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斯卡拉蒂《奏鸣曲》音乐内涵与曲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
浅析斯卡拉蒂古钢琴奏鸣曲K.96
谭健
【期刊名称】《音乐教育与创作》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与伟大的复调音乐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还有以创作歌剧和清唱剧为主的音乐巨匠格奥尔格·福利奥里奥·亨德尔,并称为“晚期巴罗克三杰”。
然而,斯卡拉蒂的音乐与巴赫那种德国式强大逻辑性的音乐和亨德尔巨人般宏伟建筑的音乐不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他在键盘音乐与创作方面属于大器晚成。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谭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浅析多梅尼克·斯卡拉蒂古二部曲式结构奏鸣曲中的展开性段落手法 [J], 吴佳丽;
2.以K.380为例浅析斯卡拉蒂奏鸣曲中的音响内涵 [J], 邓昆
3.浅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r ——以作品K9,L413为例 [J], 张婷
4.多米尼克·斯卡拉蒂古钢琴奏鸣曲创作方式与演奏法应用研究 [J], 胡广莹
5.浅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以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K9)》与亨德尔《让我痛哭吧》为例 [J], 李姝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美学思想探析作者:张浩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对于“情感论”音乐美学视野下的D·斯卡拉蒂的程式性体现在曲式上,主要是通过对古二部曲式的改造和创新,使之具有了古典奏鸣曲式的雏形。
本文拟从程式性和色彩性两个方面对斯卡拉蒂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1 程式性盛行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古二部曲式,大部分都位于巴洛克组曲的舞曲乐章之中,“它的结构布局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并且各自进行相应的反复,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最重要的突出调性的结构”。
在第一部分中都是从主调开始,通常都是在属调上完全终止来结束,这个属调是指大调为属调,小调则为平行大调或者是小调的属调。
在第二部分中,是在第一部分结束后,由属调部分开始,并且还继续第一部分的主题内容,通过不断的重复与转调,最终结束在主调上,这样的就形成了非常对称的曲式轮廓结构。
D·斯卡拉蒂创作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就是以古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如g小调奏鸣曲作品K4其结构就是采用了典型的古二部曲式。
在这部作品中的第一部分是从g小调开始的,当进行到第7小节时由g小调转入了其属调——d小调,并在d小调的通主因调——D大调上结束。
在第二部分的时候是从c段开始的,同事也是a段与b段的结合部分,开始于第一部分结束时的调性——D大调,b1部分是b段的变化与重复部分,最终也结束在主调——g小调上。
总来说,两部分的内容无论是节奏织体还是主题材料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方面也没有形成太大的对比,也很好的彰显出了古二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其他采用古二部曲式的结构作品还有K1、K16、K21、K22、K27、K65……。
D·斯卡拉蒂在曲式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继承了古二部曲式,并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重要的创新,这些探索主要是指不断的对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也很好的预示着日后古典奏鸣曲式的创作结构形式。
D·斯卡拉蒂在完善奏鸣曲的呈示部时,主要是采用了两个相互对比的音乐形象,这样就能够让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逐步成型。
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七级分析
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是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的作品之一,据了解,该曲并未写有正式的七级分析,但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略的音乐分析。
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通常采用三乐章结构,包括快速的第一乐章(Allegro)、中速的第二乐章(Andante)和快速的第三乐章(Presto)。
在第一乐章中,斯卡拉蒂运用了b小调的暗沉色彩,展现出一种深情和急躁的氛围。
该乐章常采用两个主题来进行,通过变化和发展来展示不同的音乐情感。
结构上,斯卡拉蒂往往采用了常见的复合三部曲(A-B-A)形式。
在第二乐章中,斯卡拉蒂通常选择了一个中速的节奏,创造出一种平静和温暖的气氛。
这个乐章常常带有悠扬的旋律,以及丰富的和声。
斯卡拉蒂可能会使用一些变奏来展示不同的音乐表现力。
第三乐章则是一个快速而活跃的乐章,展示了斯卡拉蒂的技巧和速度。
这个乐章往往带有明朗、活泼的节奏,以及华丽的音乐装饰。
结构上,斯卡拉蒂通常采用了快速的赋格或者是迅速交替的主题和变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是对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的一般分析,具体的音乐分析可能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乐谱和演奏实践。
