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84.73 KB
- 文档页数:1
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分析与干预摘要:冲动行为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发生率较高、危害性也大。
了解并找出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进行诊疗干预 ,减少意外伤害和不良后果的产生。
关键词:精神病人;冲动;分析;干预住院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容易产生突然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冲动行为常与指令性幻听、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冲动行为,是精神科病房的常见现象,易引发医疗纠纷。
给诊疗和管理带来困难,对医护人员和病人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强化诊疗安全意识,做好预防和干预,对避免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很重要。
一、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是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此时,病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其心理平衡状态极易被打破,病房暴力事件,就是应激反应的严重后果之一。
1、冲动行为症状表现形式精神病人常难以摆脱的精神症状困扰、无望无助感等强烈,病人处于应激状态而发生冲动。
主要发生在:⑴病人之间冲动⑵自身伤害⑶对医务人员伤害。
⑴患者以罪恶妄想、言语性幻觉及牵连观念等为临床表现,受幻觉支配而发生暴力行为。
⑵有被害妄想的患者,怀疑周围的许多人也包括医护人员都在加害他(她),故而产生伤害念头。
这种伤人行为是有准备、有计划、有对象的。
⑶严重的精神症状使患者意识模糊或错乱,不能分辨是非、固执己见而发生冲动性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
此种暴力行为常无任何准备和目的,在无意中酿成大祸。
⑷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常产生消极自悲观念,易发生自杀、自伤等。
⑸病人自知力缺损,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
对精神科封闭式管理和严密的防范环境无法忍受,有被监禁感觉。
常有敌对情绪,因此而出现暴力行为。
⑹药物不良反应。
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或药源性抑郁,可能诱发不良情绪而采取暴力行为。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许玉平;于新萍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09(006)009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1998~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5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自行设计调查表,按照表格内容逐个对照填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统计. 结果:19~34岁男性青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易发生冲动行为. 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很普遍,多发生于19~34岁的男性青年,且与患者的不良性格、疾病类型、症状特征有关,对社会危害严重,进行早期预测和护理干预对预防冲动行为发生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许玉平;于新萍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52000,山东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 [J], 周玲
2.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 [J], 虞晓兰
3.对3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与探讨 [J], 付秀华;王丽波
4.对3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与探讨 [J], 付秀华;王丽波
5.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 [J], 徐广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降低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方法:对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发生的冲动行为,共15例,进行整理分析。
对策:提高护士的风险评估的能力,防护意识,做好沟通,进行环境设施的改造,合理安置床位,密切观察病情、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等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原因分析;对策暴力攻击行为通常是指一种强烈的攻击行为,可能是身体的,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1]。
暴力具有极强的暴力性和破坏性[1]。
有关研究报道,到急诊科求诊的精神患者中60%的患者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而强制入院的患者82%曾经发生过暴力行为[1]。
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但给病房管理带来了困难,还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为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冲动发生,故对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发生的冲动行为进行整理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1.临床资料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3岁;诊断:精神分裂症11例,双相情感障碍2例,其他诊断2例;事件后果:物品损坏5例,工作人员受到伤害4例,患者受到伤害6例。
2.原因分析2.1人员的因素2.1.1护士因素未熟练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患者风险评估不到位,自我防范意识不足,未先做好防范措施;在与患者沟通接触时,缺乏沟通技巧,态度不冷静,言语刺激患者,激惹患者产生冲动行为;组织患者服药、进餐、打电话等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到位,发生患者之间,患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
2.1.2医生因素医生在交代病情时未注意隐私保护,造成其他患者听到与其的被害妄想关联,发生冲动行为。
在给家属介绍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时不到位,家属不接受不理解,配合程度差。
2.1.3患者因素精神患者因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就诊治疗,一旦要求其住院治疗便会激动、伤人毁物等;患者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的支配而发生冲动行为;患者自身除精神疾病外还伴有躯体疾病,躯体状况差,不能难受精神科药物,精神症状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冲动行为发生的风险增加;患者情绪不稳定在其要求未得到满足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部分患者表现为兴奋、话多、易激惹,爱管闲事,其他患者不听他的就容易发生冲动行为。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改善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NORS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SIE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流浪精神病;不良行为【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220-02临床中将表现在行为、心理方面的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称之为精神病,多数精神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差,部分三无精神病患者甚至捡食垃圾。
本文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2.7±3.4)岁;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4.6±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自己,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患者友好相处,使患者放下反复防备心理愿意与其互动,告知患者医院的作息制度,告知患者医院相关生活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地点,如厕所、洗衣房、热水房、澡堂、活动室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陌生感。
1.2.2生活自理训练督促、鼓励患者自己完成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基本活动,护理人员可先进行示范,然后指导患者按照自己示教的内容进行练习,耐心指导患者多练习几遍,通过诱导、鼓励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常表现起病缓慢,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
精神患者冲动行为是精神分裂症常见临床表现,所谓的冲动行为是个体缺乏考虑的、草率地做一些不恰当的冒险行为,多与环境不相称、常常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它包括外走、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近年来有关具有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对自身、他人和社会所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引发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常有报到。
患者的冲动行为是精神科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恢复社会功能是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多年来探讨、研究的课题。
这样对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提出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及时了解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护理工作方能有的放矢,做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也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长期从事精神科重症护理工作,经常面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冲动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总结如下:1一般护理1.1评估患者的冲动可能性向家属了解患者发病的经过及病程中表现,病史中有无冲动行为;接触患者时注意患者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合作、对住院治疗的态度;护理体检中注意有无外伤存在。
