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重要思想传统和理论来源,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不仅为中国领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传承,对于推进中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方法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与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内部矛盾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和社会发展也同样是由物质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辩证法则是一种能够揭示和解释各种存在内部的矛盾和转化的方法论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力求对于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评估。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认为美好的社会未来是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实践和充分的发展而来的。
二、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些挑战和变化,中国的哲学和理论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试图探索中国哲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强调宏观的分析和整合,梳理和理清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哲学思想传承。
其次,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将哲学观点与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科学等多种类型的学科体系进行对接和融合。
最后,当代中国的哲学理论建设还注重将“就事论事”与“大局考虑”两者相结合,深入剖析和分析中国当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哲学思考和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究社会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为主题,分析其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科学理论,旨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和阶级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机理。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终宿命是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辩证法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用以分析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矛盾的统一,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的。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分析,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唯物主义和发展观,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被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在科学研究、社会管理和个人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用到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变化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
对于个人而言,掌握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惑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对于社会而言,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鼓舞和引导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发展当今社会有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其一就是我国目前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但是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吸收其他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
辩证法作为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的内容。
因为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尽相同。
英雌在不同是时期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和包含的内容也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了辩证主义思想。
这个人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出现。
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依存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老子还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内藏有福,福内潜有祸。
这说明了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大发展,之后的很多思想家从中汲取到了营养。
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汉代的大思想家董仲舒。
现在我们主要说一说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提出有较大联系的辩证思想。
辩证法的最初形式就是古代朴素辩证法。
他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代表思想。
而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他的朴素辩证法是对之前的哲学思想进行思考后,基于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矛盾点所提出。
这一点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很类似,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往往在思想方面做得很好,但却忽视了作为一门哲学思想同样很重要的逻辑性。
而辩证法正是基于了对哲学体系进行逻辑性的思考而提出。
朴素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具体物质形态去弹错世界万物的本原,一本体为出发点,从自然存在的院士具体物质形态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
第二,朴素辩证法从直观经验现象既理解本原存在,思考和表达的是食物之间的经验观察到的外在辩证联系,而不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概念的规定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旨在揭示社会和自然现象中的内在规律以及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结合是其独特之处,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与完善。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社会的发展受制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探究自然界中的辩证法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探讨了自然辩证法的本质特点。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体系,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与斗争是推动自然界发展的重要力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自然界中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对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能量在生物圈中循环流动的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并将人与自然视为统一整体。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为当代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涉及到了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自然辩证法的本质特点以及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这一研究为我们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浅析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在于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在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的,这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规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新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外部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人口老龄化等。
通过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在于指导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正确认知和处理,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和挑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提炼和解决问题的本质矛盾,推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在于指导和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自由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反映和指导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解放人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工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人们不断开拓进取,不断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超越传统固化的观念和框架,开展深入的思考和创新,提高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在于推进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新时代,中国需要不断发掘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优势,推进中国哲学的繁荣发展。
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中国哲学在寻求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还在于指导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推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自由发展,以及推进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当代发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的本质属性为主要内容,以解决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其核心理论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哲学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解决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基础和唯物辩证法原则,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决定的”,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实践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实践指导方式。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导是以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实践为中心的,是以人类自身解放为目标的,是以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实践。
