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685.50 KB
- 文档页数:41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挫折与管理在管理心理学中,挫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挫折指的是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对于管理者来说,理解挫折的本质、成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挫折,对于提升团队绩效、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组织的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挫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客观环境因素是导致挫折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市场竞争的激烈、资源的匮乏等,都可能使组织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从而让员工感受到挫折。
其次,个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会影响挫折的产生。
如果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不足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或者其性格过于内向、脆弱,缺乏应对困难的韧性和适应性,那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就更容易产生挫折感。
此外,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可能引发挫折。
比如,工作任务分配不明确、工作流程繁琐、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不公平的奖惩制度等,都可能让员工感到困惑、不满和无力,进而产生挫折情绪。
挫折对个人和组织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来看,挫折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长期处于挫折状态下的员工,可能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增加等问题。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出现离职的倾向。
从组织的层面来看,员工的挫折感可能会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影响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如果挫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还可能引发员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破坏组织的和谐氛围。
那么,作为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员工所面临的挫折呢?首先,管理者要善于识别员工的挫折情绪。
这需要管理者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行为表现,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困难。
当发现员工出现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等情况时,要及时与员工进行谈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便能够准确地判断员工是否遭遇了挫折。
其次,管理者要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挫折。
第7章群体心理与管理7.1 群体沟通7.1.1沟通的功能沟通是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
对于企业来说,它就像神经系统对人体一样不可缺少。
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包含两种性质的运动形式:一是物质流,即人、财、物的输入、输出;二是信息流,指各种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处理。
一般来说,管理者较少地与“具体的事物”打交道,而更多地是与“事物的信息”打交道。
也就是说,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流来掌握物质流的状况,指挥物质流的运动。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因此沟通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手段,即员工可以通过群体内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失落感和满足感,从而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
7.1.2 沟通的过程反馈回路图7-1 沟通的过程及要素如图7-1所示,沟通是一个过程,它包含发送者、编码、通道、译码、接收者和反馈几个基本环节:如果发送者有向接收者传送信息的需要,他就会将这些信息编译成他认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
然后通过特定的通道(如正式通道或非正式通道)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收者。
接收者在接收到这些符号后,必须先将这些符号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形式,这就是对信息译码的过程。
沟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馈回路,即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准确无误地接受。
根据个体在沟通过程中的位置,这些角色会来回发生变化。
当接收者对发出者进行反馈时,最初的接收者就成为发送者,而最早的发送者就成为接收者。
7.1.3 沟通的类型1.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根据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位是否变换,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指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地位不变,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
比如做报告、发指示、做演讲等。
两者之间地位变换是双向沟通,如谈判、协商、交谈等。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有关比较研究表明:从沟通的速度来说,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从内容的正确性来说,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好;从工作秩序来说,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缺乏条理性,单向沟通显得非常安静规矩。
第七章团队行为与管理第一节团体与团队概述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规范、压力和高效率第三节团体的意见沟通第四节团体的人际关系第五节团体的决策第六节团体的竞争、合作与冲突第一节团体与团队概述一、什么是团体、工作团体与工作团队(a、b)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有效团队形成不是自发的。
团队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初步形成阶段(理解目标,开发实施过程)、震荡阶段(矛盾逐渐显现)、规范阶段(分享信息,接受不同选择、积极进行一些需要妥协的决策)、运行阶段(熟练并有效地达到目标)、休整阶段(工作行为结束后的休整期)。
二、团体的种类(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根据构成团体的原则、方式和团体结构不同,可以把团体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梅奥最早提出了非正式团体的概念。
在正式团体中存在着非正式团体。
管理者应正确对待非正式团体,对非正式团体的管理应注意如下要点(c):(1)要正确认识非正式团体。
非正式团体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禁止,也无法禁止。
管理者应该掌握本单位组织内非正式团体的情况,如性质、形成原因、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人物、活动方式等,积极加以引导,发挥积极作用,限制消极作用。
(2)要合理利用非正式团体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
非正式团体成员之间感情密切、相互信任、凝聚力强、信息沟通快。
管理者要充分利用非正式团体的这些特点,做好引导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团体,要区别对待。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团体,如职工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组、研讨组、课题攻关组等,管理者应予以支持和保护;对于与正式团体目标不一致的消极型的非正式团体,应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对于那些违法的、破坏型的非正式团体,如流氓、盗窃、赌博、走私、黑社会团体,以及非法的恐怖性团体等,应通过法律手段和程序予以取缔、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