通过对病情正确的评估,分析患者潜在的冲动可能性,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2首次接触患者时,要对患者态度和气、诚恳,用劝导性语言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同时注意接触方式,掌握接触的技巧,接触时不要与患者发生语言冲撞。
遇到患者表现异常如目光游离、情绪不稳、紧张、不安、高声辱骂、表情凶恶、敌对情绪等情况时,应适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将患者置隔离病室,用语言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约束,患者活动不能离开工作人员的视线,对重点患者应口头和书面交接,让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嘱加强预防,同时应注意环境的安全,对病区的危险物品严格交接,避免让患者在危险场合停留。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4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23)、对照组(n=23)两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OAS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MOA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也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护理;冲动行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病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障碍,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思维障碍或行为障碍。
据统计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发作表现形式为抑郁狂躁,或者混合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1]。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过激行为,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造成损伤,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杀等严重行为。
目前临床除了要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外,也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心理行为引导,有效控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4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23)、对照组(n=23)两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
其中研究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19~52岁,均值(38.45±3.78)岁。
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0~53岁,均值(38.63±3.59)岁。
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日常生活干预等精神科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赵婷婷【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按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8(029)019【总页数】3页(P3183-3185)【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SDS;SAS;SF-36【作者】赵婷婷【作者单位】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心理科,天津 3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长期重性精神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知、思维、行为等障碍,同时伴周围环境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1],该病易受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自杀、伤人等过激行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精神分裂患者发生的不良情绪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文献报道,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等情绪。
笔者就心理干预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纳入标准[2]:(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抑制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抑制效果。
方法将2006年~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在护理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分。
结果观察组精神护理量表中与冲动行为有关的项目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抑制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精神病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标签:心理护理;精神病;冲动行为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异常,病情越严重则上述异常表现越明显[1]。
因为患者的意志受到病态心理的支配,所以会对外界表现出敌意与攻击性。
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因患者的冲动行为给医护人员及周围其他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常见,鉴于此,抑制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其攻击性是护理工作的关键[2]。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攻击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06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3±11.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躁狂症7例,精神分裂症17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
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1±12.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3例,躁狂症9例,精神分裂症13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
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发表时间:2009-12-14T11:10:1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5期供稿作者:李亚莉[导读]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李亚莉(江苏省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昆山 215316)【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172-02 【摘要】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02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从年龄、临床诊断、入院方式、住院次数、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首次住院患者冲动人数明显多于多次住院者,被骗、拉入院的患者冲动较多,冲动一般发生在住院时期2周内,冲动原因为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对新环境恐惧有关。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冲动发生的次数,避免了严重意外事件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护理措施因素分析精神病患者常突然发生冲动行为而自伤、伤人或毁物,这在精神科病房普遍存在。
在临床观察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实施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冲动行为发生的次数,避免严重意外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2007年元月-2008年元月在我院住院202例精神病患者。
符合CCMD-3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160例,心境障碍27例,精神发育迟滞并发精神障碍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例。
年龄16-78岁。
病程1-25年。
1.2方法采用自制的冲动方式量表。
对患者冲动行为进行观察、评估。
针对患者出现的行为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冲动的原因2.1常见的冲动原因有的患者存在几种冲动原因,这里仅列出最突出的原因。
2.2常见的冲动方式新入院病人表现兴奋不合作,不愿意住院,常在家属陪同下强行拉入病房或骗如病房,当病人感到不对时,强烈的反抗,要求回家,否认有病,表现为口头攻击,如漫骂、威胁等;身体攻击,如打人(打护士、医生、工人、家属)踢人、咬人、抓人、向人吐口水等。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的影响目的提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护理水平,预防病患暴力冲动行为的产生。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90例患者,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45例)病例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45例)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实施护理,护理结束后把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实验组在暴力冲动次数、住院时间、出院精神状况上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优,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防止精神病患者出现暴力冲动行为起着积极作用,值得在精神病科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推广。
标签:预见性护理;精神病;暴力冲动行为精神病患者因受特殊精神状况支配,并且较无自知能力,不愿配合治疗,所以在住院期间常发生暴力冲动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冲动行为在受患者本人心理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易于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主客观因素较为复杂。
有文献报道,到急诊室就诊的精神病患者中60%的患者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给患者和被攻击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1]。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预见性护理和传统护理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经临床实践证明,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预防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冲动行为具有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
