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描写色彩的作用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能够为读者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并且加强情感表达。
色彩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色彩进行描写作用的简要介绍。
红色红色是一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红色往往被用来表达激烈和强烈的情感,比如爱情、愤怒、欲望等。
例如,“她的脸红得像火烧一样”,这句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还传达了她内心激动的情感。
蓝色蓝色是一种平静和安宁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蓝色常常被用来描写宁静、宽广的环境,例如湖泊、天空等。
蓝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冷漠和忧郁的情感。
例如,“他望着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蓝色,感到内心无比的平静和宁静”。
黄色黄色是一种明亮和温暖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黄色常被用来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和愉快的心情。
黄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希望和快乐的情感。
例如,“她穿着一件亮黄色的连衣裙,向人们展示着她无尽的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绿色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和和谐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绿色常常被用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复活力的景象。
绿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平和和安全的情感。
例如,“他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康乐”。
灰色灰色是一种中性和暗淡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灰色经常被用来描绘沉闷、无聊和绝望的氛围。
灰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冷漠或者没有明确情感的状态。
例如,“她走在街上,看着街道两旁的灰色建筑物,心情变得沉重和无助”。
描写色彩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用来增加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运用适当的色彩描写,作家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它可以通过描述和运用各种颜色来传达情感、氛围和意象。
色彩描写可以帮助丰富文章的形象和氛围。
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描写及其可能的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通常与激情、爱情、力量和热情相关。
它可以用来描绘浓烈的情感、火热的场景或者象征着力量和权力。
2.蓝色:蓝色往往与冷静、平静、悲伤和孤独联系在一起。
它可以用来描绘寒冷的环境、忧伤的情绪或者象征着冷漠和孤独。
3.绿色:绿色常常与自然、希望、新生和平和相关。
它可以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生机勃勃的植物或者象征着希望和平和。
4.黄色:黄色通常与阳光、快乐、温暖和活力相关。
它可以用来描绘明亮的场景、快乐的氛围或者象征着幸福和活力。
5.紫色:紫色往往与神秘、浪漫、贵族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它可以用来描绘神秘的氛围、浪漫的情感或者象征着尊贵和神圣。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色彩描写,实际上,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故事情节来选择和运用各种颜色。
色彩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以下是一些关于色彩描写的写作技巧:6.使用具体的形容词和比喻:通过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色彩,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场景。
例如,"天空如同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洒满了橙红色的晚霞"。
7.结合情感和氛围:色彩可以传达情感和氛围,因此在描写时可以考虑与文中的情感和氛围相符合的色彩。
例如,"房间里弥漫着柔和的黄光,温暖的氛围让人感到宁静和安心"。
利用色彩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色彩,可以突出某个特定对象或情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灰蒙蒙的城市中,她身穿一袭鲜红的裙子,宛如一道明亮的闪电"。
8.色彩与主题的呼应: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色彩,可以增强文章的一致性和深度。
例如,如果主题是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描写"翠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湛蓝的湖水映照着天空的洁白"。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色彩,本是绘画用语.语言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以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地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地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地美感联想,从而增强语言地表达效果.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现实生活五彩缤纷.作家们对色彩词有着独特地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地效果.色彩地魅力是无穷地,色彩词地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地追求.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地形象、新鲜地意境、动人地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可以这样说,色彩,就是思想.一、运用色彩词确定基调,揭示主旨色彩词地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地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地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地画面,通过对色彩地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地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地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地目地.例如,巴金《海上日出》里面地一段文字:“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地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地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地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地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地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地主观情感相吻合.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地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地追求和对大自然地赞美.其中活动着地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地生活就像活动地红色地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地面前,使文章地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借助色彩词展示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地理解和对社会地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可以从《故乡》里地两段描写中受到启发.