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 格式:docx
- 大小:10.89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历史的名言名句古代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口,意思是人们应当牢记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徵的评价,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了解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和过错。
3.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明白大道理,就必须先了解历史。
龚自珍认为历史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4.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问题,并为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些名言名句都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认为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展望未来,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哪十句话能够概括中国历史?1. 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2. 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3. 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 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 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6. 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7. 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 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9. 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
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10. 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九句话说尽中国史1.天下之势,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烟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
唯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眈眈: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
十句名言总结了中国历史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
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
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
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
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
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
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
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
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
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秦桧?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卑鄙行为的能源。
10句名言看透中国历史10句名言看透中国历史文/胡荣荣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
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
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
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
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张飞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
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映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
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
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
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两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
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桓温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官场文化最卑鄙行为的能源。
中国历史的名言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0、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5、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8、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39、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一:十句话概括中国历史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
十句话便让你读懂中国历史⒈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⒉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⒊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⒋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⒌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⒍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⒎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⒏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
1.始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于晋,雄于隋,盛于唐,富
于宋,满于元,刚于明,奴于清。
2.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3.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4.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5.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6.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
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
8.古人有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
”这些不朽名作曾耀亮历史天空,沉淀为千年哲理。
然而,这辉煌璀璨夺目之明珠,不就是希望之神灯所照亮的吗?
9.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10.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11.有了中国文化历史常识基本当前,爱国主义就有了根。
章士钊有句话叫“灭
人之国先去其史”中华民族的巨大在于文明传统,而继续传统最主要的是靠历史教导。
12.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3.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
14.夫兵革者,固前代所以诛暴乱、威四夷也。
15.搢笏干戚,不适有方铁铦;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当强弩
趋发;干城距冲,不若堙穴伏櫜。
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十句名言总结了中国历史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4年第09期“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
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
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
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
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张飞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
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地反映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
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
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
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两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同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1.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2.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4.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
5.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天下为客,君为主。
6.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7.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8.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列传》
9.临患不忘国。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0.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1.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12.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14.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10句名言看透中国历史10句名言看透中国历史文/胡荣荣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
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
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
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
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张飞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
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映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
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
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
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两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
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桓温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官场文化最卑鄙行为的能源。
10句名言看透中国历史_名人名言大全_格言网10句名言看透中国历史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
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
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
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
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张飞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
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映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
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
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
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两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
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桓温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官场文化最卑鄙行为的能源。
中国历史名言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君子之交淡如水。
3. 有志者事竟成。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以战止战,不如以和为贵。
6. 有教无类,凡有才者皆可为官。
7. 吾日三省吾身。
8.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将相和,天下太平。
1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2.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3. 知足者常乐,得意者长寿。
14.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5.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6. 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17.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9.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0.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21.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3.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5.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句和名言,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精忠报国。
——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岳飞。
关于中国历史的名句
1、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强调了民众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和君主的利益都应该服从于人民的福祉。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表明了每个普通人都有维护国家安危的责任,不应该袖手旁观。
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5、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这句话强调了天下应该统一、国家应该稳定,而这种稳定需要有一个领袖来维护。
这些名句都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世界具有巨大的意义。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文/胡荣荣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语见《史记》。
)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
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
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
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
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
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
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
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
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
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
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
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桓温。
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官场文化最卑鄙行为的能源。
它成为了滋生社会邪恶的恒温土壤。
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对这句话的赞同,都应该成为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理由。
这句话的原文是:“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虽然是晋朝的一个将军,但后来却被读书人广泛引用。
第四第五这二句话,都是后来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流传相当广泛的名言,这二句话分别从两个终端描述了中国古代活跃在上层领域的精英们的思想追求。
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首相,以贤著称,而恒温是一个手握实权的将军,颇有功名。
说这二句话的人虽然文武不同,但它们却刚好代表了古代的精英分子的不同追求,要么是“鞠躬尽瘁”,要么是“遗臭万年”。
不过虽然是“遗臭万年”,有人的却自以为“纵做鬼,也幸福。
”
六:“精忠报国。
”——岳飞。
其实这句话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意思啦。
但因为这句话是武将说的,所以听上去更直爽一些。
文臣的“鞠躬尽瘁”,武将的“精忠报国”,支撑了中国历史的沉重脊梁。
七:“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个人行为,但听上去比“精忠报国”大丈夫气概还要更浓一些。
所以也显得更豪迈。
说自己而不说国家大事,却只让人见其英气勃勃。
但由于说得比较委婉一些,所以不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为大众熟知。
八:“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
(语见《三国演义》。
)
这句话是曹操成功的真实写照。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私自利的人的真实心态。
曹操虽然是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却也是一个性格十分恶劣的人。
所以历朝历代为曹操翻案的人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富有才能,但人格却很卑鄙。
他们希望通过为曹操正名的机会,为自己的种种丑恶行为辩护。
曹操也就因此而成为中国上自私自利者的教主。
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同,和岳飞的“精忠报国”也不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是一种为名誉而个人奋斗的意识流露。
这句话和前面的那一句“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二个极端。
“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对历史的反动;“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则是对历史的正动。
十:“莫须有。
”——秦桧。
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官场的一切黑暗,也使得法律的神圣成为一句空话。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载舟覆舟的过程,就是因为有这“莫须有”三个字在作怪。
所以这三个字,就成为历史上所有的皇朝走向腐败的催化剂。
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只知道水能“载舟”、“覆舟”,却不知道水从“载舟”到“覆舟”的过程的转变是因为什么原因。
其实,历朝历代的官场政治斗争的起因就是因为这个“莫须有”,结果也是由于这个“莫须有”。
这个“莫须有”,就成为历史行船的航道上的一块巨大礁石,当一块块的巨大礁石布满了航道时,翻船是免不了的了。
秦桧到底是个宰相,聪明人,只一句话就概括了官场的特征。
作为这三个字的正确实践者,秦桧的人品官品也可想而知,就凭这一句话,任何为秦桧翻案的徒劳就显得多余。
有了这个“莫须有”,躲躲老猫可以死,喝喝开水可以死,睡睡觉也照样可以死。
讲了这十句话的人中间,有二个皇帝(刘备、李世民),四个王(陈胜、曹操、刘备、李世民)、四个宰相(曹操、诸葛亮、秦桧、文天祥),五个将军(霍去病、岳飞、关羽、张飞、恒温),二个状
元(秦桧、文天祥),一个农民(陈胜)——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有重复。
总结一下这十句话的标签就是:帝王将相,状元农民,(异族入侵),成者为王。
不要看中国历史洋洋洒洒,长达五千年;据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翻起”。
然而几千年的历史翻滚变化,基本上也没有超出这十句话的范围。
理解了这十句话,你就理解了中国的全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