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8
淬硬层深度测定标准引言淬硬层是金属材料表面经过淬火处理后形成的硬化层,具有高硬度和优异的耐磨性能。
淬硬层深度的准确测定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和工程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淬硬层深度测定的标准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方法测定仪器和设备•轴向切割机•金相显微镜•淬火硬度计•光学比例尺或数字显微镜标准样品准备1.选择符合要求的淬火样品,样品表面应无明显划痕和氧化层。
2.将样品进行必要的研磨和抛光处理,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并去除样品表面的压痕和缺陷。
测定步骤1.将样品固定在轴向切割机上,调整切割速度和切割深度,以确保切割面的光滑和平整。
2.使用轴向切割机进行切割,以获得样品的横截面。
3.将切割面进行金相显微镜观察,找到淬硬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并通过光学比例尺或数字显微镜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即淬硬层的深度。
4.使用淬火硬度计对淬硬层进行硬度测试,以验证淬硬层的硬度性能。
测定结果报告根据上述测定方法,对淬硬层深度进行测定,并将结果记录在测定结果报告中。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样品信息:样品类型、编号等。
2.测定日期和地点。
3.测定仪器和设备的信息。
4.样品的切割面显微照片。
5.淬硬层起始点和终止点的位置和测量值。
6.淬硬层的平均深度。
7.淬硬层的硬度测试结果。
结论淬硬层深度的准确测定是评估材料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档介绍了淬硬层深度测定的标准方法和步骤,旨在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用合适的仪器和设备,并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测量,可以获得准确的淬硬层深度数据,为材料的质量控制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单选题1、临床试验中,试验用药品必备文件,包括(C)。
(2分)A、试验用药品在临床试验机构使用的记录表B、证明试验用药品贮存符合要求的证明文件C、以上三项均是D、试验用药品的运送记录2、药物临床试验期间,需要变更临床试验方案中相关内容的情形包括(D)。
(2分)A、为提高临床试验实施效率B、对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相关内容进行修改或完善C、发现药物新的安全性问题或潜在安全风险D、以上三项均是3、(D)不是科技伦理审查的活动范围。
(2分)A、涉及实验动物的科技活动B、不直接涉及人或实验动物,但可能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秩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带来伦理风险挑战的科技活动C、涉及以人为研究参与者的科技活动,包括以人为测试、调查、观察等研究活动的对象,以及利用人类生物样本、个人信息数据等的科技活动D、使用生物样本库来源的人源细胞株或者细胞系等开展研究,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提供方授权范围内,且不涉及人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4、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时应考虑(B)。
(2分)A、系统的预计用途B、以上三项均是C、系统对受试者隐私保护的影响D、系统对临床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影响5、临床试验全过程包括(B)。
(2分)A、方案设计、批准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B、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C、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D、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分析、总结和报告6、以下对源数据描述错误的是(B)。
(2分)A、包括用于重建和评价临床试验所需要的其他相关活动记录B、病例报告表中填写的病历中的数据C、源数据指临床试验中的原始记录或者核证副本上记载的所有信息D、包括临床发现、观测结果7、对于确证性临床试验,(D)属于需要特别关注和重点评估的,并且可能属于临床试验实质性变更。
(2分)A、基于预防目的而不是紧急风险控制情况下增加安全性指标或访视次数(侵入性检查除外)B、文字表述的微小调整,以澄清方案中表述不明确的内容C、变更探索性终点或其检测方法D、变更可能对试验科学性、安全性有显著性影响的入选标准或排除标准,如明显改变受试人群特征或范围等8、监查员应当具备哪些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砂浆外加剂试验报告1.引言2.实验方法2.1材料准备选用一种常见的水泥砂浆基料,外加剂选取三种常见的外加剂A、B、C进行对比。
按照比例将水泥、砂子、水和外加剂混合搅拌,制备成试样。
