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教案公开课(周淑萍)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趵突泉》教案设计与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的第1至3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内容包括: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领会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第2自然段对趵突泉泉水的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趵突泉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第2自然段,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历史背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2. 答案:(1)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2)示例:趵突泉的泉水如同绿宝石般清澈透明,仿佛一群活泼的孩子在跳跃、嬉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有了深刻认识,但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趵突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济南市的标志性景区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泉水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泉水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内涵和人文意义,不仅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承载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致敬和发掘。
第二课时教案正是要通过对《趵突泉》这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发掘泉水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对这篇诗的解读,来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起源、生命之源和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泉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起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泉水被崇奉为圣水,被视为文化的源头和基石。
从《趵突泉》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并不仅仅赞美泉水的美丽,而是从泉水源头的起源和流淌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也可以从“源远流长”、“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等诗句中看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泉水潜在的文化内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泉水还被赋予了生命之源的意义。
泉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天然水源之一,它代表着生命的源头和不竭的生命力。
从《趵突泉》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泉水源头和流淌的描写充满了敬意和崇敬之情。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泉水对于自然和人类生命之意义,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泉水在中国文化中还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泉水被赋予了“礼水”之名,它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礼”和“德”。
从《趵突泉》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泉水的描写中充满了礼节和敬畏之情。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泉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礼仪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趵突泉》第二课时教案的学习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于中国文化深层意义和人类文明探究的过程。
泉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发掘出了种种精神内涵和人文意义,这也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在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更加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以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
趵突泉教案趵突泉教案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图画和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趵突泉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的。
3.学习生字并理解:“幽静、妩媚、晶莹、疲倦”在文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图是一幅国画,要使学生从图中欣赏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美,起到图文互补的作用。
本文只从图中是感受不到趵突泉自身的整体美的;这也是与其他看图学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投影片、《趵突泉》的录像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图欣赏趵突泉的美,初读课文看看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这自然之美,弄清每段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抓重点词句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从中欣赏趵突泉的美。
第三课时: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观图,了解图画的基本内容(一)出示图画,整体看图,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二)图中石碑上写着什么?引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趵突泉。
(三)简介文章作者老舍先生。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一)第一遍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时划下不理解的词语。
1.全班起立出声自由读文。
2.划出不理解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及新词订正读音。
4.对不理解词语进行质疑。
全班查字典理解,或带入分析文章中解决。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文章介绍了趵突泉的哪些景物?(教师范读,使学生感受美。
)(三)再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1.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从西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水。
3.大泉的景色迷人,水量大,充满活力,永不疲倦。
4.小泉的晶莹、美丽。
(四)请四位同学分段读文。
学生们看看每一段描写的景物在图中什么位置。
三、根据课前预习要求自由读文,并将初读文章中的疑问提出(一)自由读课文(二)质疑、解疑。
关于《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主要学习第24自然段。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趵突泉的特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趵突泉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趵突泉的特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趵突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趵突泉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第24自然段,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
5.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景点进行描写,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文朗读: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2. 内容:(1)地理位置:济南(2)特点:泉水清澈、涌动不息(3)描写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趵突泉的景点示意图。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家乡景点的描写。
2. 答案:(1)示意图见附件。
(2)例文: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水碧绿如玉,湖边柳树婆娑。
春风拂过,柳枝轻舞,如诗如画。
湖中的小鱼儿在水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夏日里,湖面上荷花盛开,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趵突泉一、课前欣赏。
课前播放配乐风景幻灯片,学生欣赏。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留心看课前老师在屏幕上播放的幻灯片了吗?这是一系列风景照,看到之后,你对这些地方有没有特别熟悉的感觉?(有,是第一单元学习过的祖国山山水水的照片)2、大家的眼睛真尖。
看来大家对于我们祖国的壮美河山很熟悉,很热爱。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另一个风景名胜之都——泉城济南。
三、过渡引出趵突泉,初读课文。
