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病理学病例分析1
- 格式:doc
- 大小:540.50 KB
- 文档页数:13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一、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侧乳房肿块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出现肿块,无明显诱因,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发热,无乳房皮肤改变。
患者否认有乳腺癌家族史。
查体,右侧乳房上外象限可触及一枚硬质结节,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
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右侧乳腺实质内可见一个直径约2.5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
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X线摄片,右侧乳腺实质内见一个高密度结节,边缘规则,周围未见明显毛刺。
三、病理学分析。
右侧乳腺穿刺活检,活检标本见大量癌细胞,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胞浆量少。
免疫组化示ER、PR、HER2均阳性。
四、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患者接受了右侧乳腺保乳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五、病例讨论。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临床上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X线摄片及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临床及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乳腺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结语。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当重视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提高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以期早日发现、早日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患者在发现乳房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检查及治疗,提高治愈率。
病例摘要:男,24岁,工人。
现病史: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被钉子刺伤,当时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逐渐恢复,此后左小腿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
2个月前左小腿疼痛肿胀达到膝关节周围,收入院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4天前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有发冷发烧。
昨日开始咳嗽,咳痰,今晨咳痰带有少量血液,无胸痛。
查体:除发现左下肢浮肿外,其它未见明显异常(病人在职工医院住院)。
今日下午2点15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2点50分死亡临床诊断:急死、死因不清申请病理解剖:患者家属及医生要求查明死亡原因。
解剖记录摘要:身长174厘米,体重60公斤。
大体检查:左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瘢痕,剖开左腿见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
左股静脉:大部分变粗变硬。
从腘窝至卵圆孔一段股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与血管壁连接不紧密,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脆,有处呈灰白色与血管连接紧密。
肺动脉的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均被凝血块样的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
左肺内较小的动脉分枝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显微镜检查: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少数处为混合血栓结构(可见少量血小板梁),靠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栓内。
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分为红色血栓结构。
左肺小动脉分枝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靠近血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思考题: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病变?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2、肺动脉内为何种病变?根据是什么?参考答案:1、血栓形成,左脚钉子刺伤→静脉炎→(血栓形成条件)静脉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
股动脉深在,壁厚不易损伤。
2、肺动脉内为血栓,根据为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枝为暗红色凝血块样物,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镜下为红色血栓。
1.张力性气胸[病例摘要]男性,27岁,10分钟前左上胸部被汽车撞伤,既往体健,无特殊可载查体:Bp80/50mmHg,脉搏148次/分,R40次/分。
神清合作,痛苦状,呼吸急促,吸氧下呼吸紧迫反而加重,伴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不明显。
气管移向右侧。