如果您有兴趣,建议您参考专业音乐学术资料或咨询音乐专家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是跨越罗巴克与古典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杰出的古钢琴家及教育家、西方音乐最具个性的音乐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555首键盘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传承作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人物,是18世纪独树一帜的音乐家。
《D大调奏鸣曲》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首奏鸣曲。
这首作品体现他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奠定了他西方“奏鸣曲之父”的音乐历史地位。
本文重点是对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中的主题特点、和声特点、曲式特点以及演奏技巧中的节奏、力度的强弱、踏板的运用、触键和双手交叉技巧进行研究。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其他演奏者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创作特征;演奏分析一、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斯卡拉蒂(1685-1757)被誉为奏鸣曲之父,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极多,而且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那不勒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作曲家,就是闻名于世的A·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是葡萄牙公主的音乐老师,后来这位公主成了西班牙皇后,斯卡拉蒂也就随之来到这里,长期为西班牙宫廷服务。
[1]他一生写了555首奏鸣曲,贝多芬只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十八首。
斯卡拉蒂不仅创造了奏鸣曲,同时也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1757年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斯卡拉蒂的音乐充满了意大利音乐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特征,是键盘音乐的代表典范,直到今天依然是演奏家们的必弹曲目。
斯卡拉蒂身上,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得到了统一,他的奏鸣曲都只有一个乐章,而这个乐章的写作方式是奏鸣曲式。
[2](二)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D大调奏鸣曲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其中曲调带有浓重巴洛克式的特点。
“巴洛克式”是古典主义形成之前的一种文艺复兴起的音乐类型,它的创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的音乐观念。
斯卡拉蒂奏鸣曲旋律与节奏的特点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是18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之一,他的奏鸣曲被认为是巴洛克键盘音乐的巅峰之作。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在旋律和节奏方面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旋律。
斯卡拉蒂的旋律具有极强的个性,它们似乎总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斯卡拉蒂喜欢运用各种不同的音色和技巧,使得他的旋律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比如,他经常使用三度和六度的跳跃,这种跳跃在音乐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人觉得十分新颖而又耳目一新。
此外,他还采用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旋律设计,比如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有时甚至会出现对位,使得旋律听起来极具张力和对抗性。
总的来说,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旋律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个性、变化丰富、富有变化和张力。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节奏。
斯卡拉蒂的节奏非常具有活力和感染力,他通常将不同的节奏元素相互结合,形成有趣的节奏变化。
比如,他会把快速的三连音和四连音与缓慢的乐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效果,这种效果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很难找到。
此外,斯卡拉蒂还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节奏技巧和乐器效果,比如弹指示弦、泛音等等,使得他的节奏听起来非常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性和听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节奏特点是非常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既具有古典音乐的传统特点,又充满了浓郁的南方音乐风味。
他的音乐反映了许多西班牙和葡萄牙民歌的影响,这在旋律和节奏上都得到了体现。
