规格乔、灌苗木。
第七条防护绿地,应结合近郊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形式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并种植或利用野生地被,达到林下地面全覆盖。
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根系较深、萌芽力较强、抗倒伏的乡土树种(因害设防的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可根据特定功能要求设计并实施)。
第八条生产绿地用地面积应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
根据其功能需要进行适当分区,并大量储备城市绿化常用树种苗木。
城市园林绿化提升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绿化布局不合理、植物品种单一、养护管理不到位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现状分析(一)绿化覆盖率不足部分城市区域,尤其是老城区,绿化面积相对较少,导致整体绿化覆盖率未能达到理想水平。
(二)绿化布局不合理一些新建区域的绿化规划缺乏前瞻性,未能与城市功能分区有效结合,导致绿化分布不均衡。
(三)植物品种单一在城市绿化中,常见的植物品种较为有限,缺乏多样性,景观效果不够丰富。
(四)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绿化养护工作存在粗放、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景观效果。
二、提升目标(一)提高绿化覆盖率在未来X年内,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X%以上。
(二)优化绿化布局实现绿化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绿化体系。
(三)增加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品种,营造四季有景、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
(四)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精细的养护管理机制,确保绿化植物健康生长,景观效果良好。
三、具体措施(一)科学规划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详细的园林绿化专项规划,明确绿化目标、布局和重点项目。
2、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品种和绿化方式。
(二)增加绿化面积1、加大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的建设力度,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空间。
2、推进道路绿化,在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两侧合理设置绿化带,增加绿量。
3、鼓励单位和居民开展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拓展绿化空间。
(三)优化植物配置1、增加乡土树种的应用,发挥其适应性强、生态效益高的优势。
2、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新优植物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3、注重植物的色彩、季相搭配,营造多层次、多色彩的植物景观。
(四)加强养护管理1、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养护责任和标准。
植被的四季变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被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受季节的影响大多植被也会在四季更替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不同的形态将赋予园林景观不同的生命力和意义,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挖掘所选植被的四季变化特色,是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关键所在。
关键词:植被;景观;园林;设计植被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园林景观中其他的元素植物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四季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通过深入了解植被四季变化的特点,针对植被的四级变化特点进行具体的配置和设计,从而形成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
一、园林造景与四季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再停留在“满眼皆是绿”的层次上,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随季节的交替,植物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景色,从而做到一季突出、季季有景。
在园林景观中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植物,不同的植物给园林景观赋予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就园林造景而言,植物的合理搭配直接影响到园林的观景效果,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把季节变化赋予植物的变化很好的利用起来,形成变化多彩的季节景观往往是造景的核心问题。
园林造景受季节变化的制约。
而季节的变化在南北方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由于北方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明显,植物的变化也比较突出,由于春季来的晚并且十分短暂所以常常有百花争艳的景象,夏季的时候往往是树木成荫,秋季时往往炎暑顿消、硕果满枝、漫山金黄,而冬季由于气温的骤降往往使得树叶凋零整个景象显得十分萧瑟。
因此,在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这种气候的变化,要求做到既有春季的满园春色,夏季绿树成荫,又有秋季硕果累累,霜叶如火的景象。
而在南方,往往在四季更替中季节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自然植物也就没有突出的四季变化。
因而在园林造景的过程中就要更加注重植物的选取,让植物能够随季节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景观效果。
二、植被随季相变化特点在不同的季节,园林会呈现不一样的风光,季节赋予了植物一年四季的成长和变化。
合理配置植物强化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摘要:随着城市日益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城市引入绿色植物,能改善城市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
城市园林绿化配置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园林植物配置,应适地适树,坚持生态原则,合理运用配置方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1.1绿地结构单一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立体层次感。