左胸廓饱满,呼吸运动较右胸弱。
左胸壁有骨擦音(第4,5,6肋)局部压痛明显。
皮下气肿。
上自颈部、胸部直至上腹部均可触及皮下气肿。
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未闻及罗音,右肺呼吸者较粗,未闻及罗音。
左心界叩诊不清,心律整,心率148次/分,心音较弱,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肝脾未及,下肢无浮肿,四肢活动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1.张力性气胸2.休克3.多根肋骨骨折(二)诊断依据1.外伤性休克(胸外病史,BP80/50mmHg)2.多根肋骨骨折(左胸肋有骨擦音,局限性压痛明显)3.张力性气胸(外伤性肋骨骨折,休克,呼吸困难,青紫,主要是广泛性皮下气肿,气管右移,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二、鉴别诊断(5分)1.闭合性气胸(多半无紫绀,休克等)2.心包堵塞(无颈静脉努张,无舒张压上升,脉压差缩小等3.血胸(无胸腔积液体征,如伤侧胸部叩浊等)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无浮动胸壁,无反常呼吸等)三、进一步检查(4分)1.立即胸穿,闭式引流2.胸片正侧位3.EKG、Bp持续监测,血气分析等四、治疗原则(3分)1.纠正休克,输血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吸O22.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必要时开胸探查3.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治疗:镇痛、固定胸廓2.心包堵塞(血心包)[病例摘要]男性,30岁,半小时前因车祸(车速180kg/h)发生闭合性胸部损伤既往体健:无心肺疾疾患。
查体:Bp90/80mmHg,呼吸急促,40次/分,脉搏整130次/分。
神清合作,痛苦状,呼吸困难,浅弱,脉搏快弱,有奇脉,颈静脉怒张,充盈明显,气管正中,双肺呼吸音清晰,叩清,无罗音,心律整,心音遥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一次完整的病例分析需要详细描述病例的相关信息,并对可能的诊断进行讨论和分析。
本文将以一例乳腺癌为例,进行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例患者为一名40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左侧乳房肿块,并伴有乳房疼痛。
体格检查发现左乳房有明显肿块,直径约3cm,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晰。
没有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乳房肿块周围皮肤无红肿,乳房皮肤温度正常。
乳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肿块呈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对该患者的乳腺病变进行以下分析。
乳腺肿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乳腺癌是引起乳腺肿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考虑乳腺癌的可能性。
基于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比如肿块质地坚硬、肿块边界不清晰,我们应高度怀疑这种情况。
此外,乳腺癌可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当肿瘤侵犯神经时。
但这种临床表现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不具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在诊断乳腺疾病时,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
根据B超检查结果,乳腺肿块呈现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这进一步提示了乳腺癌的可能性。
分叶状的肿块形态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异常血流信号则可能反映了肿瘤血供的改变。
为了更明确地确定诊断,病理学分析对于乳腺肿块是非常关键的。
为此,患者需要进行乳腺穿刺活检,以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分析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级。
根据乳腺病理学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病变通常有清晰的边界,细胞排列有序,没有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则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增多、细胞核增大等。
此外,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比如雌激素受体和HER2综上所述,对乳腺癌的病例分析,我们应该首先怀疑乳腺癌的可能性,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1.患者男性,25岁,一周前右侧小腿中段后方被枪弹击伤,枪弹弹头埋在小腿深部肌肉中。
当天傍晚因医疗条件限制,未能取出弹头。
翌日在镇卫生院住院检查,发现右小腿后侧皮肤射入口不大,略成圆形,创口边缘有油垢附着和表皮剥脱,创内出血,未见射出口。
从射入口向上、向下小腿皮肤高度红肿、疼痛,与正常皮肤界线不清。
当时予以扩创,发现子弹埋在腓骨后方肌肉中,取出弹头后,给予包扎处理,并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但是几天后,局部创伤恶化,皮肤肿胀更甚,用手触摸有捻发感,皮肤变乌紫色,并且发出恶臭。
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均有一定损害。
1.根据以上病史介绍,预期可以见到哪些病变? (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肉眼的和镜检的) 2.造成这些病变的原因和机理。
3.本例如进一步恶化,可能发生什么后果?从本例临床处理应该吸取什么教训?4,从不同角度(临床的,法医学的和病理学的)对本例作出诊断。
5.从病理形态学角度,本例应和哪些疾病或病变作出鉴别诊断。
答:1.射创管周围肌肉发生液化性坏死,乌黑色,并见多数气泡,坏死物质有奇臭。
