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24.49 MB
- 文档页数:357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业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规定了职业健康管理职责及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职责,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职业健康管理的单位。
第三条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职工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职工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第四条公司任何单位或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向公司领导、安全环保部门、卫生监督部门检举、报告。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公司各级行政主管领导在各自工作范围和管理权限内负责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全公司职业健康工作进行指导、决策及监督管理。
职业健康科代表公司安委会行使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职能。
各级职工代表组织有权对职业健康工作进行群众监督。
第六条职业健康科作为公司职业健康检测机构,全面负责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及公司安委会布置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第七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职业健康监护,主要负责职业健康体检和医疗。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我公司仅以此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执行政策。
第八条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门必须指定兼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第三章作业管理第九条必须认真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职业健康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
(一)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拟定生产建设项目时,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先进生产工艺。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委托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二)职业健康设施的设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并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__)及有关行业标准、规定。
第一节职业相关疾病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有害因素2、职业病3、工作有关疾病4、健康监护5、就业前健康检查6、定期健康检查二、填空题1.健康监护本身属于()级预防。
2.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3.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4.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5.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三大类。
6.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和工伤三大类。
7.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和()三大类。
8. 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大类115 种。
9.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10大类()种。
1 0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在岗健康检杳、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杳。
1 1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在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杳。
12.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三、判断题2.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普查两种基本类型。
四、选择题3.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B.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C.是早期发现健康损伤的重要手段D.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4.卜.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5.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A.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B.遵守安全操作规程C.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D.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6.( )不属于职业病。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或生活能力,这类疾病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
2.铅线:慢性铅中毒患者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在齿龈边缘可见蓝灰色“铅线”,系食物残渣腐败产生的硫与铅化合物反应形成硫化铅沉积所致。
3.意向性震颤:慢性汞毒性震颤,即在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精细动作时震颤明显,而在安静或睡眠时震颤消失。
4.赫恩小体(Heinz body):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强氧化性代谢产物苯胲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内的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SH),使珠蛋白变性。
初期,仅两个巯基被结合,变性可逆,后期四个巯基全部与毒物结合,则变性珠蛋白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包涵体,此即赫恩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2µm,具折光性,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或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多为1~2个,含有赫恩小体的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5.化学性紫绀: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苯胺所引起,早期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的缺氧和紫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耳垂等部位,与一般缺氧所见的暗紫色不同,呈蓝灰色,称为化学性紫绀。
6.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少数急性CO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重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为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
7.胆碱能危象: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乙酰胆碱在其生理部位过量积聚,持续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及其效应器过度兴奋,产生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称为胆碱能危象。
8.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OPIDP):某些有机磷农药品种的急性中毒患者,在其症状消失后的2~4周,可出现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
多见于下肢远端,先累及感觉神经,后发展到运动神经,并向肢体近端延伸,后期也可波及上肢。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卫生学任课班级临床13级10班任课教师李述刚教学职称副教授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卫生学》理论课教学进程计划《卫生学》实验课教学进程计划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卫生学专业、班级:临床13级10班授课教师:李述刚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新版《职业病防治法》全⽂新版《职业病防治法》全⽂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新修订了职业病防治法,下⾯是职业病防治法的详细内容。
⽬录 第⼀章总则 第⼆章前期预防 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保障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章总 则 第⼀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条本法适⽤于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录由国务院卫⽣⾏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针,建⽴⽤⼈单位负责、⾏政机关监管、⾏业⾃律、职⼯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保护的权利。
⽤⼈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标准和卫⽣要求的⼯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保护。
⼯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作进⾏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会组织的意见。
第五条⽤⼈单位应当建⽴、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职业病防治⽔平,对本单位产⽣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单位的主要负责⼈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作全⾯负责。
第七条⽤⼈单位必须依法参加⼯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政府劳动保障⾏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伤保险待遇。
第⼋条国家⿎励和⽀持研制、开发、推⼴、应⽤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规律的基础研究,提⾼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平;积极采⽤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艺、设备、材料;限制使⽤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艺、设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