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艺术——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
- 格式:pdf
- 大小:418.15 KB
- 文档页数:6
悲情奥尼尔的艺术人生作者:刘慧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9期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1888—1953),著名戏剧家,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戏剧创作卓有成就,标志着美国现代戏剧繁荣时期的到来,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
奥尼尔于1888年10月16日诞生在纽约百老汇大街的巴雷特旅社一间偏房里。
父亲詹姆斯·奥尼尔1846年生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少年时随奥尼尔的祖父飘洋过海来到美国。
从青年时期起,詹姆斯就成为受人欢迎的浪漫派演员。
奥尼尔的母亲埃拉·昆兰1857年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一户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笃信天主教。
由于奥尼尔出生时难产,庸医大量注射吗啡使她不幸染上终生毒瘾。
奥尼尔的人生经历丰富。
从小和母亲﹑哥哥,伴随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的父亲走南闯北,生命的头七年他大多在旅馆和火车里度过,学生时代也以寄宿为主,很少享受家庭温暖。
1906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贝茨预科学校毕业,同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1907年奥尼尔提出退学,离开学校,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职业。
他做过商行秘书,然后到洪都拉斯探金矿,金矿没找到,反而染上疟疾。
此后还当了一阵剧团副经理。
不久奥尼尔作为水手出海航行,去了阿根廷﹑英国。
回美国后,他做过短期的轻歌舞剧演员,之后担任一个小镇报纸的记者。
动荡不安的社会底层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1912年底奥尼尔得了肺结核,在圣诞前夜被父亲送往盖洛德疗养院。
尽管疗养院严格预防传染的措施加深了奥尼尔性格中原有的孤独感和隔离感,他仍然充满感激地认为盖洛德是他的再生之地。
他说,“正是在这里,我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思想整理一番,才有可能对过去许多年的感受进行提炼和审视。
”(汪义群:《奥尼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五个月的休养使奥尼尔心智上成熟了,他第一次真正思考自己的一生,阅读了大量书籍,尤其得到了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剧本的滋养。
尤金·奥尼尔悲剧创作主题的根源探析缴纳社保/摘要: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界唯一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奠定了现代美国戏剧成熟的基础,跻身世界剧坛,产生世界影响。
他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均为悲剧,形式新颖,堪称独步。
本文拟从三方面探究他作品背后的悲剧根源。
首先就是早期的家庭环境对他产生重要影响,使他形成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其次,矛盾的宗教信仰使他终生在天主教信仰和清教思想中犹疑徘徊。
最后,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为他的戏剧人物的悲剧心理剖析奠定了哲学基础。
关键词:奥尼尔悲剧根源宗教信仰哲学尤金?格莱斯顿?奥尼尔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世界文坛,被认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戏剧拓荒者,他不仅可以跟易卜生、斯特林堡和萧伯纳媲美,而且可以跟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莎士比亚相媲美”。
同时,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产的剧作家。
从1913年起到1943年止,奥尼尔共创作了接近五十个剧本,但除了《啊,荒野》一部喜剧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是悲剧题材。
可以这样说,奥尼尔的剧作品所体现的悲剧精神是十分深刻和强烈的。
一、家庭环境对奥尼尔悲剧人生观的影响从奥尼尔剧作中的男主角们身上隐约可以看到奥尼尔的身影,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尽管内心充满热情和希望,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酷刑般的熬煎。
这与奥尼尔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1.父爱的缺失与哥哥的分裂人格对奥尼尔的负面影响1888年10月16日,奥尼尔出生在纽约百老汇。
父亲的职业是一名演员,不得不辗转在各个城市之间演出,所以幼小的奥尼尔过着漂泊的生活,缺乏对“家”这个概念的认知。
后来,他说:“通常孩子总有一个固定的、有规律的家,但他却没有。
每当想起童年的岁月,展现在眼前的不外乎是一次又一次只作一夜停留的短暂演出,一次又一次在戏台侧幕没完没了的守候,以及一系列呆在肮脏的化妆间内、乘坐令人窒息的火车、下榻在下等旅馆的经历。
论尤金奥尼尔剧作的悲剧主题
孙宜学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论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奥尼尔剧作的两大基本主题:物质主义与人性的对立以及人的本能欲望与清教主义的对立,进而揭示出奥尼尔剧作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美学思想,即通过表现人在悲剧性处境中以绝望的努力追求失败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力量,而赋予他们以精神上、美学上的价值.
