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 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27 KB
- 文档页数:5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精选9篇)《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点。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与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一、导入师:同学门,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小棒,我们随意的丢在讲台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首先请大家把我们的两只手当成两小棒,用手势表示小棒形成的图形。
(学生用两只手在台下摆出一种图形,老师环视)师:刚才大家示范了很多的图形,现在老师用直线来表示小棒,把大家刚才示范的一种图形画在黑板上。
(用直尺在黑板上画×的图形)师:请同学们也用两条直线把自己的图形画出来。
(学生画,教师巡视)把学生画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1、×2、∥3、∟4、∥5、+6、<7、∥二、新授师:同学们在下面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也选一些同学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你们能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把它们分类吗?然后说说你的分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说出有相交和不相交)板书:相交与不相交师:我们知道直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下面老师就将图形中的直线延伸,请大家分分类,同样请你们说说分类的标准。
相交:1、3、4、5、6、7、不相交:2、师:不管我们把直线延伸多长,第2幅图中的两条直线都不会相交(出示图形2、)我们现在把这幅图转动一下,然后再延伸,大家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转动到任何角度都不相交)这种图形在数学王国里我们说这是一组平行线(粘贴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管我们怎样去延伸这两条直线都不会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1组平行线)平行线有两条直线,我们把平行线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直线a,另一条直线叫做直线b,我们可以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也可以说直线b平行与直线a互相平行。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10篇)《平行与垂直》公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平行、垂直、相交这几种位置关系。
2.经历画直线并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行、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特征。
(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
3.在经历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平行、垂直、相交这几种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探究活动深化对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磁条4根、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长方体(不同一平面)学生:双色水彩笔、白纸一张、尺子、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 --复习直线特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猜谜语都特别厉害,有始有终、无始无终、有始无终。
猜猜谜底吧!生:无始无终是直线。
因为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
师:在同一平面内,如果再出现一条直线,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它会和第一条直线产生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二、探究新知(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用手中的彩色笔画一画,收集图形,进行分类2.请你的同桌欣赏一下你的作品。
(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3.仔细观察,你们画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如果学生没有把所有的情况都想到教师给予补充)4.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我们为这些作品标上序号。
5.想一想,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现在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么分的?并把你们的分法记录下来。
6.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你是怎么分的?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7. 各小组注意做好记录。
8. 三类(相交、不相交、即将相交)二类(相交、不相交)9. 即将相交的两条直线最终会怎么样呢?尝试着延长画一画。
垂直-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能够掌握垂直概念并能够用语言表述;
2.让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3.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垂直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垂直的概念及其特点;
2.根据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
2.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几张图,让学生尝试从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然后引出垂直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幻灯片或黑板图案来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及其特点,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垂直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3. 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垂直的概念和判断垂直关系的方法。
4. 拓展知识并运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垂直的例子,让学生把垂直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学生对垂直的概念是否掌握;
2.学生是否能够从图形的特征判断垂直关系;
3.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垂直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
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响来调整教学策略。
最后,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做出改进。
初中数学垂直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及性质2. 垂直与平行的判定3. 垂直与平行的应用教学重点:1. 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及性质2. 垂直与平行的判定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和判定2. 运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例子,如墙壁、地板、铁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垂直与平行的例子,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手工绘制,验证垂直与平行的性质。
3. 教师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手工绘制,验证垂直与平行的判定。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墙壁与地面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3. 教师评价学生的解决方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垂直与平行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应用拓展,评价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高中数学图形垂直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垂直线的性质,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垂直。
2. 能够利用垂直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垂直线的性质解决证明题目。
二、教学重点:
1. 垂直线的性质;
2. 利用垂直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垂直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2. 运用垂直线的性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两条垂直线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垂直线的特点。
2. 讲解:讲解垂直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垂直线的性质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练习,加深他们对垂直线的理解。
4. 拓展:让学生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垂直线技能。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垂直线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利用垂直线的性质来解决。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垂直线的性质,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9篇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看教师还会变魔术呢,这是什么?(铅笔),变!又来一枝,呦,掉到地上了,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两枝铅笔掉到地上后,它可能形成那些图形呢?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索,然后用小棒代替铅笔试一试,摆一摆,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摆法,然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你们小组摆出的图形贴到这个展现板上,听明白了吗?开头吧!(许多小组的同学都既有分工又有合作)1、展现沟通师:哪个小组情愿把你们摆出的图形展现给大家。
师:除了展现摆放的这几种状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找两名间续在这个板上贴)师:(找两个相像的图)只要我们把这两根小棒略微的变化一下位置他们就成了不同的图形,那我们能摆完吗?生:摆不完师:对,由于状况有许多种,我们把这些用小棒摆的图形换下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我们一起来讨论。