可以说,斯卡拉蒂的音乐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地中海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旋律和节奏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变化丰富性,他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同时又带有浓郁的南方音乐风味,这些特点使得他的音乐成为巴洛克键盘音乐的经典之作。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作者:李殊妙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李殊妙作者简介:李殊妙(1983~)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作为跨越巴洛克及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一生的精力都集中在键盘奏鸣曲的创作,创作出的555首键盘奏鸣曲,在西方键盘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奏鸣曲集中地体现出了一种新颖,独特,创新的“斯卡拉蒂风格”——音乐的主题生动多变,创作手法大胆多变,在演奏技巧方面充分发挥了键盘乐器的炫技功能。
因此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创作深深影响着之后西方键盘音乐的走向,同时也体现出巴洛克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奏鸣曲的典型形式与特征。
本文笔者挑选出两首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奏鸣曲——K9、K24[2]来浅析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创作特点,此外还会针对这两首奏鸣曲进行钢琴演奏技巧上的分析与诠释,借此来对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创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创作分析/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 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2-0186-5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与巴洛克的音乐大师巴赫所处的时代是一致的,但与巴赫不同的是, 他是横跨巴洛克及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羽管键琴家。
他的父亲也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斯卡拉蒂。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一生分别在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三个国家渡过,在他的创作中吸收了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写作出大量有鲜明特点的音乐。
其中创作数量高达555首的键盘奏鸣曲更是使他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这555首奏鸣曲有着独特的创作特点——和声运用大胆、曲式结构突破创新、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并且继承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便使得这些奏鸣曲成为西方键盘音乐中的宝贵财富。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特点与教学分析作者:鲍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1期[摘要] 在羽管键琴的全盛时代,意大利杰出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作曲家D·斯卡拉蒂在其钢琴奏鸣曲中创新了演奏技巧,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技巧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这些作品精巧、雅致并带有炫技性,如何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是斯卡拉蒂钢琴演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D·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D·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是18世纪意大利杰出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作曲家。
斯卡拉蒂作为作曲家创作了10多部歌剧,15部清唱剧,12部协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而更多更重要、也是更珍贵的则是他的555首古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演奏技巧,对实际钢琴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但是有关研究斯卡拉蒂奏鸣曲教学方面的资料并不多,因此如何将斯卡拉蒂奏鸣曲应用到教学中,解决其中一些常见技术问题,对当今的教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555首键盘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但在作曲技法上作了创造性探索,而且通过不断研究,创作了在那个时代许多新颖独特的演奏技巧,如:远距离大跳、同音反复、连续和宽音域的分解和弦、双手交叉技巧、连续三六度技巧及有特点的装饰音等等。
斯卡拉蒂通过这些新技巧,更准确地表现了他奏鸣曲的音乐精髓和特色。
下面,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斯卡拉蒂奏鸣曲中这些钢琴技巧。
远距离大跳潘一鸣《斯卡拉蒂奏鸣曲》(以下简称《斯》)第44课(K96,L 465)78~87小节,左手从第一个A1到第二个a再到第三个a2的跳跃, 经过了四个八度的音区,从第一个A到第二个a为一个八度,从第二个a到第三个a2为两个八度,像这种超过八度以上距离的音程排列被后人称为“远距离大跳”。
在《D大调奏鸣曲》中,第64小节开始的曲调是非常抒情的,到了77小节,活跃的手指弹奏和左手充满活力的大跳,以鲜明的对比形成光彩的转折。