1、曾经有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济南居住了整整七年,对于济南的山山水水、秀丽风光非常熟悉,并且深深喜爱。
他就是“人民艺术家”老舍。
在他的笔下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2、读的很好。
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趵突泉》。
出示课题和图片。
3、讲解题目:请大家注意文章题目,这是泉的名字,尤其注意这个比较冷僻的“趵”字,它是什么结构什么旁?(左右结构足字旁)。
“趵”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是“跳”,我们来看看这一湾突出的,跳起的泉水是如何地美。
3、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完成老师的阅读任务:(1)读通课文,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趵突泉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四、学生交流,整体感知。
1、读好思考好的同学,请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屏幕上的阅读要求。
很好,看来大家都顺利地读通了课文。
那么,读了之后,趵突泉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或是文中的字词来概括下。
(学生自由发言,选择“美丽”“清浅”“鲜洁”,板书)3、概括的真好。
大家对趵突泉有这样好的印象,老舍先生对他也有着很高的评价,谁能从文章中找到?(学生发言,课件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齐读)五、精读课文,体悟趵突泉的美。
1、这居然是一湾占了济南一半美丽的泉水,看起来地位真是很高。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趵突泉》。
详细内容包括:1.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趵突泉的位置、特点和魅力。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趵突泉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者观察趵突泉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趵突泉的美。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词语,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体会趵突泉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造句练习。
6.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趵突泉的方法,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趵突泉》2. 生字、词语:突、涌、晶、澈、碧、波、粼、荡漾、神奇、美妙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
答案:(1)示例:趵突泉的水晶清澈见底,碧波荡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如《三峡》《黄山奇石》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趵突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自然段,介绍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详细描绘趵突泉泉水的形态、声音和色彩;第五自然段,阐述趵突泉的寓意及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趵突泉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趵突泉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美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的景色美不美?”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 精讲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感受趵突泉泉水的形态、声音和色彩。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
(3)学习第五自然段,理解趵突泉的象征意义。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彩色笔画出趵突泉的景色。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趵突泉地理位置:济南特点:泉水清澈、形态各异、声音悦耳、色彩斑斓象征意义:生机勃勃、希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趵突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挥想象,写出一篇关于趵突泉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趵突泉的诗歌、故事等,进一步了解趵突泉的文化内涵。
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教学反思松阳县城北小学周淑萍《趵突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
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趵突泉、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阅读教材钻研课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是理解趵突泉溪水、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了解趵突泉的美姿。
通过学习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要求学生学习用体会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会仿照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根据我指定的教学目标,我根据先确立了文章的重点段落,针对不同的段落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品读大泉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这段中描写大泉的重点词句和描写作者感受的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大泉昼夜不停地向上翻滚的景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品读小泉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想象水泡多姿多态及其变化,从而理解小泉的有趣。
通过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掌握小泉的写法,并体会小泉的特点,指导写作。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我在教学重难点上把握的较准确,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了大泉雄伟的气势和力量的无穷;小泉的有趣和水泡变化多姿多态。
在这节课上情绪饱满,起到了带动作用,也体现出了一名语文老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不足之处:1.我认为在精准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不是很到位,在使用时不能做到娴熟的操作,以致于在教学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希望自己在精准教学的今天,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呈现给学生,让教学得到更好的发挥。
2.在处理学生理解小泉水泡变化千姿百态时,我设计了一个学习单,让学生学着老舍先生的写法,用有的。
有的。
有的。
表达出来,还可以配上简图。
让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作业单,并拍摄投屏,发现学生在写的时候还是没有呈现出很好的状态,以致于后面的评价不是很到位。
这一环节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还不够明显,还应重新设计,精益求精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趵突泉》教学设计123教学目标:41、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欣赏美文佳句。
52、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63、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7教学重点: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8教学流程:9一、导入新课:10师:谁见过泉水?生:11那什么是泉水?生:地下流出来的12的确是啊,古人说:谁如果见过了泉水,他就会幸福,那今天呢,我们和13同学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我们中国奇泉----趵突泉14关于趵突泉,老师也收集了一段关于趵突泉的录像,想看一看吗?(浏览15全文,想一想-趵突泉留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16怎么样?(生说说感受)17我们现代的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就对趵突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这就18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师指黑板上的课题)――趵突泉。
想读一读吗?19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一想,你觉得文中哪2021一句话最能体现趵突泉在济南的地位?用笔把它划下来。
222、交流,课件出示中心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谁也找到这一句的,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324还谁也找到这一句的,也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5(指导朗读,重点:定,一半)26为什么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27师引:如果没有这泉,生接―――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28(或)带着你对这个句子新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指名读,齐读)29过渡:这么美的趵突泉,老舍先生是如何来描写的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三3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者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