2.2试验方案按照相关标准,对各试样进行以下测试:(1)工作性能:包括初始和终止时间,稠度指数等。
(2)强度测试:测定试样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3)耐久性测试:测定试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裂性和耐久性。
3.结果与分析3.1工作性能测试通过对不同外加剂砂浆的初始和终止时间以及稠度指数的测试,可以评估外加剂对砂浆的可用性和施工性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外加剂A具有较短的初始和终止时间,稠度指数也相对较小,使得砂浆具有更好的可用性。
而外加剂B和C则相对较长,稠度指数较高。
3.2强度测试通过对不同龄期下试样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测试,可以评估外加剂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外加剂A能显著提高砂浆的强度,尤其是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而外加剂B和C则相对较低。
3.3耐久性测试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试样的抗裂性和耐久性测试,可以评估外加剂对砂浆的耐久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外加剂A能显著提高砂浆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尤其是在高温和潮湿条件下。
而外加剂B和C则相对较弱。
4.结论通过对不同外加剂在砂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外加剂A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和强度,特别适用于要求早期强度和耐久性的工程。
(2)外加剂B和C的工作性能和强度相对较低,适用于要求施工时间较长的工程。
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和经济成本的考虑,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用于实际工程中。
第1篇1. 引言变温荧光测试是一种分析分子在温度变化过程中荧光性质的方法,常用于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热稳定性、构象变化和相互作用。
以下为变温荧光测试的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实验材料与设备- 材料:- 待测样品- 标准品(可选)- 溶剂(如去离子水、缓冲液等)- 荧光染料(如SYBR Green、FAM等)- 10% DMSO(二甲基亚砜,用于溶解荧光染料)- 设备:- 荧光光谱仪- 恒温水浴锅- 移液器- 微量离心管- 荧光分光光度计-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3. 操作步骤1. 样品制备:- 将待测样品稀释至适宜浓度,以适应荧光光谱仪的检测范围。
- 根据需要,加入荧光染料进行标记,例如使用SYBR Green染料对核酸进行标记。
- 将样品转移至微量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2. 荧光光谱仪设置:- 打开荧光光谱仪,预热仪器至稳定状态。
- 设置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根据待测样品的荧光特性进行优化。
- 调整光栅和狭缝,以获得最佳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
3. 变温程序设置:- 使用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设置温度变化范围和速率。
-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温度变化程序,如线性升温、非线性升温等。
4. 样品测试:- 将样品转移至荧光光谱仪样品池中,确保样品池密封良好。
- 启动变温程序,同时开始采集荧光数据。
- 观察并记录样品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荧光强度变化。
5. 数据分析:- 将采集到的荧光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 根据需要,绘制荧光强度-温度曲线,分析样品的热稳定性、构象变化和相互作用等。
6. 实验重复:-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建议重复实验至少三次。
4.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变化速率,避免样品过度热处理或冷处理。
- 样品浓度、荧光染料浓度和溶剂等参数需根据实验需求进行优化。
- 在进行荧光光谱仪设置时,注意调整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以获得最佳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
纸张燃点测试标准纸张燃点测试标准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工具,用于评估纸张的可燃性。
了解纸张的燃点有助于确定在特定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纸张的安全性。