略论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及其古钢琴奏鸣曲[摘要]“晚期巴洛克三杰”之一的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曾写过歌剧、清唱剧和教会音乐等。
但他是一位地道的键盘乐器作曲家,他创作了550余首奏鸣曲。
这些作品形象鲜明、色调缤纷、极其生动。
本文试图对这些奏鸣曲创作的背景、风格特点、曲式特征、技巧创新进行研究,旨在能对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作品演奏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斯卡拉蒂音乐分析古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前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奥·亨德尔和多梅尼科·斯卡拉蒂被誉为“晚期巴洛克三杰”。
他们吸取了整个巴洛克时期音乐文化的精华,共同成就了这一时期的音乐辉煌。
更为巧合的是他们三人竟然在同一年里诞生。
与最伟大的复调音乐作曲家巴赫和以创作歌剧和清唱剧为主的音乐巨匠亨德尔不同的是,虽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作品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重要体裁,但他最突出的作品是以古钢琴为中心的。
他不仅是将古钢琴音乐推向高峰的作曲家,还是18世纪古钢琴演奏的代表者之一。
他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古钢琴的演奏技巧,被称为“现代钢琴音乐的伟大奠基者”。
一、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多梅尼科·斯卡拉蒂1685年出生于意大利,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是著名的那不勒斯乐派创始人之一和代表作曲家。
斯卡拉蒂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学习音乐。
1701年,他就被那不勒斯皇家宫廷任命为管风琴师和作曲家。
在1703年到1718年之间,他创作了14部平庸的歌剧,同他大量塞雷纳塔和康塔塔一样,这些完全出自于他父亲的影响之下。
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他于1719年离开意大利就职于葡萄牙的里斯本,从1720年开始供职于葡萄牙王宫,成为玛利亚·巴巴拉公主的音乐教师和宫廷古钢琴师。
当1729年巴巴拉公主出嫁西班牙时,他便随她一起移居马德里,在那里消磨余生,并开始其几乎只创作古钢琴曲、作为一个作曲家的新生涯,直到1757年逝世。
智库时代·111·智库论坛D •斯卡拉蒂是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作为巴洛克时期代表性的人物,其同巴赫与亨德尔由于都在同一年出生,并且在音乐方面都具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也被世人称为“巴洛克三杰”。
D •斯卡拉蒂在汲取借鉴了意大利和西班牙众多的民间音乐要素之后,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清唱剧、协奏曲、艺术歌曲,但是更多的、更珍贵的是那些古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可谓是我们钢琴艺术之中的瑰宝。
尤其是在位玛利亚•巴巴拉公主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也为其奠定了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将原本属于宫殿类型的音乐艺术导入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通过使用舞曲方面的动机结合,使用不协和的印成效果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曲调等形式模拟出生活之中的各种场景。
正是因为如此,D •斯卡拉蒂创作的这些作品对于钢琴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对于D •斯卡拉蒂奏鸣曲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怎样能够让D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具体运用到教学之中,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钢琴表演者解决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
“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内在原动力,它使人类的文明得以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1]D •斯卡拉蒂在创作这些奏鸣曲的过程之中,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也在创作技法方面具有了一定性的创新,与此同时,也缔造出当时非常既新颖而又独特的表演技巧,这些都是D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中的音乐精髓内容。
有人说“当你在教室里弹琴的时候,永远要想象,你现在大厅中演奏。
”[2]应该说D •斯卡拉蒂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是非常僵化呆板的,然而其却在这样的思想之中不断的发展创新,改变了当时的现状,将一些创作思想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之中。
尽管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经历,让他在音乐的语言、形象以及创作技法上呈现出典雅而又创新的艺术特色,始终能够让表演者在演奏其创作的作品时,总是认为是在大厅之中演奏。
一、和声特点方面在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时,D·斯卡拉蒂常常使用I 级、IV 级、V 级、属七、属九、II 级、副属、重属和弦等和声材料,这些和声材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和声创作手法,并且当和声推进时常常都是一小节换一个和声。
斯卡拉蒂奏鸣曲k64曲式分析斯卡拉蒂奏鸣曲K64(K64)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Scarlatti)创作的56首复杂的小型旋律曲。