31三、学习“大泉”32把自己刚才划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并说说自己的感33受。
342、交流。
35句1“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你立定呆呆地看36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37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3839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神奇、自然的伟大)谁还想来谈谈?从哪些地方看出自然的伟大?4041(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趵突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掌握一些与趵突泉相关的汉字和词汇;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学习与趵突泉相关的汉字和词汇;3. 分组活动,观察趵突泉并描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张趵突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趵突泉的认知和好奇心。
2. 提问:大家知道趵突泉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二、学习1. 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a. 趵突泉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中心,是世界闻名的泉眼之一。
b. 趵突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被誉为“济南泉群之冠”。
c. 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泉之一,代表着济南的独特文化和魅力。
2. 学习与趵突泉相关的汉字和词汇:汉字:济南、泉群、独特、文化、魅力词汇:名泉、冠、济南的象征、世界闻名三、分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观察趵突泉的图片。
2. 学生代表回到小组,与组员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趵突泉的特点,可以描述其外观、水流等。
3.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趵突泉,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
四、总结1. 汇总各个小组的观察和描述,让学生们了解到趵突泉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泉水景观?如果有,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了解趵突泉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附近的泉水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增加对于泉水文化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与趵突泉相关的汉字和词汇。
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们能够观察和描述趵突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趵突泉的独特魅力。
《趵突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趵突泉的位置、历史背景、泉水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提取信息、概括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激发对我国风景名胜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趵突泉泉水特点及其与民间传说的联系。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趵突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出示趵突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泉水特点。
过程细节: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查阅工具书,了解课文背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趵突泉的特点。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
过程细节: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趵突泉的美。
过程细节: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趵突泉》2. 板书内容: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历史背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水特点:水质清澈、水温恒定、涌泉不息民间传说: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趵突泉》教学设计与反思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一、激趣引境同学们,寒假你和家人都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师:你说说你都是看到了那些景象,有什么感受?老师和同学也享受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游览趵突泉,谁会写“趵突泉”三个字?(生写在黑板上)同学们齐读课题,谁知道:趵突泉名字的来历?教师简介: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因此得名“趵突泉”。
二、锻炼发展学生思维。
片段填空为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作准备。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的,三个泉口,北边便是条小溪,。
看那三大泉,一年四季,老那么。
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永远那么,永远那么、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形状、位置、流向)三、自读自悟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述的什么?(生讲述,师引导点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止)。
四、品读感悟师:这次读,找出你们感觉好或景色吸引你的句子,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反复品读几遍?待会儿让大家享受享受你的读。
谁来读?读完之后讲出自己的感受。
(如:大泉的持久和持续不断。
小泉的美丽等点播:1、出示句子“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①为什么要呆呆地看三分钟?②为什么看了三分钟后,便会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正眼去看?(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大自然的伟大震撼了人类,所以再不敢正眼去看)除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可以看出大自然的伟大,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回答出示句子:“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①抓住“纯洁”“活泼”“鲜明”理解大泉的清浅。
《趵突泉》阅读教案《趵突泉》阅读教案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2、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2、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下一次的习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行时都见过哪些名泉? 2、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名泉的样子? 3、通过你们的介绍,让我们大致理解了它们的美。
今天,教师就向你介绍另一处名泉——趵突泉。
请你来用心读读,用心感悟。
二、指导阅读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趵突泉》,利用工具书自己学会生字生词,看看文章是如何描写趵突泉的。
〔1〕、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书中有一些词语非常的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2〕、看来大家可以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真不错!那么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趵突泉的,你发现了吗?〔指名答复:比喻、排比、拟人、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3〕、这么美的文章,除了理解它的写作手法,还要积累其中优美的句段、词语,你准备积累哪些词语?在书中标注出来。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段或是词语?〔指名答复〕〔4〕、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教师也想积累几句。
〔课件出示〕谁想读一读?〔指名读〕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答复〕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吗? 2、你愿不愿意把我们积累的词语和写作手法用到你的`文字之中?让我们来试一试吧!请用刚学到的方法,写一写你身边最熟悉的景物,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大作吧!三、小结同学们,书是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从其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今天我们就从老舍的《趵突泉》中学到了如何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
希望同学们从读书中学到更多写作的方法。
原文趵突泉老舍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如今单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
1.趵突泉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受,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新课。