本标准规定了纸张燃点的测试方法、设备要求、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一、测试原理纸张燃点测试基于热分析原理,通过测量纸张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下开始燃烧的温度点来确定其燃点。
在测试过程中,将纸张暴露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下,观察并记录纸张开始燃烧的温度。
二、测试设备1. 热分析仪:用于测量纸张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下的热行为。
2. 热电偶:用于测量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
3. 天平:用于称量纸张样品。
4. 烘箱:用于干燥纸张样品。
5. 烧杯:用于盛放燃料和点燃纸张。
6. 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三、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选取一定尺寸的纸张样品,用天平称量并记录其质量。
将样品放在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然后冷却至室温。
2. 安装热电偶:将热电偶放置在热分析仪的合适位置,确保能够准确测量实验过程中的温度。
3. 设定实验参数:设定热分析仪的升温速率、终止温度等参数,以满足实验要求。
4. 放置样品:将干燥后的纸张样品放置在热分析仪的样品台上,确保样品平整且无空气滞留。
5. 开始实验:启动热分析仪,开始以设定的升温速率升温。
同时,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数据。
6. 确定燃点:观察纸张样品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下的变化,当纸张开始燃烧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纸张的燃点。
7. 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关闭热分析仪和相关设备,整理实验数据和记录。
四、结果分析根据记录的温度和时间数据,分析并确定纸张的燃点。
将实验结果与相关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以评估纸张的可燃性。
需要注意的是,纸张的燃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湿度、纤维类型、填料等。
因此,测试结果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考虑样品的代表性。
三阶段验收三阶段验收是指一个项目在完成之后,需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审查和验收,以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质量标准。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测试和评估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验收的主要步骤和重要性。
计划阶段是一个项目最开始的阶段,主要是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相关团队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收集并分析数据,以确定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计划阶段验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的计划和目标符合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
计划阶段验收的主要步骤包括:1. 确认项目需求和目标在这个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相关方沟通,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以确定项目的范围、预算、时间表和其他基本要素。
必要时,可以编制详细的规划文档,用于明确项目的预期结果和目标。
2. 定义项目进度和预算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使用项目规划软件,制定项目进度和预算的详细计划,包括工作分配、资源分配和质量保证等。
在编制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能够应对意外情况。
3. 审查并批准计划完成项目计划后,需要与项目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让他们审查并批准,以确保项目计划符合预期目标和要求。
审查的重点包括质量标准、工作分配、资源分配、进度表和成本预算。
在计划阶段的规划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将规划行动化并逐步实现计划的阶段。
实施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和质量标准。
1. 研发和实验在实施阶段,所有的研发和实验工作都要根据前期的计划进行。
研发和实验包括项目团队的工作和研究工作等。
在这个阶段里,工作的重点是确保项目按计划和预期进度稳步前进。