3.制定科学决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和政治力量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为国家或政治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用于指导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决策和实践,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1.哲学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等新理论,区别于传统的国际主义与全球化研究,阐述了对全球化内部机理的系统解释和理论的转化。
又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两大任务”问题上,不仅强调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保证了社会主义本质,同时挖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积极意义,充分表达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面。
浅析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和不平衡不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出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和规律,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代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等辩证法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动力作用和发展规律,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在矛盾的斗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断拓展其理论和实践的边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
一、辩证法的现实意义1. 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
辩证法强调全面系统地把握和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和社会、革命和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相契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辩证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为国家治理提供哲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体现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哲学指导,引领着我国的社会治理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辩证法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思考,不仅包含了对经济规律和发展动力的深刻认识,还强调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 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引导我们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众多矛盾和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把握和运用辩证思维,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2. 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引导我们正确看待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文化建设中应把握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实现对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导。
三、辩证法的未来发展1. 加强对辩证法的研究和宣传。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入研究和深入宣传,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 推动辩证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辩证法的内在原理和现实生活的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辩证法的指导作用。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首先在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
辩证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哲学指导作用也是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浅析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我们对于事物进行深刻认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宇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辩证法的方式来探讨和研究,进而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识。
新时代的中国,辩证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着深入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增长、政治的日益走向现代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都要求我们用更科学的方式思考和分析这些变化,这就体现了辩证法的实际价值。
在思考经济增长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辩证法的方式,从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内在规律以及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在思考政治问题时,我们需要探究贯穿其中的各种矛盾和运动规律,更好地理解和熟悉我们国家的政治历程。
在思考文化发展时,我们需要采取辩证法的方法,探究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与社会矛盾的关系,以及文化传承和变革的规律性。
同时,在新时代中国,辩证法的实际应用需要更加注重实践。
只有我们能够深入实践,深入各种现实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对于辩证法的掌握,不断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理论的创新。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深化辩证法的理论,并进一步融会贯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时代的各种问题。
此外,我们需要更好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以此来更好地发掘辩证法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进辩证法在现代中国的实践应用。
总之,在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实践、创新、理论与文化的深度结合。
唯有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华,更好地应用辩证法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社会矛盾,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浅析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价值与作用更加凸显。
通过对其当代价值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辩证法对新时代中国的巨大意义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变革和全球化发展等复杂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新时代中国具有如下几点巨大意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为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才能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引领创新,推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辩证法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鼓励人们在实践中抓住事物的矛盾矛盾,通过研究和调整矛盾,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
在新时代,中国正处在从追赶型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关键阶段,必须树立辩证思维,推动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努力创造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中国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深刻复杂的内部矛盾,中国必须树立辩证思维,适应实践之变、把握发展大势,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现代化思想文化建设。
辩证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宝库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辩证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和务实的思维方式,培育和践行辩证思维,增强文化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方法价值,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一种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进步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矛盾的正确认识,以及通过矛盾的斗争促进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趋势。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4.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实现,主张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消除剥削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本主义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1. 战胜意识形态困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放思想的工具,有助于人们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批判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2. 指导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解读当代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经济问题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如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危机论述等,对当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方法的哲学。