【总页数】7页(P68-73,78)
【作者】孙宜学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文化艺术系,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1
【相关文献】
1.剖析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主题、女性形象及象征手法 [J], 胡超男
2.“雾”“海”茫茫中的尤金·奥尼尔∗--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海与雾意象解读 [J], 杨清宇
3.试析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悲剧爱情——兼论奥尼尔的爱情观 [J], 杨庆龙
4.曹禺剧作悲剧观与尤金·奥尼尔剧作悲剧观之比较 [J], 肖佩华
5.尤金奥尼尔剧作的悲剧主题 [J], 杨庆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11尤金·奥尼尔(1888-1953)于1913年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戏剧———《天作之合》。
此后的三十余载,他成为了多产的戏剧作家,接连创作了将近五十个剧本,且除了《啊,荒野!》以外,余下的几近都是悲剧题材。
显而易见的是奥尼尔的作品显露出浓厚强烈的悲剧精神。
其根源则来自于奥尼尔坚定的创作信念:有悲剧的生活才有其一定的价值,并且能让生活体现出高尚的一面的就只有悲剧。
对奥尼尔而言,“只有悲剧才有有意义的美。
而真理就糅合在这美当中。
悲剧将意义赋与生活跟希望。
最有悲剧性的每每总是最高尚的。
只有当一个人触及不到自己的既定目的时才会产生为此目的而赴汤蹈火的理想,进而才能找到自我。
只有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还能抱持着希望不放弃,才能比悲观绝望的人更容易看到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因此,奥尼尔还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可以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相媲美的戏剧作家。
这样一位在戏剧史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其作品中所展示的悲剧世界值得人们对他的悲剧观进行更深刻的剖析。
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第一次使美国戏剧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凸显在悲剧创作上。
他的悲剧观的形成及其根源可以大致归为他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成长经历、冲突的宗教信仰以及古希腊悲剧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在奥尼尔还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詹姆斯·奥尼尔还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望的小演员。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奥尼尔一家只能跟随父亲辗转于全国各地,四处奔波表演。
在他后来的回忆中,他一直很羡慕其他普通孩子们有着长期固定的居所,因为他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他父亲为了要做短暂的演出而使得全家不得不一次次在不同的破旧旅馆作一夜的停留。
为了表演完能马上出发去下一个地方,他只能乖乖等候在后台或是狭小凌乱的化妆室里。
从小就经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使得奥尼尔对于“家”这一概念中安定、温馨的部分缺少充分的感受和认知。
第36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V〇1.36 N a9 2017 年9 月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 Sep. 2017飘落熔炉的雪花论尤金•奥尼尔对“美国梦”的悲剧性呈现魏衍学(兰州文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笔下的“美国梦”有着独特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他笔下的“美国梦”是绝望、迷茫、人格异化的代名词,追梦人亦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丑恶彰显。
本文从分析“美国梦”的内涵及跨时代流变入手,从财富梦、家庭梦和爱情梦三个方面展现奥尼尔经典剧作中“美国梦”的破灭及其历史启谕:美国社 会的拜物主义及其对伦理价值的扭曲和对民众的异化是造成“美国梦”摒弃道德编码进而畸变成贪恋和欲望之梦的根源。
奥尼尔笔下的“美国梦”艺术地呈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上惨烈的一步,给我们以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启谕。
关键词:美国梦;伦理价值;拜物主义;历史启谕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612X(2017)09 -0109 -05一、 弓I言“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它 的深层内涵和时代启谕并非一成不变,从最初的 “理想与开拓”之梦到“贪念与欲望”之梦,它丰富而 多变。
奥尼尔生活的年代,经济进入大萧条,拜物主 义摧毁着一切旧有的信仰和文化,旧的伦理价值体 系已经崩塌而新的尚未成型。
