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6.19 KB
- 文档页数:9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环境土壤学复习材料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起特殊作用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土壤:指在地球表面由气候、母质、生物、地势、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过程。
岩石:为矿物的集合体,以自然界中的一种或多种或似矿物(煤,玻璃物质等)所组成。
1,火成岩(岩浆岩):非碎屑状的块状结构;没有规则的层次结构;不含化石。
2,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
形成: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3,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变质岩:一般具片麻或片理结构;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
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类型:1,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融冻以及盐类的重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融冻以及盐类的重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包括: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冻融作用—冰劈作用;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矿物。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
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A 不可逆反应
B 等价交换
C 低价离子不能取代高价离子
D 可逆反应
18、H+交换能力很强,其原因是( B D )。
A. H+水化程度强
B. H+水化程度弱
C. H+运动速度缓慢
D. H+运动速度快
19、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A C )。
A 2:1型粘土矿物CEC大于1:1型粘土矿物
B 粘粒含量越低,CEC越大
C 土壤pH值越大,CEC越大
D 粘质土CEC小于砂质土
20、盐基饱和度特点( C )。
A 致酸离子含量越高,盐基饱和度越高
B 北方干旱区,土壤PH较高,盐基饱和度很小
C 南方湿潮多雨区,盐基饱和度较低
D 盐基饱和度不能作为判断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
21、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因素( D )。
A 离子饱和度
B 粘土矿物种类
C 互补离子效应
D 以上都是
22、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A )。
A 起主导作用
B 木本植物形成酸性土壤
C 草本植物易形成酸性土壤
D 木本植物形成土壤多呈碱性
23、在北半球,山地阳坡土壤特点( A B C )。
A 土温比阴坡高 B有机质较北坡高 C多生长高大木质植物 D多生长低矮草本植物
24、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属于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为(B)
A. 土纲
B. 土类
C. 土属
D. 土种
25、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差别,主要有( B C )。
A.土壤空气中的含量高于大气 B.土壤空气中的含量低于大气
C.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D.土壤空气中水气含量低于大气
26、下列哪些因素影响土壤温度变化( A B C D )。
(over)
A.土层深浅 B.海拔高度 C.土壤颜色 D.坡向与坡度
答:(1)对大气的影响:大气环境酸化和酸沉降增加
(2)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缺硫和硫过多对植物生长都不利,硫的还原产物
对植物根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植在淹水土壤中,特别是产生的SO
2
物体内一些酶的活性,碳代谢和光合作用都有较大影响。
作物缺硫时,不仅影响其正常发育,而且能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土壤酸化可加剧土壤中铝、锰等元素的释放,形成植物可吸收的铝化合物,从而中毒,甚至死亡。
另外,酸雨作用下的钾、钠、钙和镁等也会释放出来,随着雨水被淋溶损失掉,造成营养元素流失,土壤贫瘠。
还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
(4)酸性硫酸盐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对植物生长影响:土壤水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引起营养元素流失;增加病原体入侵的可能性及降低微生物生物活性;阻碍根发育。
②对重金属行为影响:当河流沉积物被重金属污染后,排出的酸化水能将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出来而引起环境问题。
③对生物影响:引起河流中大量鱼类和甲壳纲动物的死亡;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增长率和生产力。
④对金属建筑材料的影响:很多金属材料和地下管道被腐蚀,钢在还原条件下也可被损坏。
⑤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饮用,游泳;二氧化硫引起呼吸困难,污染大气。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