一段是对少年闰土地描述:“深蓝地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地圆月,下面是海边地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地碧绿地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地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段是对老年闰土地描述:“先前地紫色地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地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地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地.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地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地红活圆实地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前一段地描述中,天空是深蓝地,圆月是金黄地,一望无际地西瓜是碧绿色地,项上带地是银圈,手中捏地是钢叉.鲜明地色彩构成神奇地画面,这画面是美地,充满青春地活力,在一片艳丽柔和地色彩中,一个英俊可爱地少年闰土活现在我们地面前.而在后一段地描述中,闰土地脸是灰黄地,眼睛肿得通红,原先红活圆实地手像松树皮,这一切和先前地艳丽画面、英俊少年形成强烈地对比.作品通过带有感情内涵地色彩,揭示了反动地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地损害,并且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农民在精神上所表现出来地麻木所感到地深深焦虑.作品通过色彩地不同,表明了闰土不同地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所有这些,对表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以色彩词暗示人物地心理以色彩词表现人物地心理,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具有直接地感染力.这里先以苏童地小说为例进行说明.苏童小说中地人物往往具有变态地心理、扭曲地人格、悲剧地命运.他们生活在冷酷而又绝望地空间里,痛苦地挣扎着,其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阴沉地气氛.比如《舒家兄弟》中有一段:“涵萌蓝很蓝,舒农想起他偷窥过地女人都是蓝地,即使死去.舒农想起女人和死亡都是发蓝地.”这里地蓝色是暗淡而阴冷地色调,既象征女性地罪恶,又象征青春地悲哀,这种色调与人物阴冷灰暗地生存环境始终保持一致,使人物地命运更富于悲剧色彩.再如茅盾在《子夜》中描述吴荪甫地心理:“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地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地脸皮上泛出来.”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地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地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地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地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地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地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运用色彩地变化深层次刻画人物形象以不同地色彩来描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变化,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和命运地变化起着很重要地作用.鲁迅先生笔下地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作者通过几段变化地肖像描写反映了她半生地遭遇.祥林嫂初进鲁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地.”这是一个不幸地年轻守寡地农村妇女形象,“两颊却还是红地”说明祥林嫂地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失去青春活力和对生活地信心.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就巧妙地暗示了祥林嫂经历了再寡地悲痛后,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地创伤.当她怀着希望捐了门槛后,命运并没有改变,脸色变得“灰黑”,“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这些色彩地变化再一次说明了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成了旧地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地牺牲品.当她沦落为乞丐以后、临死前夕:“五年前地花白地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地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地神色,仿佛是木刻似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描绘祥林嫂肖像地色彩由明朗转变为晦暗,色调越来越冷,气氛也越来越阴郁.这种变换地色调既体现了人物命运地真实变化,又是对作品主题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通过色彩描述构筑色彩意象色彩描述,除如实描述外,还可渗入作者地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地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地色彩形象(即色彩意象).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地一段:“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灰色地树木,灰色地土地,灰色地房屋,都静静地立在灰黄色地天空下.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地西山.”老舍根据自己地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地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地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地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地孤寂和荒寒.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地灰蒙蒙地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地境遇与心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上面地分析可知,色彩地有机运用和有机搭配对文章地表情达意、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有着不可忽视地作用.成功地色彩描述,不仅能生动明快地传达作品地主体理性信息,而且能在激发读者色彩美感地过程中,透现丰富地潜在地美感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地色彩运用要适当、适度,有技巧、有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鲜明而变幻地色彩,反映出深刻地思想内容,表达人地特定思想情绪和特定地主观感受,真正起到烘托气氛、揭示主旨和丰富人物形象地作用.(鲍尝君陈冬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绘画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元素之一,其作用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绘画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氛围和场景。
通过描述具体的画面和色彩,作家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想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背景。
