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力学3应变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4
试说明弹性力学中应力,应变,位移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变,就是物体受到外力而产生的局部或全部物理状态变化的现象。
如面团,轻微压一下再松手 ,面团可以恢复原状,如弹簧,在-定拉力或压下,弹簧长度发生变化,去掉这个力, 弹簧恢复原状。
但是,如果这个大了,团不能恢复原状,弹簧也同样不能恢复原状。
应变=单位度伸或缩短量。
励=单位面积所用力。
按照你说的应变与位移,应该与弹簧或具有弹性的物体有关。
这样来说,弹簧的应变就能够计算到位移。
虎克定律。
弹性力学网络课程第一章绪论内容介绍知识点弹性力学的特点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弹性力学的发展弹性力学的任务弹性力学的研究方法内容介绍:一. 内容介绍本章作为弹性力学课程的引言,主要介绍课程的研究对象、基本分析方法和特点;课程分析的基本假设和课程学习的意义以及历史和发展。
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完全弹性体,因此分析从微分单元体入手,基本方程为偏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在数学上求解困难,使得弹性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弹性体由于外力载荷或者温度改变,物体内部所产生的位移、变形和应力分布等,为解决工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作准备,但是并不直接作强度和刚度分析。
本章介绍弹性力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弹性力学分析中,必须根据已知物理量,例如外力、结构几何形状和约束条件等,通过静力平衡、几何变形和本构关系等,推导和确定基本未知量,位移、应变和应力等与已知物理量的关系。
由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如果不分主次地考虑所有因素,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数学推导将困难重重,以至于不可能求解。
课程分析中使用张量符号描述物理量和基本方程。
目前,有关弹性力学的文献和工程资料都是使用张量符号的。
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张量概念,请进入附录一学习,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二. 重点1.课程的研究对象;2.基本分析方法和特点;3.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4.课程的学习意义;5.弹性力学的发展。
特点:弹性力学,又称弹性理论。
作为固体力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弹性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弹性体由于外力载荷或者温度改变,物体内部所产生的位移、变形和应力分布等,为解决工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作准备,但是并不直接作强度和刚度分析。
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是固体力学的基本任务,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科分支,研究对象和方法是不同的。
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完全弹性体,包括构件、板和三维弹性体,比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
弹性是变形固体的基本属性,而“完全弹性”是对弹性体变形的抽象。
弹性力学知识点总结弹性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固体物体的变形和回复过程。
在本文中,将对弹性力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原理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衡量固体物体抵抗形变的能力的物理量。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模量E可以通过应力σ和应变ε的比值得到:E = σ/ε。
其中,应力表示受力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应变表示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程度。
2. 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是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描述了理想弹性体在弹性应变范围内的力学行为。
根据胡克定律,应变与应力成正比。
即ε = σ/E,其中E为杨氏模量。
3. 杨氏模量杨氏模量是衡量固体材料抗拉性能的物理量,表示固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拉力与单位长度的伸长量之比。
杨氏模量的定义为:E =F/AΔL/L0,其中F为受力物体的拉力,A为受力物体的横截面积,ΔL为拉伸后的长度增量,L0为原始长度。
4. 泊松比泊松比是衡量固体材料体积收缩性的物理量。
泊松比定义为物体在一轴方向上受力引起的形变量与垂直方向上的形变量之比。
公式表示为:μ = -εlateral/εaxial。
5. 应力-应变关系弹性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了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对于弹性材料,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即应力和应变成比例。
6. 弹性极限弹性极限是指固体材料可以弹性变形的最大程度。
超过弹性极限后,材料将会发生塑性变形。
7.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指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
弹性势能可以通过应变能来表示,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形变所储存的能量。
8. 弹性波传播弹性波是在固体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
根据介质的不同,弹性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9. 斯内尔定律斯内尔定律描述了弹性力学体系中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斯内尔定律,弹性变形是由应力和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所描述的。
10. 压力容器设计弹性力学在压力容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弹性力学的原理,可以计算压力容器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形情况,从而设计出满足安全要求的容器结构。
弹性力学中的应变与应力关系弹性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体积和形状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研究应力(反映外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和应变(反映物质形状和体积改变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的弹性行为。