(5分)二、分类比拟把握特征1、分类师:(幻)你能给这四个图形进展分类吗?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如消失穿插说法应强调是相交并板书相交,它们相交后有一个点叫交点)先别急,请每个同学先仔细观看,独立思索,然后和小组的伙伴相互争论,沟通自己的观点,归纳出你们小组的意见好不好?开头吧!(师参加)师:教师发觉小组的同学都能大胆的和伙伴沟通啊,这一点很难得,都有结果了吗?知道怎样分了,知道为什么这样分了?好的,我们请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的观点。
其他小组的同学留意倾听,想一想他们的分法和你们的一样吗?生:生说(师选两个在屏幕上把结论总结下,如:(12 、34)、(23、14))师:刚刚同学说三号图形是穿插的,谁能告知我“穿插“我们用数学语言怎么说吗?生:相交(师板书)师:三号图形是相交的,那他们就有一个相交的点,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名字吗?生:交点(四号图形有交吗?)师:四号图形也是相交的,其他小组还有不同分法吗?师:他说的有道理吗?同学们不光能说出怎样分,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点特别好。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表示的是线段,像刚刚我们讨论的一枝铅笔,或者一根小棒,所表示的都是一条线段,假如我们把这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的话,这条线段就成了一条直线,我们知道线段是他所在直线的一局部,大家看这条兰色的线段就是这条红色直线的一局部,而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大家对直线的特征已经特别了解了,那假如说我们刚刚的这些线都无限延长,想象成直线的话,现在你认为又应当怎样分呢?还要修改刚刚的观点吗?先争论沟通一下好不好?(师参加)师:好的,都有结论了?(生口答强调2号图形延长后会相交,1号图形不相交,怎么验证它们不会相交呢?)师:一起来看,2号图形当我们延长以后,它会怎么样?(相交)有一个交点,而1号图形呢?无论怎么样延长都不能相交,看来我们在讨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候,不能光看外表,而且要看它的实质,同学们当我们再对事物进展分类的时候,假如采纳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日这节课的需要,假如把这两条直线根据相交和不相交来分的话,你认为应当怎样分,你同意哪个观点?(第3个)师:也就是说我们把1号图形分为一类,把它单独分为一类是由于它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而下面三个图形呢?(相交)2、熟悉平行师:是啊,依据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探究讨论,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或者不相交,下面我们先来讨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假如像这样(黑板画)两条直线,无论怎么延长,它都怎么样(不相交),我们数学上是怎样描述这样一种位置关系的呢?(课件:我们数学上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板书:相互平行你是怎样理解“相互”这一词)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高中数学垂直问题讲解教案
教学内容:垂直问题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垂直问题的解题方法,掌握相关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垂直问题的概念、相关定理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3. 课件:包含垂直问题的题目和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题引入垂直问题的概念,并解释垂直线段、垂直平分线等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垂直问题的解题方法:利用垂直的性质,使用相关定理进行证明。
2. 示例分析:通过几个典型的垂直问题,展示解题思路和步骤。
三、练习(20分钟)
1. 师生互动练习:教师出示几道垂直问题的题目,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并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练习:学生分成小组,相互合作解决一些垂直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
总结垂直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强调相关定理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在下节课进行检查和讲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垂直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题目。
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垂直
【教学内容】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
2. 能够辨别图形中的垂直线和水平线;
3. 能够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重点】
1. 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
2. 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区别;
3. 如何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难点】
1. 如何正确辨别垂直线和水平线;
2. 如何准确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准备】
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铅笔、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老师向学生介绍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应用;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图形,找出其中的垂直线和水平线。
二、讲解
1. 老师向学生讲解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垂直线和水平线;
2. 老师用教学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识别其中的垂直线和水平线。
三、练习
1. 学生分组练习,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2. 学生互相检查表现,纠正错误,及时指导。
四、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记忆;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
【板书设计】
垂直线和水平线
- 垂直线的特点
- 水平线的特点
- 区别
【作业布置】
练习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绘制垂直线和水平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图形,并通过绘制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绘图能力。
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垂直线和水平线的认识将对学生解题提供帮助。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通用14篇)《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熟悉垂直.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3,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力量.教学重点体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特征.教学难点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具预备一副三角尺,小棒,正方形纸,长方体盒子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老师拍了一些美丽的照片,大家想看一看吗 (电脑放映:运动场)这是哪里在跑道上有没有相互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不平行,他们是相交的)导入课题: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是相交的.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相交与垂直.组织活动,猎取新知1,看一看(出示剪刀和卫生标志)(1)让同学用直线来表示这两个图案.(2)让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3)老师明确告知同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相互垂直.2,折一折(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折完后,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两条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2)作品展现(3)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三角尺中的直角)(4)为什么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垂直(5)同桌相互验证对方的折痕是否垂直.3,说一说(1)让同学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相互垂直的线,并让同学出来指一指.(2)假如要验证两条线是否相互垂直,可以用什么工具(3)(出示课本p22的图)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4)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指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相互垂直的.4,画一画(1)用三角尺画垂线a,老师演示画线的过程,并讲解方法(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脚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b,电脑再演示一次画线的过程c,同学练习画垂线,老师巡察指导.(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a,同学自主探究垂线的画法b,展现同学的成果c,让个别同学上台演示并解说垂线的画法.5,玩一玩:"我说你摆"的嬉戏(1)出示嬉戏规章(2)同桌两人一起玩嬉戏6,做练习三,小结同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特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垂直-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垂直的含义,理解垂线的性质,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并能运用垂线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 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垂线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运用垂线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垂直的概念、垂线的性质、垂线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线的性质,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并运用垂线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墙角、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垂直现象,激发学生对垂直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垂直的含义,总结出垂直的概念。
