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69
新药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新药的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临床试验的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对结果的可靠性和解释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新药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展开讨论。
一、临床试验设计1.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常用的临床试验设计。
它通过随机分组来消除个体差异,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包括平行设计、交叉设计和群组随机对照设计。
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时,需要考虑样本大小的确定、随机化的方法以及盲法的应用等因素。
2. 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常用于条件较苛刻、难以进行随机化的情况下。
常见的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包括单组前后试验设计和非对照研究设计。
然而,在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需要在结果解释时进行谨慎分析。
3. 自控试验设计自控试验设计通常用于研究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比较新旧治疗方法的差异。
常见的自控试验设计包括自己对照试验设计和多周期自控试验设计。
自控试验设计需要考虑因素交互作用、周期顺序和数据偏倚等问题。
二、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试验样本的基本特征、主要指标的分布情况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频数分布、均值和标准差等。
2. 推断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是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通过推断性统计分析,可以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并得出对总体的推断结论。
常用的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等。
3. 安全性分析安全性分析是评估新药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安全性指标的方法。
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性分析十分重要,以确保新药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安全性分析方法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的统计等。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下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即为在新药开发前期,对于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进行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药效学评价是新药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确定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临床评价和上市申请提供科学依据。
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在体外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膜通透性、药物-蛋白结合等的研究。
在体内实验中,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药物的药理学效应。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特性,以及药物对目标组织或器官的作用。
在药效学评价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和猴等。
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对动物行为、生理、生化和组织学等方面的影响,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和潜在的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和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半衰期和排泄途径等信息。
药效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并评估药物治疗潜力和安全性。
通过了解药物对靶标的亲和性、选择性、反应活性等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指导药物的优化设计和治疗策略。
同时,药效学评价还可以评估药物对非靶标的影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药效学评价中,通常还会进行药物效力和安全性的研究。
药物效力实验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药物对疾病模型的影响,从而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安全性实验则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的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之,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是新药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一系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药理学效应、作用机制、效力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临床评价和上市申请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药效学评价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高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水平。
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药效学评价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的药物效应和药物反应,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和潜力的过程。
药效学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新药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药效学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实验模型和动物。
根据新药的用途和疾病模型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研究。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可以选择小鼠或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对于癌症的研究,可以选择小鼠或小鼠的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应该与人类有类似的生理和病理特征,以便更好地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要求。
有些药物需要口服,有些则需要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给药途径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应该根据药物的特性、预期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行考虑。
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能够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动物模型的损伤。
然后,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
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应该包括目标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例如,对于抗癌药物的研究,可以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和生存率的改变等指标。
同时,还可以检测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影响,例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变化。
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需要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根据实验结果,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解释。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统计学分析、图表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前期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药理学等研究结果,综合评估新药的作用机制和潜力。
总结起来,药效学评价是新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的药物效应和药物反应,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和潜力。
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实验模型和动物,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进行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技术药物的研发对于改善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数百上千种候选药物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最终成为可供患者使用的药物。
这就需要药物筛选与评价技术的应用,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哪些候选化合物具有潜力,并且值得进一步研发。
一、药物筛选技术药物筛选是筛选和鉴定化合物是否具备治疗潜力,以便在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中投入资源。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筛选技术:1. 高通量筛选(HTS)高通量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方法,可以快速测试大量化合物库中的候选化合物。
这种技术采用微孔板或晶片作为试验平台,通过液体处理系统将化合物和生物目标分子结合,然后通过测量生物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化合物的活性。
高通量筛选可以同时测试上千个化合物,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2. 虚拟筛选虚拟筛选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预测化合物与目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利用已知的蛋白结构和化合物数据库中的化学信息,通过计算和模拟来筛选具有潜力的候选化合物。
虚拟筛选在初步药物筛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排除无活性或有毒性的化合物,节省时间和资源。
3. 细胞筛选细胞筛选是使用活细胞作为试验平台,通过测量化合物对细胞生理状态的影响来评估其活性。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候选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有效浓度和作用机制等信息。