2. 数据分析和优化在研发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优化,并根据数据结果对项目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不断地更新进度表,确保项目按时进行。
3. 产品测试和质量保证在项目研发的最后阶段,需要进行产品测试和质量保证,保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火绒杀毒软件测试结果火绒杀毒软件评估结果1)火绒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强,本次测试通过各种方式结束火绒的进程,只有通过Wsyscheck才能结束进程;2)火绒的杀毒能力较弱,本次测试使用了狼毒样本进行测试,共有1200个病毒;火绒扫出的病毒数只有360安全卫士和新毒霸的一半;3)火绒在扫描文件的时候CPU占用率较高,相较于360和毒霸,对电脑的性能影响较大。
以下是测试的详细情况:测试环境:VMware Workstation9.0虚拟机winxp 32位 1G内存VMware Workstation9.0虚拟机 win7 32位 1G内存病毒库:毒狼样本,共1200个病毒1.自我保护能力1)在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中停止火绒服务(不能停止)2)使用任务管理器直接终止进程(不能结束)3)直接用“Delete”键或者直接删除火绒主程序(不能删除)4)新建文件替换安装目录中的主程序(不能替换)5)命令提示符中使用taskkill命令终止进程(不能结束,即使允许此命令进行操作,也不能结束)6)命令提示符中使用nstd命令终止进程(命令用不起)7)命令提示符中使用net stop命令终止服务(不能结束提示服务名无效)8)使用狙剑2008软件结束进程(无法结束火绒会给出威胁提示)9)使用XueTr软件结束进程(1、直接运行无法结束火绒会给出威胁提示 2、但通过XueTr可强制结束进程)10)使用Wsyscheck软件结束进程(1、直接运行无法结束火绒会给出威胁提示2、但通过Wsyscheck可强制结束进程)总结:火绒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强2.病毒查杀能力联网状态1)火绒扫描对象4487个,扫出521个威胁,用时5分33秒2)360扫描文件1202个,扫出1055个威胁,用时1分52秒3)新毒霸扫出3675个文件,扫出983个威胁,用时2分33秒不联网4)火绒扫描对象4487个,扫出522个威胁,用时5分33秒5)360扫描文件1202个,扫出74个威胁,用时1分3秒6)新毒霸扫描文件3321个,扫出0个威胁,用时1分1秒3.其他性能1)在用火绒扫描的时候,HipsMain.exe占用CPU在80%左右,有时达到100%;内存使用率50%2)在使用360安全卫士扫描的时候,cpu使用在20%左右;内存占用率55%左右3)在使用新毒霸扫描的时候,CPU使用在10%左右,会有瞬时值在100%;内存使用率在55%左右测量学试卷 第 6 页(共 7 页)《测量学》模拟试卷1.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A )。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2024年彩钢瓦采购合同的验收与评估标准本合同目录一览1. 彩钢瓦的描述1.1 彩钢瓦的种类1.1.1 规格1.1.2 颜色1.1.3 质量等级2. 数量和价格2.1 数量2.2 价格2.3 付款方式3. 交货时间和地点3.1 交货时间3.2 交货地点4. 验收标准4.1 外观检查4.2 尺寸精度4.3 材质要求4.4 表面质量4.5 性能测试5. 评估程序5.1 验收流程5.2 验收人员5.3 评估报告6. 质量保证6.1 供应商的质量保证6.2 质量问题的处理7. 违约责任7.1 供应商的违约7.2 采购方的违约8. 争议解决8.1 协商解决8.2 调解解决8.3 仲裁解决8.4 法律途径9. 合同的生效、变更和终止9.1 合同生效条件9.2 合同变更9.3 合同终止10. 保密条款10.1 保密信息10.2 保密期限10.3 泄露后果11. 适用法律11.1 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12. 其他条款12.1 合同附件12.2 合同修改记录12.3 双方签字盖章页13. 合同的有效期13.1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14. 联系方式14.1 供应商联系人14.2 采购方联系人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彩钢瓦的描述1.1 彩钢瓦的种类1.1.1 本合同所采购的彩钢瓦包括平板瓦、波形瓦等。
1.1.2 平板瓦的规格为长度不超过12米,宽度不超过1.5米,厚度为0.4至0.8毫米;波形瓦的规格为长度不超过12米,宽度不超过0.8米,厚度为0.4至0.8毫米。
1.1.3 彩钢瓦颜色为蓝色、白色、灰色等,具体颜色及涂层类型在合同附件中明确。
1.1.4 彩钢瓦质量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本合同所采购彩钢瓦的质量等级为一级。
第二条数量和价格2.1 采购方应按照合同附件中列明的数量购买彩钢瓦。
ce102测试操作规程CE102测试操作规程1. 引言CE102测试(Conducted Emissions, Power Input port)是对电子设备在其电源端口产生的传导发射噪声进行测量和评估的标准测试。
本操作规程旨在确保测试人员正确进行CE102测试,并获得可靠准确的测试结果。
2. 设备准备2.1 确保测试设备已经校准并符合相关测试要求。
2.2 检查测试设备的连接线缆是否完好,无损坏或松动。
2.3 检查测试设备的电源和接地是否正常。
3. 测试环境准备3.1 确保测试环境符合CE102测试要求,包括电源线电压和频率符合设备的标准操作要求。