从坏死组织和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镜检,可见横纹肌崩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中和血管内均可见到腐败细菌。
在坏死组织中夹杂有小气泡,小气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包绕。
除局部病变如上述外,心肌、肝细胞和近曲管上皮细胞肿胀。
2大块组织坏死、液化:细菌随同子弹、衣服碎片和皮肤组织进入肌肉深部滋长繁殖而引起。
组织变成乌紫色:蛋白分解产生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铁。
发出恶臭:从腐败细菌(梭形芽孢杆菌)释出的糖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作用于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如吲哚、粪臭素等。
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均有一定损害:坏死组织腐败分解所产生大量毒素被机体吸收,造成毒血症,在此基础上引起实质脏器的实质细胞发生细胞肿胀,影响正常功能。
3.如不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感染未能控制,而且发展成大块组织坏死、液化,局部产生大量腐败气体,病变迅速向正常组织蔓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生命垂危。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例分析是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观察和各种检查,从而确定患者的病理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例病理学病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病理学知识。
患者是一名45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和咳痰,已持续2周。
她还反映乏力、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7.8摄氏度,呼吸音减弱,存在右下肺部听诊区域的湿性啰音。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略高,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胸部X光片显示右下肺野有片状阴影。
此时,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存在肺部感染。
针对这一初步诊断,医生决定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从患者的痰样本中分离出一种革兰阳性球菌。
接下来,医生在药敏试验中发现该菌对其中一种抗生素敏感,因此,他们开始给患者使用该抗生素。
然而,此时患者的症状并未明显改善,其发热和乏力症状依然存在。
因此,医生决定进一步进行胸部CT扫描。
CT扫描结果显示右下肺部有一个直径约为5cm的空洞,周围有该空洞的浸润影。
这种空洞和浸润影的特征提示患者可能患上了肺脓肿。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决定对患者的痰进一步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培养结果显示从患者的痰样本中分离出化脓性细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细菌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敏感,因此,医生调整了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然而,患者的症状仍然没有改善。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和纤维化。
这些结果与肺脓肿的典型组织学特点相符。
综上所述,这位45岁女性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肺脓肿。
肺脓肿是肺组织中的脓肿形成,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例的分析过程展示了病理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患者。
然而,由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医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和肺活检,最终确诊为肺脓肿。
这个病例的分析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肺脓肿的认识,还强调了病理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系统病理学病例分析:任选其中一例,作为成绩考核依据。
要求手写,拒收打印稿。
14周之前上系统病理学专业自选课时交杨星老师处。
病例1病例摘要患者xxx,男,53岁。
辽宁省人,职业:干部。
主诉:腹泻3个月。
现病史:入院前3个月开始腹泻,黄色水样便,每日10~15次,每次量约20~50ml。
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曾自服黄连素、氟哌酸和肌注庆大霉素等。
效果不佳。
先后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等均无异常。
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盗汗、腹痛、尿频、尿急等症状。
近来消瘦明显,体重下降约5kg,精神不佳,食欲差。
既往史:30年前患肠伤寒,治愈。
16年前轻度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未愈。
1年前患急性腹膜炎,治愈。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智清楚。
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肝掌。
表浅淋巴结无肿大。
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
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听诊无杂音,心音有力。
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在右肋下缘下可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肠鸣音活跃。
