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导语】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流传甚⼴的是“⼆⼗四孝”。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于是就有⼤象和⼩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莱⼦为了让⽗母开⼼,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彩⾐,拿着拨浪⿎戏耍,就像⼩孩⼀样。
⼀次他跌了⼀跤,怕⽗母伤⼼,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母很⾼兴。
3.⿅乳奉亲。
周朝郯⼦的⽗母年⽼时想吃⿅乳,郯⼦就⾝披⿅⽪,想混到⿅群中去取得⿅乳。
不料猎⼈把他当做了真⿅,要⽤⼸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才知是⼈,对他⼤加赞扬。
4.为亲负⽶。
春秋鲁国⼈仲由,年轻时家贫,⾃⼰常吃野菜,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母亲去负⽶,却再不能了。
” 5.啮指⼼痛。
春秋鲁国⼈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去打柴。
⼀天家⾥忽然有客⼈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明⽩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
6.芦⾐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的棉⾐⾥是棉花,⽽他的棉⾐⾥是芦花。
后来⽗亲发觉后要休掉妻⼦,闵损反⽽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帝⾝为⼀国之君,对母亲⾮常孝顺。
⼀次母亲病重,汉⽂帝⽇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活岔困,每⽇拾桑葚奉养母亲。
⼀天遇到军⼠,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桑葚分开装他说⿊桑葚让母亲吃,⽽红桑葚⾃⼰吃。
军⼠们就送给他⽶和⽜,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了⼀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坛上天所赐的黄⾦,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可抚养⼉⼦了. 10.卖⾝葬⽗。
10个中华孝道故事1.仲由“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年幼时十分孝顺。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他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
2.闵损“单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知道后要休掉继母,闵损却劝说父亲留下继母,从而保全了一家人。
3.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深山,钻入鹿群,挤取鹿乳供父母服用。
4.老莱“戏彩娱亲”:为了不使自己老来寂寞,老莱假装自己不老,还嬉戏顽皮,以娱双亲。
5.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为了使父亲得以安葬,甘愿卖身做奴隶。
6.江革“行佣供母”:战乱时期,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乞求不要杀他。
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杀他,还给他衣服和食物。
7.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时的庾黔娄,为县令时只有二十六岁。
他从小家庭观念重,外出做官内心不安。
一天庾黔娄突然流鼻血,心想这是父亲生病时的前兆。
黔娄不顾一切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心神不定地推算凶吉。
8.陆绩“怀橘遗亲”: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
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三个。
临走时,陆绩拜谢袁术,橘子从怀中滚落在地。
9.黄香“扇枕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父亲睡觉的床前扇扇子,使蚊虫不来叮咬父亲。
冬天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热被窝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10.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夏夜,吴猛让蚊子在他身上恣意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它们,目的是让蚊子吸饱了血不再叮咬父母。
关于孝的故事故事一,顺德孝子。
相传,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黄宗羲的孝子。
他的父亲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
黄宗羲日夜照顾父亲,细心呵护,不离不弃。
即使在寒冬酷暑,他也不离开父亲半步。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
最终,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们,被誉为“顺德孝子”。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但孟子对母亲始终孝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跨步过门槛,孟子亲自为母亲背行李,因为他觉得母亲的脚步不能踏入尘埃。
孟子的孝心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是一个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最终终于给母亲治好了病。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七仙女,七仙女为了报答他的孝心,让他娶其中一个七仙女为妻。
董永最终成为了七仙女的丈夫,也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无论是黄宗羲、孟子还是董永,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
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们,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当今社会,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传承下去。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发扬孝道精神,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我们应该从这些孝道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传承下去,让孝道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吹扬。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孝顺的人,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于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孝心感动天》。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顾愚的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每天他都会亲自为母亲做饭、洗衣服,还会陪伴母亲聊天。
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
顾愚听到母亲的呼救声后,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洪水之中,将母亲救了出来。
顾愚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洪水突然停了下来,村庄也得以幸免于难。
故事二,《感恩之心》。
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有一个叫做李明的孩子。
李明的父母年迈体弱,生活十
分艰辛。
但是李明总是很孝顺地照顾父母,每天早早地起床为父母做饭,帮他们做家务。
父母生病的时候,李明更是日夜不离地照顾他们。
父母在临终之际,对李明说,“孝顺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你更要记得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李明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更加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更加懂得感恩之心。
故事三,《孝道传家》。
在一个世代孝子孝女的家族中,有一个叫做王小明的孩子。