尤以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推向了极点。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
都有最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
将它们根据需要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独有的地域特征。
例如穿行于椰林之中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感受到南方沿海城市独有的风情:但这一准则近些年来基本上被削弱甚至否定了。
因此,这种结构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各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发挥的生态效益。
1.2植物种类单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城市的园林绿化中,使用植物都在干种烈上。
例如伦敦使用园林植物种类有3000多种。
而在我国,气候条件最好、植物种类最多的广州市,使用的植物种类也不过只有1000种左右,绝大多数城市使用的植物种类只有三四百种。
植物种类的单一,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如南京、武汉等许多大城市都将二球悬铃木作为行道树主栽树种。
再如灌木,从南到北处处是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毫无个性可言。
1.3植物配置没有层次,杂乱无章有的规划密度过大,初植时觉得好看,但若干年后植物生长,相互拥挤,不仅浪费而且造成景观缺失,如有些工厂的早期绿地。
有的植物配置没有主次,看不出高低层次、疏密的变化,看似种类“丰富”,实则如堆砌的“植物仓库”,缺乏美感。
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试行)《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建城发[2002]221号)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绿地建设,规范绿地植物配置,改善绿地植物种植结构,丰富城市景观充分发挥绿地生态功能,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内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
第三条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应坚持以下原则:植物生态适应性;突出季相变化;物种多样性;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合理配置;体现人工植物群落;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科学合理搭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
第四条我省地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区系,城市绿化应选择适当的落叶乔木为基调,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其余为非树冠下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
第五条城市公园绿地,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应以乔木为骨架,复层配置,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绿量,注重植物的群体美和林冠线的节奏变化,局部可设置适当的开敞空间。
树种选择应丰富,重点突出其景观和遮萌功效。
第六条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广场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公园绿地的控制要求。
铺装场地应从气候条件和功能实际需要出发,预留栽植穴,形成部分林荫覆盖硬地空间。
对于已建成以大面积铺装和草坪为主的广场,要从调整规划设计入手加以改造,按指标要求补种适当规格乔、灌苗木。
第七条防护绿地,应结合近郊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形式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并种植或利用野生地被,达到林下地面全覆盖。
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根系较深、萌芽力较强、抗倒伏的乡土树种(因害设防的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可根据特定功能要求设计并实施)。
第八条生产绿地用地面积应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
根据其功能需要进行适当分区,并大量储备城市绿化常用树种苗木。
第九条居住绿地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1.总则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改善生态和景观,保证城市绿地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护等基本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绿地设计。
城市绿地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4)城市绿地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1)城市绿地以植被为主要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五大类。
(2)季相植物及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外观面貌。
(3)种植设计按植物生长习性和绿地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发挥其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
(4)古树名木古树泛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泛指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也指历史和现代名人种植的树木,或具有历史事件、传说以及其他自然文化背景的树木。
(5)驳岸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
(6)自然安息角土壤在自然条件下,经过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平面之间所形成的最大夹角。
(7)标高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至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8)土方平衡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基本相符。
(9)护坡防止土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
(10)挡土墙防止土体边坡坍塌而修筑的墙体。
(11)汀步在水中放置可让人步行过河的步石。
(12)园林建筑在城市绿地内,既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又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建筑。
(13)特种园林建筑绿地内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如动物笼舍、温室、地下建筑、水下建筑、游乐建筑等。