这一切艺术化地再现 于奥尼尔笔下,“美国梦”沦为“虚幻之梦”和“白日梦”,甚至变得陌生和浄狞,曾经荣耀的“美国梦”就 像一片片飘落至火红熔炉的雪花,瞬间消失,美丽却 虚幻。
二、 “美国梦”的内涵及跨时代流变美国学者亚当斯首次以“美国梦”来诠释美国 人的生活理想,其核心是:人人都享有均等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获得更富裕、更美好的人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阶级出身和他人的施舍。
两百多 年来,“美国梦”的核心内涵和历史作用在不断地演收稿日期:2017 -02 -18作者简介:魏衍学(1981—),男,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变,它一方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在这片土 地上创造奇迹,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年轻人在追逐梦 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论尤金.奥尼尔的死亡主题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文坛巨匠,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山鼻祖。
他的大多数作品皆为悲剧, 死亡成了奥尼尔创作的一大主题。
而他的作品确被一些评论家看成是病态的、阴郁的和充满绝望的;他创造的舞台被看成是逃避现实的出口。
奥尼尔的成功恰恰是把戏剧舞台看成是进入现实的入口。
1936年,奥尼尔由于取得了戏剧创作的卓越成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对死亡主题的哲学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奥尼尔欲望现实死亡在西方文学中,众多作家都青睐以死亡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使之在文学领域独占鳌头。
众多作家、诗人如海明威、福克纳、迪金森皆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他们在各自的小说、诗歌创作中用了极浓厚的笔墨来书写他们对死亡的认知与体验,并通过死亡来阐释他们对生存的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观点。
然而在戏剧界,能够用毕生精力探讨死亡主题,能够在几十部作品中浸润着自己独特的、深邃的死亡意识,从而揭示出诸多生命哲学的戏剧家,除莎翁外,无人能与奥尼尔匹敌。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死亡犹如一面多棱镜,从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出潜在的生存哲学,揭示了人与命运之间的奥秘。
奥尼尔以他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意义,使读者透过死亡看到人生的真谛。
一般来说,人一生最痛苦、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死亡,但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却是死亡(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给予人最大的幸福,这虽似乎有悖于常理,却是奥尼尔对人生积极思考后得出的合理结论。
在奥尼尔看来,人的生活只是一场持续不断地、谋求生存的斗争,一场人必然会归于失败的斗争,因为死亡最终会征服一切。
奥尼尔戏剧中的主人公本性都是善良的,真诚的,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却被现实剥夺了一切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可能性,因而在他们探求生活目的的斗争中面临重大冲突和选择,需要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力量时,他们就只能毅然选择死亡,因为就某种意义讲,死亡毕竟是对毫无希望的现实的一种安慰,是摆脱现实悲剧的最好方式。
这种死亡意识始终追随着他们,也成为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事实。
第36卷㊀第2期2021年6月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Vol.36,No.2Jun.2021[收稿日期]2020-12-02[基金项目]皖江工学院校级重点项目:现代戏剧的卡塔西斯功用研究.项目编号:WT17024ZD.[作者简介]李㊀凯(1985-),男,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㊁西方戏剧;马㊀翔(1986-),男,浙江台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文学㊁西方唯美主义.论尤金·奥尼尔三部现代悲剧卡塔西斯功用的缺失李㊀凯1,马㊀翔2(1.皖江工学院,安徽马鞍山㊀243031;2.