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教案岳麓版必修
- 格式:docx
- 大小:10.78 KB
- 文档页数: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一、课标要求二、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等国家为例,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教材分析四、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经济的调整, 而本课就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欧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 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措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在调整之下, 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 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2.(2)初步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主要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等重要问题;3.过程与方法(1)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完整的认识“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比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的影响;(2)培养通过比较掌握社会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通过学习, 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 培养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开放意识, 培养探索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提出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在二战以前, 与凯恩斯主义相一致的经济政策是否有成功的先例?”(三)学生回答: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 罗斯福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的新政措施, 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是一个成功的先例。
(四)学生回答之后, 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五)新授课过程国家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提问: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与战前相比是否有重大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前一课所学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罗斯福新政主要是一些整顿和调节的措施, 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比罗斯福新政时期要深入得多, 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如何深入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依据教材简单回答出“国有化、经济计划、财政手段”即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三十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涉及较少,有一些知识点对高一学生来说还无法深刻理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设计中,宜注意多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资料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本课对一些重要经济政策理解起来困难较多,老师可事前找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先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让他们说说阅读障碍在哪里、较难理解的地方有哪些、读后感受如何,以便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及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
2.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1.课前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理解相关名词,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的含义,以便上课时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2.自主探究“福利国家的出现”一目,对老师设置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认识。
3.分组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各组推举发言人汇总本组的观点,结合老师的点拨,形成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2.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特点。
3.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概况。
4.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的材料,比较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并在分析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2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导入新课【提问】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标志着资本主义辞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战后西方国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1、经济恢复和开展2、促进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1、政府干预——宏观调控2、企业改革——微观调整3、福利国家——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阅读考虑:1、二战后,兴隆国家在经济调整中,放弃什么?承受什么?采取什么?2、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有哪些?〔3条〕3、国家干预经济的利与弊?4、“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分别指什么?兴隆国家为什么会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背景〔1〕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根底;〔2〕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兴隆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经历;〔3〕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兴隆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英法德〕〔2〕制定经济方案。
〔日本〕〔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消费。
〔美国〕考虑:概括一下,各兴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点有何不同?分析P123的图表,答复旁边的问题。
制定经济方案有何好处?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有何区别?制定经济方案,指导经济开展,但其经济方案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指导,所以戴高乐说过“方案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他们之间具有一种互补性。
3、国家干预经济的评价和影响利:防止盲目消费,保证消费社会性。
弊: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阅读考虑:1、随着消费力开展和企业规模扩大,什么组织成为兴隆国家经济的主体?股份公司2、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有何影响?3、经营者革命是什么?有何影响?4、找出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关键词?股票分散化、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二、企业的微观调整1、“人民资本主义〞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兴隆国家经济的主体。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教材分析:课题: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材中地位作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分别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后两个单元分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史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而本课上承两个工业革命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下启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处在经济史的中间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对现在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新课标的要求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三维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式及影响“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的含义。
2、能力与方法:营造课堂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政策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互补性。
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知道了人类历史大致的发展脉络。
在高中阶段也学习了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也认识到了经济危机、股票、福利政策、现代企业等现象,初步激起他们了解历史的兴趣。
2、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情感生活丰富而热烈,一方面富于激情,富有朝气,另一方面具有两面性,易走极端。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得见的手”,完成对上节课的复习。
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
教师独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濒临崩溃的经济,发达国家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接受了凯尔斯主义,利用“看得见的手”,开始了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二、师生互动学习(一)历史之源——调整的背景(复习提问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回答)(二)调整之策——调整的内容1、国家的宏观调控⑴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情景营造:1977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思考并回答:①根据图表判断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是什么?②分析右表,哪些国家哪些行业国有化程度较高,这些行业有何共同特点?③国有化以后,西方国家是社会主义吗?提示:①略②略③不是,出现了混合经济,但国有经济并非主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注意与我国的公有制比较。