王小明的父母对他
非常严格,但他却从不抱怨,每天都会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父母生病的时候,他更是日夜不离地照顾他们,直到他们康复为止。
王小明的孝道精神感染了整个家族,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孝道当作家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是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家族的传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孝道美德,让孝道之风在我们的家族中代代相传。
愿我们都能成为孝道的传承者,让孝道之风在中华民族中永远不息。
孝顺的故事(30篇)孝顺的故事(一):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顺的故事(二):芦衣顺母的故事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24孝故事大全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2. 戏彩娱亲: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3. 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 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 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 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7. 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8. 拾葚异器: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正逢王莽叛乱,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怎么办呢?蔡顺只好每天拾桑葚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问:“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自己的老母。
9. 埋儿奉母:东汉时期的郭巨,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饿死,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以保全母亲的性命。
挖坑时,意外地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得以用这些黄金赡养老母亲和供养妻子。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0. 卖身葬父:董永为了筹集葬父的费用,不得不卖身为奴。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化作七姐来到人间,与他结为夫妻。
孝道故事有哪些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道故事,是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
1. 《孝感动天》。
相传,唐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李隆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无依。
有一天,李隆基听说母亲病重,便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照顾母亲。
他日夜不离母亲身边,精心照料。
最终,母亲病愈,李隆基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天降甘霖,救了当地的农民于水旱之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孝顺的人会得到上天的庇佑。
2. 《顺天应人》。
宋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文天祥,他的父亲年迈多病。
文天祥白天忙于官场事务,晚上回家后,总是亲自为父亲端茶送水,悉心照料。
有一次,文天祥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父亲病重,他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父亲。
最终,文天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顺天应人的行为。
3. 《感恩的心》。
明代,有一个孝子名叫谢觉哉,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困难。
谢觉哉每天早出晚归,但无论多忙,他都会在家中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谢觉哉外出谋生,听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赶回家中,不离母亲身边。
最终,母亲病愈,谢觉哉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得到了财神的庇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感恩的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4. 《百善孝为先》。
清代,有一个孝子名叫包拯,他的母亲年迈多病。
包拯每天忙于官场事务,但他总是抽出时间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包拯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
最终,包拯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以上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1、卧冰求鲤讲的是古代有位叫王祥的人,生母去世早,而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使他失去父爱。
一年冬天,父母生病了,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
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
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
继母吃到鱼后,病果然好了。
当时的人们谁也没见过大冬天凿冰能捕到新鲜的鱼,认为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天地,后来民间便流传出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2、孝感动天相传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个善良孝顺的人。
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总是用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而后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大家都说是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最后还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3、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
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对董永说,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4、戏彩娱亲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名叫老莱子。
老莱子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不仅在吃住上满足父母的要求,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此外,还想尽一切办法来博得父母的开心。
已经70岁的老莱子,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笑。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有关孝的传统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美德之一,历来被视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基石。
以下是一些有关孝的传统故事,这些故事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仍然闪烁着道德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卧冰求鲤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宗的少年,他的母亲体弱多病,冬日里想要吃鲤鱼。
但当时正值严冬,河水结冰,无法捕鱼。
孟宗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便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最终捕到了鲤鱼。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二、子路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孝顺母亲。