其中男42例,女48例;患者病程15d~6年,平均2.3年;年龄32~55岁,平均42岁;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者39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者41例。
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文化水平以及入院常规检查方面进行比较,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方法采用精神科传统护理方式对对照组实施护理,比如了解组内患者过往病史以及曾发生的暴力冲动行为情况,进行四防护理,遵循医嘱对患者定时定量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实时给予常规医疗指导。
科学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周小红1,潘贞妍1,莫翠研2 (1.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茂名525200;2.佛山市精神病治疗所,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6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
对照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干预1、2、4、8周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自我和谐量表(SC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双相障碍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冲动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双相障碍;心理护理;冲动行为在现代精神病学中,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也是当前全球热门的精神卫生问题。
双相障碍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不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惹和冲动行为,比如自杀、自伤、毁物以及冲动伤人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
既往临床上对于双相障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减弱患者脑内多巴胺功能,减轻患者的暴躁情绪,但是起效慢,且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耐受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暴躁加重的情况,无法获得满意效果。
当前有诸多文献报道指出,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双相障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
对照组病程5个月~4年,平均(2.3±0.6)年;年龄24~56岁,平均(35.4±3.1)岁。
循证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6-01T08:46:38.945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1期作者:马增骥陈延邦杨雯瑞[导读] 而且还能预防和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广东省潮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循证护理干预。
2个月后,使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激惹因子对患者冲动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
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激惹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冲动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7,P=0.000)。
结论:应用NOSIE激惹因子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进行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激惹情绪,有助于进一步对其冲动行为预测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8月-2020年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9~67岁,平均(37.2±11.8)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3.3±1.2)年;未婚28例,已婚22例;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学9例、初中11例、高中及以上25例。
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9~66岁,平均(36.9±12.8)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3.5±1.4)年;未婚28例,已婚22例;文化程度:文盲6例,小学10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22例。
12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观察及护理【摘要】冲动行为是指直接伤害他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患者及周围造成危害性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观察及护理对策。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有时会发生冲动行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可发生针对其他患者,医务工作者的冲动行为,这不仅给病房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也严重影响了治疗质量。
本文就125例冲动患者进行探讨,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以减少或避免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观察;护理1 临床资料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有冲动行为的125例。
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15岁;男性78例,女性47例。
男∶女为1.7∶1。
其中因幻觉,妄想有冲动行为的78例,因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的27例,因对住院环境产生恐惧和害怕的患者而产生冲动行为的12例,因工作人员态度生硬产生冲动行为的3例,因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因长期住院而产生冲动行为的5例。
2 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发现患者潜在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可以预防或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3 护理干预3.1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
病房环境应安全﹑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物品陈设简化﹑整洁。
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注意病房的安全检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是减少危险行为发生的保障。
日常工作中,护士每天危险品检查,每周大检查两次,并认真做好记录。
3.2 全面掌握病情,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评估,认真阅读病历,向家属了解患者在家中的表现,有无冲动行为等,对重点患者严格进行防范,必要时隔离于重号室内,专人看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及时发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3 加强巡视工作,加强责任心,对有冲动倾向的患者,其动态表现应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力争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密切观察冲动行为的早期表现,绝大多数发生毁物,伤人冲动行为的患者在发生冲动行为前,表情﹑情绪﹑行为都有异常反映。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37例流浪”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后除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8 w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估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护理干预后IPROS量表评分中除关心和兴趣因子分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护理干预对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有显著效果,有助于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标签:护理干预;流浪精神病病人;不良行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的日益便利,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流浪精神病患者也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1]。
我院是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本市所属的市、县、乡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均由民政、公安部门送至我院进行救治,这些无姓名、无家人、无住址的”三无”患者,因其流浪的生活经历,入院时表现除精神症状外,还伴随有不知洗漱、捡食垃圾等不良行为,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使患者受损的社会功能全面恢复[2-3],为了帮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为此,我院对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1月由救助站或公安部门送入我院的13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患者均符合ICD-10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精神分裂症10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9例,器质性精神障碍7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癔病4例,精神发育迟滞者6例,男性103例,女性34例,年龄大多不祥;主要不良行为有:脱衣脱裤、赤身裸体7例,不动发呆6例,伤人、毁物4例,不知洗漱54例,捡食垃圾27例,抢食、暴饮暴食19例,席地而卧13例,脏臭、随地大小便7例。
1.2入院方式由救助站或派出所民警送入医院1.3方法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及卫生处理,沐浴、更衣、灭虱、修剪指甲,查看皮肤与躯体情况,进行入院评估后,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首次评分,除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对患者伴有的不良行为实施8 w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