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㊀310000)摘㊀要:悲剧的卡塔西斯能使观众从痛感心理能量的宣泄中升腾出审美愉悦㊂尤金㊃奥尼尔的现代悲剧在多方面继承了古希腊悲剧传统,但得到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许多观众认为这些剧作令人沮丧㊂悲剧表演所带来的痛感未能转化为快感,意味着奥尼尔部分悲剧作品卡塔西斯功用的缺失,个中缘由值得探究㊂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悲剧的 宣泄说 和 认同说 ,总结出卡塔西斯功用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奇异的插曲“‘送冰的人来了“‘长夜漫漫路迢迢“三部现代悲剧的人物塑造㊁主题与剧作法特征,发现奥尼尔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倚重以及由此对个体无意识的过分关注,是导致其三部现代悲剧卡塔西斯功用缺失的主要原因㊂关键词:尤金㊃奥尼尔;弗洛伊德主义;卡塔西斯;悲剧功用中图分类号:I7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21)02-0126-08㊀㊀悲剧的卡塔西斯功用能够调和人在社会现代性的进程中内心郁积的负面情感,体现了一种源自于诗性智慧的哲理价值㊂古希腊悲剧能在审美主体与舞台表演之间建立适当的距离,通过对行动的摹仿促使观众的情感与悲剧情节产生共鸣,是卡塔西斯的天然土壤㊂尤金㊃奥尼尔深受古希腊悲剧影响,正如他所说, 对我的戏剧创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我对各个时期的戏剧,特别是希腊戏剧的了解㊂ [1]254在他创作的52部剧本里,除去‘电影人:一出戏剧“(The Movie Man :A Comedy ,1914)㊁‘我且问你“(Now I Ask You ,1916)㊁和‘啊,荒野!“(Ah ,Wilderness !,1933)三部属于喜剧外,其余剧作都或多或少地蕴含悲剧性㊂奥尼尔曾仔细研读过许多古希腊悲剧和神话,在悲剧的主题㊁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这一时期的悲剧传统㊂同时,奥尼尔一直在思考人类 原来的生物属性 对当前行为的支配作用,将表现人同这种原始冲动抗争的 光荣而又自我毁灭的 永恒的悲剧 [1]256当作自己创作的最高理想㊂为实现这一艺术理想,他循着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探究人格结构以及意识与无意识①的关系,专注于对个体的心理现实进行抒情的表现㊂这种强烈的内倾性使奥尼尔的现代悲剧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构成要素,如消极的悲剧英雄和悲惨的结局㊂小说家伊迪丝㊃华顿(Edith Wharton)认为美国观众对这种新模式并不买账,因为 一直以来他们喜闻乐见的,都是以圆满结局收尾的悲剧㊂ [2]事实证明,华顿的判断是正确的㊂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奥尼尔在戏剧演出方面四处碰壁:从1934到1956年间,他的剧作在美国国内 一直没有盛大演出过 ,‘无穷的岁月“ 竟要到处寻找一个愿上演这出戏的剧院㊂ [3]XXIII ‘私生子的月亮“和‘送冰的人来了“首演即遭失败,一些观众认为后者 非常令人讨厌 ,其过长的篇幅和 沉重的悲观主义 令许多人感到沮丧[4]156㊂第2期李㊀凯,等:论尤金㊃奥尼尔三部现代悲剧卡塔西斯功用的缺失127㊀从狭义观演关系的角度看,戏剧是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发生在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㊂作为戏剧社会功用的一部分,悲剧的卡塔西斯与观众对戏剧行动的情感反应直接相关㊂对于许多观众而言,悲剧表演带来的痛感最终未能转化为快感意味着奥尼尔部分现代悲剧卡塔西斯功用的缺失㊂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朱光潜的悲剧 宣泄说 与阿德南㊃阿卜杜拉(Adnan K. Abdulla)的 认同说 ,总结出卡塔西斯功用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从人物塑造㊁主题与剧作法入手,阐释‘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1927)㊁‘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 1939)㊁‘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 s Journey into Night,1941)三部悲剧作品卡塔西斯功用缺失的原因,以期为更深刻地理解奥尼尔的审美品格及其现代悲剧作品提供一些理论依据㊂一㊁卡塔西斯与奥尼尔的悲剧艺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指出,悲剧能够 通过激发怜悯与恐惧,使这类情感得到卡塔西斯 [5]㊂这里的 卡塔西斯 是学者们历来争论的焦点,相关论著在西方美学史上可谓汗牛充栋㊂从前人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撷取理论灵感,以明确悲剧情感的本质以及移情在悲剧审美中的作用,继而廓清卡塔西斯产生的必要条件㊂首先,关于悲剧情感,即悲剧所唤起的怜悯㊁恐惧及类似情绪的本质㊂朱光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情绪是 本能冲动起作用的标志 [6]388㊂每种本能都可以被看成内心潜在能量的蓄积,它们始终追求欲望的满足,因而为外部世界所不容㊂平时由于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这些生命驱力在无意识层面郁积起来隐而不发㊂但当一种情绪被唤起时,相应的本能冲动便会激发潜在的心理能量,使其在各种筋肉活动(如四肢的活动㊁大笑㊁颤抖㊁哭泣等)中得到释放㊂对于情绪主体来说,占主导地位的本能冲动和与之对应的筋肉活动构成了那种情绪的总和㊂怜悯与恐惧等情绪之所以能够得到卡塔西斯,正是由于悲剧促成了 与这些情绪相对应的本能潜在能量的宣泄 [6]390㊂显然,根据朱先生的 宣泄说 ,我们可以将悲剧情感理解为:观众在宣泄趋势产生之前感受到的一种增强了的生命力感,是在对人与命运不屈抗争的审美观照中生发出的蓬勃的生命能量㊂其次,关于移情在悲剧中的作用㊂阿卜杜拉认为卡塔西斯是随着悲剧情节作用于观众的审美心理而产生的,因此悲剧审美价值和社会功用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观众的参与㊂他指出, 作为一种审美反应,卡塔西斯始于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认同 [7],这种 认同 