它的特色是曲式的多样性,既有古典乐曲的元素,又有流行音乐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本文将对K64进行曲式分析,旨在理解斯卡拉蒂在这些曲子中使用的技巧以及曲式的多样性。
K64曲式的多样性一开始就令人着迷。
它们并不使用某个具体的曲式,而是融合了不同的元素,让每首曲子的旋律都不一样。
例如,K64的第一首曲子(“K64-1”)包含了由快节奏连续的短篇序段及同步的声乐和和弦组成的复杂的旋律。
这样的复杂的旋律结构使得K64的曲子看起来轻巧而明快。
另一方面,K64的第五首曲子(“K64-5”)也采用类似的曲式,但它更加简洁,使用了更为简单而鲜明的节奏;它也以明快且小心翼翼的变奏曲式加以编排,使得这首曲子听起来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K64中的曲式还十分丰富。
斯卡拉蒂以抒情性质得节奏为例,将不同的抒情元素进行组合;例如,K64的第十四首曲子(“K64-14”)采用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连贯的变奏曲式,在一个抒情的旋律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的音乐元素,从而使得这首曲子更加生动。
另一方面,K64的第十九首曲子(“K64-19”)则采用了喜歌的曲风,编排了一系列简洁而积极的变奏组合,同样使得这首曲子更加生动。
最后,K64的曲式也受到一些流行元素的影响。
K64的第三十五首曲子(“K64-35”)采用了一种更加流行的曲式,此曲融合了快节奏的节奏,丰富的音乐元素,以及更加旋律化的抒情段落,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K64的第四十首曲子(“K64-40”)也采用了这样的音乐风格,但它又更加侧重于旋律性,让人感受到流行音乐中灵动而抒情的小品。
从上面可以看出,斯卡拉蒂的K64曲式充满了多样性,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
在组曲时,斯卡拉蒂以熟悉技巧为基础,同时加入新颖的音乐元素,从而使得K64曲式多样而有趣。
此外,斯卡拉蒂的K64曲子也受到了流行元素的影响,使得这些曲子的旋律更加新颖和精彩。
黄河之声 2019年第9期 总第534期◎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陈庆元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作为18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奏鸣曲作品。
本文以《D大调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创作背景、曲体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厘清古奏鸣曲的创作特点,最后通过简要对比两个演奏版本,以期为研究这位古奏鸣曲之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古奏鸣曲;D大调奏鸣曲;结构;技巧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研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期。
统治专业音乐创作一千多年的复调(复音)音乐结束,代以主调和声音乐,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为通奏低音;以声乐为主的教堂音乐逐渐向以器乐为主的市民音乐过度;真正的音乐戏剧形式——歌剧诞生,并占据舞台近400年之久(这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体裁都无法企及的)。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作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对器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古奏鸣曲,被誉为古奏鸣曲之父。
《D大调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凸显了令人惊叹的键盘技巧,也构成了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为其后的奏鸣曲体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题材包括康塔塔、清唱剧、歌剧、弥撒曲和交响乐等[1]。
他一生游猎广泛,具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斯卡拉蒂早年在那不勒斯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而后又到威尼斯继续学习音乐,并在罗马逐渐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1714年,斯卡拉蒂在成为罗马茱莉亚教堂的乐长后,又被葡萄牙驻梵蒂冈大使聘请为乐长,因此,斯卡拉蒂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宗教色彩,并与葡萄牙结下了不解之缘。
1719年,斯卡拉蒂正式移居到葡萄牙,一直生活创造到1728年,其一生中的大部分键盘奏鸣曲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84美学2019/07斯卡拉蒂作为巴洛克晚期向古典主义时期过渡的作曲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这也使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斯卡拉蒂在键盘奏鸣曲创作时的创作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功能特点、各部分材料的选择以及他超脱当时曲式结构框架的大胆创新,使读者对键盘奏鸣曲有较好的了解。
本人将在下文中对其作品K9,L413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剖析,加深对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研究。
一、呈示部的探究该作品的主部主题(第一主题)共4小节( 第1-4小节),由对比的两个乐思组成2+2的结构,两个乐思之间成对比的二分性关系,和声终止在Ⅴ和弦,详见谱例1。
谱例1在该主部主题材料部分,可看到在谱例中圈出的a、b、c、d字样,分别代表一种主要音型,并不同程度的在接下来的连接部分以及展开部分中有所呈现(在下文介绍连接部及展开部时会详细讲解),这也体现了主部主题在全曲中的重要作用。
