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文档-【培训课件】加强地方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 能力建设项目介绍-精品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68.51 KB
- 文档页数:23
节能评估报告模板篇一:节能评估报告范本(参考)节能评估报告范本(参考)前言主要说明节能评估项目的背景及任务的由来,项目前期工作委托和进展情况,立项批文时间和文号等。
概述评估工作及报告编写简况。
1总论评估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核准申请报告评估报告编制委托书项目的相关批复文件等评估范围和内容评估遵循的政策、法规、标准及规范评估程序2项目所在地概况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等能源供应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3建设项目概况建设单位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方案建设背景、内容、规模;产品及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辅助设施和附属工徎;能源利用方案等。
建设项目能源利用状况能源利用状况概述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及数量分析(建设期和运营期);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对各类能源的消耗情况,是否符合节约能源的相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是否考虑了优化用能结构等(方案比选)。
能源指标及分析主要包括分品种实物能耗总量、综合能耗总量、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比能耗,以及按单一能源品种考核的实物单耗、主要工序(工艺)单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主要工序(工艺)单耗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比分析等。
主要生产工艺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1)工程总图布置方案2)主要生产工艺系统3)主要耗能设备辅助生产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1)动力(热力)工程2)供电照明3)通风空调系统4)给排水系统5)自动控制系统6)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等7)其它附属生产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1)建设节能生产、管理和公共附属建筑物的总体设计、建筑节能综合指标、建筑维护结构热工性能、空调与通风、建筑采光与照明等的方案设计和设备选择;工业建筑与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特性的结合;控制指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等。
节能型建筑材料、设备与产品的选用。
2)其它设施能源利用状况分析4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价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工艺系统合理用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措施评价辅助生产系统合理用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措施评价附属系统合理用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措施评价项目系统节能和能源综合利用状况评价评价结论5节能对策措施及效果分析建设项目拟采用的节能对策措施节能对策措施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方案比选)节能效果分析评估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的节能对策措施建议 6结论与建议建设项目工程方案节能评估结论对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合理用能的建议篇二:XX版节能评估报告范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 ................................................... . (1)第一节项目由来 ................................................ ....................................................1第二节评估依据 ................................................ ....................................................2第三节评估内容 ................................................ ....................................................3第四节评估重点 ................................................ ....................................................4第五节评估原则 ................................................ ....................................................4第六节评估目的 ................................................ ....................................................5第二章项目概况 ................................................ ................................................... . (7)第一节项目地理位置 ................................................ .. (7)第二节建设单位概况 ................................................ .. (9)第三节项目基本情况 ................................................ (10)第四节项目产品方案 ................................................ (12)第五节项目原辅材料消耗与供应方案 ................................................ .. (13)第六节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 . (14)第七节辅助生产系统及附属设施配置方案 ................................................ (22)第八节项目用能方案 ................................................ (29)第九节总图布置 ................................................ ..................................................30第十节工作制度与劳动定员 ................................................ (31)第十一节项目实施计划 ................................................ .. (33)第十二节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33)第三章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规划符合性评估 ................................................35第一节行业发展概况 ................................................ (35)第二节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符合性评估 ................................................ (38)第四章区域能源供应保障评估及能源消费预测 ................................................ . (43)第一节区域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 .. (43)第二节区域能源供应保障程度评估 ................................................ (44)第三节区域能源新增量与节能目标预测 ................................................ . (48)第五章建设单位现有项目能源利用分析评估 ................................................ .. (51)第一节现有项目概况 ................................................ (51)第二节现有项目生产情况 ................................................ . (53)第三节现有项目生产工艺技术评估 ................................................ (53)第四节现有项目主要用能设备评估 ................................................ (56)第五节现有项目的用能系统评估 ................................................ . (56)第六节现有项目能耗指标核算及能源利用效率评估 (58)第七节现有项目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59)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 (61)第一节项目总图布置评估 ................................................ . (61)第二节项目产品方案评估 ................................................ . (61)第三节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方案节能评估 ................................................ .. 62第七章项目能源利用及能效水平评估 ................................................ .. (75)第一节项目能源消耗量核算 ................................................ (75)第二节项目能源消费结构与成本分析 ................................................ .. (86)第三节项目能源流向及能量平衡分析 ................................................ .. (86)第四节项目能效指标核算与能效水平对标分析 (87)第五节项目能源消耗对当地能源消费增量和实现节能目标的影响分析 (92)第八章节能措施评估 ................................................ (93)第一节节能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估 ................................................ . (93)第二节单项节能工程评估 ................................................ . (95)第三节节能管理措施评估 ................................................ . (97)第九章评估结论及建议 ................................................ (109)第一节项目评估结论 ................................................ . (109)第二节项目存在的风险及合理用能建议 ................................................ .. (110)第三节综合评估结论 ................................................ . (111)附件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附件二设备清单附件三建设单位真实性承诺附件四评估机构真实性承诺附件五评估机构资质文件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由来为进一步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审核新投资、扩建项目及重点能耗企业,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节约能源的源头管理。
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攻坚目标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全国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至"87.5%,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二)攻坚思路坚持协同减排、源头防控,聚焦臭氧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加快推进含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强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及油品储运销VoCS深度治理,加大锅炉、炉窑、移动源氮氧化物减排力度。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施策,以5—9月为重点时段,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为国家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其他臭氧超标城市在国家指导下开展攻坚。
坚持科学监管、提升能力,强化臭氧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完善臭氧和VOCS监测体系,提高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水平,精准有效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提升执法监管能力。
二、含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行动加快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
各地对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使用企业制定低Ve)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计划。
全面推进汽车整车制造底漆、中涂、色漆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在木质家具、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钢结构、船舶制造技术成熟的工艺环节,大力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重点区域、中央企业加大使用比例。
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中,全面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和胶粘剂;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除特殊功能要求外的室内地坪施工、室外构筑物防护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基本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
完善VoCS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低VoCS含量产品标识制度。
(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含VOCS原辅材料达标情况联合检查。
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VOCS含量限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臭氧高发季节加大检测频次,曝光不合格产品并追溯其生产、销售、进口、使用企业,依法追究责任。
内源污染源整治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内源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内源污染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设施本身及其附属设备等因素导致的污染排放。
内源污染源是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内源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有必要进行内源污染源整治工程。
二、项目概况内源污染源整治工程是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设备的环保性能、优化物料运输和储存方式,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手段,对企业内部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
内源污染源整治工程包括废气排放整治、废水排放整治和固体废弃物治理等内容,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企业内部的环境质量,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负荷。
三、废气排放整治1.废气排放整治目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设备的环保性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达到达标排放的要求,提高企业内部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废气排放整治措施(1)改进生产工艺:对于有害气体产生严重的工序,可以考虑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替代,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2)提高生产设备的环保性能:对于产生有害气体的设备,可以进行改造或更新,提高其环保性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加强废气治理设施的运维管理:对于已经建设的废气治理设施,加强其运维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有效净化废气排放。
3.废气排放整治效果评估对废气排放整治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废气排放浓度的监测、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等,确保达标排放。
四、废水排放整治1.废水排放整治目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设备的环保性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达到达标排放的要求,提高企业内部的环境水质量,减少对周围水体的影响。
2.废水排放整治措施(1)改进生产工艺:对于废水产生严重的生产工序,可以考虑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替代,减少废水的产生。
(2)提高生产设备的环保性能:对于产生废水的设备,可以进行改造或更新,提高其环保性能,减少废水的排放。
安庆市ODS调查工作培训讲义安庆市环境保护局二OO九年元月第一章基本概念一、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它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而且参与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如水循环、化学和物理风化、陆地上和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及腐败作用等,各种波动、流动和海洋化学也都与大气活动有关。
按气温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两极附近为8-9km。
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二)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层臭氧层。
(三)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四)热层从80km到约500km称为热层。
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五)逃逸层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
二、臭氧层和消耗臭氧层物质基本知识臭氧层是在大气平流层距地面15-35km范围内富含臭氧的大气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
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
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臭氧不稳定性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