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声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624.50 KB
- 文档页数:11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全)(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全)(2)(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全)(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练习: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气声音在0m/s。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word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声现象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感知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声现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以及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实际应用。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振动的分子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但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所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声波通过固体的颗粒传播,例如,声音可以通过木头、金属等固体传播。
在液体中,声波也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播的,声音可以通过水、酒等液体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声音的感知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当声波进入耳朵时,会导致耳膜振动,进而刺激耳朵内的听觉神经,最终将声音传递到大脑中。
除了耳朵之外,人类还可以通过皮肤等其他感觉器官感知声音,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弱。
不同的动物也拥有不同的声音感知方式,例如,蝙蝠可以利用超声波感知周围的环境。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语音通信,例如,电话和对讲机等设备依靠声音传播进行通信。
此外,声音在音乐、广播、电视等娱乐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声音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听心音来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
在工业领域,声音也被广泛应用于声波测厚、水声通信等方面。
声音的保护由于声音的传播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因此在一些特定环境中,需要对声音进行保护。
具体来说,一些噪音过大的环境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受损。
因此,在一些工业和建筑环境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声音,例如,设置隔音墙、佩戴防噪耳塞等。
总结声现象是一个涉及物理、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等多个方面。
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总结声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涉及到声音的传播、产生和接收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声现象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声波的传播声波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之间的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一系列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出去。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此外,声波还会受到介质的温度、密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振动源引起的,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引起了声波的传播。
振动的物体可以是乐器、声源或其他媒介,它们通过振动产生的声波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音调和响度。
三、声音的接收人的耳朵是接收声音的主要器官,它能够将声波转化成电信号传输到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除了耳朵,还有一些专门的设备也可以接收声音,比如麦克风和录音设备等。
它们通过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来记录和传输声音。
四、声音的特性声音有很多特性,比如音高、音量和音色等。
音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就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沉。
音量是指声音的响度,它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大小。
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它与声波的波形和谐波的组成有关。
五、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被用来进行交流、娱乐和传播信息等。
比如,电话、音响、广播等都是利用声音传输信息的设备。
此外,声音还被用来进行医学诊断、声呐探测、水声通讯等领域。
总的来说,声现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牵涉到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更好地利用声音进行各种应用。
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声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现象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传递能量的方式传播到人们的耳朵中,从而产生听觉感受。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归纳为声现象的范畴。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
当声音遇到不同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是指声波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是因为不同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使得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偏折。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明显的折射现象。
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声音的传播距离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高频率的声音传播距离较短,因为高频率的声波能量较大,容易被空气等介质吸收。
此外,声音的传播距离还与环境的噪声水平有关。
噪声是指环境中存在的杂乱、不规则的声音,它会干扰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噪声的强度越大,声音的传播距离就越短。
声音的传播还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发生的现象。
当两个声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形。
如果两个声波的相位相同,即处于同一相位,它们会互相增强,形成干涉增强现象;如果两个声波的相位相反,即处于相位差为180度,它们会互相抵消,形成干涉消减现象。
干涉现象在音乐演奏、声学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声音还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是指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当声波遇到一个障碍物或通过一个小孔时,会沿着不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新的波前。
衍射现象使得声音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这也是我们能够听到声音的重要原因之一。
声音还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是指当外界频率与物体的本征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发生振动增幅的现象。
共振现象在声学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琴弦共振、空气柱共振等。
共振还可以用于声学传感器和声波放大器等领域。
秘籍01 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典例探究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_______传声。
【解题思路】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接收的理解【答案】振动液体(水)【解析】[1]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水)中传播。
知识点2:声速【典例探究】列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它的正前方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必须鸣笛,司机鸣笛2s后,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鸣笛处距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声速是340m/s)()A.320m B.340m C.360m D.380m【解题思路】【答案】C【解析】列车的速度为v 车=72km/h=20m/s由速度公式ts v =可知,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为s 车=v 车t =20m/s×2s=40m2s 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 声=v 声t =340m/s×2s=680m则鸣笛时离隧道口的距离为360m 680m)(40m 21(21=+=+=)声车s s s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大招快解】口诀:“速速半时,远加近减”。
当利用回声测距且声源(鸣笛)移动时,可以将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和听到鸣笛回声处到峭壁的距离做远近对比,若求远的距离(鸣笛时距山崖)则将声速、车速相加后乘以时间的一半;若求近的距离(听到鸣笛时距山崖)则将声速、车速相加减后乘以时间的一半。
对比发现,所求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属于远距离,故将声速和车速相减后乘以时间的一半。