3.2 确保测试环境的地线和屏蔽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3 准备好测试环境的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试环境参数。
4. 样品准备4.1 将待测样品插入测试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口。
4.2 确保样品的电源线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口连接良好,无松动。
5. 测试操作步骤5.1 打开测试设备的电源,并将其设置为CE102测试模式。
5.2 对待测样品施加标准工作电源,保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3 在测试设备上选择适当的频率范围,并设置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
5.4 启动测试设备,并根据测试要求设置适当的测试参数,如测量时间、RBW(分辨带宽)、VBW(视频带宽)等。
5.5 开始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6. 数据处理与分析6.1 将测试设备的输出结果记录下来。
6.2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传导发射噪声的级别和频谱分布。
6.3 比较测试结果与标准限值,判断样品是否符合CE102测试要求。
7. 结果记录与报告7.1 将测试结果记录在测试报告中,包括样品的详细信息、测试环境参数和测试结果。
7.2 如样品不符合CE102测试要求,记录相应的不合格项和测试设备的相关信息。
7.3 根据测试报告编写测试结论,包括样品是否符合CE102测试要求以及针对不合格项的改进建议。
8. 安全注意事项8.1 在测试过程中,注意电压和电流的安全范围,避免电击和火灾的危险。
合同管理穿行测试模板合同管理穿行测试模板本合同管理穿行测试模板(以下简称“模板”)是为了帮助您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进行测试和评估而设计的。
请注意,本模板仅供参考和指导,具体的合同管理流程和要求可能因组织和法律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使用本模板之前,请确保您已经了解并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
1. 测试目的和范围1.1 测试目的:明确测试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1.2 测试范围:确定测试的边界和涵盖的合同管理流程。
2. 测试计划2.1 测试时间:确定测试的起止时间和测试阶段。
2.2 测试资源:列出参与测试的人员和所需的设备、工具等。
2.3 测试方法:描述测试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如模拟、观察、访谈等。
2.4 测试数据:确定测试所需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3. 测试步骤3.1 合同创建和起草3.1.1 确认合同类型:根据业务需求和法律要求,选择合适的合同类型。
3.1.2 填写合同条款:根据双方协商达成的内容,填写合同条款。
3.1.3 校对和审查:进行合同的校对和审查,确保准确性和合法性。
3.2 合同审批和签署3.2.1 审批流程:确定合同的审批流程和相关人员。
3.2.2 签署要求:确定签署合同所需的条件和程序。
3.2.3 合同归档:将已签署的合同归档妥善保存。
3.3 合同执行和监控3.3.1 履行义务:确保各方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3.3.2 监控合同: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3.3 变更管理:处理合同变更请求,并更新合同条款。
3.4 合同终止和解除3.4.1 合同履行期限:确定合同的履行期限和终止条件。
3.4.2 合同解除程序:规定合同解除的程序和要求。
3.4.3 结算和清理:处理合同终止后的结算和清理事项。
4. 测试评估和报告4.1 测试评估: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合同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4.2 缺陷和改进:记录测试中发现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3 测试报告:撰写测试报告,总结测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1.2米跌落测试报告1. 引言跌落测试是在工业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试。
本报告旨在对某产品进行1.2米跌落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以评估产品对跌落撞击的抗能力。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测试的过程、结果以及可能的改进方案。
2. 测试目标本次测试的目标是通过将产品从1.2米的高度自由落地,评估产品在意外跌落情况下的耐受能力。
本次测试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产品在跌落后是否出现损坏;•产品是否能继续正常运行;•产品的外观质量是否受到影响。