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常规:Hb 111g/L,RBC 3.63x1012/L,WBC 0.91x109/L, 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占69%,淋巴细胞31%。
出血时间(BT)5min,凝血时间(CT)3min。
尿常规:pH 6,尿蛋白(+)。
大便常规:黄色,潜血试验(0B)++++。
肝功能:总蛋白(A+G)64g/L,白蛋白(A)34g/L,球蛋白(G)30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141U/L,总胆红素正常。
肝炎病毒学检测:抗HAV+,HBsAg+,抗HBe+,抗HBc-IgG+,抗HBc-IgM+。
大便培养:大肠埃希菌50%,甲粪球菌20%,粪链球菌30%。
甲胎蛋白(AFP)检测:843μg/L住院诊治经过入院后经止泻和对症治疗,入院36天发现呕血,并出现黄疸、腹水和嗜睡症状,经止血、输血、支链氨基酸及LAK细胞治疗等后好转。
病理病案分析模版
病理病案分析,一例结肠癌病例。
病例概况:
患者,男性,60岁。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压痛明显,肝脾未及,无明显包块。
病史显示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病理检查:
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乙状结肠区有一直径约3cm的溃疡性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周围黏膜红肿。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为腺癌。
病理分析: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结肠腺癌。
结肠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等有
一定关系。
结肠腺癌的早期症状常常不典型,易被忽视,直至肿瘤进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癌。
治疗及预后:
患者在确诊后接受了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了术后化疗。
术后恢复良好,目前
生活状态良好,定期进行复查。
结语:
结肠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中
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癌。
及时发现并治疗结肠腺癌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病理学病例分析篇一: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X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X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X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病理学病例分析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病理学病例分析炎症-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男,23岁,医务工作者,×年7月1日入院。
7月3日死亡。
主诉:右足拇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烧二天。
入院前数天右足拇趾跌伤感染化脓,在未麻*醉下用酒精烧灼的小刀自行切开引流。
入院前二天即感畏寒发烧,局部疼痛加剧,入院当天被同宿舍职工发现高烧卧床,神志不清,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80/50mmHg。
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跳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
全身皮肤有多数瘀斑,散在各处,右小腿下部发红肿胀,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1012/L,白细胞×109/L,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入院后即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输血二次,局部切开引流。
入院后12小时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病情持续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病员于入院后第三日死亡。
尸检摘要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躯干上半部有多数皮下瘀斑散在,双膝关节有大片瘀斑,右下肢踝关节内下有外科切开引流切口,从足底向上24cm,皮肤呈弥漫性红肿。
拇趾外侧有一1.5cm之外伤创口,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
双肺上叶后份及胸壁有灶性纤维性粘连。
双肺重量增加,广泛充血、变实,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出血区及多数灰黄*色粟粒大的脓肿,切面肺普遍充血,有多数出血性梗死灶伴小脓肿形成。
双肺上叶有硬结性病灶,右上叶硬结内有一0.8cm大之空洞,镜下见空洞壁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构成,近腔面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查见少许结核杆菌。
全身内脏器官明显充血,心、肝、肾、脑实质细胞变性,心外膜、消化道壁、肾上腺、脾脏有散在出血点。
在肺及大隐静脉血管内均找到革兰阳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
[分析讨论]1.死者生前患有那些疾病(病变)2.这些疾病(病变)是如何发生、发展的3.通过讨论,请归纳出炎症的结局有哪些,本例属于何类结局参考答案:一、病理解剖诊断(一)脓毒血症1.右拇趾急性化脓性炎(外伤创口长1.5cm)。
病理学病例分析
患者信息:
男性,32岁,抱怨左下腹地区疼痛和发热,持续3天。
病史:
患者曾患有鹅口疮和肝炎,有吸烟史,无饮酒史。
检查结果:
腹部CT扫描显示左下腹部有一个3.5cm的肿块,周围组织水肿。
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肝、肾、胆囊功能正常。
