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统计年鉴2018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 格式:xlsx
- 大小:20.09 KB
- 文档页数:1
2018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内容摘要:本文根据201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和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分析了广东2018年常住人口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广东人口发展需继续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2018年人口发展分析2018年,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1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人口密度为全国的4.35倍。
“全面两孩”政策累积效应得到快速释放后,出生人口总量有所下降;人口流动保持活跃态势,以青壮年为主的规模庞大的跨省流动人口改变了户籍人口年龄结构;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继续加大。
一、广东人口发展变化特征(一)人口增速: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呈惯性增长。
截至2018年底,全省常住人口11346万人,比上年增加177万人,增长1.58%,增幅同比略升0.03个百分点。
其中,男性5920.34万人、女性5425.66万人,性别比(女性为100)109.1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31人。
2018年全省人口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由于户籍人口基数大且拥有规模庞大的跨省流动人口,广东常住人口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增长趋势。
2018年末,全省出生人数143.98万人,出生率为12.79‰;死亡人口51.22万人,死亡率为4.55‰;自然增长人口92.76万人,自然增长率8.24‰。
与上年相比,出生及自然增长人数分别减少7.65万人和8.77万人,死亡人数增加1.12万人。
2018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口出生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85个千分点,比常住人口第二大省山东低0.47个千分点;二是人口死亡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比全国平均值低2.58个千分点。
(二)人口空间分布:珠三角城市群人口集聚度进一步加大。
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区域分布总格局按人口数量排列依次为:珠三角核心区6300.99万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3357.89万人、北部生态发展区1687.12万人;分别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5.53%、29.60%和14.87%。
基本活动测算过程与结果分析报告——采用次小值法测算广东省部分城市非农经济活动中基本活动的比重一、测算过程:1、选取广东省部分城市主要选取了梅州、湛江、茂名、清远、韶关这五个城市。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12中的各市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数据显示,梅州(43.27%)、湛江(37.26%)、茂名(35.92 %)、清远(47.65 %)、河源(40.18%),有这组数据得出所选取的这几个城市的城市化率规模大小相差不大,因为这考虑到采用次小值法计算广东省部分城市非农经济活动中基本活动的比重,为了防止选定的城市的规模差异过大,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过大。
2、采用次小值法确定最低必要量(1)计算各个非农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部门所占的比重:在统计年鉴中分别找出各个市的“总的从业人口数”与“非农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部门的从业人口数”非农经济活动中某个部门所占的比重=非农经济活动中的某个部门的从业人口数/总的从业人口数*100%表1 非农经济活动各个部门的从业人口数单位:万人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12表2 非农部门经济活动职工人数比重单位:百分比(2)选出同一规模组城市中同一部门比重中的次小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
表3 城市各部门的最小需要量单位:百分比(3)根据最低必要量计算各个城市非农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基本活动的部门职工比重和基本就业职工数。
①以城市各部门职工的实际比重减去最小需要量, 得到各部门的基本部分职工比重。
各部门的基本部分职工比重=Qi — Qmini②根据最低必要量法的公式:BEi = (Qi — Qmini)EiBEi 为I部门基本就业人口;Qi为城市I部门的比重;Qmini为一组城市中I部门比重中的次小值;Ei 为I部门全部就业人口。
分别计算出各个部门的基本部分职工比重和基本活动的职工人数。
表4 各个城市非农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基本活动的部门职工比重单位:百分比表5 各个部门的基本活动的职工人数单位:人二、结果分析总体上从所选的各个城市非农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基本活动的部门职工比重的合计来看,河源(28.45%),梅州(28.304%),湛江(23.424%),茂名(25.706%)清远(2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