在一部描述古代宫廷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宫廷壁画的内容和风格来让读者感受到宫廷的奢华和壮丽;在一部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乡村风景画来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绘画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能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情节和氛围,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绘画可以帮助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通过描述人物所创作或欣赏的绘画作品,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在一部描述艺术家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艺术家所绘制的画作来展现他的艺术追求和个性特点;在一部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贵族家庭收藏的名画来展现他们的品味和社会地位。
通过绘画作为叙事元素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第二篇示例:在文学作品中,绘画往往被用来丰富叙事,增加视觉效果,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描绘画面、描绘人物、描绘环境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描绘画面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背景和场景,为故事情节提供视觉参照。
在小说中经常会有描述风景的段落,通过描绘晨曦中的山川河流、黄昏时的城市街道或大雨倾盆中的乡村小路,作家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
这种描绘画面的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为故事情节增添情感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色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仅是描述人物、描绘环境的一种手法,更加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更是思想和文化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不仅是词句的语义,更是隐含其中的含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文章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意义表达的例子来探究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通过语言描写出来的,而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
颜色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心理和境遇等等。
例如,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他的身上总是布满着红色元素,这是因为本书中红色是代表命运和喜庆的颜色。
贾宝玉命中注定要先承受忧伤,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在他面前出现的便是红色。
因此,《红楼梦》中的红色元素无疑是对贾宝玉境遇的隐喻,更是对他命运的论断。
在《红楼梦》中,康熙御赐的“洪福寿”横匾以红色为主,象征着贾府美满幸福,然而故事的结尾却是残酷而悲壮的,寓意深远。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到《围城》中的方鸿渐时,他通常被描写成蓝色、灰色和白色的。
蓝色象征着他的宁静、冷静、含蓄和优雅,灰色象征着他的平凡、苍白、无力和无趣,白色则是他的洁白、纯净和完美的象征。
这些颜色不仅仅只是对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描写,更是隐含其中作者对于方鸿渐内心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表达。
方鸿渐是被社会摧残和逼迫的受害者,他在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所以他的内心充满着忧虑、孤独和疲惫的情感,而这些负面情感正是蓝色和灰色所表达的。
白色象征着什么呢?它代表着方鸿渐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那些糜烂和虚无的生活中,他仍然希望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纯净和美好。
白色自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内在期望和向往。
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是人物行径的所在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也是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诠释。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摘要:文学作品恰当地运用色彩的美,能够提高其文学美。
本文以大量文学作品实例证明了色彩的作用;但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想像和联想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因而在运用色彩时应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并符合色彩对比与和谐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已有经历或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色彩;运用;规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需要读者凭借想像与联想去感受作家描绘的世界。
而想像除了依靠记忆,是无法超越知觉的范围。
在各种感知中,对于色彩的感受最容易被回忆起来。
因为世间万物往往首先以其色彩打动人,唤起人们的美感认识,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像去香山看红叶,令人首先怦然心动的不是红叶的形状而是红叶火红的颜色,令人经久不忘的也还是红叶的颜色。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色彩调动读者的感知,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一)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色彩最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
恰当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色彩,能够使读者想像和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如睹其物,如见其形。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中有名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鹂”与“翠柳”、“白鹭”与“青天”两个生动的画面统一在一起,色彩鲜明,体现了一种简洁但却清新明快的美,取得了较好的美感效果。
(二)使刻画的人物更加鲜明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时往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恰当运用色彩不但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能揭示人物的命运及性格特征。
例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阴冷灰暗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辛劳贫苦的卖炭老人的肖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同时也暗示了老人悲凄的命运,引起读者对老人的无限同情。
(三)使抒发的情感更加浓郁情感是抽象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作家们常常借用多彩的景物去抒情,使情感抒发变得具体化,从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象征引言色彩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人的笔墨之间,每一种颜色都可能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色彩为线索,探讨其所承载的不同象征意义。
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死亡、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容了一个黑暗、寂静和孤独的夜晚。
此外,黑色也可以表现力量和权威。
在传统剧目《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很多黑色来描绘荒凉、消逝和命运无情等主题。
白色白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善良、纯洁和高尚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