有一年,家乡发生饥荒,子路为了让母亲能吃上米饭,不远千里到外地去借米。
他背着沉重的米袋,历尽艰辛回到家中,亲自为母亲煮饭。
这个故事体现了子路对母亲的深情和孝心。
三、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年幼时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
夏日炎炎,黄香为了让母亲睡得凉爽,每晚都会用扇子为母亲扇凉枕头;寒冬时节,他则会先睡在母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为其温暖被子。
黄香的孝行感动了邻里,也成为了孝道的典范。
四、王祥卧冰
王祥是晋朝的一位孝子,他的母亲患有重病,需要服用黄连。
但黄连生长在深山之中,冬天更是难以寻找。
为了救治母亲,王祥冒着严寒,卧在冰天雪
地之中,终于找到了黄连。
他的孝心传遍了乡里,被后人传颂为孝道的楷模。
这些传统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孝道的核心价值,让我们明白孝顺父母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20个关于孝的故事简短(一):单衣顺母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
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
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
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
之后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明白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
”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二):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须去救自我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终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关于孝的故事简短(三):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
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
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
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
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
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
他还喂了一群羊,每一天挤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孝的故事关于孝的故事(精选36篇)目录《孝的故事》之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之后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十分悲痛。
仁杰明白他的'痛苦情绪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孝的故事》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期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之后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的故事》之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之后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孝的故事》之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以前做过齐国的仓令。
十大慈孝故事
1.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三次迁居,最终使他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2. 孝顺父母的张仪:张仪在父亲养病期间,不离不弃、日夜陪伴,表现出了无私的孝心。
3. 孝感悲痛的曹娥:曹娥为了救父母的性命,自尽于江中,展现了无比的悲痛和孝心。
4. 黄粱梦:黄粱梦中的孝子,为了替父报仇,舍身献计,最终成功救国。
5. 赵孝恭:赵孝恭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守护自己的父母,扮成女子接送父母,表露出深深的孝心。
6. 古城孝女李双双:李双双代父为母,从小照顾病重的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孝道。
7. 笋儿杀娘:古代的一个故事,孝顺的笋儿为了给母亲保住家产,不得已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8. 杨家将:杨家将中杨雄为了保护母亲不受官兵的侵扰,采取了种种方法,表达出孝顺之心。
9. 孝子刘海粟:刘海粟在抗战时期,为了治病救母,将自己的腿切下用以换取药物。
10. 顾雏农访母:顾雏农为了寻找乳母,漂泊四方,最终和母亲团聚,展现出了孝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孝道经典小故事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孝道概念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也展示了一个人良好品格与道德修养。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孝道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孝道的力量。
故事一:《孟母三迁》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母是一位智慧贤德的女性。
孟子还小的时候,他的家乡荣宅斗室非常狭小,但孟子的母亲当时很明智地决定搬家。
第一次迁居后,孟子的母亲感觉仍然屋小人多,于是选择了再次搬家。
第二次迁居后,母亲仍然感受到了拥挤,于是又决定搬回原来的住所。
孟子的母亲之所以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宽敞而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孟子能有更好的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亲的付出和关心是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
故事二:《卧冰求鲤》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叫张仲景,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医学。
由于家境贫寒,张仲景的父亲不同意他进学堂。
但张仲景非常渴望学习,于是找到一位名医为他传授医术,但要求张仲景在冬天去河边卧冰上,每日寒冰中要捕鱼一位,才能传授他医术。
为了完成这个要求,张仲景每天早晨都冒着寒冷去河边卧冰上,持久坚持捕鱼。
经过一年,张仲景的毅力得到了这位名医的肯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故事三:《婴儿奇迹》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名叫安东尼·瓦尔巴里西的男孩出生后就患有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皮肤极为脆弱,只要稍微摩擦就会起泡。
由于病情严重,父母非常担心他的生活。
于是,父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辞去了工作,在家中开办起一家特殊学校,专门为那些有皮肤病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务。
父亲的付出和关心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并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艰难的困境并不能打败坚强的父母与孝顺的孩子。
故事四:《白发齐眉》敦煌艺术家王圣容,在他父亲高龄时,陪在他的身边读书。
他提起笔墨,凭借着他的天分和毅力,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敦煌艺术作品。
他用画笔表达对父爱的深情意愿,用孝道为灵感创造了许多动人的敦煌壁画。
有关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牛郎》。
相传古代有一位牛郎,他的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他总是心怀
感恩,孝顺父母。
每天清晨,他都会起来照顾父母,给他们做饭、梳洗,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即使是在牛棚里,他也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他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他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与织女相会成为了一对鸳鸯。