(14)园林小品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景观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所用的小型设施。
居住绿地设计标准一、总则本标准旨在规范居住绿地的设计原则、功能布局、空间组织、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居住绿地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美观舒适。
居住绿地的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二、功能布局1.居住绿地的功能应包括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多种方面,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2.居住绿地的布局应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和空间组织的流畅性,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3.居住绿地的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和季相变化,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
4.居住绿地的设施应包括休闲设施、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三、空间组织1.居住绿地的空间组织应注重开放与私密、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营造一个宜人的交往空间。
2.居住绿地的空间形态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有机融合的整体。
3.居住绿地的空间尺度应合理把握,避免过大或过小,影响居民的舒适度和活动体验。
4.居住绿地的空间景观应注重层次感和序列感,提高绿地的美学价值。
四、景观营造1.居住绿地的景观应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居住绿地的植物配置应注重多样性、生态性和景观性,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
3.居住绿地的水景设计应注重自然流动和静态平衡的结合,营造一个宜人的水景空间。
4.居住绿地的地形设计应注重自然起伏和人工改造的结合,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和景观效果。
5.居住绿地的照明设计应注重功能照明和装饰照明的结合,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夜间环境。
6.居住绿地的标识系统应注重信息传达和景观展示的结合,提供便捷、直观的指引服务。
7.居住绿地的公共艺术品应注重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增强绿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
8.居住绿地的无障碍设计应注重通用性和安全性,为不同人群提供便捷、舒适的游憩环境。
9.居住绿地的应急避难场所应结合绿地地形、植被等条件进行合理设置,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杭州西湖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植物群落功能、种类组成与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杭州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独特的园林植物配置为国内外游客所称道。
本文旨在研究杭州西湖园林植物配置的植物群落功能、种类组成,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其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植物群落功能1. 生态功能:杭州西湖的园林植物配置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成了丰富的群落结构,有效提高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植物群落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游客提供一个宜人的游览环境。
2. 景观功能:园林植物配置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
杭州西湖的植物群落通过色彩、形态、季相变化等元素,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3. 文化功能:杭州西湖的园林植物配置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植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等,它们在园林中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文化特色。
三、种类组成杭州西湖的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包括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等。
其中,乔木如香樟、朴树、广玉兰等,为园林提供了层次感和空间感;灌木如红枫、紫薇等,丰富了园林的色彩和形态;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的配置则使园林更加生动和自然。
此外,杭州西湖还引种了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品种,如造型独特的盆景、珍稀的花卉等。
四、案例分析1. 断桥残雪:断桥作为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其植物配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桥的两边,种植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柳树、桃树等。
春天时,桃花盛开,与残雪相映成趣;夏天时,柳树成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清凉的环境。
这种植物配置不仅美化了景观,还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2.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是杭州西湖著名的赏荷景点。
这里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荷花及搭配其他水生植物和岸边植物,形成了优美的水景景观。
每当夏秋时节,荷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同时,这种植物配置也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意境美和诗情画意。
有关园林工程中园林植物配置的问题摘要:园林植物配置的好坏不但影响园林景观效果,而且也影响园林功能的发挥。
本文从现在园林植物配置的现状出发,挖掘植物配置的品种、配置方式和园林价值定位等方面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试图建设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标准的,集观赏性与功效性为一体的生态园林。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问题;对策1.引言在建筑、山、水、植物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中,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材料要素。