3. 测试方法为了模拟真实的跌落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测试:1.将产品放置在1.2米高度的测试平台上,确保产品稳定并与平台保持垂直;2.通过释放产品,让其自由落地,确保产品在跌落时不受外力干扰;3.观察和记录产品的跌落过程和终止位置;4.检查产品是否存在明显的物理损坏;5.测试产品的功能是否正常。
4. 测试结果在本次1.2米跌落测试中,我们对产品进行了多次测试,并记录了每次测试的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测试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测试1: - 产品在跌落时出现了明显的震动,但未出现明显的物理损坏; - 产品的功能正常,可以继续使用; - 外观质量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测试2: - 产品在跌落时发出了较大的碰撞声,但未出现明显的物理损伤; - 产品的功能正常,没有出现故障; - 外观质量没有受到影响。
测试3: - 产品在跌落时出现了剧烈的颤动,但未发现物理损坏; - 产品的功能正常,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 外观质量没有明显改变。
5. 结论根据我们的测试结果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该产品在1.2米高度的跌落测试中表现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物理损坏;2.产品的功能在测试后仍然正常工作;3.外观质量没有受到跌落测试的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该产品在意外跌落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可以进一步改进产品的耐跌落能力,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保护性能。
6. 改进建议针对本次测试结果,我们建议以下改进方案:1.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考虑加强产品的结构强度,减少跌落时的震动和损坏;2.使用具有抗冲击能力的材料以提高产品的耐用性;3.在产品外壳设计中考虑增加缓冲材料或保护装置,提供额外的保护。
扫频试验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扫频试验是一种用于测试信号传输质量和设备性能的重要实验方法。
通过对信号在频率范围内的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评估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工作表现和稳定性。
在通信领域和电子设备制造中,扫频试验被广泛应用,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扫频试验通常包括设备设置、信号发射、信号接收和数据分析等过程。
在进行扫频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包括信号源的稳定性、测试仪器的精度、环境噪声的干扰等因素。
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扫频试验,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扫频试验的条件设置,包括信号源的选取、测试环境的准备、数据采集的方法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扫频试验方法。
通过对扫频试验条件的深入探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扫频试验条件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在正文部分,将介绍扫频试验的概述,详细分析扫频试验条件,并说明扫频试验的具体步骤;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扫频试验条件的重要性,探讨扫频试验的应用价值,并展望扫频试验的未来发展。
通过以上结构,将全面解析扫频试验条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和掌握扫频试验的相关知识。
1.3 目的扫频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测试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扫频试验条件的设定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条件设置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通过对扫频试验条件的分析和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扫频试验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
2.正文2.1 扫频试验概述扫频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的测试方法,通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对信号进行扫描和分析来获取数据。
这种试验通常用于评估设备或系统的性能,检测潜在的干扰源以及优化无线通信的质量。
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修订记录 时间 主要修改内容 修订人