(2)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性质。
(3)设计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垂线,并运用垂线进行计算。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垂线的性质,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并运用垂线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 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垂线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找到垂线,运用垂线进行简单的计算。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相交与垂直线的概念。
2.区分相交与垂直线的特点。
3.掌握判断相交与垂直的方法。
技能目标:1.能够辨认并绘制相交和垂直线。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线段是否相交或垂直。
3.能够通过解题,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相交和垂直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及媒体利用板书、黑板、白板、几何工具箱、PPT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板书“相交与垂直”四个字,询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讲出相交与垂直的含义。
2.概念讲解(10分钟)利用多媒体PPT,讲解相交与垂直的定义及特点,并通过图示示范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
3.实例分析(15分钟)给出一些线段或线条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公共点或垂直关系,并判断是否相交或垂直。
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的方法。
4.操练练习(15分钟)让学生自主练习,操练判断相交和垂直的题目,教师巡视督促,及时纠正错误和解答疑问。
5.拓展延伸(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或延伸题目,让学生进行推理和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相交和垂直的判断方法。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习重点与难点,并布置作业。
五、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示范、实例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判断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六、评价方式1.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反应、参与讨论和解题过程等。
2.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困惑,进行及时辅导和纠正,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具体实例或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交和垂直的概念。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引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垂直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
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垂直教学方法逐渐被批评为僵化和单一。
相对而言,平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本文将介绍垂直与平行教学方法的定义,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垂直教学方法垂直教学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垂直教学中,教师通常起到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消化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知识的传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垂直教学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效,比如在知识讲解和基础概念的传授方面。
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容易引发学生的 passivity 和抗拒情绪。
因此,教师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平行教学方法平行教学方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与垂直教学相比,平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在平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平行教学方法通常包括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学生展示等形式。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平行教学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掌握知识。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为了充分发挥垂直与平行教学方法的优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设计策略:1.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或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和可衡量的,以便教师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分组合作:在垂直与平行教学中,分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灵活地组织学生分组。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较新8篇)。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2、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2、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垂直与平行”来源于生活,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个平面”“相交”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平行线” “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白纸、尺子、三角板、水彩笔一支、小棒、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师:直线就像孙悟空的…?生:金箍棒。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老师和同学们都有同样的一张纸,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平放在桌上摸一摸这纸,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生:这张纸很薄。
生:这张纸的表面是平平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手中的这张纸的面是一个平面。
(学生活动感知纸面是一个平面。
)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面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生:很大很大,越来越大。
初中数学《垂直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判定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垂直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2.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培养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垂直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垂直的判定方法进行实际的判断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复习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垂直的概念,以及能否运用垂直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垂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垂直的判定。
(二)探索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如墙壁、电线杆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直的概念。
2. 教师通过几何模型或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垂直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理解垂直的判定方法。
3. 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垂直的判定方法进行实际的判断。
引导学生总结垂直的判定步骤,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的能力。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心得。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三)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垂直的判定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垂直的判定方法和步骤。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垂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垂直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垂直的判定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引言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而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方法。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简介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相交教学主要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来创造学习机会。
比如,将语文和数学进行相交,可以通过分析数学题目中的文字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和语文理解能力。
而垂直教学则是将学科的知识进行垂直对接,比如将历史中的某一事件与地理、政治等学科进行关联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整体框架。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的特点1.创新性: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创造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机会。