即审美主体对客体的移情作用㊂移情是由投射作用与摄入作用相互交织而形成的㊁审美主客体在心理上的同一㊂在欣赏悲剧时,观众会自然地站在悲剧人物的立场上,既从他们那里摄入客观的 外在于彼的 内驱力和防御 ,又将自身 内在于此的 [8]主观情绪投射到人物身上㊂移情作用能增强观众对悲剧的代入感,使其随着悲剧人物的遭遇而产生情感波动:我们同情悲剧人物,但又惧怕毁灭的命运会同样盲目地落在自己头上,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感到绝望,但又因目睹永恒正义的胜利而欢欣鼓舞㊂可以看到,悲剧艺术之所以能将观众从对日常生活的世俗关怀提升至一个纯粹感性形式的世界,并在两三个小时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量,与移情对悲剧情感的导引作用是分不开的㊂只有通过对悲剧人物移情式的认同,观众才能构筑起最大量的心理势能,进而于适当的审美距离之下回归自我,从潜在心理能量的宣泄中升腾出超越的审美体验㊂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李尔王“到‘力士参孙“,传统悲剧着力刻画一个个敢于追求爱情㊁自由㊁正义㊁善和美等合目的性价值的光辉形象,让观众从中看到人的意志在与世界的相遇中展开为知觉,看到人本身㊂普罗米修斯和参孙等人物不是傀儡,也不是众所周知的理念或说教,而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生命力的外化㊂他们的生命能量在与异己力量的殊死搏斗中渐次绽放,引导观众在振奋之余去感受人身上的光辉与脆弱㊁128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美好与诗意,他们的爆发和叹息启迪我们对逆境做出即时的反应,在持续的行动中丰满地成为自己,永远朝着那个可能的自己而活,也让我们在对痛苦的凝思中,顿悟自我存在的价值㊂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求知和好奇,一般来说是使人愉快的㊂ [9]如果说悲剧所引发的不仅有怜悯㊁恐惧等情感,还包括审美主体从道德㊁心理和形而上等方面对生命知识的觉解,那么紧随激越的生命热情而来的,必然是各种内在冲动达至调和之后的平静,以及好奇心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快感,这也标志着卡塔西斯的完成㊂由此可见,悲剧情感是否能够得到卡塔西斯,取决于观众能否对悲剧人物产生认同,也取决于后者的行动能否激发前者充沛的生命能量;在悲剧审美中如果没有移情作用,没有唤起向上的生命力感,无论多么高超的戏剧技巧都无法使观众体验到心灵升华的审美愉悦㊂自20世纪20年代起,奥尼尔在创作中调动各种戏剧手法进行了广泛的弗洛伊德主义②实验,尝试以精神分析学派 关于无意识的概念来取代古代悲剧关于命运的观念 [10]㊂传统悲剧的基本精神是一种适度的怀疑主义:在不绝对否定存在的前提下怀疑存在的价值,其悲剧人物一般是品格高尚㊁身心健全的英雄㊂然而,奥尼尔的现代悲剧却将绝对观念和生活完全对立起来,由此诱发的人性本身矛盾分裂的内在品质成了人物悲剧的根源㊂受弗洛伊德主义心理观的影响,奥尼尔塑造的悲剧角色大多是因社会异化而丧失完整人格㊁无力左右环境的小人物,他们在非理性欲望和生的力量㊁冲动和压抑的双重撕扯之下徒劳地挣扎着㊂在幻梦与现实的夹缝之间,悲剧英雄身上高贵的自由意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麻痹㊂正如福尔克(Doris V.Falk)所言: 他们的人生被悬置在令人绝望的对立冲突中,唯有一死才能解脱㊂这种生存逻辑并非源自理性,而是一个个扭曲的心灵为填满自身乏匮所走向的必然结局㊂ [11]可以说,奥尼尔的戏剧世界是一个专注于病态心理的荒诞世界,在这里迷失的灵魂用自身的一幕幕悲剧向人们诉说着人性自由的失落㊂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反理性主义和悲观的决定论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奥尼尔三部剧作卡塔西斯功用产生的基础㊂二㊁奇异的插曲:清教主义与性爱情结双重夹击下的无奈逃离‘奇异的插曲“全面描述了女主角尼娜试图冲破清教文化桎梏㊁追求理想爱情,最终无奈放弃的一生㊂奥尼尔在剧中运用独白和旁白等手法,将人物自我意识与放浪不羁的无意识之间激烈的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㊂尼娜的生活则被塑造为清教文化与无意识对峙的战场,清教道德对本能的压制,过度的占有欲对夫妻之爱㊁骨肉亲情的破坏在无意识层面内化,造成了她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扭曲㊂未婚夫戈登的牺牲酿成了尼娜的性爱情结,激发其性本能方面压抑已久的心理能量,也成了她不幸的渊薮㊂尼娜具有奥尼尔其他悲剧角色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体现在她极度亢进的性欲和对情感执着的占有上㊂诚如弗吉尼亚㊃弗洛伊德所言, 一旦欲望超越了肉体范围转化为爱情,就能得到净化 [3]285㊂凭着守护爱情初衷的自主精神以及与欲望和清教文化环境抗争的斗志,她本来能像古希腊悲剧人物那样激起观众努力向上的生命活力㊂然而,失去爱情的尼娜却深陷在肉欲和占有欲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在未婚夫奔赴战场的前夜,她错过了以身相许的机会;如今斯人已逝,尼娜为补偿心理缺憾,把 奉献自己 [12]294的冲动一股脑地倾注在从欧洲返回的伤兵身上,这使她后来深感愧疚,性爱情结中固结的心理能量不仅未能得到宣泄,反而加重了她的神经症(neurosis)㊂一方面,尼娜拒不放弃理想中的情人兼丈夫戈登,不愿接受任何现实中的真人;另一方面,她竭力寻求集母亲㊁女儿㊁妻子和情人于一身的安宁生活㊂在这两种渴望的挤压下,尼娜紧紧抓住萨姆㊃埃文斯和达雷尔医生,力图用这两块烂泥巴来重建她的偶像㊂现实中的两位男士也因她分裂人格的不同需求而被赋予迥异的角色:第2期李㊀凯,等:论尤金㊃奥尼尔三部现代悲剧卡塔西斯功用的缺失129㊀萨姆成了她的丈夫,而达雷尔则顶替原本属于戈登的 情人 的位置㊂由于忽略了对心灵契合的追求,仅通过狭隘自私的占有来实现爱情理想,尼娜建立起来的情感王国并不稳固,相反地,对失去的恐惧一次次将她折磨得筋疲力尽㊂最终,一直坚定支持其理想的萨姆不幸离世,成了压垮她自由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她意识到理想的爱人已绝无可能㊂梦幻破灭后,尼娜随即采取一种听天由命的规避姿态,极力想逃离生活的激流㊂于是这段奇异的插曲以她拒绝 浑身充溢着正午的炎热㊁能量 [12]483的达雷尔,嫁给慈父般的马斯登而告终㊂奥尼尔借马斯登之口,道出了她这样做的原因,他说: 我的生命是凉爽的绿荫,充满激情与占有欲的火辣辣的正午阳光照不进来,它也就不能用烈性毒药摧残这颗心㊂ [12]473 绿荫 象征马斯登始终奉行的清教道德准则,这句话暗示尼娜为躲避欲望的折磨,选择退回到清教主义思想的牢笼里,在精神上同命运妥协之后,彻底放弃了自己曾追求一生的爱情理想㊂在戏剧结尾处,观众透过移情所看到的,是一个失落了内在意志力的麻木的灵魂㊂尼娜对马斯登说: 在安宁中死去!