细胞筛选是从体内过渡到体外研究的重要一步,为其他进一步实验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药物评价技术药物筛选后,需要对候选化合物进行评价,以进一步确定其潜力和可行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评价技术:1. 体外评价体外评价是在离体试验条件下,研究化合物对靶标蛋白的活性和亲和力等指标。
通过测量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结合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初步评估其治疗潜力。
体外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酶活性测定、亲和力测定和结合动力学研究等。
2. 动物模型评价动物模型评价是将候选化合物在活体中进行测试,评估其对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实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化合物的药理学特性、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
一、临床前研究1.研究开发(一般 2-3年)实验室研究,寻找治疗特定疾病的具有潜力的新化合物。
1药物靶点的发现及确认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只有确定了靶点,后续所有的工作才有展开的依据。
2化合物的筛选与合成根据靶点的空间结构,从虚拟化合物库中筛选一系列可匹配的分子结构,合成这些化合物,它们被称为先导化合物。
3活性化合物的验证与优化不是所有先导化合物都能符合要求,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体外细胞试验验证,初步筛选出活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并根据构效关系进行结构优化,这些化合物称为药物候选物。
同时也存在一个化合物对目标 A 靶点没有作用,却有可能对其他的 B 靶点、C 靶点有非常好活性的情况,暂且不表。
2.临床前实验(一般 2-4年)这一阶的段目的,一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和毒理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ADME)。
二是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等研究(CMC)。
第一部分的实验需要在动物层面展开,细胞实验的结果和活体动物实验的结果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第二部分需要在符合GMP要求的车间完成。
1药理学研究包括:药效学、药动学2毒理学研究急毒、长毒、生殖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情况3制剂的开发总不能弄点化合物就直接往嘴里倒吧,制剂开发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比如有的药口服吸收很差,就需要开发为注射剂。
有的药在胃酸里面会失去活性,就需要开发为肠溶制剂。
有的化合物溶解性不好,这也可以通过制剂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的需要局部给药,就需要通过制剂开发成雾化剂、膏剂等。
药理学临床前研究的内容药理学临床前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和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学等方面的特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以下是药理学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内容:1.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是药理学临床前研究的基础。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结合特性、药物的药效学特点等。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靶点以及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
这些过程对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从体内外实验中获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过计算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最大浓度Cmax、作用持续时间等),进而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表现。
3.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药理学临床前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评估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药物的急性中毒作用、亚急性、慢性毒性以及致癌、致畸等长期效应。
安全性评价可提供用药时剂量的选择,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4.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在体内会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增强或减弱,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药理学临床前研究中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旨在评估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或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例如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药物代谢酶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理学临床前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特点以及主要的排泄途径。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剂量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药理学临床前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学科,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问: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新药临床研究分为几期,各期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
1、文献研究(药品名称和命名依据,立题目的与依据)
2、药学研究(原料药工艺研究、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等)
3、药理毒理研究(一般药理实验、主要药效学实验、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等)
二、新药临床研究的分期及研究目的:
I 期临床试验(安全性):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
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 期临床试验(有效性):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III 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
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IV 期临床实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
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一级改进给药剂量等。
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
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药物研发目的和背景详细介绍研发该药物的目的和研究背景。
2.化学特性研究对该药物的化学特性进行研究,包括物理性质、化学结构等。
3.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对该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
4.药物毒理学研究对该药物的毒性进行研究,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
5.药物药效学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该药物的药效,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6.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对该药物的临床试验前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包括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等。
7.药物制剂研究根据该药物的特性,研究合适的药物制剂形式,如片剂、胶囊等。
8.药物稳定性研究对该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对药物的影响。
9.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该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评估其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10.药物与体液的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该药物与血浆蛋白、细胞膜等体液成分的相互作用,评估其药物效应的影响。
11.药物相容性研究研究该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等的相容性,评估其联用和食物干扰的影响。
12.药物贮存条件研究研究该药物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确定合适的贮存条件。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化学特性研究数据表2.药物动力学研究报告3.毒理学研究报告4.药效学研究数据表5.安全性评价报告6.制剂研究报告7.稳定性研究报告8.生物利用度研究报告9.相互作用研究数据表10.相容性研究报告11.贮存条件研究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临床前研究:指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前,对药物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和研究。
2.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3.慢性毒性:指长期接触某种物质所导致的毒性效应。
4.致癌性:指某种物质可能引起癌症的能力。
5.生殖毒性:指某种物质对生殖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
6.药效: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
化学药品的临床试验与评价化学药品的临床试验与评价是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通过临床试验可以评估化学药品的疗效、安全性和用药规律,为其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化学药品的临床试验与评价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临床试验的意义和分类1. 临床试验的意义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在真实临床环境下验证药物的效果,为进一步应用于人群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2. 临床试验的分类根据试验目的和研究设计,临床试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I、II、III和IV期试验。