将主部主题中的材料用于连接部分,并在展开时也将其中的音型进行堆积,可以看出该主部主题材料在整部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结构为方整性也具有主题的主要特点,所以,此作品中主部主题材料较为清晰可辨。
该作品连接部分以对比的形式进入,与主部主题明显不同。
整个连接部分可根据和声特点、音型以及功能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其结构为4+4+4。
首先第一组成部分与主部材料明显不同,以与主部对比的方式开始(如谱例2)。
谱例2但在对比中,也能够看到联系,在谱例中可以看到“d的逆行”标记,该处三个音为一组,进行下行级进的模仿进行,而三个音的组合则是以主部主题中音型d为原型进行的变化,音型d是主部主题中第一小节最后一拍,加第二小节前两个音的组合音型,该音型为先向上六度跳进,后接向下一个二度级进进行,此音型结构在连接部分中的第一组成部分的右手进行中,进行了逆行变化,反向进行了d音型,先下行二度级进,再进行上行六度的跳进进行。
谱例中也可以看到,从第5小节开始,高、低两声部均采用下行进行,以左手声部为低音,从d小调的属音开始,通过右手每三个音一组的第二个音与左手音形成三度的平行进行(每组的第一个音可视为倚音),并且始终保持这种平行进行,进行至第8小节第一拍,结束在d小调的属音,至此第一组成部分由此结束。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管窥作者:唐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代杰出的钢琴音乐家,他的一生创作了非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他的奏鸣曲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艺术价值很高,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
然而人们对于他的奏鸣曲作品的了解还并不够深入,本文试从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民族音乐性、图画性、抒情性对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音乐内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斯卡拉蒂;民间音乐风格;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96-01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18世纪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
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1672年来到罗马,担任女皇私人剧院的指挥。
随后又随远嫁西班牙的公主来到西班牙。
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充满音乐的灵性,独具自由与个性,同时巧妙地将意大利宫廷音乐与西班牙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
他的创作处于巴洛克主义后期,融汇了复调音乐因素、闪耀着洛可可风格的光环同时也承接着古典主义的风格与气质。
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民族音乐性、图画性、抒情性对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进行简要阐述。
一、民族音乐性(一)民间舞蹈元素在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中,民间舞蹈性元素贯穿始终。
使得他的音乐具有耐人寻味的音乐韵律和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以响板为伴奏的波莱罗舞蹈风格的音乐语汇,还是蕴含西班牙音乐精髓的弗洛明戈舞曲的舞蹈节奏,都神奇自然地融汇在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中。
斯卡拉蒂具有独创性地对这种节奏的使用,给了音乐更多的动感,具有更强劲的音乐生命力。
斯卡拉蒂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表达出一种对于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突破,挣脱宗教音乐的束缚,将世俗的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为那个时代的钢琴音乐注入新鲜血液。
特别是在局限较大的古钢琴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具有舞蹈风格的装饰音与节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分析作者:刘美熠郑娜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3期【摘要】十八世纪是键盘音乐绽放绚丽魅力的重要是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史上出现转型的重要时期。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Scarlatti)以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音乐才华成为了众多音乐家中最具独创魅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给世人留下的《哈浦西克德奏鸣曲五百五十五首》和深厚的神秘背景为键盘领域的新技法开创和新音乐题材的传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沿用西班牙的音乐演奏风格,描述充裕,内涵深远,表达出来的社会功能和对于审美教育的价值让国际乐坛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文章通过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阐述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音乐价值。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艺术表现自从西班牙音乐开始进入中国音乐界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这种音乐风格的艺术价值显出了极大的关注。
