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和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实验材料:玻璃容器、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构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结合示范实验进行说明。
示范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3. 学生探究与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实验或讨论,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和化学反应。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铁与硫的反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总结。
4. 合作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通过合作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认识。
5. 归纳总结与板书(10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要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简洁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
6. 课堂练习与巩固(15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以及一道应用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延伸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来延伸课堂。
如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投影:实验过程及现象。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 微粒观建构的哲学价值:至今人们没有真的看到原子的样子,所有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都来自于对宏观现象的推测。
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猜想,用模型进行形象化思维是本课题特有的思维方法。
2. 微粒观建构的学科价值:化学反应纷繁复杂,到底是魔术还是真实存在?不管老师对化学变化讲得多么的生动形象,还是学生看实验看得多么兴奋,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确认其客观存在。
但是只有学生认可了微粒真实存在,才能理解那些化学变化是真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分子。
让学生认识到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存在,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离子的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
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学科价值。
3. 情感、态度激发的价值:学生遇到科学家们经历的问题会变得很兴奋,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带领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能再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80%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其他途径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基础,能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逐渐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4. 教材P48演示实验 实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目的】
知道分子总有不断地运动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 、品红
【实验现象】
刚开始品红漂浮在水面上,随着品红的沉降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探究4 教材P49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
1. 知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 知道酚酞遇碱性溶液(氨水)会变红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酚酞溶液、浓氨水
【实验操作】
如右下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分析】
C 中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由于运动进入到A 中,与A 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又生成氨水。
氨水是碱,呈碱性,于是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小结】
①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② 分子间有间隔。
③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分子和原子永福镇中心校张杰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小2只)、浓氨水、酚酞溶液、胶头滴管、滤纸、水等。
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图像1、魔术师变魔术利用了化学有关知识吗?2、自己做有关白纸变红的实验,并留悬念这是为什么?3、路过公园的鲜花旁,人们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4、在加油站为什么可以闻到汽油味?5、走在路边碰到消毒汽车为什么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以上等等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分子特征及其定义问题; 那么同学们为什么闻得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这些气味呢?投影:1、道尔顿的照片 2、阿伏伽德罗的照片阐述说明他们分别提出了原子说和分子说是原子、分子学说的奠基人结论:后来科学家们在以上两位科学家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并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问题:以上都是科学家们从理论上提出的,那么究竟实际情况是否一样呢?真实的分子和原子又长什么样呢?投影:1、超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图片 2、扫描隧道显微镜阐述说明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并誉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2.认识化学元素。
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自主探究】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的。
(3)分子之间有。
(4)分子是由构成的。
(5)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而原子不能,只能____。
4.分子和原子的联系:(1)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的粒子。
(2)分子是由构成的。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的结构7.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8.相对原子质量≈数十数。
9.三个决定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三、离子10.概念:带电荷的或叫做离子。
11.表示法及意义:如Fe3+:表示。
12.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填">""="或"<")为阴离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教材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等内容。
本单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感性知识也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接受。
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分子及其特点[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活动与探究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试剂,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讨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获得结论1:(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C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2.“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二)分子与原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三、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题2原子的结构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件及相关图片一、导入新课师:可能同学们都不熟悉原子,但是提起原子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末期,美国空军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使这两个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
可见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使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弹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是一种怎样的微观粒子?相信同学们对它非常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吧。
二、推进新课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师: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示意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师: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生: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那么电子在哪里进行运动呢?生: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高速地进行运动。
师:我们知道,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谁来介绍一下?生1: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师:很好!谁再来介绍一下电子的分层?生: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师:这又叫什么现象?生:这又叫分层排布。
师: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几层?最多的有几层?生:最少的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
且最少的电子数不超过2个,最多的不超过8个。
师:原子的质量怎样计算?生: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师: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 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 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 88千克,即9.288×10-26千克。
师:原子的体积小,质量轻(举例1个碳原子的质量),书写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师:想一想生活中,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的?举例:日常生活中,药片服用方法用几片/次表示比0.25mg/次方便得多。
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
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12C原子的实际质量×112师:我们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我有一堆水果。
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量为100克,现称得梨的质量为300克,猕猴桃的质量为500克,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100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3,猕猴桃是5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