在许多诗歌和散文中,白色经常用来表达美好和清新的感受。
例如,白色常用来描绘雪、云彩和霜等纯洁之物。
在一些偶然中,白色也可以突显出孤独和寂寞之感。
同时,“白衣天使”这个词语也经常用来形容医生的形象,因为医生代表着关怀和救助。
红色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色彩象征之一,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喜庆。
作为节日庆典的主题颜色,红色经常出现在婚礼、春节等场合中。
此外,红色还与爱情、激情和力量等密切相关。
在许多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会穿着红衣,以突显她们的美丽和魅力。
蓝色蓝色通常被视为安静、深沉和冷静的象征。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蓝色被用来描绘广阔的海洋或苍穹之间。
例如,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了思乡之情。
另一方面,蓝色也可以代表忧郁和沉思。
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青山千峰景,归思欲沾巾。
”中的“青山”就是指蓝色的山峰。
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生机、希望和和平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关,例如大自然的植物、树木和草地。
在一些古代文章中,绿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善良、正直和乐观。
在唐代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形容了一个寂静而祥和的夜晚。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色彩象征意义的探讨,我们发现不同颜色都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和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作者:许万军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04期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色彩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
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有几笔精妙的色彩描写,使客观事物色彩纷呈,并可因情着色,借色言志,使文章呈艳增辉,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
《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
古典诗歌中大量富有色彩的词语成了古诗词语言美的一道靓丽风景。
诗人有时为了勾画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彩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玉树琼枝,满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
“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渔火虽然只是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
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这里是青、绿与白的对比,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得十分醒目,特别清新。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师西征》)“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调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大家知道,绘画很讲究颜色的搭配。
一个高手作画,决不是信手涂鸦随便抹画,而是很注意明暗变化、色彩调和。
作诗也是这样。
描写方法有哪几种描写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描写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人物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方法有多种,下面将逐一介绍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
首先,色彩描写是一种常见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可以生动地展现出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比如,可以用明亮的色彩描绘欢乐的氛围,用灰暗的色彩描绘阴郁的情绪。
色彩描写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直观的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光影描写也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光影的描绘,可以为作品增添立体感和层次感。
比如,可以描写夕阳西下时的余晖,或者是月光下的静谧夜景。
光影描写可以让读者对作品中的场景产生更加清晰的想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魅力。
另外,气氛描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气氛的描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
比如,可以描写雨后清新的空气,或者是寂静的夜晚。
气氛描写可以为作品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让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此外,细节描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描写方法。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可以为作品增添丰富的细节质感,让读者对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比如,可以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着细节,或者是场景中的细微变化。
细节描写可以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最后,比喻描写也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事物进行比喻,可以为作品增添丰富的想象力和寓意。
比如,可以用花朵的绽放来比喻爱情的美好,用大海的波涛来比喻人生的起伏。
比喻描写可以让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描写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中,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平顶山学院2015届本科生毕业生论文《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运用与作用杨慧静目录引言 (1)一、《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分类 (1)(一)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的色彩词 (1)(二)描写客观景物的色彩词 (3)(三)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色彩词 (4)二、《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特点 (4)(一)深沉、冷峻 (5)(二)轻松、欢快 (6)三、色彩词在《呐喊》《彷徨》中的作用 (6)(一)人物外貌、衣着色彩词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7)(二)自然景物色彩词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8)(三)指代人的色彩词突出人物特征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色彩词是根据词的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不属于汉语语法上的分类,它的主要作用是描写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色彩状态。
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色彩词是作为表达色彩概念的一类特殊的词出现的。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是借助描绘客观事物的色彩,能够给读者的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