1、示图画,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哪儿知道的?2、老师介绍趵突泉。
二、对照图画,初读课文。
1、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请学生放声读读课文,再对照看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句子,记下不明白的问题。
5、请同学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段。
一写: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二写:依次描写了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的优美动人的姿态。
四、巩固练习。
1、认真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第二课时一、复习。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二、小声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趵突泉的那些美景?各抓住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2、小组讨论。
3、学生发言。
4、师生共同回答。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看到大喷泉,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3)用铅笔画出文中描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
(4)讨论重点句子:“一年四季……翻滚”“你立定呆呆……正眼去看”“不由……神秘的境界”“泉上起了……飘荡着”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读(3)“有的大鱼吐水……雪白”体会小泉的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这么美的趵突泉在济南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并讨论。
三、巩固练习。
课文《趵突泉》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文《趵突泉》教案课文《趵突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趵突泉溪水、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了解趵突泉的美姿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方法、习惯目标:1、学会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出溪水、大泉、小泉的形象2、学习作者细致描绘,抒发感受的方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人文教育目标:受到热爱大自然的熏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二、教学重点1、通过合作和朗读感悟,想象出大、小泉眼的样子和特点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受理解想象大泉和小泉涌出的水各有什么特点四、教学策略欣赏、品读、想象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老师要出一些题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对?第一题:知道山东的省会在哪的请举手你是如何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师:对,在济南。
在济南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中外游客蜂拥而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知道的请举手。
(生自由发言)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相信在看了之后,你们心里的谜团肯定会一个个解开的。
(播放大明胡、千佛山、趵突泉图片)2、看完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师:对,正是因为济南美,正是因为济南有这么多的游览胜地,所以才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特别是这趵突泉,连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在游览完了之后,都被它的美丽景色所倾倒,于是写下了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趵突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一些什么问题(生自由发言)板书学生提出的的部分问题。
b)师:爱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把它坚持下去。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c)解决学生提出的较简单的问题。
《趵突泉》教学设计鸡西小学邹凤英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趵突泉》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你们愿意旅游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到济南观光游览,请大家注意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景色?(老师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的电脑课件)生:我看到了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济南的景色十分美丽。
师: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查找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趵突泉的情况?生1: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济南被人们称为泉城,趵突泉是泉城最有名的泉。
生2:趵突泉公园里有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0几个泉口,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像热浪在翻滚。
师: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那泉清浅、鲜洁、神秘、色彩光艳的趵突泉。
(板书)还记得刚才老师都用什么词来形容趵突泉的美吗?(生可以回忆)二、整体感知1、师:记不记得没有关系,老师给你时间打开书美美的,带着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趵突泉的美,或者用自己想到的词也可以。
(学生汇报)2、师:还没来到公园,我们就感受到它的美了,出了济南西门,在桥上就看见(),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描述泉水的?岸边的景色怎样?趵突泉真那么美吗?那我们就沿着小溪往南走行吗?往南走到哪里了?(这里引导学生说出具体位置大泉)板书:大泉,是呀!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会有多大?占了大半个公园。
(让学生体会大)三、亲身感受,回归课文1、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放录像)2、师:美吗?仅仅是美吗?看看书中是如何描写大泉的?(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把你喜欢的那句话找到,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趵突泉》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趵突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欣赏过天然泉水的美景吗?无论是白云山的九龙泉的清甜,还是珍珠泉的瑰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山东济南,有一处的泉水更为闻名,当年清朝的乾隆皇帝游经此地,大为赞叹,并誉其为“天下第一泉”。
你们知道是那个泉吗?《趵(跳跃)突(奔突)泉》(“趵”“豹”联系记忆识字法)请有准备的同学简单介绍趵突泉。
二看图说话,初步感受。
1、仔细观察图画,看看有什么景物,哪个是主要的景物(大泉),怎么样的(用生动的词语),整体感觉怎样。
2、同桌互相练说3、请2个同学说说。
(三窟并发,泉涌上奋,浪花四溅,水涌若轮,势如鼎沸……)三、看图学文,整体感知。
1、这三股泉水奔涌不已,真令人惊叹。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深深地被她吸引,把她写进了文章。
我们也来欣赏一下文章中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先生的独特感受吧。
2、自读课文,结合看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请4个同学概括自然段段意: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开门见山,引起下文)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提示: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
)那泉水的特点是什么?(清浅”“鲜洁”)为什么“丢失一半的美”?(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教学设计
松阳县城北小学周淑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
2、理解趵突泉泉水、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了解趵突泉的美姿。
3、培养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趵突泉溪水、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了解趵突泉的美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
关于天下第一泉__趵突泉的知识竞答。
二、导入新课激发美
导语:同学们,刚才的课前小游戏,我们初步认识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有水的地方永远充满着灵动的美,所以作家老舍先生在济南教书时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一眼眼清泉。
对于趵突泉,他是百看不厌。
你们想看吗?这节课,我们循着老舍先生的足迹做一次文化之旅--一起去观赏趵突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开启文化之旅
导语:师:想进趵突泉公园没门票可不行。
来,你会读,就有门票(指读、跟读生字词)。
1、读准字音,获门票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拿到了趵突泉公园的门票了。
我们先看一下济南有哪些风景名胜?