斯卡拉蒂作为西班牙皇室音乐演奏家得到了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赞美和推崇,音乐作品能在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为西方键盘乐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影响了后现代音乐风格的发展进化。
斯卡拉蒂将西班牙正统音乐中的奔放热情和意大利曲调的唯美主义完美结合在奏鸣曲作品中,鲜明的节奏加上充满即兴演奏的艺术形式给后世留下了完美经典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后人对艺术情趣的重新定义和演绎,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一、斯卡拉蒂奏鸣曲风格来源斯卡拉蒂在西班牙生活的时候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崭新艺术曲目风格,洋溢出了西班牙夸张性质的热情奔放,作品中展现出了的跃动节奏和旋律曲调都让音乐艺术展现出来的宫廷气息扑面而来。
西班牙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情感流露都为斯卡拉蒂的音乐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为十八世纪文艺复兴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
斯卡拉蒂奏鸣曲具备西班牙风格倾向的原因主要是他游历了欧洲各国来进行为日后音乐创作的积极取材。
西班牙风格可以说是影响了斯卡拉蒂整个作品总集的创作灵感,从作者的乐曲表现也可以看出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生长环境,这也是他的乐曲能成为展现喜怒哀乐载体和心灵港湾的原因。
浅谈斯卡拉蒂《奏鸣曲》音乐内涵与曲例分析作者:王思佳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3期【摘要】多米尼科·斯卡拉蒂与巴赫,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时期伟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0余部歌剧、10余部清唱剧和康塔塔、12首协奏曲、17首交响曲,以及600余首古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本文以《奏鸣曲》为例简要分析其音乐内涵,为演奏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音乐内涵【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简述斯卡拉蒂《奏鸣曲》潘一鸣先生在他编选的《斯卡拉蒂四十五首钢琴奏鸣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的一段评述讲到:“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原来不叫‘奏鸣曲’(Sonata)当时只是与‘大合唱’(Cantata)相对而言,意为‘器乐独奏曲’[1]。
作者自己写的题目是‘Esercizi’,意即‘练习曲’。
斯卡拉蒂在古钢琴演奏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并进行过多次探索,他是第一个研究古钢琴自由风格特点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钢琴曲摆脱了巴洛克时代的束缚,开创出一种新的处理,在意大利古典音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还可说他是后来键盘乐器演奏新技法的奠基者。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曲式结构都是二部式的单乐章乐曲,第一部分一般都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音乐素材,篇幅小而不单调,且比较精致;但在有些曲子中,已经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对比的主部与副部,和奏鸣曲式的调性关系[2]。
第二部分往往是第一部分的素材在近关系调上的模仿、发展,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新曲调。
在调性布局上,第一部分通常由主调开始,结束在属调上,第二部分则由属调开始,结束在主调上。
在有些曲子中已有了奏鸣曲式发展部和再现部的雏形。
由此可见,斯卡拉蒂的钢琴小品中,已有古典奏鸣曲式(Sonata Form)因素,他对奏鸣曲式及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9]。
后来出版者把这些钢琴小品统称为“奏鸣曲”。
二、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音乐内涵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即便没有标记“Andante”、“Allegro”或“Presto”,活泼、可爱而富于动感的音乐,加上旋律中散发中的淳朴而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眼前浮现出欢乐地跳着民间舞蹈的形象。
2017年第23期(总第335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23,2017
(Cumulatively NO.335)
浅谈斯卡拉蒂《奏鸣曲》音乐内涵与曲例分析
王思佳
(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多米尼科·斯卡拉蒂与巴赫,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时期伟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0余部歌剧、10余部清唱剧和康塔塔、12首协奏曲、17首交响曲,以及600余首古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本文以《奏鸣曲》为例简要分析其音乐内涵,为演奏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音乐内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简述斯卡拉蒂《奏鸣曲》
潘一鸣先生在他编选的《斯卡拉蒂四十五首钢琴奏鸣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的一段评述讲到:“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原来不叫‘奏鸣曲’(Sonata)当时只是与‘大合唱’(Cantata)相对而言,意为‘器乐独奏曲’[1]。