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的色彩,以此来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尽管不能直观的再现画面中的色彩,却可以使用作为媒介语的色彩词来引起读者对画面的情感体验,达到将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充满色彩的画面的目的。
自古以来,很多睿智的学者都意识到色彩的艺术美以及色彩描写对读者的强大感染力,所以,很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词,用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
著名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就经常运用色彩词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景物,渲染环境气氛,抒发主观情感。
一、《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分类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富有色彩的词。
“《说文解字》糸部关于丝帛的色彩词就有24个,例如‘红、绿、紫、绛(深红色)、绯(鲜红色)、绀(深青色)、绢(白色)、缇(丹黄色)、缁(黑色)、素’等。
色彩运用的技巧打造丰富的文学面文学作品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色彩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色彩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添作品的层次感和情感共鸣,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技巧至关重要。
首先,色彩的选择与描述是打造丰富文学面的首要因素。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手段。
通过有意识的色彩选择和描述,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例如,在描写春天的时候,可以融入明亮、柔和、鲜艳的色彩,以突出春天的温暖、明媚和生机盎然。
而在描写夜晚或悲伤的场景时,可以运用暗淡、沉重、冷色调的色彩,以展现沉郁和忧伤的氛围。
其次,色彩的对比和矛盾是营造文学面的重要手法。
互补色的对比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和视觉效果,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惊艳。
类似的,冷暖色的对比也能够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鲜活。
而色彩的矛盾则能够为作品注入更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元素。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通过色彩的矛盾性描述,既是对于其个性的准确表达,也是对于其内在斗争的折射。
此外,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
不同的色彩在文化和象征上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力量,蓝色象征着冷静和悲伤,黄色具有活力和快乐的意味。
通过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可以使作品更具象征性和隐喻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同时,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还能够加深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认知。
最后,色彩的变化和描绘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色彩和细腻感。
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描绘,可以立体地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
色彩的变化可以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动感,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视觉观赏性。
同时,通过对色彩细节的描绘,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使写作更富有表现力。
总之,色彩运用的技巧对于创造丰富的文学面非常重要。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巧妙地选择和描述色彩,通过对比和矛盾的运用,以及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将作品打造得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是指古代诗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了与中国传统色相关的词语、意象或象征,以表达特定的意境、情感或主题。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描写:古代诗人常使用与中国传统色相关的词语来描写自然景色或物体的色彩。
比如,红色常用于描绘花、霞、夕阳等美丽的情景;白色常用于描绘雪、月、云等纯洁的景象;青色常用于描绘山、水、竹等清新的环境。
2.情感表达:中国传统色常常与特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比如,红色往往象征喜庆和热烈的情感,常被用来表达欢乐、喜悦和兴奋;黑色往往象征悲伤和沉重的情感,常被用来表达哀思、忧愁和寂寥。
3.象征意义:中国传统色还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寓意。
比如,黄色常被用来象征富贵和权势,常被用于描绘金色的宝器和龙的形象;绿色常被用来象征生机和青春,常被用于描绘嫩绿的柳树和春天的景色。
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与自然和谐:中国传统色常常与自然景色相联系,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2.情感体验:中国传统色与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更深入地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性。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对色彩的细腻描绘,传递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3.意象与隐喻:中国传统色常被用作象征,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传递出作品的深层含义。
这使得古代诗文更加富有诗意和启发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色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内涵丰富多样,既通过色彩的描写和象征意义表达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情感体验,又通过色彩的隐喻和象征传递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寓意。
这为古代诗文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色彩的运用隐喻人的品德
《色彩的力量:如何用色彩隐喻人的品德》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是视觉的体现,更是一种情感、品味和个性的展现。
在艺术创作中,色彩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渲染氛围,更能够通过寓意和隐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色彩也常常被用来隐喻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格。
红色,象征着热烈、热情和勇敢,也隐喻着愤怒、暴戾和好斗。
一个人常常穿着红色的衣服,往往给人一种勇敢而坚定的印象。
而在文学作品中,红色也常被用来隐喻爱情和热情,比如“红颜知己”、“红袖添香”等词语,红色成为了爱情的代名词。
蓝色,代表着宁静、深情和冷静,也隐喻着冷漠、无情和沉闷。
一个人总是身着蓝色的衣物,往往给人一种深情而内敛的感觉。
而在宗教文化中,蓝色也被用来象征神圣和虔诚,比如基督教中的圣母玛利亚就经常穿着蓝色的长袍。
黄色,寓意着阳光、活力和快乐,也隐喻着浮躁、轻浮和狂热。
一个人喜欢黄色的衣服,往往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在东方文化中,黄色也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比如古代宫廷中常用的“黄道之色”与皇家的尊贵联系在一起。
色彩的运用往往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是建立在对色彩的情感和品味上。