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多种可能性,例如阑尾炎、结肠炎、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癌等。
结合CT扫描结果中的肿块位置和形态,淋巴结转移癌是较为可能的。
淋巴结转移癌是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淋巴结和其他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原发部位可以是任何器官,如肺、胃、乳房等,而淋巴结又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而言。
在患者的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能性更高。
虽然CT
扫描未直接确定转移癌为淋巴结来源,但是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明炎症感染的存在。
治疗方案:
针对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具体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此外,对于感染所致的炎症,应使用抗生素和解热剂等进行治疗。
结论: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癌是最可能的诊断结果。
针对此诊断结果,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需要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随访和检查。
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X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X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X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病理学病例分析篇一: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呼吸30次。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分类:嗜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系统病理学病例分析:任选其中一例,作为成绩考核依据。
要求手写,拒收打印稿。
14周之前上系统病理学专业自选课时交杨星老师处。
病例1病例摘要患者xxx,男,53岁。
辽宁省人,职业:干部。
主诉:腹泻3个月。
现病史:入院前3个月开始腹泻,黄色水样便,每日10~15次,每次量约20~50ml。
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曾自服黄连素、氟哌酸和肌注庆大霉素等。
效果不佳。
先后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等均无异常。
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盗汗、腹痛、尿频、尿急等症状。
近来消瘦明显,体重下降约5kg,精神不佳,食欲差。
既往史:30年前患肠伤寒,治愈。
16年前轻度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未愈。
1年前患急性腹膜炎,治愈。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智清楚。
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肝掌。
表浅淋巴结无肿大。
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
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听诊无杂音,心音有力。
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在右肋下缘下可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肠鸣音活跃。
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常规:Hb 111g/L,RBC 3.63x1012/L,WBC 0.91x109/L, 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占69%,淋巴细胞31%。
出血时间(BT)5min,凝血时间(CT)3min。
尿常规:pH 6,尿蛋白(+)。
大便常规:黄色,潜血试验(0B)++++。
肝功能:总蛋白(A+G)64g/L,白蛋白(A)34g/L,球蛋白(G)30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141U/L,总胆红素正常。
肝炎病毒学检测:抗HAV+,HBsAg+,抗HBe+,抗HBc-IgG+,抗HBc-IgM+。
大便培养:大肠埃希菌50%,甲粪球菌20%,粪链球菌30%。
甲胎蛋白(AFP)检测:843μg/L住院诊治经过入院后经止泻和对症治疗,入院36天发现呕血,并出现黄疸、腹水和嗜睡症状,经止血、输血、支链氨基酸及LAK细胞治疗等后好转。
其间行B超检查疑为右后叶肝癌;下消化道钡餐造影无异常;胃镜见复合性溃疡;肝活检报告为肝细胞肝癌。
血常规检测:Hb 68g/L, RBC 2.39×1012/L, WBC 0.51×109/L; 尿常规:尿蛋白+,尿胆原+。
大便柏油样,OB++++。
肝功能检测基本同入院时,只是总胆红素显著增加达171μmol/L。
粪便细菌培养绿脓杆菌6%,AFP持续不变。
入院82天时腹泻加剧、发烧、昏迷,抢救无效于入院88天时死亡。
尸体解剖摘要皮肤黄色,胸腹壁多处暗紫色淤斑,腹部膨隆。
腹腔内有2000ml草黄色清亮液体,胸腔内草黄色清亮液体100 ml,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十二指肠球部见与胃窦部相延续的三个溃疡,最大者面积(5.1×2.6)cm2 ,小者(2.3×1.2)cm2,胃小弯见(1.0×0.7)cm2溃疡,肝脏灰红色(28×13×6) cm3,重575g,表面布满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
左叶与膈肌粘连,右叶明显增大。
膈面见(11.0×8.0)cm2范围白色结节性肿物。
切面灰白﹑紫褐相杂。
肝脏正常结构消失伴出血坏死。
左叶切面见均匀细小结节,最大者直径0.4 cm。
脾脏紫褐色,(22.5×9.0×2.1) cm3,重304g。
包膜光滑,紧张,边缘变钝。
组织学检查:肝脏:异型肝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梁索状,梁索厚度达3~4个细胞。