故答案为m 6032s 21m/s)02(340m/s =⨯⨯+=v知识点3:音调、响度和音色【典例探究1】如图所示,古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古筝校音时把弦调紧点,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时,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___________不同。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1篇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xxx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xxx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xxx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xxx 。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 钟声的回音B. 大钟还在振动C. 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 B. C. D.3.人在池塘边行走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中的鱼,这是鱼接受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 岸--空气--水--鱼B. 空气--水--鱼C. 岸--空气--鱼D. 岸--水--鱼4.邮电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造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A. 能较好地吸收声音B. 能够发出声音C. 不能传播声音D. 能较好地反射声音5.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如图)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 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 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6.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必须是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揿表(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揿表计时.这是因为()A.看枪冒烟揿表较方便B. 看枪冒烟不会受到场地嘈杂声的干扰C. 听枪声揿表计时不准确,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高D. 听枪声揿表计时不准确,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7.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一人用石块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另一人在铁管的另一端用耳贴着管口倾听,可以先后听到两次敲铁管的声音.如果这两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为0.2s,求这根铁管的长度.8.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海深______m.(海水中声速为1500m/s)但是,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______.9. 利用回声可以帮助人们探知海洋深度,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纳.如果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从海面向海底竖直发出声音信号,经0.8s后接收到回声,此处海水的深度为多少?10. 蛇没有耳朵,它总是把头部紧贴在地面,不四处观望,却能知道周围是否有猎物出没.蛇感知声音的途径是()A. 骨传导B. 空气C. 气味D. 耳传导系统11. 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象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12.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13. 动物在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还不时地转动头和耳朵的方向,这是因为()A. 向其他动物示威B. 判断声源的位置C. 动物的一种习惯动作D. 赶走小虫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水牛发出的声音低沉但能传得很远,蚊子“嗡嗡”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很刺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牛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B. 牛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蚊子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C. 牛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些,响度大些D. 蚊子是由于双翼振动而发出“音”,这不是真正的声音2. “随身听”播放英语磁带时,用“快放”比正常播放时()A. 音调提高B. 响度变大C. 音色变好D. 没有区别3. 男低音歌唱家放声歌唱,女高音歌唱家轻声伴唱,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A. 男歌唱家的响度比女歌唱家大B. 男歌唱家的音调比女歌唱家高C. 男歌唱家的声音频率比女歌唱家低D. 男、女歌唱家的音色不一样4. 在下列四个句子中,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A.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5.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A. 音调的高低B. 音色的好坏C. 响度的大小D. 上述说法都有道理6.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是因为()A. 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跳动声音的响度增大B. 听诊器能减少人心脏跳动声音的分散C. 听诊器能改变人心脏跳动声音的音调D. 听诊器能改变人心脏跳动声音的音色7.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立马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十万曹操大军.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A. 频率高B. 音色差C. 音调高D. 响度大8. 小军为了喊叫自己前面的好友,他用双手做成喇叭形状放在嘴边大声地喊,这样做的目的是()A. 能够增大喊叫的音B. 能够使较远的人分辨出是谁的声。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下列情况中没有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暴雨将要来临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打钢轨来判断螺栓是否松动C.医生利用超声波打碎体内结石D.有经验的人挑选瓷碗时总敲一敲听一听音质答案:C解析: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的暴风雨,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是利用声音的音色判定螺丝是否松动,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C.医生利用超声波打碎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没有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D.因为品质不一样的瓷碗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是利用声音传递的信息来判断瓷碗的好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答案:C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B.如图乙,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C.如图丙,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D.如图丁,敲击水杯时水越多音调越高答案:C解析:A.用力敲鼓,改变的是敲击的力度,影响了振动的幅度,则可使响度变大,故A错误;B.振动产生声音,故B错误;C.如图丙,笛子振动的幅度比二胡大,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笛子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于二胡,故笛子比二胡的音调高,故C正确;D.敲击水杯时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错误。
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如空气、木、铁等。
3 声音的场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4 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
1秒以上。
最少也要0.1秒。
5 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 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
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7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8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0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 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扰人们听的声音。
12 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3 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坏人的听觉器官。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
无论是我们的交流、欣赏音乐,还是感知周围的环境,都离不开声音。
下面就让我们来系统地总结一下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带动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水等)一起振动,从而形成声波。
例如,我们拨动琴弦,琴弦的振动产生了声音;敲鼓时,鼓面的振动产生了鼓声。
需要注意的是,振动的物体不一定能发声,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在真空中,即使物体振动,也不会产生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例如,在铁轨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更快地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在固体(铁轨)中传播得比在空气中快。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 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但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歌声音调较高,而男低音歌唱家的歌声音调较低。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能够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人的声音。
四、噪音从物理学角度看,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控制噪音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机器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耳塞。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