因此,我们可以从色彩中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格特征,通过色彩的隐喻来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用色彩的力量来理解彼此,感受内心的美好。
美丽的颜色写作手法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元素之一,无论是自然景观、艺术作品还是人类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色彩的存在。
在文学创作中,运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色彩的美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丽的颜色。
首先,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形容色彩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颜色的美丽。
比如,在描述红色的时候可以写道:“红色,犹如火焰般炽热的情感,激发人们内心的激情和渴望。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在心理上产生色彩与情感的共鸣,进一步加深对颜色美丽的体验。
其次,通过对色彩的细腻描绘和形象比喻来展示颜色的多样性和变化。
例如,在描写蓝色的时候可以写道:“蓝色,宛如湛蓝的天空和碧蓝的海洋,给人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感觉。
”这样的描写既能够描述出蓝色的特点,又能够让读者联想到与蓝色相关的美好事物,进一步强化对蓝色美丽的感知。
此外,通过对色彩与其他物体、场景的呼应来加强色彩的表现力。
比如,在描写秋天的时候可以写道:“秋天的阳光透过金黄色的树叶,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
”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秋天特有的颜色,又将颜色与光线、树叶相结合,更加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此外,通过对颜色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的描述来展示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比如,在描写黄昏的时候可以写道:“夕阳洒在大地上,万物都被染上了一层柔和的橙色,宛如梦境般的幻景。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颜色的美丽,还展现了颜色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对颜色与情感、氛围的关联进行描写来表现色彩的美丽。
比如,在描写红色的时候可以写道:“红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绽放,让人感到温暖和欢快。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颜色本身的美丽,还传递了与红色相关的情感和氛围,让读者沉浸在色彩带来的愉悦中。
总之,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元素之一,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颜色的美丽。
无论是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描绘和形象比喻、与其他物体、场景的呼应、描述色彩变化与多样性、或是展现颜色与情感、氛围的关联,都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丽的颜色。
文学描写中的色彩运用色彩是文学描写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通过细腻的描绘,为读者呈现出精彩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够传递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色彩如何丰富文学描写。
首先,色彩在文学描写中常常用来表达情感。
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红色往往象征着热情和爱情,可以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而蓝色通常与冷静和沉思相联系,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温和的安静感;绿色则常常与自然和生机联系在一起,能够让人感受到和谐与平和。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绪状态,增强作品的情感共鸣。
其次,色彩在文学描写中可以用来塑造环境和氛围。
不同的场景和气氛常常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进行描绘。
比如,黄昏时分的橘红色和紫色,可以营造一种寂静而温暖的氛围;而黑色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感觉,可以用来描绘恐怖和惊悚的场景。
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作家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另外,色彩还可以用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色彩特点,通过对色彩的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
例如,一个人穿着鲜艳的红色衣裳会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而穿着暗淡色衣裳的人则给人一种低调和神秘感。
作家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色彩描写,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表形象相结合,使读者对人物的塑造更加具体和立体。
除此之外,色彩还可以用来象征某种意义或象征性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色彩不仅仅是某个物体的颜色,它还可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
比如,金色往往与权力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可以代表权势的象征;而白色则常常象征纯洁和无暇,可以代表正直的品质。
通过对色彩象征性的运用,作家可以在笔触间传递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和主题。
综上所述,色彩运用在文学描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作家不仅可以表达情感,塑造环境和氛围,描绘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还可以加深作品的意义和象征。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应该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加绚丽多彩的视觉冲击,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与意象分析色彩和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和塑造着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通过描绘色彩丰富、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和形象,作家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灵感丰沛的世界中,引发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分析几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与意象,以探讨它们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这部小说中,黄色是一个极为突出的意象。
从一开始,黄色的描绘就充斥着整个故事,尤其是与盖茨比有关的内容。
在小说中,黄色被用作繁荣、浪漫和虚伪的象征。
例如,小说中的黄色汽车代表着盖茨比用来展示他财富和地位的假象,而黄色的郊区别墅象征着他对黛西的痴迷和留恋。
通过运用黄色作为意象,菲茨杰拉德巧妙地传达了主人公与社会虚伪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接下来,让我们转到卡夫卡的《变形记》。
在这个令人不安的故事中,黑色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色彩。
故事开头,当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说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时,父母的房间就被黑色的装饰所充斥。
黑色代表着人物内心的绝望、愤怒和孤独。
随着故事的递进,黑色继续渗透入整个叙事,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日益恶化状况的压抑感。
卡夫卡以黑色这一强烈的色彩,创造了一种持久的阴郁气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挣扎。
