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中度低体重﹤M-3SD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中度生长迟缓﹤M-3SD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中度消瘦﹤M-3SD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064任务7贫血【任务目标】1. 通过对幼儿贫血的预防和处理的教学与实训,明确幼儿贫血的症状,掌握幼儿贫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通过老师引导以及学生练习、实践等学习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操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拟操作预防与处理幼儿贫血活动,感受亲自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
【任务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初步认识了解贫血处理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2.物质材料准备:叶酸、维生素B12、铁制剂等。
3.环境创设:相对安静宽敞的实训室。
4.信息化资源:配套PPT 等。
【任务步骤】一、课堂导入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如何预防和处理幼儿贫血?二、教师讲解示范1.结合配套PPT 教师讲解幼儿预防和处理贫血的基本知识点及操作要领。
2.示范基本的预防处理过程,并讲解预防处理的注意事项。
3.布置具体的练习任务。
三、学生模拟演练学生根据教师实训任务的要求进行模拟演练,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
1.自由分组:学生自由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学生可依次扮演“幼儿教师”角色。
2.操作演练:“幼儿教师”预防和处理“幼儿”贫血状况,其他组员注意观察该组员的步骤、动作准确规范与否。
(1)贫血预防引导“幼儿”集合,“幼儿教师”讲解贫血注意事项。
①贫血的症状与其病因、发生急缓和程度轻重有关。
一般皮肤、黏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患儿可出现心跳过快、呼吸加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症状。
病程较长的患儿还可出现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②血液检查、骨髓涂片检查等可帮助诊断;③合理饮食,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鸡蛋黄、菠菜、豆制品等;④纠正偏食习惯。
①及时就医进行正确治疗;②在医生指导下复用铁制剂;③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④建议“幼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
健康教育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为保健检查小儿提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健康教育的具体效果。
方法:将275例保健检查小儿划分为对照组(n=137)和实验组(n=138),比较两组贫血相关指标、铁代谢指标,并统计两组贫血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贫血总发生率、RBC、Hb、MCV、MCH水平及血清铁含量、铁蛋白含量均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P<0.05。
结论:健康教育对于增强小儿家长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知识的掌握,保持小儿铁代谢正常有积极效果,能够有效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
【关键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健康教育;贫血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小儿常见贫血类型,其与小儿机体营养状态不佳、缺乏铁元素或者铁代谢障碍有关,会使患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幼儿阶段正是机体器官、组织等快速发育的时期,所以会对营养补充产生较高的需求。
若是营养不足,便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因此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提高家长对这一疾病的重视,积极配合医师、护士工作。
本次研究简要论述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并将其应用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护理中,以分析其最终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数与时间:275例,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
研究主体:于我院接受保健检查的小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实验组138例,男68例,女70例,年龄范围0-3岁,平均年龄(1.5±0.5)岁,对照组137例,男69例,女68例,年龄范围0-4岁,平均年龄(1.8±0.7)岁。
两组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别,P>0.05。
纳入标准:①健康状态良好;②家长均知情同意;③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贫血;②胎内发育不良;③患有系统疾病继发贫血。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补铁剂进行贫血预防,需详细告知家长补铁剂服用方法、剂量、时间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①发放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宣传手册,手册内容应当包括病因、对小儿危害性、防治方法等,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播放PPT、科普视频等,为家长普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知识,并可采取问答形式考核家长对宣教内容了解情况。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分析、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和健康宣教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一类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显著的贫血症。
该病可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行为异常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研究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达7. 8%,而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20.5%,研究显示,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是呈明显增高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急需引起重视。
案例分析患儿:女,11月。
主诉:因脸色渐苍白,不活泼,无发热及出血现象,未予以特殊处理。
患儿系G1P1, 35周早产,纯母乳喂养至今。
体格检查:T36. 6℃,P120次/分,R32次/分,体重7. 0g.身长66cm。
脸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
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WBC4. 0x10/L,LYM 39. 5%,MID 3. 7%,GRAN 56. 8%, RBC 2. 18x10/L, Hb 47g/L, HCT 15. 3%, MCV 7040,MCH 124pg, MCHC 17. 6g/L, PLT 194x10/L.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临床表现不明显,患病早期不易被识别。
对儿童进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护理就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如何指导患儿家长预防及其护理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如何预防和护理。
病因1.母亲围产期因素婴幼儿IDA的发生与先天铁储备关系密切,母亲的孕前、孕期铁的营养状况对儿童影响很大,孕妇如果摄入铁元素不足,新生儿出生后体内铁元素就会缺乏。
而且新生儿早产也容易导致其出生是铁元素缺乏,进而引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研究[5]显示贫血母亲所产小儿发生先天性铁储备不足概率明显高于无孕期贫血者2.铁摄入、吸收不足(1)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和促铁吸收饮食不合理,年长儿偏食、挑食等饮食习惯可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M-3SD 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
第七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
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消瘦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并发症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低蛋白水肿;表现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三)临床类型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消瘦-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