1.目的 本文件用于指导软件测试完备性评估,并为软件测试提供停止标准。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软件测试组织的软件测试活动。 3.术语和定义 ✓ 缺陷:是对软件产品预期属性的偏离现象,指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也指存在于设计、需求、规格说明或其他文档中的错误。 ✓ 覆盖率:语句覆盖率、测试用例执行覆盖率、测试需求覆盖率等的总称。 ✓ 系统测试:将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测试,是针对整个产品的全面测试,既包含各模块的验证性测试和功能合理性测试,有包括对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健壮性、安全性、UI合理性及各种性能参数的测试。
4.概述 本文件主要概述了软件的评估过程,说明了测试覆盖率的估算方法;另外,还介绍了软件测试停止标准,用于判定测试的暂停与终止,保证测试工作的完备性。
4.测试评估过程 软件测试评估贯穿整个软件测试过程,可以在测试每个阶段结束前进行,也可以在测试过程中某一个时间进行,目的是提高测试覆盖度,保证测试的质量,通过不断的测试覆盖度评估或测试覆盖率计算,及时掌握测试的实际状况与测试覆盖度目标的差距,采取措施,保证达到预期的测试覆盖度。 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软件测试评估过程量化测试进程,生成缺陷和测试覆盖率的总结报告,从而确定测试的继续进行与停止,其具体的评估步骤为: (1)回顾查看测试记录、测试日志等文件; (2)评估测试的覆盖率; (3)分析缺陷; (4)决定是否达到本次测试的标准,如果未达到标准,可参考一下备选方案: ✓ 收集进一步的信息; ✓ 另行撰写报告,如不同的缺陷密度报告; ✓ 通过研究流程,判断意外条件是否导致背离已确定的测试标准,并在这一新信息的基础上再次评估标准; ✓ 建议安排进一步测试; ✓ 实施新测试以进一步执行测试用例; ✓ 实施新测试以扩大测试覆盖面; ✓ 修改测试标准; ✓ 复审并评估测试后变更标准会带来的风险; ✓ 确定满足测试标准的软件子集,并决定是否可以部署该子集。 (5)生成测试分析报告,撰写《测试缺陷报告》、《测试总结报告》。
5.测试覆盖率评估 测试覆盖是对测试完整性的评估,它所基于的是测试需求和测试用例的覆盖所指出得测试覆盖以及执行代码的覆盖所指出的测试覆盖。测试覆盖率体现了测试的完整程度。 测试覆盖度的评估依赖于不同的测试阶段或不同的测试方法。例如,在单元测试中,测试覆盖率是建立在被测试的代码行、程序分支和程序路径等的度量之上,从软件质量保证的要求出发,单元测试的覆盖率要达到80%之上;白盒测试方法主要以程序语句、判定-条件、条件组合和(基本)路径等覆盖率来衡量,和单元测试是吻合的;而在系统功能测试中,则以功能点、测试用例、需求数等覆盖率来衡量。 最常用的测试覆盖评估是基于软件需求和基于源代码的测试覆盖率,可手工获得这两种评估,或使用测试自动化工具进行计算。 4.1.基于需求的测试覆盖率 基于需求的测试覆盖评估是依赖于对已执行/运行的测试用例的核实和分析,所以基于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需求的测试覆盖评测就转化为评估测试用例覆盖率,测试的目标是确保100%的测试用例全部成功地执行。 基于需求的测试覆盖要在测试生命周期中评估多次,来确定测试生命周期中里程碑上的测试覆盖,例如:计划的、实施的、执行的、成功的测试覆盖。 覆盖率计算公式: 测试覆盖率 = T(p,i,x,s) / RfT 其中: T:测试(表示为测试过程或测试用例,包括计划的、实施的、执行的或成功的)数目; RfT:“测试需求”的总数。 在“计划测试”任务中,测试覆盖率按以下方式计算来确定计划的测试覆盖率: 测试覆盖(计划的)= Tp / RfT 其中: Tp:规划的测试(表示为测试过程或测试用例)的数目; RfT:“测试需求”的总数。 在“实施测试”任务中,实施测试过程(作为测试脚本)时,使用以下等式来计算测试覆盖率: 测试覆盖(实施的)= Ti / RfT 其中: Ti:实施的测试的数目,以存在相应测试脚本的测试过程或测试用例的数目表。 RfT:“测试需求”的总数。 在“执行测试”任务中使用了两种测试覆盖率评估 - 一种确定执行测试所达到的测试覆盖率,另一种确定成功的测试覆盖率(那些执行时无缺陷或意外结果等故障的测试)。 使用以下等式计算这些覆盖评估: 测试覆盖率(执行的)= Tx / RfT 其中: Tx:执行的测试(表示为测试过程或测试用例)的数目。 RfT:“测试需求”的总数。 成功的测试覆盖率(执行的)= Ts / RfT 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其中: Ts:执行的测试(表示为成功完成且无缺陷的测试过程或测试用例)的数目。 RfT:“测试需求”的总数。 将以上比率转化为百分比,支持以下关于基于需求的测试覆盖的陈述: x% 的测试用例(以上等式中的T(p,i,x,s))已经覆盖,成功率为 y%。 这个测试覆盖陈述可与定义的成功标准相对照。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该陈述可提供作为预测还剩多少测试工作的基础。 4.2.基于代码的测试覆盖率 基于代码的测试覆盖评测是对被测试的程序代码语句、路径或条件的覆盖率分析。代码覆盖可以基于控制流(语句、分支或路径)或者数据流。 具体而言代码覆盖率分析是这样一个过程: ✓ 找出程序经过一系列测试而没有执行的部分代码; ✓ 创建一个附加的测试用例来增加覆盖率; ✓ 决定代码覆盖的定量度量。 针对代码的测试覆盖率有许多种度量方式,例如: ✓ 语句覆盖:也称为行覆盖,段覆盖和基本块覆盖。它度量每一个可执行语句是否被执行到了,这个覆盖度量的主要好处是它可以直接应用在目标代码上,不需要对源代码进行处理,主要缺点是对一些控制结构很迟钝。 ✓ 判定覆盖:也被称为分支覆盖,所有边界覆盖,基本路径覆盖,判定路径覆盖。