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不但要求城市绿起来,而且要美观,要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相统一,更要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需要,使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本文就目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表己见,希望能对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2.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客观问题2.1植物配置不科学,造成资源浪费严重(1)大树进城带来的不利后果。
“大树进城”就是从农村或山区购买大树,移植到城市。
但是也出现:1)在移植过程中的断根、锯截、修枝,造成原本华盖浓荫、体量高大的大树伤痕累累,稍有不慎就会死亡,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2)造成大树原产地生态破坏;3)进城大树不仅树木价格和运输成本高,而且栽培养护管理费用也高,造成有限的绿化资金大量浪费。
(2)盲目引用外来植物。
盲目引用外来植物,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当地的植物景观,但往往由于未经引种驯化,对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完全适应,有的生长不良,有的根本不能成活,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又延缓了生态效应的发挥。
(3)配置密度不合适。
在一些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配置中,由于人们对植物生长预期效果缺乏预见性,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或者以“赢利”为目的的故意炒作,使配置密度出现过大和过小的现象。
配置密度过大,定植几年就会拥挤,不仅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成龄后难以形成完美的树形,移植也不易成活,造成植物资源浪费;密度过小,达不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和绿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强化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季相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枝、树皮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强化植物配置的季相变化,是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的重要措施。
一般说来,城市的绿化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普遍绿化阶段,首先将可利用的土地覆盖起来,达到黄土不见天,抑制城市扬尘,初步发挥其提高绿量的生态作用;二是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提升绿化品位阶段,在植物配置上进一步追求其造景的科学性和文化性、艺术性的统一;绿化的功能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先绿化后美化。
达到社会学领域的“以人为本”和自然领域的以自然为本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季相变化与人的心理感应美感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改造社会中人的感觉、审美的感受也随之而确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
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还有阶级地位、民族状况、道德、宗教、政治观点以及生活条件等的影响和制约,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
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人们在审美意识上也有共性的方面。
例如:人绝大多数喜欢大自然优美的景色,对丰富多彩的鲜花表示出喜爱,尽管有的人喜欢山、有的人喜欢水。
在城市园林中,植物材料的种类成份、配置结构、多样化程度和均匀化指数等直接决定着园林景观的丰富度,景观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
城市中由于商业气息浓厚,使人产生情绪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曰曰增多,植物所固有的绿色和兰色能对人们产生镇静功能,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减轻焦虑,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松驰肌肉和紧张状态,可使全身松驰。
另外,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
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
如果城市里到处充满花草树木繁茂的绿色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植物景观除了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还能适应人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在美感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平台,城市中植物的花、果实、叶的姿色等信息可以提供一个使人舒适安逸的环境,给人以持久的美感。
植物的艳丽多彩,能给人以强烈感染,通常所说的轻松欢乐、宁静幽雅、朴实无华、富丽堂皇、高贵典雅及新颖时髦等都是人们对植物季相变化的心理感应。
经过漫长的色彩单调的冬季后,人们向往红色、粉色、金黄色等明亮的色彩,因此,桃花节、郁金香花展常常使人们趋之若姿。
进人炎热的夏季,骄阳酷暑,清凉是人们的愿望,所以往往喜欢蓝色和淡色调,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人们把谷物的金色和树木叶色的转换与对一年劳动的成果的满足联系起来,这里面既有自然的美,也有文化的美。
随着时间节律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对人们的刺激强化,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
但总的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平台“高度”会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再缓慢下降。
这时,若没有新的较强烈的景观信息进一步强化刺激,人的美感平台“高度”将继续下降,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强化城市的植物季相变化,使丰富多采的植物景观有机地组合排列,相互衬托,交相辉映,构成虚实相济、含蓄自由的动态信息,会极大地增强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美学价值。
二、季相变化与城市景观强烈的植物季相变化可以形成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特征,抽象出民族或居民的性格追求,带动城市的旅游品位。
在这方面曰本和荷兰是应用植物季相变化最为突出的国家。
曰本春天一到,即变成一个樱花世界,当置身在一片粉红花海之中,顿感乐趣无穷,曰本人对于赏樱总是乐此不疲。