同时,是由马克思提出并有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出的一套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想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都从不同侧面结实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的观点也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当今社会主要存在着的两种社会形态,存在着两大方面的关系。
从纵向发展看,存在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关系,表现为辩证否定的关系;从横向发展看,两者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因此,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问的统一关系,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借鉴合作关系、相互转化关系。
社会主义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并存共处。
二者之间既有合作竞争又有对立斗争。
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统一性的一面,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互补合作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继承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辨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有继承的关系,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更是如此。
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互补合作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哲学思想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两种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旨在概括描述这两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目标、结构以及写作意图。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与基本原理,并讨论其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情况。
然后,我们将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并分析其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演进与转化。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它们共同点和相互补充之处,并讨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表现,并提出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上的建议。
1.3 目的通过本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情况的综述,旨在深入了解这两种理论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学术研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希望能为当前及未来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鼓励更多学者深入研究、运用并丰富这些理论,推动其发展与应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2.1 起源与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其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社会革命引领社会变革等。
辩证法的三个阶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旨在探究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发展和变化规律。
它在中国古代就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而在西方哲学中,辩证法主义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派。
在辩证法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形式逻辑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关于形式和思维规律的问题,以逻辑为基础,通过分析和辨析来寻找真理和判断。
形式逻辑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方法,它注重推理的规范和合理性。
在这一阶段,人们通过逻辑规则来区分正确和错误,以及分析和判断真理的方式。
第二阶段是辩证逻辑阶段。
这一阶段超越了形式逻辑的限制,主要关注矛盾和变化的规律。
辩证逻辑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这一阶段,人们通过分析和研究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矛盾和内在规律,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阶段是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辩证法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这一阶段,人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检验理论,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总的来说,辩证法的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通过形式逻辑的思考,我们可以建立起理性思维的基础;通过辩证逻辑的思考,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而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三个阶段的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2.1 第一阶段2.2 第二阶段2.3 第三阶段文章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辩证法的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内容。
通过对每个阶段的分析,读者将更好地理解辩证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1 第一阶段在这个部分,将对辩证法的第一阶段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阶段主要关注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文章将介绍第一阶段的起源、重要思想家以及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是对当时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剖析、研究和总结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思考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才是真正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性思考为特点,以深入分析现象的内部矛盾和运动规律为基础,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思维方法辩证法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一个矛盾着的整体。
辩证法充分考虑事物内部的矛盾,从而深刻认识世界的本质。
3. 人文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文性原则,即把人看作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现其个性和发挥其能力。
因此,社会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以上三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的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对当代社会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剖析,更在于为当代社会提供智慧和启示。
以下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准确把握,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理谈一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新事物的发展是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再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
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雪灾、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
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
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辩证法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辩证法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理论的引进和吸收上,还体现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及在指导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上。
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应用,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相连的。
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显示了辩证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在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彰显出立足实践、指导实践的鲜明特征。
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还体现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这一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还体现在对传统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上。
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方法和原则。
在新时代,这一思想得到了创造性应用和研究,体现了辩证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学本身的深刻内涵。
辩证法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理论家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生产发展、阶级斗争和国家建设等问题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存在的基础,精神和意识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历史进行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社会主义是一种以消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建立无阶级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制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末引进中国,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胜了国内外反动派、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随着时代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今天,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很多新变化、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时代的中国,要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现代化建设、汇聚全球英才等,都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
