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原则共3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36
中医保健的基本原则中医保健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深厚。
从古至今,中医保健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保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养生言“清”中医保健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清”。
所谓“清”,就是身体内外环境的清净和身心的安宁。
在保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滋补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清洁。
例如,我们要避免吸烟,远离酒精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同时,保持房间的通风和卫生,睡觉前清洁身体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医保健还强调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不同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因此,学会放松身心,避免产生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二、饮食要“和”“和”即均衡、适度,是中医保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康健的关键,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单一的饮食结构,少食过酸、过咸、过辣、过油的食物。
此外,饮食过度或饮食不当,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保持适当的饮食量和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能量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维护。
三、运动有度中医保健强调运动有度。
合理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锻炼肌肉和韧带,增强骨骼和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等。
同时,过量的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来选择。
例如,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的散步和太极拳等缓慢的运动是比较适合的;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跑步、游泳等高强度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通脉为要中医保健中,还强调通脉为要。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所有生理活动的必要前提。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在保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促进血气流通,保持人体经络系统的健康。
这可以通过按摩、推拿、针灸等形式来实现,还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身体的血气流通,比如不坐不卧的状态下进行酣畅淋漓的深呼吸,或是用热毛巾敷脸敷背等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理上形成了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以适应外界变化,并作出自我调适的能力,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因此,人若不能顺应自然,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全身功能处于失调状态,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则易患外感疾病。
二、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和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均是顺应自然养生的体现。
三、外界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故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又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四、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
的重要性。
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流派众多,方法多样,但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不仅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月相盈亏变化、昼夜变化,还要适应地域环境差异。
二、养神为先,顾护形气三、养护正气,避免邪气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养护正气,一方面要合理补养,另一方面要减少消耗(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并且减少邪气的干扰。
四、综合调养,随因施之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因此中医养生也必须着眼于整体,对人体生命进行综合调养。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多法并举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节房事、畅情志、运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
(二)适度勿偏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但在实际养生过程,应做到补养适度,不可拘泥。
过分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举足不前,使生活行为不知所措。
(二)审因施养养生保健要根据机体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
五、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养生是对生命保养和维护,是人积极主动的生命活动行为。
作为一种行为活动,要取得一定的效应,就必须是其形成一种习惯,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生命起到保养和维护作用。
因此要将养生的方法和手段生活化、终身化、规范化。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首先,防病于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
重要性,认为防病比治病更为重要。
中医强调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人体
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主张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来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其次,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医讲究治未病,即通过
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使养生者在未患病的情况下,保持健康的状态。
中
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当身体发生一些微小的不适,
可能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平衡。
中医通过针灸、按摩、食疗等方法调整身体
的阴阳平衡,增强养生者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最后,预防疾病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
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饮食养生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饮为润”,即通过均衡摄取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五饮等食物,从而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除了饮
食上的调摄,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比如合理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等,都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防病于未然、治未病和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疾病,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合理摄取营养、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等方法,提高养生者的身体素质,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对保
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养阴阳平衡:中医重视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方面,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顺应自然节气: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节气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休息、运动等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
3.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味平衡。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食材,补充营养,调养身体。
4. 运动养生: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动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5.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保持舒畅的情绪对身体有益。
通过调节情绪、避免压力等方式来维护身心健康。
6. 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养生效果。
7. 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医养生还可以利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8. 中草药养生:中医养生常采用中草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中草药进行调理养生。
9. 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常使用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身体功能。
10. 精神调养:中医养生注重修养身心,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
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练习,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
11. 避免过度用药:中医养生强调尽量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恢复。
减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12. 慎用火热物品:中医养生建议慎用火热物品,减少烟酒刺激,避免过度的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脏腑功能。
13. 均衡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均衡饮食,不偏食偏好,合理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预防疾病,增强身体健康的方法。
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六大基本原则,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养生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一、平衡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人体也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方面所构成,如阳在上、阴在下,阳胜则盛,阴胜则亏。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阴阳,即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使身体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节等。
二、调和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中医养生强调调和五行,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五行的平衡,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不同的五行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可以促进五行的协调运行,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养心安神中医养生注重调理心理健康,认为情志平和对健康至关重要。
过度的情绪波动,如愤怒、忧虑、悲伤等,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安神,即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极,通过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方式调节情绪,维持心理平衡。
四、适度运动中医养生主张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舒缓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等。
适度运动不仅可以强壮脏腑器官,增强体力,还可以调整情绪,提高免疫力。
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但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五、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合理饮食,即根据个体的体质、气候季节和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食物,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认为,饮食要有节制,食物要多样化,注重荤素搭配,适量进食。