最早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最具特征体重减轻结果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表现额部出现皱褶,两颊下陷,颧骨突出,形如老人。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
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
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
有血白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
营养不良程度Ⅰ度(轻)Ⅱ度(中)Ⅲ度(重)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 25%~40% 40%以上腹部皮褶厚度0.4~0.8cm<0.4cm 消失身高(长)正常低于正常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P3(均数减3个标准差)消瘦不明显明显皮包骨样皮肤干燥干燥、苍白苍白、干皱,无弹性可出现瘀点肌张力正常明显降低、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精神状态正常烦躁不安委靡,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四)并发症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最常见),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
儿保科营养性疾病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作为儿童健康的守护者,儿保科医生们一直在努力做好营养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在这里,我将对儿保科营养性疾病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关注儿童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首先,儿保科医生们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和营养评估,及时发现儿童营养不良
和肥胖等问题。
针对不同的营养性疾病,医生们制定了科学的营养干预方案,帮助儿童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平衡。
同时,医生们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家长和社会大众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大家对儿童营养健康的重视程度。
其次,儿保科医生们注重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共同为儿童营养性疾病提供全方
位的治疗服务。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还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医生们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探索营养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最后,儿保科医生们还重视对患儿心理健康的关注,通过温暖的言语和耐心的
倾听,帮助患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治疗信心。
同时,医生们还会积极引导家长,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育儿方式,为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儿保科医生们在营养性疾病工作中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
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温暖的关怀,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信在医生们的不懈努力下,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会越来越好,为社会培养更多健康快乐的下一代。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摘要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异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生长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骨骼畸形,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是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病也同时有骨质软化症,长骨于生长板同时受损。
关键字佝偻病;维生素D一般资料与方法1.病因分析: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1.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严重营养不良、母亲患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使婴儿的体内储存不足。
其次是日光照射不足,使人体内源性维生素减少,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如:室外活动过少;冬、春季节紫外线照射不足,尤其是我国北方,冬季时间较长,更较明显。
1.2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而喂养不当,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剂或鱼肝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
1.3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少或比例不当,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合适或肠内容物过于碱性,影响钙、磷的吸收。
牛乳的钙、磷含量虽较人乳高,但钙、磷比例不适宜,钙的吸收率较低,而淀粉类食物含钙少,含磷多,比例更不适宜,钙的吸收尤少。
故人工喂养儿,尤其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者更易患佝偻病,患病程度也较重。
1.4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需维生素D和钙量相对较多,尤其是早产儿体内钙、磷及维生素D储存较少,生长发育又快,故最易患佝偻病。
1.5其它疾病影响如: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或肝、胆疾病等都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2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发育快,户外活动少,日光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故患病多见于婴幼儿。
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第1篇一、自我介绍1. 请简要介绍一下您的个人背景、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
解答:您好,我叫[姓名],毕业于[学校名称],专业为[专业名称]。
在校期间,我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曾担任班级干部和社团负责人,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毕业后,我在[前工作单位名称]从事[前工作职位名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儿保科工作经验。
2. 您为什么选择从事儿保科工作?解答:我选择从事儿保科工作是因为我对儿童健康事业充满热情。
在儿保科工作,我可以直接接触到儿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关爱,这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此外,儿保科工作具有挑战性,可以让我不断学习和成长。
二、专业知识1. 请简述儿保科的工作职责。
解答:儿保科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新生儿、婴幼儿提供全面的生长发育监测和保健服务;(2)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3)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提高儿童健康水平;(4)开展儿童营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咨询和干预;(5)参与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解答:常见的儿童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如下:(1)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加强户外活动、合理膳食等;(2)肺炎:加强儿童免疫接种、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3)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肠道菌群调节、合理使用抗生素等;(4)湿疹: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合理使用抗过敏药物等;(5)近视: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等。
3. 请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解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如下:(1)婴儿期(0-1岁):以生理需求为主,情感表达简单;(2)幼儿期(1-3岁):开始学习语言、社交和认知能力;(3)学龄前期(3-6岁):情感丰富、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4)学龄期(6-12岁):认知能力迅速发展、情感逐渐稳定、社交能力增强。
【导语】学⽣常见病综合防治是学校卫⽣⼯作的⼀项重要内容。
国家卫⽣部原国家教委和全国爱国卫⽣运动委员会早在1992年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学⽣常见病综合防治⽅案》、⽅案中规定:学⽣常见病主要有蛔⾍病、沙眼、龋齿、贫⾎、营养不良(肥胖)、视⼒低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