第四章:当代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当前,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关键的创新和发展问题需要在不断认识到发展中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时刻保持政治定力、科学分析研究等条件下展开。
26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反思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价值的探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实践意义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马克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中呈现出三种主要趋向:基于解释学的“解释学辩证法”、实证化的“哲学—经验”模式及探讨哲学与逻辑学深层融合的辩证法形式化。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解释学趋向
解释学在我国学术界正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得到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力量的渴求及学术领域的开放化,解释学在人文社科领域与多门知识学科进行理论结合,并在一些知识领域中实现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学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我国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历史沿袭性,并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在解释学盛行的背景下,国内很多学者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解释学的结合关系领域,并逐渐形成“解释学辩证法”的创新研究趋向。
“对话维度”的研究路径是解释学辩证法的基本研究路径,强调通过对话逻辑实现解释学与辩证法深层维度的对接,并找到两者之间内在逻辑的结合点。
再通过解释学对辩证法逻辑进行解读,将其主观层面内涵与客观层面内涵、有限意义与无限意义在构成逻辑上实现统一。
解释学视角下的辩证法,是内部逻辑结构清晰、简单的科学理论。
其内涵结构中的对立矛盾皆可以从统一的视角进行解读。
这种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分析路径,使马克主义辩证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实应用意义,为社会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理论依据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很多国内学者基于解释学的当代实践意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的构建课题,其核心方向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解释学进行重构,进而从解释学理论出发优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的实践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证化趋向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证化趋向是实证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度结合[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发展历史中始终具有“非科学化、非实证化”倾向。
采用实证法进行论述与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学领域在进行研究时采用的研究方法,而哲学研究采用实证法相对比较罕见,并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以往都是避免采用这种表象研究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证化趋向在现实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意义,能使辩证法逐渐与时代的知识应用趋势接轨。
但实证法下的马克思辩证法,不仅需要避免经验科学在研究层面的局限性,也需要保持辩证法的先验品质。
这是目前国内学者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证化研究的主流趋向。
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的论著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进行过实证法研究,并在其大学学习期间的理论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通过大量一手科学数据进行。
实证化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初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化及哲学与政治学的融合需要,实证化研究很难实现应用价值。
在当代的“哲学—经验”实证化研究模式中,思辨与检验构成了统一形式。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中的时代指导意义。
从辩证法的自我内在角度来进行解释的话,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经验”模式在实践领域体现了其应用价值,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发展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式化趋向
形式逻辑学与辩证法的对立存在形式在哲学历史沿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两种哲学思想在不同阶段都曾经占有过理论学术界的高峰,并在其领域内不乏出现名家学者。
两种哲学思想体系也都对其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形
收稿日期:2017-12-17
作者简介:马雪芬(1974—),女,浙江上虞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列主义公共课研究。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发展研究
马雪芬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1)
摘 要:趋向及形式化趋向三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方向,并对三个发展趋向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8)01-0026-02
研究对象,但并未能实现将两者融合统一的研究目的。
在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中找到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之的五个发展阶段中,逻辑学与形式化具有相互推动的促进作用,而在辩证法与逻辑学进行深层逻辑对接的研究中,形式化方法使两种逻辑结构的内在实现了对接。
形式化方法表意符号使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在形式上获得了更多维度的呈现,而通过逻辑演进实现与逻辑学的内在逻辑形式进行同一维度的对接。
进而实现共同逻辑横截面,并以表意符号的形式体现,以表意符号的算法进行推理。
2.辩证法的形式化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学在“形式化”维度进行交叉,进而产生了辩证法的形式化这一创新概念[2]。
辩证法的形式化内涵究竟是辩证法的哲学范畴还是逻辑学范畴着实难以定义。
当前,我国学者对辩证法的形式化研究给予了创新观点,那就是辩证法的形式化是哲学问题的逻辑形式或是逻辑问题的哲学形式。
逻辑问题的哲学形式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对逻辑学进行了解读,还对哲学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阐明。
所以,哲学问题的逻辑形式化与逻辑问题的哲学形式化在本质上正是统一的问题,这也正是研究的核心方向。
通过“形式化”这一交接点的重合使哲学问题与逻辑学问题能实现“统一化”,这种“统一化”既是研究的方向,同时又是研究的结果。
所以,在当前我国学者研究过程中,对辩证法的形式化研究内容界定在了辩证法形式化的形成过程中。
3.辩证法形式化的发展
辩证法形式化的第一阶段是结构性表述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这一阶段形成的经典辩证法结构,也可称之为“正—反—合”的哲学表现范式。
在这一时期,辩证法在哲学研究领域使用“正—反—合”范式作为基本方法,并在解释其他领域内容过程中,也通过这种逻辑进行推演。
虽然这种范式受到了很多哲学领域内学者的批判,但这形式化进入第二个主要发展阶段后,“有限目标的辩证逻辑形式化系统”成为辩证法形式化的核心。
在这一历史时期,部分哲学家将辩证逻辑形式系统的构建与在“相配而设计”体系下阐释辩证法研究方向相统一,或将后者作为前者的目的。
这种趋势使辩证法的发展局限于自身的逻辑系统构建中,不仅难以与逻辑学相结合,且难以实现形式化的发展。
在辩证法形式化的第三个阶段中,辩证法形式化的二分法成为研究核心与方向,我国学者在辩证法的“强纲领”及辩证法的“弱纲领”研究中,形成了形式化方法的理论对立与差别方式,并获得东西方学术界的广泛认可[3]。
从辩证法形式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辩证法形式化发展就是辩证法不断进行我自批判的过程[4]。
力求突破自我“思辨”的束缚,实现对辩证法的重新理解和阐明。
辩证法的解释学、实证化及辩证法的形式化等趋向在当前仍然处于形成性发展研究阶段,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哲学界三种主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趋势研究,将解释学与辩证法进行融合的解释学辩证法、实证化的“哲学——经验”模式,以及探讨哲学与逻辑学深层融合的辩证法形式化三种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自我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哲学发展的必然。
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式化趋向不仅是辩证法的自我发展,也是哲学与形式逻辑学之间的深度连接与融合。
这是辩证法与逻辑学共同的历史性突破,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发展意义的呈现。
参考文献:
[1]刘怀玉.哲学前提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理解视野[J].创新,2015(6).
[2]张四化.解释学、实证化、形式化:马克思辩证法当代发展的三个新趋向[J].云南社会科学,2016(4).
[3]牛小侠.当代人类实践智慧的辩证法——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4]高帅.从辩证法的演进重思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新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arxist Dialectics
Ma Xuefen
(Jiangsu College of Safety Technology, Xuzhou 221011, China)
Abstract: Dialectics, epistemology and materialism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Marxist dialectics in the new period present more 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Marxist dialectics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puts forward thre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Marxist dialectics with era significance: the hermeneutic trend, evidence-based and formalization trend,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three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 Marxism; dialectic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刘艳萍]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