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按时进餐,慢咀嚼,不暴饮暴食,拒绝过多的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六、调节作息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作息,认为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来维持健康。
中医养生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中医养生中,有一些基本原则被广泛应用,包括防病于未然、调整饮食、保持身心平衡等。
一、防病于未然中医养生的首要原则是防病于未然。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认为在疾病出现之前采取措施是最有效的。
人体的健康问题往往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导致,因此,养生中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体检、避免过度劳累等。
此外,中医鼓励人们注重身体的自我调节,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影响。
二、调整饮食饮食在中医养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的食物性味具有不同的功效,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合理搭配食材,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节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寒热过度的食物,如辛辣食品和油腻食物,应适量食用,以避免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三、保持身心平衡中医养生还强调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持身心平衡,中医提倡人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冥想和太极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绪的管理,认为负面情绪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保持心情愉快对于促进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四、合理运用中医疗法在中医养生中,合理运用中医疗法也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中医疗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它们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平衡和促进健康。
然而,在使用中医疗法时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尤其是在选择草药和进行针灸治疗时,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具有多种基本原则,包括防病于未然、调整饮食、保持身心平衡和合理运用中医疗法等。
这些原则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健康是人们追求的宝贵财富之一,而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动态平衡的维护,注重防患于未然,通过掌握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几个基本原则,并详细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
顺应自然是指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饮食起居、锻炼身体等方面尊重自然规律。
以饮食为例,在四季轮回中选择新鲜时令水果和蔬菜,符合自然环境对身体需求变化。
此外,在日常作息时间上,也要遵循黎明早起、昏睡晚睡的规律性作息习惯。
二、平衡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医养生注重五味调和、荤素搭配,推崇“食疗”理念,即通过特定的饮食方式调理身体。
通常说来,合理摄取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禽肉鱼类等多种食物,以保证人体所需营养的平衡。
三、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强调运动与自然规律的协调。
根据不同体质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气功等柔和性运动适合中老年人;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则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抵抗力。
四、情志调节情志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往往会发生变化,影响着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及气血流通。
中医提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张以宽容、喜悦、豁达的情绪面对外界困扰。
同时,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是关键。
五、适度养生中医养生不仅强调治未病的观念,还提倡适度养生。
适度的意思是指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在合理时间内进行相应的养生活动。
比如说,要根据个人体质来选择药食同源的膳食调理方法,并结合漫长而辛劳的工作学习状况来选择呼吸放松之类的养生方式。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具有顺应自然、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情志调节及适度养生等基本原则。
通过正确实施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部分,是关于人体健康的保健和调养的方法和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要保持身体健康,应以天地阴阳五行为基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例如,早睡早起、按时进食、规律运动等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方法。
2.调整情绪:中医养生强调情绪的平衡和调整。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和不良情绪会对人体机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学习放松的方法,如音乐欣赏、冥想和太极拳等来调整情绪。
3.合理饮食:中医养生重视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所以饮食应该既满足身体需要,又符合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
中医建议饮食要清淡、多样化,以保证营养的全面性;适当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过多的油腻食品,以防止体内湿热等病理变化的发生。
4.适度运动:中医养生倡导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代谢和循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调整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
适宜的运动方式有多种选择,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和瑜伽等。
5.保护精气神:中医养生重视保护精气神。
中医认为,人体精气神是人体生命力和活动的核心,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注重精神修养,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精气神的行为可以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
6.辨证施治:中医养生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将人体健康问题视为一种失衡或病理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单一症状的体现。
因此,中医养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和治疗措施,以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顺应自然规律、调整情绪、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护精气神和辨证施治。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和方法,人们可以有效保护和调养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一、生活规律调节1·1 作息规律:保持每天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
1·2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平衡饮食,避免过食油腻和生冷食物。
1·3 运动规律: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1·4 心理平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忧虑和焦虑。
二、饮食调理2·1 温养脾胃: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寒凉食物,多食温补的食材。
2·2 水果蔬菜均衡: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3 控制调味品:减少盐、糖、油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调味。
2·4 注意饮食禁忌: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禁忌,如忌烟酒等。
三、心理调节3·1 放松身心:学会通过冥想、呼吸调节等方法来放松心情。
3·2 正确认识压力:了解个人的压力来源,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3·3 保持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困扰。
3·4 调整工作生活平衡: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四、经络保健4·1 按摩保健:经常进行穴位按摩,促进经络畅通。
4·2 热敷保健:使用热敷巾或温水浸泡来温养经络。
4·3 针灸保健:通过针灸疗法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
4·4 草药泡脚:使用具有温养作用的中草药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五、中医养生法术5·1 中药养生: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养生方法。
5·2 食疗养生:利用传统食材和配方进行养生调理。
5·3 气功养生:通过养生功法来调节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
5·4 武术养生:通过学习武术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药:中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2·抵抗力:人体抵御疾病和外界侵袭的能力。
3·穴位:人体经络上特定的点位,通过按摩或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二)形神兼养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
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
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养生之道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而有深厚底蕴的医学体系,旨在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促进五脏六腑功能的协调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秉持着一些基本原则,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顺应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规律的和谐共处。
养生者应把握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适应自然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例如,在春季养生中,应该多进行舒缓柔和的活动,以适应春天气候的变暖,注重清淡饮食,避免过食寒凉的食物,如生冷、生冷过凉的食物等。
二、平衡阴阳中医强调阴阳的动态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养生时,要注重调理阴阳平衡,保持身体内外的阴阳关系协调稳定。
例如,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摄取富含阳性或阴性物质的食物,达到平衡养生的效果。
三、调理气血气血是中医养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身体强弱、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
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和充足供应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调理呼吸、运动锻炼、采用中药调养等方法,可以增加气血的供给,并保证其在人体内的平衡流通。
四、强调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
每个人的体质和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有的人体质偏寒,可以适当多吃些温热食物来调理;而有的人则需要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
因此,养生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五、兼顾整体中医养生是注重整体调养的,不仅局限于治疗某一特定疾病或调理某一脏腑。
它追求的是整体的健康,注重身体的内外平衡、气血的调理,以及心理的舒缓与调整。
因此,养生者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的各个层面,综合养生,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
养生之道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上几点,中医养生秉持着顺应自然规律、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调个体差异、兼顾整体等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调节作息等方法,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远离疾病。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医养生是一门科学、综合的体系,应当尊重并适时采用其中的方法,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顺应自然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
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
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
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
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