⑵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情景营造:资料卡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戴高乐学生讨论:①“自由”是指什么?它有什么缺点和优点?②经济计划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的?③根据材料断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是什么?提示:①是指市场调节。
它遵循市场规律但容易导致生产的无序状态;②略。
③略。
⑶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
(通过教材P84资料引导学生总结)①各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点有何不同?②国家干预经济的评价。
提示:①西欧侧重于第一种方式,日本侧重第二种方式,美国侧重第三种方式。
②(提醒学生评价事物的方法:一般都是正反两个方面,)⑷福利国家的出现情景营造: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要相信他们)并予以鼓励,然后阅读教材。
问题设问:①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金由哪三部分组成的?②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③福利制度的实质。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概念解析】-----请自主学习并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末产生,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倡导,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股份公司和股票现代企业有三种形式:独资、合伙、股份。
股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经营。
股票是投资的凭证。
股票的持有着称为股东,也被看作企业的所有者。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预习目标】(C 类)根据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用铅笔把自己确定的内容在教材中划出并标注序号。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的背景、方式、评价 2.“人民资本主义”的原因、含义、评价。
3、“经营者革命”的原因、含义、作用。
4.福利制度的前提、资金组成、代表国家、特点、实质、评价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怎样的状况?对策有哪些?(B 类)完成(C 类)问题后,思考: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是什么?(A 类)完成(C 类)(B 类)问题后,思考: 1.黄金时代的出现和结束说明了什么?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或提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以便上课共同探讨。
一、【我的学习目标】【C 类】1.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措施,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实质。
2.小组交流,形成正确答案,掌握归纳概括能力。
【B 类】在C 类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重难点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的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有化、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和福利国家的概念。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概括归纳,(3)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看资料,懂得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
(2)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自我完善。
通过学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学习了必修1政治史的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
同时,本课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关问题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漫画等素材,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内容教学难点: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和实质的分析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当今世界哪国最强大?但是强大的美国在70年代却曾经遇到一个极大的威胁,让几位总统的心都碎了。
这个威胁是什么呢?请观看视频注意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
2、讲授新课:一、战后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背景【提供图片,提取信息】师:请学生看幻灯片上的四幅图片回答背景生:根据图片回答背景点拨:补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措施(方式)【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过渡小结: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调整的措施有很多种,本课着重介绍了哪几种几种措施?师:请学生通读教材结合教材归纳措施生:阅读教材p74-76回答措施(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师问:请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有哪几种?生答: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过渡小结:罗斯福新政后,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落实课标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政府的变化)1、原因:①根本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②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凯恩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③工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
2、三个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实行混合市场经济②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侧重规划和指导,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③国家福利制度: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特点是制度化和法制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3、评价:①积极:国有化和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福利化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②消极:国家干预也有一定限度,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
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私有企业经营的调整(企业的变化)1、股票的社会化与分散化:①条件: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主体;②表现: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③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①原因:二战后企业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营与管理要求专业化;②本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出现“新中间阶层”。
三、本课小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概念:是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形成原因:①根本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②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3、发展: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出现;②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充分发展;③二战后普遍发展起来。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课标要求
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落实课标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政府的变化)
1、原因:
1根本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凯恩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3工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
2、三个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2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侧重规划和指导,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国家福利制度: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特点是制度化和法制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3、评价:
1积极:国有化和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福利化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2消极:国家干预也有一定限度,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
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私有企业经营的调整(企业的变化)
1、股票的社会化与分散化:
1条件: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主体;2表现: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3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1原因:二战后企业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营与管理要求专业化;2本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3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出现“新中间阶层”。
三、本课小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是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形成原因:1根本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2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3、发展: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出现;2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充分发展;3二战后普遍发展起来。
4、内容:1所有制方面建立国有企业;2经济关系方面制定经济计划,政府运用采购、开支、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加大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3分配方面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5、作用:虽然没有也不可能铲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解了产销矛盾,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