对人生,我感到了如此心满意足的厌倦! [12]487结束了对爱情理想疲惫的追逐,笼罩而来的不是对新婚生活的期待,而是被情欲和妄想消磨掉生命力之后残留的几分空洞无力感㊂这种无力感通过摄入作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使观众悲观压抑的情绪有增无减㊂三㊁送冰的人来了: 梦想与死亡 二元困境中的悲观抉择相较之下,‘送冰人“的情节十分简单,可以归结为:盼望希基 希基登场 幻想破灭 一如既往㊂众多角色的身世互相映照,犹如音乐主题的变奏反复穿插在四幕之中㊂这种近似环状的情节结构和对人物群像式的塑造,戏剧性地再现了现代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即在一个绝对观念缺失的世界中表现价值所带来的困境㊂芬兰诗人凯拉斯(Uuno Kailas)曾以 我的房子只有两扇门:一扇向梦想,另一扇向死亡 的诗句,象征人们身处两难抉择的困境㊂该剧第三幕中通向大街的转门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对流浪汉们来说,门里面是白日梦的世界,这里与绝对观念绝缘,但可以得到友谊的安慰和家的安全感;希基则来自门外的现实世界,人在那里可以充分享受表现自身生存价值的自由,但同时也时刻暴露在死亡和精神错乱的危险之下㊂在绝对观念和生活对立的夹缝中,希基和他的朋友们做出了不同的抉择,这出戏的主题正是通过两种抉择间的相互角力体现出来的㊂由于自身人性的弱点,酒吧里的人们遭到社会的遗弃,只能蜷缩在霍普酒店最底层,终日醉生梦死㊂在被剥夺了追求人生意义的行动能力后,这些流浪汉拒绝了 门外 冒险者的天堂,选择了 门内 生死相续㊁时间倒置,无止息循环的炼狱㊂为了摆脱病态现实所造成的绝望,填补生存苦难投射到精神层面的虚空,他们求助于酒精和关于明天的谎言,在意识深处创设了自己的天堂 一种生活很有意义的白日梦㊂因为有白日梦这根精神支柱,他们升入与理想为伴的 天堂 ,在剥离了绝对观念的时间往复中让生命得以延续㊂就像拉里所说的, 只有白日梦才把生命赐给了咱们这伙不走运的疯子,不管喝醉了的还是清醒的㊂ [13]154也正是因为紧紧拥抱着同一个没有希望的梦幻,每个人都在门内苦涩的现实中获得了来自朋友的慰藉,最低限度的生存本能得到满足㊂和这些失败者不同,希基被奥尼尔赋予了多重身份㊂首先,他是一个谎言家,门内安定生活的搅局者:希基清楚地看到朋友们曾经的理想在失去行动力之后堕落成了白日梦,却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梦的欺骗性㊂表面上,他来酒吧是为了推销 拯救 和 安宁 ,让大家用行动去实现自我价值,把害他们 活受罪的该死的白日梦扔到海里去 [13]202;但实际上,在亲手杀死妻子后,希基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㊂其次,他是死亡的化身,威利在酒醒后曾说: 但愿希基或者死神来到! [13]174这句话里的两个名词是同义的㊂希基多130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6卷次提到的 安宁 具有浓重的死亡意味㊂在第一幕结尾,他这样解释 内心宁静 : 痛苦消失了,你也随着飘走了 让自己沉到海底去㊂安安心心地躺下㊂你不必再往前走了㊂ [13]206这句下意识的话表现了希基在时间㊁空间中让自己彻底泯灭的愿望㊂可见,奥尼尔同意尼采的观点,认为真理是丑陋的,贸然探求绝对观念会导致生存信念的幻灭㊂在梦想与死亡非此即彼的抉择中,希基背叛了梦想的世界,随即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被生活彻底地抛弃㊂否定了白日梦,个体连最低限度的生存本能也无法维持㊂除了自身的毁灭,希基也带来了毒害门内现实梦境的毒药㊂他极力劝说朋友们去门外世界,其实是向所有人敲响了走向精神死亡的丧钟㊂那么,这些曾经积极入世,却在吊诡的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究竟应当信仰白日梦,还是信仰死亡?是继续自欺欺人,在等待明天的幻梦中虽生犹死,还是为追求自身存在的意义而奋起抗争直至毁灭呢?奥尼尔在1940年给友人的信中做出了明确的答复: 宁可活,不要死㊂ [3]524即人在梦想与死亡对立的二元困境中,应该借助白日梦活下去㊂‘送冰人“集中体现了奥尼尔一以贯之的人生观,即 感情比行为更重要 [4]161,在肯定人类生存本能合理性的前提下,他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情理想化,并以此消解了一切社会行为的终极价值,否定了人在行动中追求自身本质的可能㊂这种极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将生活等同于所有价值被相互抵消之后的平衡,容易导致观众心理上的麻痹㊂诚然,那些小人物的幽默感和善良心性以及他们之间患难与共的友谊和温暖的人情味,对于早年饱受精神创伤的奥尼尔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㊂但是,观众更多地是被该剧凝滞悲观的气氛所感染,在生活无法救赎㊁没有穷尽的重复中找不到出路㊂四㊁长夜漫漫路迢迢:自我意识沉入无意识的漫长旅程奥尼尔将该剧的事件和场景维持在最低限度,透过人物自我表现的独白㊁相互间的攻讦和反责,再现了使埃德蒙㊃蒂龙(即奥尼尔本人)深受折磨的家庭往事和影响他一生的记忆重负㊂在严守三一律的同时,剧作家把人的心理活动高度戏剧化了,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