- I期试验:主要评估药物在健康志愿者身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通常包括少数人群,目的是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 II期试验:通过在少数患者身上进行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个阶段的试验更加关注药物治疗效果,通常在特定疾病患者中进行。
- III期试验:在更广泛的患者人群中进行的试验,以验证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用药规律。
结果会用于药物的注册和上市申请。
- IV期试验:在药物上市后,对于大规模应用的药物进行的后期观察和评价,主要是为了发现更少见的副作用和评估长期疗效。
二、临床试验的流程1. 研究方案的设计临床试验的开始是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通常包括研究目的、试验设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研究方法、结果评估指标等内容。
研究方案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并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后才能进行。
2. 试验入组和观察临床试验开始后,通过筛选、入选和随机分组的方式确定试验对象。
根据试验设计,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生存状态等。
3.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临床试验的数据收集一般包括基线数据、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和终点指标等。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对试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4. 结果分析和报告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试验结果,并形成报告。
报告应包括试验结果、结论和讨论等内容,可以用于支持新药的注册和上市申请。
1.试诉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毒性试验,二是特殊毒性试验。
所谓特殊毒性试验,是指以观察和测定新药能否会引起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即此类毒件试验观测的毒性指标是明确的。
广义的特殊毒性试验包含的面比较广。
如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依赖性毒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眼毒试验、耳毒试验及致癌试验等,而狭义的特殊毒性主要是指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即-般常说的“三致”试验。
所谓一般毒性试验,是指那些不以观察和测定某种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这意味着观测的毒性指标具有广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生理学、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形态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指标。
如用不同种属的动物及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反复多次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是观察新药在一定的剂量条件下,除了主要药效学以外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国外称为安全性药理试验,理所当然的属于安全性研究的内容,我们国家的新药审评办法,对一般药理试验的要求比较简单,仅要求观察药物对神经、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影响,而且各系统的试验观察指标也很有限。
另外,除了一般常用的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途径外,新开发的结药途径及其剂型,其安全性试验的内容,陈了一般性的要求外,尚应根据其具体特点设计能说明问题的毒性试验。
2、试述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
答: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手段是动物试验,动物实验的第一个局限是而动物由于缺乏第二信号系统,不能象人一样能述说主观感觉性质的毒性反应,如疼痛、腹胀、视物不清、头晕、头昏、耳鸣、疲乏等,这些反应在动物上是难于发现或者是不可能发现的。
另外,由于生物进化上的差异,致使有的反应只出现于人.有的则只出现于动物.人和动物共同都出现的反应仅占一部分。
动物实验的第二个局限是实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少量的动物中难以发现。
药物审评报告的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药物审评报告是针对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的一份重要文件,旨在评估该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质量,并给予审评结论和意见。
为了确保这些审评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已有文献和相关研究报告,了解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实验结果、药物的作用机制等信息。
这有助于比较药物与其他同类药物的优劣之处,从而为后续的审评工作提供参考。
2. 数据统计与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药物的有效样本量、证明疗效的可信度、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发生率等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图表、图形等,以直观地展现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3. 临床试验设计:研究者需要设计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严格遵守伦理标准和科学原则,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真实性。
包括对试验对象的选择、药物剂量的确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等等。
4.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对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学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估,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药物合成、提取和纯化等工作,以确保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评价指标1. 安全性指标: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任何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用药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安全风险等等。
通过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判断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对患者是否安全。
2. 疗效指标:疗效指标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如治愈率、缓解率、生存率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疗效维持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3. 药物质量指标:药物质量是药物审评报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药物的纯度、稳定性、符合Pharmacopoeia标准等。
评估药物质量的好坏,能够判断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达到要求。
4. 实用性指标:考虑到药物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实用性,需从实用角度出发,评价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方式等方面,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
. 问: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新药临床研究分为几期,各期研究的目的
是什么?
答:一、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
1、文献研究(药品名称和命名依据,立题目的与依据)
2、药学研究(原料药工艺研究、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等)
3、药理毒理研究(一般药理实验、主要药效学实验、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等)
二、新药临床研究的分期及研究目的:
I 期临床试验(安全性):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 期临床试验(有效性):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III 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
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IV 期临床实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
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一级改进给药剂量等。
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
新药临床等效性分析方法及其评价摘要临床等效性检验是临床试验中评价新药疗效的一种方法,用于比较两药的疗效是否相当。
它弥补了生物等效性评价的不足之处,目前已被推广使用。
本文论述了临床等效性评价中等效界值确定方法、临床终点的选取、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
这对于临床等效性评价方法的正确应用与发展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临床等效性;等效界值;目标参数;试验设计;统计分析;评价中图分类号:R311;R96;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03)02-0219-04早期的等效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价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它源于美国FDA规定的专利过期药物的申请要求,因而有别于创新药物的申请。
由于仿制药与专利药有相同的药理成分,在这种情况下,仍采用安慰剂对照试验,会面临伦理上的困难。
这类药的申请,不需要作临床试验,只需做体内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试验就可以。
通过测量药物动力学参数(AUC、Cmax和T1/2β),若两药参数的差值落在等效范围(-0.2u R, 0.2u R)内,则认为其生物等效。
有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血中的浓度(含量)不易测得,或局部给药时不能充分入血,而无法测定其体内代谢情况;有些新药有着不同的使用途径或作用机理。
对于这些药的评价,是BE所不能解决的。
基于等效性评价原理,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临床等效性评价的研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用以推断两种药物的疗效是否相当。
即以一个有公认疗效的药物作阳性对照,若新药与对照药的疗效相比,不低于某一范围或不高于某一范围就认为两药是“等效”的。
在临床等效性研究的项目议定书里,应明确:(1)目标参数,即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2)参比药物,依据疗效和安全性选定(要优于其他同类药物);(3)等效范围,根据所选择的主要临床终点确定。
(4)统计学方法及分析步骤。
1 等效界值的确定和目标参数1.1 等效界值的概念由于证明两药疗效完全相等是不可能的,于是定义一个可接受区间(-Δ,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