以下内容是⽆忧考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学⽣不传染的常见病 1.近视 近视是青少年的⼀种常见病,是指看远看不清,看近清晰的屈光异常。
青少年近视多数是假性近视。
其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意⽤眼卫⽣,使睫状体过度紧张⽽逐渐形成近视眼。
如果不注意⽤眼卫⽣,久⽽久之,就会形成真性近视。
它的发⽣和发展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2.龋齿 龋病及⽛周疾病是影响⼉童青少年健康和⽣长发育最常见的⼝腔疾病。
我国学⽣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且随着⽣活⽔平的提⾼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学⽣⽛周病患病尤为突出。
因此,我们要从学⽣⼝腔健康教育⼊⼿,提⾼学⽣⼝腔健康意识,培养学⽣良好的⼝腔卫⽣习惯。
龋齿是⼝腔中的⾷物残渣附着在⽛齿上经过发酵产⽣酸形成⽛菌斑。
可将龋齿分为三度即浅龋、中龋和深龋。
俗话说“⽛疼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3.营养不良和单纯性肥胖 学⽣营养不良和肥胖评定⽅法是:以同等⾝⾼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学习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11-120%为超重,⾼于120%为肥胖。
⽬前中学⽣中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患病率均已超过10%营养不良将导致学⽣⽣长发育障碍,⽽肥胖是⾼⾎压、⾼⾎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诱发因素之⼀。
这两种疾病均与⽇常饮⾷关系密切。
4.贫⾎ 贫⾎是青少年最常见疾病之⼀,它不仅影响青少年正常的⽣长发育,⽽且对学⽣的智⼒⾏为及免疫功能等有很⼤的危害,是学⽣常见病中重点防治疾病之⼀,青少年贫⾎主要是缺铁性贫⾎,属营养性贫⾎,因此防治⼯作的重点是饮⾷调整膳⾷结构和合理营养。
5.蛔⾍感染 蛔⾍感染是⼉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疾患之⼀,对⼉童少年的健康和⽣长发育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1)低体重:体重/年龄评价属于下。
(2)生长迟缓:身长(身高)/年龄评价属于下。
(3)消瘦:体重/身长(身高)评价属于下。
2.常见病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
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
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预防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定期评估,积极治疗可
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
(2)及时分析病史,询问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
个体化指导;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和行为矫治,使儿童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
(3)对于反复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儿
童应及时治疗。
.
. 2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Hb值90~109g/L为轻度贫血,60~89 g/L为中度贫血,<60 g/L为重
度贫血。
2.常见病因
(1)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导致先天铁
储备不足。
(2)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4)生长发育过快,对铁的需要量增大。
(5)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3.预防
(1)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
1) 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
按元素铁60 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
叶酸(400 m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3
分钟,可增加婴儿铁储备。
2)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2 mg/kg
元素铁,直至1周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从4月
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1 mg/kg元素铁;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
化配方奶。
.
. 3
3)幼儿: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多提供富含铁食物,鼓励进食蔬
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纠正儿童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2)寄生虫感染防治:在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地区,应在防治贫血同
时进行驱虫治疗。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
(1)早期: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
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2)活动期
1)骨骼体征: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
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
2) 血生化: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AKP增高,
血25-(OH)D显著降低。
3)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
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 mm。
(3)恢复期
1)症状体征: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
消失。
2)血生化:血钙、血磷、AKP、25-(OH)D逐渐恢复正常。
3)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
软骨盘<2 mm。
.
. 4
(4)后遗症期: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 常见病因
(1)围生期储存不足:孕妇和乳母维生素D(VitD)不足、早产、
双胎或多胎。
(2)日光照射不足:室外活动少、高层建筑物阻挡、大气污染(如
烟雾、尘埃)、冬季、高纬度(黄河以北)地区。
(3)生长过快:生长发育速度过快的婴幼儿,VitD相对不足。
(4)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肾疾病。
3.预防
(1)母亲: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
期为冬春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IU/d(10~25μg/d),
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
摄入量<1万IU/d。
(2)婴幼儿
1)户外活动: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每日1~2 h,
尽量暴露身体部位。
2)VitD补充: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VitD
400 IU/d(10 μg/d)。
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 800IU/d
(20μg/d),3个月后改为400I U/d(10 μg/d)。有条件可监测血生
化指标,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剂量。
.
. 5
(四)超重/肥胖
1.评估与分度
(1)超重:体重/身长(身高)评价属于中上。
(2)肥胖:体重/身长(身高)评价属于上。
2. 常见原因
(1)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
(2)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
(3)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
3.干预措施
(1)婴儿期
1)孕期合理营养,保持孕期体重正常增长,避免新生儿出生时体重
过重或低出生体重。
2)提倡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在及时、合理添加食物的基础上继
续母乳喂养至2岁。
3)控制超重/肥胖婴儿的体重增长速度,无需采取减重措施。
4)监测体重、身长的增长和发育状况,强调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喂
养。
5)避免低出生体重儿过度追赶生长。
(2)幼儿期
1)每月测量一次体重,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监测体格生长情况,
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不能使用饥饿、
药物等影响儿童健康的减重措施。
.
. 6
2)采用行为疗法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3)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多进行户外活动,尽量不看电
视或电子媒体。
(3)学龄前期
1)开展有关儿童超重/肥胖预防的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均衡膳食,避
免过度进食,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尽量少看电视或电子
媒体。
2)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格发育评价,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饮食状况和
生活方式分析,纠正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