故事二,《感恩的种子》。
有一位孝顺的农夫,他的父母年老多病,需要他的照顾。
他每天早早地起来干活,晚上回家后还要照顾父母。
他总是心怀感恩,用自己的孝顺之心感动了父母。
父母看到儿子如此孝顺,也倍加珍惜他。
后来,他的父母病情渐渐好转,家庭也渐渐变得幸福美满。
他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他的家庭也得到了幸福的回报。
故事三,《孝顺的女儿》。
有一位女孩,她的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她总是心怀感恩,孝
顺父母。
她每天早早地起来照顾父母,给他们做饭、梳洗,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即使是在工作之余,她也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她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她得到了幸福的回报,也结识了一个懂得珍惜她的伴侣。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
们要铭记孝道,传承孝道,让孝道之风代代相传。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够得到幸福的回报。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心感恩,用心孝顺,让孝道之风在我们心中永远传承下去。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位孝顺的子女,让父母幸福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有关孝的故事1、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2、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3、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4、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5、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6、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孝的故事范文(精选8篇)【篇1】孝的故事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
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
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最终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齐。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
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之后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
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篇2】孝的故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期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之后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篇3】孝的故事24孝故事白话文:尝粪心忧原文: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南齐人庾黔娄,任孱陵县令。
到孱陵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
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
“孝”的故事今天是我们地税局第期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就是通过讲述道德的故事,来提高我们大家的道德水准。
其实道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属于道德的范畴。
还有我们传统上常讲的忠、孝、仁、义,都是道德。
我也常想,为人处事最根本的道德是什么?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字“孝”。
何为孝?“孝”就是孝敬长辈。
孝是为人之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一个没有孝心、不尽孝道的人,难以想象他能对友义、谋国忠?古人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只有孝于亲,才能义于友、忠于国。
所以,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点关于“孝”的知识和故事。
概括为三句话:一个字,两个词,几个故事。
一、关于“孝”字“孝”字是个形意字,上边一个老字头,下边是一个儿子的“子”字。
这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从上往下看,先是一个“老”字头,然后一个“子”字。
表示一个从先辈到后辈的传承关系,也就是人类的繁衍。
我们古代重视敬祖,敬祖的主要标志就是把祖宗的血脉传下去,也就是传宗接代。
所以古人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没有后代作为最大的不孝。
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封建糟粕思想,已为现代文明所遗弃。
尽管如此,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如果人人都不生儿育女,这个社会岂不是自然中断,人类的文明、进步、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抚养下一代也并不是全为了传宗接代,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据说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年轻人自称什么“丁克族”,只图两口子生活舒适潇洒,不愿生养孩子。
我觉得也不完全正确,最其码缺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第二层,从下往上看,先是一个“子”字,然后是半个老字。
这表明孩子要把老人顶在头上,扛在肩上。
特别是当父母年老之时,做子女的要把老人的生活起居担当起来,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
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老子第一”,什么是“老子第一”?我觉得就是做孩子的要把父母当作第一、当作老大、当作天。
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的父母是农民,是出苦力的工人,是普通的老百姓,比不上高官显贵,比不上商贾巨富,认为自己的父母低人一等,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羞于向人介绍自己的父母。
我觉得这都是大大的不孝。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里的母并不单纯指母亲,而是父母。
如果做子女的嫌弃自己的父母,那还能称为人子吗?连狗都不如哇。
相反,如果一个人无论父母高低贵贱,都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父母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不但不会被人所看轻,反而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崇敬。
二、关于“孝”的两个词与“孝”字搭配组建的词有很多,今天只说两个。
第一个:孝顺。
什么是孝顺?孝顺是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古语讲:万恶淫为首,百孝顺当先。
强调的就是一个“顺”字。
“弟子规”明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又说: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母呼唤你,不应该长时间不应声,父母让你做什么,行动上不应该懒懒散散,父母对你教育,应该恭恭敬敬的聆听,父母责备你,应该虚心接受。
父母喜欢什么,应该努力为父母提供,父母厌恶什么,应该小心地把这些东西撤去,不让父母见到。
总之一句话,要尊重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的心意。
顺即是孝,而且是孝之先。
我们这样讲尊重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的心意,可能有人要说,那是不是事事都要听父母的呢?如果父母说的不对也要听吗?当然不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弟子规”还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母说的不对,做的不对,作为子女要及时提出批评意见,促使父母改正自己的言行。