最后,来看看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色被频繁地用作象征性的色彩。
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的红色披肩和她父亲种植的红色棉花来塑造她强烈的个性和不服输的性格。
红色还象征着爱情的热情和充沛的生命力。
然而,红色也是破坏与痛苦的象征,比如战争的火焰和愤怒的冲突。
米切尔通过红色这个多维的意象,刻画了斯佳丽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色彩与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色彩与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细节,还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描写中的色彩与光影表达光影和色彩是文字创作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它们能够赋予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氛围。
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描绘,作家们能够将情感、氛围和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沉浸其中。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与光影表达的分析,呈现出这一描写手法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对颜色和光影的描绘。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其中对颜色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在书中,红色常常被用来表现出豪华和热烈的气氛,比如“红楼”和“宝钗胭脂红”。
而蓝色则常被用来表达出清冷和忧伤的情感,比如贾涵的“青灯古佛”和黛玉的“湘来寄阁”。
在光影的运用上,《红楼梦》中经常采用昏暗的光线来表现出封闭的环境和阴郁的心境,例如宴会场景中的“香炉烟暝开宝匣”。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老人与海》中的色彩与光影的描写。
海洋是《老人与海》的主要背景,同时也是光影和色彩的最佳表现场所。
在小说中,海的颜色可能是红色的、蓝色的或者绿色的,这取决于昼夜和天气的变化。
例如,当老人与巨鲨搏斗时,海面上的血液将使海水呈现出红色;晚上,月光的照射下,海水可能会显得苍白或银白。
而在小说结尾,当老人和他的渔船返回岸边时,夕阳的余晖给整个海洋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这个场景展示了老人胜利后的兴奋和喜悦。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与光影表达。
小说中的光亮与色彩是对富凯斯比地产的世俗质朴与朗朗乾坤、欢乐无虑的反面描绘。
小说的描写中使用了丰富的金色来表达繁荣和富饶,反映出上层社会的奢华和浪漫。
而在富凯斯比地产的派对中,琳琅满目的璀璨灯光照亮着参与者,强调了派对氛围的热闹和纷乱。
然而,在小说的末尾,当故事走向悲剧时,夜晚的黑暗蒙住了整个地产,富凯斯比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总之,光影和色彩是文学描写中十分重要的手法。
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对色彩与光影的运用,作者能够将情感、心境和场景表达得更加生动有力。
无论是通过颜色的对比和衬托,还是对光影变化的描绘,都能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
作文色彩
色彩。
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愉悦。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色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艺术创作、建筑设计,还是在心理学和文化传统中,色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色彩在艺术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
色彩的明暗、对比、饱和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观赏效果。
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和力量,蓝色代表冷静和安宁,艺术家们通过对不同颜色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色彩在建筑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筑物的外墙、内部装饰、灯光设计等都需要考虑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情绪,比如明亮的色彩能够提升人们的活力和情绪,而柔和的色彩则能够营造出温馨和舒适的氛围。
因此,建筑设计师们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色彩的运用,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和人们的舒适感。
此外,色彩也在心理学和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的颜色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联想,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和喜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于婚礼和节日;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纯洁和神圣,在婚礼和宗教仪式中被广泛使用。
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注意力和行为。
综上所述,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艺术创作、建筑设计和心理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运用色彩,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色彩在文学中的普遍运用及其象征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常常被用来描绘场景、表达情感和传递象征意义。
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帮助作者创造各种氛围和情绪,增强读者对故事和角色的理解。
首先,色彩在文学中被广泛用来描绘场景和环境。
通过描述物体、自然景观或建筑物的颜色,作家可以使读者感觉到故事所处的地点和时间。
例如,用灰暗、阴沉的色彩来描绘一个阴森恐怖的地下室,可以增强读者对这个场景的压抑和紧张感。
其次,色彩也可以被用来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人们常说“心
情好时心里是明媚的”,而当人们感到沮丧或恐惧时,他们可
能会说“一片灰暗”。
作家可以通过描述角色周围的色彩来暗示他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例如,用明亮的色彩来描绘一个快乐的场景,或用暗淡的色彩来描绘一个悲伤的情节。
最后,色彩还可以承担象征的功能。
不同的颜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特定的概念、价值观或主题。
例如,红色常常象征爱情、热情或暴力;绿色常常象征自然、生命力和希望;黑色常常象征死亡、哀悼或混乱。
通过使用这样的色彩象征,作家可以增强故事的意象和主题,让读者对故事更深层次的意义有所感悟。
总之,色彩在文学中的普遍运用及其象征功能不仅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形象描写,还能增强故事的氛围和情感表达,并将读者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作者:杨琳
来源:《艺海》2013年第06期
[摘要]色彩是广大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手段。
作家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汇,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已非自然界色彩的还原和堆砌,它经过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过滤、加工和提炼,它能映照出文学家们的艺术品味和美学追求,再现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色彩渲染情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众彩纷呈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无不以其自身固有的色彩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文学,作为一门以生活为源泉,以美为理想的艺术,色彩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广大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重要手段。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不放过用色彩来打扮自己的机会。