被用作烘托角色深层人格的重要手段,例如蒂龙宅邸四周渐浓的雾气和夜色不仅象征着这家人模糊不清的精神状态,更和玛丽㊃蒂龙不断退化的自我意识相呼应㊂全剧以玛丽毒瘾复发㊁毒品藏匿㊁事发和最终的精神崩溃为主线展开,随着剧情推进,玛丽的精神状况成了戏剧的中心㊂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位母亲身上,从清晨到午夜,见证了她由阳光明媚的现实世界退到浓雾弥漫的无意识世界的漫长旅程㊂玛丽的悲剧命运源于她与丈夫在生活环境和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她从小衣食无忧,很早就在美国中部最好的修道院接受教育,这造就了她超尘脱俗的天真气质;而詹姆斯则家境贫寒,十岁起就辍学谋生,和自己的母亲一样,他害怕晚景凄凉死在济贫院里,因而固执地用多年积蓄购置地产,在全家的日常开销上却十分吝啬㊂身上庄稼人情感迟钝㊁务实乃至粗俗的特点,令他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自己妻儿复杂的性格和弱点,更无力接受或消除家人的不满,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玛丽的精神分裂㊂出于对浪漫爱情的执着追求,她离开了父亲营造的 真正的家 [13]370,为适应婚后生活而不得不舍弃学生时代的浪漫心性,变成一个跑夜戏的演员的妻子㊂玛丽渴望安定与父亲式的保护却往往求而不得,令她魂牵梦萦的职业理想,也终因碌碌于相夫育子而未能如愿,外在孤独琐碎的生活和内在的强烈激情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使她产生一种与 怀旧 恋家 等观念相联结的创伤性情感㊂这类情感在内容上涉及欲望的满足,与遵循道德规范的超我相抵触,因而不能从正常的途径得到宣泄,日积月累便沉淀在无意识中,固结为怀旧与恋家两种情结㊂剧中玛丽处处表现出一种怀乡忆旧的病客心境,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失落感总是会引发她创伤情结中痛苦的心理能量,使之不时冲破意识的束缚来寻找第2期李㊀凯,等:论尤金㊃奥尼尔三部现代悲剧卡塔西斯功用的缺失131㊀出泄口:她先是感叹自己人老珠黄,继而把小尤金的死归咎于詹米,之后是回忆未出嫁时父亲对自己的宠爱,同时无休止地指责丈夫没能安置一个像样的家㊂玛丽在无意识中,认定家人是造成自己不幸的帮凶,对自身操持家务方面的无能却只字不提,是不负责任的㊂如果潜藏的心理能量在即将越过意识门槛时受到超我的弹压,就会形成超我的理性与无意识层面本能冲动的对抗㊂这种对抗的强度一旦超过自我意识所能负荷的上限,人就会不自觉地感到焦虑,并出现 精神水准下降 的症状,表现为自我意识的活动逐渐减弱(如注射吗啡后,玛丽愈加超然淡漠的态度),意识功能受到无意识的抑制乃至为其所主导,造成 人格本能的方面压倒了道德伦理的方面 [14]㊂在剧中,家人的目光和海边的雾角象征着玛丽的超我,两种知觉形成通感,不断穿透无意识的迷雾,提醒她摆脱情结的控制,履行一个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同时也把她拉回到对现实桎梏痛苦的自我意识中㊂但暂时清醒的玛丽在巨大的心理障碍面前,并未选择主宰自我㊁团结家人,去弥合现实与梦想的龃龉,而是再一次走向自我孤立,将世界和肉体都推至遗忘的边缘:为了缓解痛苦,她的意识功能沿着一条 幼儿期渠道 退回到童年的水平,并因此重新激活无意识层面 童年时期久已遗忘的精神内容 [15]㊂第三幕之后,玛丽因吗啡的作用而不断陷入对往昔的追忆,回到出嫁前在父亲膝下承欢的少女时期㊂谵妄中,她把自己的父亲幻想成一位 高贵㊁大方的绅士 [13]422,有选择地忽略了他酗酒的恶习㊂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对父亲的理想化事实上是 孩童在表达对过去那些快乐日子的渴望 [16]㊂回到儿童与父亲的情感关系中,表明玛丽几乎完全为追求享乐的本我所驱使,即将重新堕入精神分裂的悲惨境地㊂作为受害者,玛丽要为自己的精神状况承担部分责任㊂她具有奥尼尔笔下人物的一个共性:尽管他们都幻想着某种理想美,但很少有人会在持续的行动中实现这种梦幻㊂由于无法实现,梦幻沦为了噩梦,令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绝望㊂在意识四分五裂的状态下,这些人物转而一味耽于梦幻,以寻求解脱㊂36年的婚姻生活让玛丽不堪重负,亟需逃离现实的羁扼,而吗啡能麻醉并削弱超我的理性,使她在产生神游太虚般欣快情绪的同时,现实自我的所有意识一跃而与无意识相融合,彻底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行动力㊂可以说,逃避现实的心理㊁对毒品的依赖和精神分裂三者构成了一个互相强化的环路㊂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深处某种玄奥且无法抵拒的原始力量,它超出道德㊁文明的界域之外,拒绝受二者挟制㊂玛丽选择嫁给詹姆斯意味着她与自身的无意识背道而驰,从此便遭受自我失落的痛苦㊂自我与无意识之间悬殊的地位和相互冲突,构成了生动的痛苦表象,能唤起观众强烈的情感波动(如对玛丽的怜悯和对无意识的恐惧)㊂但玛丽最终为逃避现实而放弃了自我意识,这种委曲求全的戏剧行动会堵塞心理能量的宣泄渠道,压抑观众本应迸发的自由意识㊂在移情的作用下,剧作家对内在痛苦的过度渲染,也使观众沉湎于意志消沉和痛感中无法自拔㊂五㊁结语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弗洛伊德主义对奥尼尔的影响,主要同他戏剧观中的非理性主义与创作方法中的非现实主义倾向联系在一起,这对奥尼尔忽视政治㊁经济等社会存在形式对个体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醉心于探讨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㊂在此前提下,他的三部悲剧将大量的篇幅用于人物对话和对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而表现人与外部环境冲突的事件和体现人性价值的反抗行动通常被几笔带过,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剧本现实主义的深度与广度,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㊂这种重心理㊁轻行动的剧作法,导致对内在非理性力量的积极呈现遮蔽了人的主体性㊂就像埃德蒙㊃蒂龙引用道森(Ernest Dawson)的诗句: 我们的生命之路如电如露,转瞬又消逝在梦幻中㊂ [13]416浮动着崇高自由意志与精神价值的人性光亮在剧中甫一闪现,。