2、学习济南的三大名胜。
3、趵突泉简介,理解“趵、趵突”的意思。
4、作者介绍,回忆已学过的老舍先生的课文,重点介绍写猫时的方法。
四、品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老舍爷爷从几方面写趵突泉的美?分别在哪个自然段?
2、老舍爷爷写的趵突泉美在哪里?
3、文章哪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趵突泉对于济南的重要?
可以画一画,圈一圈,批注。
(一)学习泉水
1、《趵突泉》课文意思填空
2、学习泉水的特点:
师:趵突泉流出来的水有什么特点?
(1)泉水——清浅鲜洁(板书泉水、鲜洁)
导语:一溪活水,这字里行间都包含着老舍先生的爱。
所以文中有一句话很高地评价了趵突泉。
哪一句?
(2)哪句话概括了趵突泉对于济南人们的重要性?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美。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济南这座城市的美主要因为有了趵突泉的美。
生:说明趵突泉对济南来说很重要。
师:你的分析太棒了!也就是说,趵突泉的美让济南美上加“美”。
(板书:美)。
(作者这样写在于突出趵突泉景色优美,令人向往,强调了趵突泉在济南风景名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的风景就大打折扣了。
)
(二)品读大泉:
导语:师:老舍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趵突泉的美呢?
生:从大泉、小泉两个方面。
(板书:大泉和小泉)
师: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师:大泉和小泉到底有多美?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
方法来描述它的美的?
(2)理解句子: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大泉的特点:永不停歇时间长)
(3)理解句子: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排比,反复的方法)(大泉充满着活力与壮美。
)(板书大泉、活力)
(4)理解测试
老舍看了趵突泉后为什么感到大自然的伟大?作者为什么认为
趵突乐在冬天会更好呢?
3、品读小泉:
导语:师:分享了大泉的活力与壮美,“池边还有小泉呢”小泉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趣
(1)趣在哪儿?(课文用了什么句式,指读“有的……有的……有的”)。
师:为了写出小泉的“有趣”,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拟人)
师:这段文字中还有什么也很“有趣”?(提示:标点符号的使用)
(2)省略号引出:其实池边的小泉眼远远不止这些,面对这么多姿态万千、妙趣横生的小泉,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一半的美丽。
(板书小泉、有趣)
4、完成学习单:
导语:师:小泉的姿态还有很多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出趵突小泉的其它形态,有能力的可以配上简图。
时间5分钟。
1、学生作业,教师巡视(随堂拍摄投屏)
2、师生评价。
评价标准:字迹清楚整洁、大胆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等方法、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等。
5、教师总结:(1)泉水:鲜洁(美)大泉:活力小泉:有趣(2)《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从作者的写法上你有哪些了解?
1、开头,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2、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五、课外拓展、结束课堂
学习郭沫若的诗:
地下汪洋水,形成趵突泉。
珍珠随处涌,金线自然牵。
六、板书设计:
趵突泉
泉水大泉活力
美
鲜洁小泉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