但在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注意态度,面容要温和,语气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建议,要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提出建议意见,态度要更加诚恳,即使父母责打怒骂也无怨恨。
在这里,弟子规不但指出了对父母不能一味的盲从,同时也指出了在提出意见建议的时候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顺。
第二个:孝敬。
孝敬要求以一颗崇敬的心去体现对父母的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孝”不仅是能赡养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有些人觉得让父母有衣穿,有饭吃,有钱花,就是孝了。
这当然是孝。
但不是孝的全部,不是孝的核心。
孝的根本是“敬”,是从心里对父母的尊敬和崇敬。
你见到父母,随手扔给他们500块钱、1000块钱,态度生硬,连个笑脸都没有,就象施舍一样,如果再来一句“冇钱说一声,没事甭来回跑”。
想想父母是啥心情?这能叫孝吗?如果你是一个乞丐,讨来一块白馍,一块黑馍,把好吃的给了父母,不好吃的留给了自己,父母能不高兴吗?父母高兴了,就是孝。
所以古人说: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
如果再延伸一点,我们通过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而且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古代这也叫光前裕后,是光宗耀祖的事,父母也觉得面上有光。
这也是孝。
但如果我们不珍惜现在的生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从座上宾沦为了阶下囚,父母不但不能以我们为荣,反而因为我们而伤心痛苦。
这就是不孝,是最大的不孝。
三、关于“孝”的几个故事元代郭居敬编录了一本孝行集,即我们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全名叫《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记录了从虞、周、汉、魏、晋到唐、宋不同时期的,包括帝王、大夫、书生、百姓等各个层次的二十四个孝子行孝的故事。
这其中许多故事带有封建迷信思想,并不完全可取。
但也有许多故事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个,看看古人是怎样尽孝的,也思考一下同为人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尽孝心、行孝道。
第一个故事:亲侍汤药《亲侍汤药》讲的是汉朝第五任皇帝汉文帝孝敬母亲的故事。
汉文帝名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公元前180年继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他的母亲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待奉母亲。
他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重视农业生产,西汉王朝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后来景帝统治时期并称“文景之治”。
亲侍汤药的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汉文帝以帝王之尊,亲自侍奉母亲,非常难得。
汉文帝是皇帝,他的母亲就是皇太后,皇宫里的太监、宫女何止千万,本不用皇帝亲侍汤药,但汉文帝不假他人之手,亲自侍奉母亲,体现了一颗孝亲之心。
二是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待奉母亲,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人家汉文帝久病床前就有孝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故事中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待奉母亲,可能也有些夸张,但夸张也是有依据的,肯定有汉文帝敬亲孝亲的基础,如果汉文帝对生病的母亲不闻不问,后人也不会这样写。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能够用夸张的手法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因为燕山有下雪这个基础和现实,但绝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因为那里根本就不下雪。
第二个故事:拾葚异器《拾葚异器》的主人公也是汉朝人,名叫蔡顺,是我们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的。
蔡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生活的时代正赶上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年景不好,食不裹腹。
为了奉养母亲,他就拾桑葚让母亲吃。
在拾葚的时候,他把黑色的放到一个篓子里,把红色的放到一个篓子里。
有一天他拾葚遇到了赤眉军,赤眉军的士兵见他把不同颜色的桑葚放到不同的篓子里,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蔡顺就说,黑色的桑葚甜软,拿回家让母亲吃,红色的桑葚较硬又不甜,就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惜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以示敬意。
《拾葚异器》的故事是一个贫家子孝顺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孝亲在于孝心,不在于东西的贵贱。
蔡顺没能给予母亲锦衣玉食,仅仅是桑葚而矣。
事实求是地说,桑葚不是好的食物,即使是黑色的桑葚也是不,但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这是蔡顺唯一能孝敬母亲的,他做到了,就是孝。
这也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论心莫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
二是孝子贤孙人人可敬。
我们现在说赤眉军是义军,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看来,赤眉军是贼、是寇、是乱党,是无君无父之人。
但即使是贼、是寇、是乱党,是无君无父之人,也怜惜蔡顺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表示敬意。
编录者没有通过正人君子的行动、而是通过赤眉军的行动来表示对蔡顺孝亲的肯定,正说明了孝子贤孙人人可敬的道理。
据说,后来蔡顺被举为孝廉,这也是社会对孝的一种肯定。
第三个故事:怀橘遗亲《怀橘遗亲》说的是东汉陆绩孝亲的故事。
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相传陆绩六岁时,与父亲一起到九江拜见当时一个势力很大的地方军阀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客人,趁人不注意,陆绩往衣袖里藏了两个橘子。
古人的衣袖都很宽大,许多东西都放在衣袖里。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做袖里乾坤。
你想想,袖不够大,怎能盛得下天地?临告别时,主人客人都要躬身行礼,陆绩衣袖一低,两个橘子就滚落出来。
当时袁术半开玩笑半讽刺地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就是说“你这个小孩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偷拿橘子吗?”陆绩回答说:“吾母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就派人送一筐橘子到陆绩家里,算是对陆绩孝心的表彰。
《怀橘遗亲》的故事是一个幼龄儿童孝亲的故事。
一个六岁的孩子,能够知道母亲喜欢吃什么,说明他平时非常关注父母,是一个有心人;而且在自己吃到好东西的时候,还能想到让母亲尝尝,确实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说大多数不知道父母亲喜欢什么。
相比这下,我们还不如一个孩子,应该感到惭愧。
但是陆绩偷拿别人的东西,即使是去孝敬长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陆绩亦作为江东名士责难孔明。
当时诸葛亮一看是陆绩,随口就问:公非袁术座间怀橘陆郞乎?就是揭的这个短处。
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怀橘遗亲的故事流传很广。
第四个故事:芦衣顺母《芦衣顺母》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字子骞。
闵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相传闵损的生母早死,他父亲又娶了一个老婆,而且生了两个儿子。
闵损这个继母平常对他不是很好。
天冷的时候,他的继母让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着用棉花做的衣裳,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他父亲出门,闵损在套车的时候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在了地上。
他父亲看他穿那么厚的衣服,还哆哆嗦嗦,非常生气,就用马鞭抽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