剖析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主题、女性形象及象征手法作者:胡超男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7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首先是剧作中常见的三个悲剧主题:梦想与现实的对峙,物质与灵魂的对峙,寻觅精神家园;其次是和中国的《雷雨》、《窦娥冤》两部戏剧进行比照以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最后是对他剧作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解析。
关键词:悲剧主题女性形象象征手法尤金·奥尼尔无疑是一个不管在美国戏剧史还是在世界戏剧史中都闪耀着光辉的伟大名字。
他给世界留下众多结合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的戏剧瑰宝,四次荣膺普利策戏剧文学奖,更是在1936年由于他的“富有生命力的、诚挚的、感情热烈的、烙有原始悲剧概念印记的戏剧作品”而成为到目前为止美国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作家。
曾经有很多文艺批评家对奥尼尔作出“在[他]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他]之后,美国才有了戏剧”这样的高评价。
可以说奥尼尔作为奠基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扭转美国戏剧对欧洲传统戏剧跟风模仿的不成熟的局面。
他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当代戏剧之父”,他作品中展示的悲剧主题、女性形象和象征手法更应该被深刻地剖析。
一、悲剧主题奥尼尔从人本身的个性和心理层面分析悲剧的根源性。
他剧作的母题是“命运和人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曾经一度是和上帝争,而现在则主要是和本我争,和自己的过往争,和想找到自己的最终归宿的梦想争”,由此衍生出来的三个子题为:梦想和现实的对峙、物质和灵魂的对峙及寻找精神家园。
奥尼尔笔下的主人公基本上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底层。
他们心中并不是没有美好的梦想,而是不得不在冷漠残酷的现实境况面前挣扎。
两者之间无法协调的矛盾对立使这些小人物们不管怎么争取,梦想照旧那么遥不可及。
正是因为可望而不可即,梦想对他们有着极强吸引力的同时又如此虚幻缥缈。
日益累积加深的生活阅历让奥尼尔认为这种带有玫瑰色的美好梦想只是徒劳的白日梦,根本无法将人们从现实的残酷中解脱出来。
从《长日入夜行》看尤金·奥尼尔悲剧意识的起源从《长日入夜行》看尤金·奥尼尔悲剧意识的起源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品《长日入夜行》,探讨了奥尼尔悲剧意识的起源和演变。
作者认为,奥尼尔之所以成为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除了技巧和实验性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和深刻的人性洞察。
在《长日入夜行》中,奥尼尔将主人公詹姆斯·泰隆的一生刻画成一场无法逃避的悲剧,他无法独立成长,被父母和妻子的激情所左右,最终深陷绝望之中。
作者分析了奥尼尔对家庭、社会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探讨,认为《长日入夜行》体现了奥尼尔的家族主义思想和对人生的绝望之情,预示了奥尼尔下一步创作的方向和意义。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长日入夜行》;悲剧意识;家族主义思想;人生绝望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实验性的表现手段和悲观的人生观与众不同,而《长日入夜行》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从《长日入夜行》这部作品出发,探究尤金·奥尼尔在悲剧意识方面的起源和演变。
奥尼尔被誉为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这与他对戏剧形式和创作手段的创新不无关系。
但真正让奥尼尔成为伟大的戏剧家,在于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洞察和思考。
在奥尼尔的作品中,悲剧意识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无法逃避的悲剧。
《长日入夜行》则是这种悲观思想最为生动的展示。
《长日入夜行》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但这个家庭却被描绘成一片阴暗无望的世界。
主人公詹姆斯·泰隆虽有出息,却因为家庭的影响和环境的打压,最终沉沦成一名酗酒者,从而堕入人生的低谷。
文中作者分析了奥尼尔对家庭的探讨,认为《长日入夜行》中的父母形象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意义,他们无法理解并支持儿子的追求,甚至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道阴影。
这种家庭主义思想成为了奥尼尔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同时也是他的创作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