它度量是否每个BOOL型的表达式取值true和false在控制结构中都被测试到了。这个度量有语句覆盖的简单性,但是没有语句覆盖的问题,缺点是忽略了在BOOL型表达式内部的BOOL取值。 ✓ 条件覆盖:独立的度量每一个子表达式,报告每一个子表达式的结果的true或false。这个度量和判定覆盖相似,但是对控制流更敏感。不过,完全的条件覆盖并不能保证完全的判定覆盖。 ✓ 路径覆盖:也称为断言覆盖,它度量了是否函数的每一个可能的分支都被执行了。路径覆盖的一个好处是:需要彻底的测试。但有两个缺点:一是,路径是以分支的指数级别增加的,例如:一个函数包含10个IF语句,就有1024个路径要测试。如果加入一个IF语句,路径数就达到2048;二是,许多路径不可能与执行的数据无关。 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 循环覆盖:度量否执行了每个循环体零次、只有一次还是多余一次(连续地)。对于do-while循环,循环覆盖报告你是否执行了每个循环体只有一次还是多余一次(连续地)。这个度量的有价值的方面是确定是否对于while循环和for循环执行了多于一次,这个信息在其它的覆盖率报告中是没有的。 覆盖率计算公式: 测试覆盖率 = Ie / TIic 其中: Ie:执行的项(表示为代码语句、代码分支、代码路径、数据状态决定点或数据元素名)的数目。 Tiic:代码中项的总数。 将此比率转化为百分比,支持以下关于基于代码的测试覆盖的陈述: x%的测试用例(以上等式中的 I)已经完成,成功率为 y%。 这个测试覆盖陈述可与定义的成功标准相对照。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该陈述可提供作为预测还剩多少测试工作的基础。
5.测试终止 对于任何软件,缺陷都是永远存在的,因此,从理论上讲,软件测试是一个没尽头的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进行完全测试找出软件的所有错误和缺陷是不可能的,应适时而止。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测试终止条件来停止测试,保证测试质量,提高测试工作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一个合理的测试终止条件只能来源于一个清晰的测试目标。如果测试目标是找到所有的缺陷,那么无论多少时间都是不够的。而从测试的经济目标来看,合理的终止条件应包括以下两点: 所有在测试计划中列出的测试项和标准都被测试通过。 软件测试是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而软件的质量标准是由用户决定的,这个标准应当在软件开发初期由用户需求调查所得,依此,得出软件的测试项、被共同利益者认可的标准和测试用例等,这样,软件测试结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所有在测试计划中列出的测试项和标准(常见的有:必要及重要的功能通过测试,公认的认证测试用例包测试通过,连续无故障运行超过一定时间等)都被通过。 测试结果评估与终止标准 当通过测试发现缺陷的成本比发布后再去维护的成本要高时,可终止测试。 软件测试,随着缺陷的不断被发现并修复,软件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后继的服务成本就会越来越低,相应的,新的缺陷就会越来越难找,即测试成本越来越高。从企业的利润来说,就是要使这两部分成本之和最小。 在实际情况下,人们绍常按拇指原则,即架设残留的缺陷数与最后一阶段排除的缺陷数相等,启用这样一个较为合理的终止条件: ✓ 当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星期)测试不出新缺陷时,就可终止测试; ✓ 按照已提出的效益规则,即当“找到的新缺陷的实际价值低于相同时间的测试运行费用”或“测试成本与维护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或“经3至5倍企业同类软件开发项目的平均淡味缺陷测试时间内没有发现新缺陷”时,可终止测试。 下面给出软件测试停止标准、系统测试停止标准、缺陷修复覆盖率标准、 测试覆盖率标准作为参考,有助于测试人员掌握一定的测试停止原则。 5.1.软件测试停止标准 软件开发过程一般都会经历四个步骤: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对于一个软件产品来说,软件测试停止时应满足: (1)软件系统经过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分别达到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停止标准; (2)软件系统通过验收测试,并已得出验收测试结论; (3)软件项目需暂停以进行调整时,测试应随之暂停,并备份暂停点数据; (4)软件项目在其开发生命周期内出现重大估算,进度偏差,需暂停或终止时,测试应随之暂停或终止,并备份暂停或终止点数据。 5.2.系统测试停止标准 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对最终的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最终软件系统满足产品需求并且遵循系统设计。系统测试停止的参考标准; (1)系统测试用例设计已经通过评审; (2)按照系统测试计划完成了系统测试; (3)达到了测试计划中关于系统测试所规定的覆盖率的要求; (4)被测试的系统每千行代码必须发现1个错误(选用); (5)系统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6)在系统测试中发现的错误已经得到修改,各级缺陷修复率达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