局部排列成腺泡状或片块状,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可见双核﹑巨型核和怪异状核。
细胞浆内可见胆色素颗粒。
细胞索之间可见扩张或紧闭的肝窦,并见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
局部见胆汁湖形成及出血、坏死区域。
肝左叶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组织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且肝细胞排列紊乱,小叶中央静脉偏位﹑缺失或两个,偶见汇管区。
肝细胞见散在脂肪变性﹑淤胆及小灶性坏死。
肝窦见库肯弗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
纤维间隔也可见炎细胞浸润。
食道横截面可见静脉扩张﹑淤血,鳞状上皮糜烂伴炎细胞浸润。
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处见炎性渗出﹑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形成伴灶性出血。
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炎性细胞浸润。
脾窦高度扩张﹑淤血,红髓纤维组织增生,髓索增粗。
白髓脾小结生发中心和淋巴细胞减少。
胰腺间质内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小叶萎缩伴纤维化。
讨论:1. 本例患者的主要病理诊断。
2. 本例患者的死亡原因。
3. 各种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病理联系。
附图1 肝左叶表面观,大小不等结节附图2 肝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附图3 门脉性肝硬化之假小叶附图4 门脉性肝硬化之假小叶附图5 假小叶内水肿之肝细胞附图6 假小叶之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分隔包绕初期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附图7 肝细胞小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Kupffer细胞增生,纤维化初期附图8 肝细胞癌结节与相邻非癌之肝组织交界处附图9 肝细胞性肝癌附图10 肝细胞癌与非癌肝组织紧密相连,非癌肝组织淤胆附图11 肝细胞癌与肝组织移行区病例2病史摘要患者女性,29岁,农民。
1年前,患者停经3个月后自然流产,流出物不详,清宫术后月经恢复正常。
4个月前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并有烂肉样碎组织排出,时常有咳嗽,胸痛,头痛,抽搐等症状。
近日症状加重,咯血2天入院。
死亡前一天早晨起床后突感头痛,随即倒地,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停止。
体格检查: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90mmHg, 心、肺(-),肝脾未及。
胸片示:双肺有结节状影。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17.1×109/L;尿妊娠试验(+)。
尸检摘要患者消瘦贫血状,腹腔内有血性液体约400ml,双侧胸腔中也有同样性状液体100ml。
心脏:重320g, (-)。
脾脏:重160g。
肝脏:重3200g,表面和切面上见数个1~2.5cm直径出血性结节,有融合。
肺:切面查见多个结节,直径2cm左右,伴出血、坏死。
左右两侧肾各120g(-)。
脑重1300g, 表面有多个出血性病灶,直径1.5cm, 脑组织水肿。
子宫12cm×12cm×13.5cm,宫底后壁见直径5cm的出血性结节,质脆而软,切面呈紫红色,坏死、溃烂,边界不清,浸润子宫肌层并穿破肌层达浆膜,子宫旁有多个蚕豆大小的结节,双附件(-)。
阴道壁查见2个紫红色结节,在盆腔内也有不规则的出血性肿块,两侧卵巢上可见黄体囊肿。
镜检:取子宫、阴道、肺及脑组织病灶做切片检查,组织中有两种肿瘤细胞,一种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细胞界限清楚,核淡染,空泡样;另一种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红染,形状不规则,多核,深染。
两种瘤细胞混合存在,瘤组织中没有间质和血管,可见明显的出血和坏死(cpc图1,图2, 图3)。
讨论(1)死者患有何种疾病?因何死亡?(2)请结合本病的病理学知识,解释死者生前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病例12-1 子宫肌层内肿瘤病例12-2 肺组织内肿瘤病例12-3 宫腔内瘤结节伴出血病例12-4 肺内多数转移瘤结节病例3病史摘要:2岁男孩,因高热抽搐1天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2天精神食欲不好,有轻度咳嗽,给服“山楂丸”无好转,入院前1天出现高热,服中药(具体不详)后反复呕吐,呈喷射状,以后小儿烦躁不安,出现阵阵抽搐,入院。
既往史:健康。
体格检查:体温39.7℃,脉搏132次/分,血压10/6.5kPa。
急性病容,呈角弓反张体位,背部皮肤可见多个针尖大小出血点,前囟门饱满膨出,颈有抵抗,呼吸急促,双肺下野可闻及少许细喘鸣,心界不大,心律齐,无杂音,全腹软,肝脾轻度肿大,Kering征(+),Brudzinski征(+)。
实验室检查:WBC 20.8×109/L,中性分叶核细胞81%,杆状核细胞13%,淋巴细胞5%,嗜酸性粒细胞1%,CO2结合力25(vol)%。
脑脊液(CSF)检查:压力为268mmH2O,淡黄混浊,细胞数25000/mm3,总蛋白140mg%,糖15mg%,氯化物420mmol/L,细菌培养见肺炎双球菌生长。
背部瘀点采血涂片:见革兰氏阳性双球菌。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大量广谱抗菌素及激素治疗,体温一度降至正常。
但患儿进入昏迷状态,血压时好时坏,于入院后51小时背部瘀点突然增多大片融合,血压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解剖所见:婴尸呈角弓反张状。
脑:大脑表面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混浊不清,有较多灰白色脓性渗出物积聚。
肾上腺:双肾上腺出血。
肺:两肺下叶散在灰白色病灶,镜下可见病灶处肺泡腔充满中性粒细胞。
心:心肌横纹消失。
肝:肝细胞浆内有的充满粉红色颗粒,有的出现脂肪空泡。
肉眼观镜下思考题:1.该病例的临床诊断是什么?2.尸检所见各种病理改变间有什么关系? 3.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间有何联系?4.该患者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