本文将详细阐述应力和应变在弹性力学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应力和应变的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应力是弹性力学研究的基本物理量,它可以反映物质内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力的分布特点和作用方式,可以将应力分为正应力和剪应力等类型。
与此同时,应变是描述物体位形变化的物理量,它可以反映物体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情况。
在弹性力学中,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基本关系通常用应力--应变法则或哈肋定律来描述。
具体来说,对于同一物体,存在一个比例系数(即弹性模量),当其应力不超过一定值(即弹性限度)时,应力和应变之间达到正比关系,即应力等于弹性模量乘以应变。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弹性行为。
当然,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并不总是线性的。
当物体受到的应力超过一定值后,应变可能导致物体的永久性形变,这就涉及到弹性物质的塑性行为。
塑性行为是弹性力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应力类型和物质性质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应变特性。
因此,为了更具体、精确地描述和理解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模型,如弹塑性理论、粘弹性理论、破坏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理解和控制各种物质的弹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总的来说,弹性力学中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主题,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应力与应变的特性,才能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物质在受力情况下的弹性行为。
而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弹性力学中的应变能和位移能弹性力学是研究固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和应力分布的一门学科。
在弹性力学中,应变能和位移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分析物体的弹性行为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应变能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所储存的能量。
当外力作用结束后,物体会恢复到原始形状,而储存的应变能也会被释放出来。
应变能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形变越大,应变能也越大。
应变能可以通过应变能密度来表示,即单位体积内的应变能。
应变能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应变能密度也越大。
应变能密度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势能,它是弹性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位移能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所储存的能量。
当外力作用结束后,物体会恢复到原始位置,而储存的位移能也会被释放出来。
位移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位移程度有关,一般来说,位移越大,位移能也越大。
位移能可以通过位移能密度来表示,即单位体积内的位移能。
位移能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位移能密度也越大。
位移能密度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势能,它也是弹性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应变能和位移能在弹性力学中具有相似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但它们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略有不同。
应变能主要描述了物体的形变过程,而位移能主要描述了物体的位移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应变能和位移能常常同时存在,相互转化。
例如,当一个物体被拉伸时,它的形变能会转化为位移能,而当物体恢复到原始形状时,位移能会再次转化为形变能。
这种能量的转化过程是弹性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应变能和位移能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结构设计中,通过计算物体的应变能和位移能,可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材料研究中,通过研究物体的应变能和位移能,可以了解材料的弹性性质和破坏机制。
在地震学中,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和物体的应变能和位移能,可以预测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总之,应变能和位移能是弹性力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分析物体的弹性行为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弹性力学公式总结弹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后的形变与应变关系的力学分支。
在弹性力学中,常使用一些公式来描述物体的力学性质。
下面是一些弹性力学中常用的公式:1. 应变(strain)公式:应变是物体在受力后发生的形变相对于初始状态的比例。
应变可以分为线性应变和剪切应变两种类型。
线性应变公式:ε=ΔL/L其中,ε表示线性应变,ΔL表示长度变化,L表示初始长度。
剪切应变公式:γ=Δθ其中,γ表示剪切应变,Δθ表示切变角度的变化。
2. 应力(stress)公式:应力是物体表面上的内力,是由外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力。
法向应力公式:σ=F/A其中,σ表示法向应力,F表示受力,A表示作用面积。
切向应力公式:τ=F/A其中,τ表示切向应力,F表示受力,A表示作用面积。
3.长度变形公式:受力作用下,物体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有两种类型:拉伸和压缩。
拉伸变形公式:ΔL=FL/AE其中,ΔL表示长度变化,F表示受力,L表示初始长度,A表示截面积,E表示弹性模量。
压缩变形公式:ΔL=-FL/AE4.钢材弹性模量公式:钢材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抵抗外力而形变的能力指标。
E=σ/ε其中,E表示弹性模量,σ表示法向应力,ε表示线性应变。
5.线性弹性体系恢复力公式:恢复力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恢复到初始状态所产生的力。
F=kΔx其中,F表示恢复力,k表示弹性系数,Δx表示位移。
6.钢丝绳伸长公式:钢丝绳在受拉伸力作用下会发生伸长。
ΔL=FL/EA其中,ΔL表示伸长长度,F表示受力,L表示初始长度,A表示截面积,E表示钢丝绳的弹性模量。
7.矩形梁弯曲公式:在作用力下,矩形梁会发生弯曲。
M = -EI(d^2y / dx^2)其中,M表示弯曲力矩,E表示杨氏模量,I表示截面惯性矩,y表示梁的纵轴位移,x表示位置。
这些公式是弹性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公式,用于描述物体在受力后的形变与应变关系,以及恢复力、弯曲等力学性质。
掌握这些公式对于深入理解和研究弹性力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