作者自己写的题目是‘Esercizi’,意即‘练习曲’。
斯卡拉蒂在古钢琴演奏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并进行过多次探索,他是第一个研究古钢琴自由风格特点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钢琴曲摆脱了巴洛克时代的束缚,开创出一种新的处理,在意大利古典音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还可说他是后来键盘乐器演奏新技法的奠基者。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曲式结构都是二部式的单乐章乐曲,第一部分一般都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音乐素材,篇幅小而不单调,且比较精致;但在有些曲子中,已经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对比的主部与副部,和奏鸣曲式的调性关系[2]。
第二部分往往是第一部分的素材在近关系调上的模仿、发展,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新曲调。
在调性布局上,第一部分通常由主调开始,结束在属调上,第二部分则由属调开始,结束在主调上。
在有些曲子中已有了奏鸣曲式发展部和再现部的雏形。
由此可见,斯卡拉蒂的钢琴小品中,已有古典奏鸣曲式(Sonata Form)因素,他对奏鸣曲式及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9]。
后来出版者把这些钢琴小品统称为“奏鸣曲”。
二、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音乐内涵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即便没有标记“Andante”、“Allegro”或“Presto”,活泼、可爱而富于动感的音乐,加上旋律中散发中的淳朴而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眼前浮现出欢乐地跳着民间舞蹈的形象。
由于模仿吉他音色而来的快速连续同音反复、双排键盘古钢琴而来的远距离连续跳跃、并将两层键盘变为一个键盘而来的左右手交叉,以及斯卡拉蒂特别喜欢运用的快速音阶、连续之间调音、繁复的装饰音等[3]。
其实,所有这些被他称之为“高难度技巧”的写法。
斯卡拉蒂之所以能将这些“高难度技巧”转化为生动而独特的人文景象,并写下了数百首键盘乐小品,毫无疑问,是上帝赐予他跟随“主人”到了西班牙,使他有了深入西班牙民间进行“采风”的机会。
当他受到带有东方色彩的热情奔放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的感染,尤其是发现了吉他的弹拨声和羽管键琴拨弦声的“力的结构同形”,激发了将吉他的弹奏技巧糅合到双排键古钢琴的创作灵感,创造出能美化“声音和景象”的音乐语汇的同时,独特的“印象主义”音乐便随之而诞生。
三、曲例分析
(一)《d小调奏鸣曲》(NO.5)
由于运用了小调式和4/4拍节奏,奠定了作品柔美而舒展的总体形象。
而创作过不少歌剧和清唱剧的作曲家也不会忘记在一首表现舞蹈的钢琴小品种采用戏剧性对比的手法。
斯卡拉蒂先将一个“小小音阶+属的分解和弦”句型的主题抒情的展现在人们眼前,紧接着为了加深印象又让第二声部“夫唱妇随”;当你刚被那升高了的导音(升C)迷醉时,自第二小节的后两拍到第三小节的前两拍音乐迅速变为“小六度远跳+装饰音+弱起音阶”的句型,尤其是利用弱起节奏特有的运动形态,使得原本纤巧玲珑的形象,又增添了一种天真、活泼的妩媚,再加上不断地模进,就连装饰音所模仿的阵阵清脆的响板声也富有了灵性,使听者爱不释手[4]。
虽然音乐发展到了第七小节,由于出现了在双排键上并非“高难度技巧”的句型,却在钢琴的单排键上造成了两手挤在一起的弹奏现象,这会使演奏者陷入一种左右手“你争我抢”的拼抢之中,一旦分出了主次并和谐相处,由技术造成的矛盾便迎刃而解。
接下去的第八小节,虽然又传出清脆的装饰音声,但由于左手的分解和弦呈现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运动形态,更为有趣的是,旋律声部强调的“下属音—属音”的进行,与伴奏声部强调的“下属七和弦—属和弦”的进行,刚好形成错位,这样一来在削弱了和声功能的同时,又突出了情调的色彩对比,使音乐越发显得妩媚,也使装饰音变成了及其可爱的铃铛声。
(二)《E大调奏鸣曲》(No.6)
尽管由于作曲家采用了明朗的大调式和富于舞蹈动感的3/4拍节奏,并将各种淳朴、清新的民间素材融入其中,让我们从音乐中能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却因为“洛可可”风格更居于主导地位,从音乐中又能切实地体验到不同于乡土的抒情、优雅与精致[5]。
譬如当模仿民间最盛行的封地吹奏的句型作为银子,不但在高声区吹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在中声区有重复地呼应了两遍,音乐一开场便将人们置身于风景绚丽的乡村之中,当模仿吉他演奏的三小节相呼应的下行音阶出现时,音乐又令人欣喜;进入到第十二小节以后,让吉他与风笛一同演奏时,音乐突然变得非常抒情,尽管高声部的旋律知识一再的重复,却因为和声的不断推进,让人体验到一种抑制不住却非常有节制的激动;当作曲家为了形成对比将音乐转入属调(B大调),模仿吉他的演奏并以抒情的舞蹈形式展开时,更让人们联想到贵族们风度翩翩的优雅舞姿。
第二部分,由于调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音域也随之拓宽,犹如牧童的短笛在吹奏,音乐显得更加迷人。
参考文献
[1]斯卡拉蒂,Scasrlatti,潘一鸣.斯卡拉蒂四十五首钢琴奏鸣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鲍丽.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特点与教学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1(11):51-52.
[3]Kirkpatrick R.Domenico Scarlatti: Revised Edi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
[4]赵荣.对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奏鸣曲键盘技法创新性的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7):79-80.
Northern Music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