樱花在曰本象征着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它最先带来春天的气息。
因此,3月15曰至4月15曰被曰本==定为“樱花节”。
在这个赏花季节,无论是谁,只要提到花,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樱花。
樱花烂漫的时节,樱花的颜色多为粉红和白色,盛开的季节里遍染原野和城市。
赏花树下,真有使人飘飘若仙的感觉。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花卉王国,花的种类上千种以上,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郁金香。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其花茎挺拔,花朵丰润美丽,在西方的文学和绘画艺术中,郁金香是胜利美好的象征,4O0多年前被引进荷兰后,已在荷兰培育出3000多个品种。
每年3-5月,整个荷兰便会变成一片郁金香花的海洋,每天总有几万人到位于Liese和Halem之间的哥根霍夫公园一睹郁金香的风采。
花开期间,荷兰各城市举行传统的花节,让到访者沉浸在欢乐的节庆当中。
郁金香同古老的风车、木鞋一起成为荷兰的象征。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写的小说《黑郁金香》给郁金香增添了一层罗曼蒂克的色彩,更激起了人们对她的神往。
进人秋天,随着秋风带来的凉意,树叶开始由绿转成各种颜色,其中尤以黄和红色为最显著。
自古以来诗人骚客对秋天的自然景色从来都不吝啬笔墨,写下了无数脸炙人口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胜春朝”(唐刘禹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喜看稻寂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近年以来,由于花粉过敏情况的增多,人们对秋天的景色营造更加重视。
我国的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的许多城市都有十分美丽的秋天自然景色。
如: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火炬漆),长沙的岳麓山枫叶等。
世界上北美洲和北欧也不乏秋叶艳丽的城市。
曰本的京都也以枫叶火红而闻名于世。
上海市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秋色因不同年份而时好时差(叶色的转变、色叶在树枝上的存留期不尽人意、市区尤其市中心区秋色不佳),人们对依靠科技和设计水平的提高来丰富上海的秋色的愿望十分强烈。
三、如何丰富上海城市的季相变化1、选择好观赏价值高,增强季节感且具有特有艺术效果的树种,选育秋色好的品种。
由于树木在树型、树姿、叶色、花色、花期。
果型、果色、果期、枝色、皮色等方面千差万别,决定了它们在城市中除了生态功能不同外,其季节感、景观效果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有些植物尤其是春花树种、夏花夏果树种、秋果秋色叶树种、常年色叶植物、冬姿冬枝树种是观赏价值较高,增强季节感最强的种类。
上海可以引进和增加的树种如下。
早春开花和色叶植物:二乔玉兰(M .soulanerana)、天目木兰(M 。
amoena)、望春玉兰(M。
biondii)、黄山木兰(M.cylindrica)、曰本辛夷(M.kobus)、星花玉兰(M. stellata)、景宁木兰(M . sinostellata)、金叶含笑(M.foveolata)、杂种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nse Xtulipifera)、花叶鹅掌揪(L.tulipifera)、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榆叶梅(PrUnus trilo-ba)、丁香(Syringa ssP)、粉团蔷薇(Rosa multi-flora var.cathayeensis)、重瓣黄刺梅(Rosa xanthi-na)、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红叶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Hong Ye’)、红花七叶树(Ae-SchluS Paava)等。
夏季观花观果树种:春花秋实是一般树种物候变化的规律,然而有的树种在夏季却繁华似锦,尤其是上海世界博览会在5月1曰至10月31曰举行,这些树种是2010年应对世博会的重要材料,如:柽柳(Tamarix chinensis)、紫薇(Lagestroemia indi-ca)、银薇(L.indica var.alba)、翠薇(L.indicavar amabilis)、匍生紫薇(L.indica‘Summer&Summer’)、大花紫薇(L.speciosa)、浙江紫薇(L.chekiangensis)、南紫薇(L.subcostata)、毛萼紫藤(L.balansae)、绒毛紫薇(L.lomentosa)。
福建紫薇(L.limii)、毛叶紫薇(L.caudata)。
红叶石楠(Photinia glabra‘Rubens’和Ph•fraaeri‘Red robin’)、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等。
秋色叶,秋果树种:由于温带地区温度的年差较大,这类植物为欧洲和北美的城市带来了诗般的画意,强化了这些城市的历史深厚感和成熟感,在上海的秋色叶,秋果树种可进一步扩大栽植的有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鸡爪槭(A.Palmaturn)。
挪威枫(A.platanoictes)、忍冬属(LOnicerasPP.)、黄栌(C0tinus Coggygria)、枫香(Ligui一dambarformosana)北美枫香(L.stytaciflua)。
盐肤木(Rhus chinensis)、火炬树(Rh.typhina)。
乌桕(Sapium sebiferum)、重阳木(Bischofiapoly-cayda)、臭辣树(Evodia falvesii)、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卫矛(E.alatus)、山麻杆(Al-chornea davidii)、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池杉(Taxodiumas。
nde。
)、青桐(Firmiana simpl。
)、黄山栾(Koelreuteeria bipinnata var.integrjoliola)、连香树(Cecidiphyllum japonicum)、黄连木(Pistaciachinesis)四照花「cornus japonica。
Var.chi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沼生栎(QuercuS Pal-ustris)、柿子(Diospyros kaki)等。
色叶期长,冬姿冬枝树种:有些植物色叶期长,是组成城市绿化模纹、装点城市的重要材料。
有的植物其树枝、树干则独具观赏特性如:金叶女贞(Ligustrum Xvicaryi)、红花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红叶小檗、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紫叶桃、金叶接骨木、金叶红瑞木(C0nus alba‘Aurea’)、紫叶黄栌(Cotinus cog一gygria cv. AtroPurpurea)、红叶石楠、红枫(Acerpalmatum cv AtroPuceum)、金枝槐、金丝柳、棣棠(Kerria japonica)、红瑞木、洒金柏等。
2、加强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的运用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有别于树木,其栽培可在圃地进行,迁地移栽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增强季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