那些最生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往往是作品精彩之所在。
因此作家们对色彩词语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汇,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色彩词的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的追求。
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
大致说来,色彩描绘在文学作品中有如下功用: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色彩描述,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的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的色彩形象,能够为文学作品创设不同的情境,渲染不同的气氛。
例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绝句》,唐·杜甫)。
这俨然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绘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这是“点彩”式的诗歌境界。
江水碧绿,衬得鸟羽更加洁白;山峦青翠,衬得艳红的花朵仿似要燃烧。
绿、白、青、红诸色对比使画面光彩夺目,浓淡、深浅的色彩对比和变化渲染出斑斓动感的审美效果。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陈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再如:“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
灰色的树木,灰色的土地,灰色的房屋,都静静的立在灰黄色的天空下。
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的西山。
”(老舍《骆驼祥子》),这里老舍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的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的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的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的孤寂和荒寒。
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的灰蒙蒙的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的境遇与心情。
(二)揭示主旨观照社会
色彩词的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的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的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的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的目的。
比方巴金的《海上日出》写道:“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的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的主观情感相吻合。
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的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其中活动着的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的生活就像活动的红色的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
再如艾青有一首叫《绿》的诗:“好象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那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这首写南方印象的诗,写于一九七九年春天,诗人通过不同层次的色彩对比,描绘了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春来又复苏的生动景象,寄寓着作者对一九七九年春天这个特定的时刻里,祖国大地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以后,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的由衷赞颂。
色彩真实地反映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三)凸现情感寄寓褒贬
以色彩词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色彩直接寄寓作者的爱憎情感,色彩成了情感的载体。
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通过色彩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些景色的由衷喜爱与摆脱官场束缚的兴奋。
有时一两种简单的色调也能表现情感,如:“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的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的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的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
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的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的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四)刻画人物映衬命运
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比方《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就很好地运用了色彩描写法。
这是祥林嫂的第一次出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以蓝色为主色的深色服饰,表明祥林嫂衣着朴实本分。
头上扎的白色头绳,表明了此时祥林嫂寡妇的身份。
“青黄”的脸色揭示了祥林嫂一直所经受的苦难的生活,吃得不好。
而且不仅反映了祥林嫂当时客观处境的艰难,也反映了祥林嫂作为一个小媳妇,作为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寡妇,深受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迫害,内心是忧郁、痛苦和悲凉的。
“红”色的两颊在一片深色主调中耀眼突出,这显示了祥林嫂正值二十六七岁时,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活力和生命形态。
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年轻妇女活力的显现,还应该看成是祥林嫂对摆脱婆婆压迫,进入全新生活时兴奋和激动心情的外露,毕竟祥林嫂当时还年轻,对生活还是抱有希望的。
“青黄”是一种冷寂的颜色,它往往象征着清冷,孤独和悲凉;“红”是温暖的颜色,它常常象征着温暖、热烈和活力。
作者在这里就是以这两种不同的色彩象征出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这两种色彩又是截然对立的,作者将这两种对立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又意在通过这种亮丽而短暂的“红”色来映照祥林嫂一贯而长久的悲苦的内心世界,它突出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悲剧性,使祥林嫂的命运更添悲剧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已非自然界色彩的还原和堆砌,它已经过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过滤、加工和提炼,它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物化形态,其间积淀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人类的宗教思想、图腾禁忌,蕴含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和民族性格,它能映照出文学家们的艺术品味和美学追求,这时候的色彩已经是思想、性格的代名词。
纷繁的色彩更表现了作家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再现了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形与色的和谐统一展示了别样的民族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