2.综合性: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习效果: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对学科间关系的认识,提升学习效果。
4.培养创新思维: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的应用方法1.整合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多学科合作: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学科间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3.培养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如问题解决、概念联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4.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实际场景下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10篇)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熟悉垂线和平行线。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往表达数学中的概念,并会举出恰当的例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举例等环节,感知生活中垂直于平行的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判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预备]每人: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点子图。
每组:长方形白纸4张、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进: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直线)?谁来说说它的性质是什么?(没有端点,无穷延长)(一)学生想象在无穷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假如让你画两条直线,你会怎么画?(学生短暂思考并猜想)师:听清老师的要求,把你的想法画在白纸上,每张纸只画一种,用马克笔画。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学生试画,教师巡视,并把学生所画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
二、观察分类,初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展示各种情况师:老师把大家画的几种情况贴在黑板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1、平行2、交叉3、交叉且垂直4、不平行但还没有交叉(二)进行分类师: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①和④是一类,②和③是一类。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根据表面现象相交与没有相交分类,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直线碰一块儿了,形成了一个交点,就叫两条直线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
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2.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垂直,指当两直线所成的角为直角时,称它们互相垂直。
这一概念也可推广到两平面间或直线与平面间的情况。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提问: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引言: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反之,(二)垂线的画法探究: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垂直与平行篇1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想象感知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谁知道直线有什么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有这样一张纸,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学生活动)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的想象活动,想象一下把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
(声音缓慢)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
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
学生画图:把他们所想象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画下来。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建立表象1、画图,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画在白纸上。
2、展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学生的画法(用水彩笔画在白纸上)(2)除了刚才同学们展示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先归纳,去掉重复的)(二)小组合作,感知特征1、归纳展示,把刚才几个同学所展示的画法进行归纳。
(课件出示)2、尝试分类,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根据什么来分?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类方法展示各种可能分类方法: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3篇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一):《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透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这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课件】这是谁呀?(直线)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没有端点,能够向两边无限延伸)它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两端能够无限延伸。
这节课,我们继续与直线交朋友,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板书: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张白纸,把它平放在桌面上,摸一摸,把这张白纸看成是一个平面,然后,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
如果再在这个平面上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什么样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状况呢?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画在白纸上。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状况,想到第二种就在下一张纸上画。
你想到几种就画几种,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状况。
此刻请同学们将你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你所在小组的伙伴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多?并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作品。
(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够上来补充!(二)进行分类。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状况。
为了方便整理,我们给这几幅图标上序号。
仔细看看这些不同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是不是有点乱啊?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2、你是怎样分的?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各小组注意做好记录。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精选6篇)《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
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上来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题§4.6垂直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意义和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培养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3.通过垂线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垂线的意义、性质和画法是重点,而垂线的画法也是难点.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按照运动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
师: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生:两种,平行和相交.(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出投影的两个图)(如图2-9(1),2-9(2))
师:在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按照两个角的关系分类,有哪两种类型的角?
生:对顶角和邻补角.
师:两条直线所夹的角中,如果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类,又有哪几种?(这时老师将直线CD继续运动得到(3)和(4))
生:三种:锐角、直角、钝角.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图2-9(3)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比较广,例如:书本相邻的两条边、窗户框相邻的两边、红十字等,因此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特殊情况.(板书课题)
(二)、垂线的有关概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关于垂线的一些概念.
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符号:“⊥”读作“垂直于”如AB⊥CD于O,含义: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垂足是O.
3.对定义的理解:
(1)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其它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而言.因此,说到垂线,一定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判定垂直的定理,也是垂直的性质定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如图2-10.
因为 AB⊥CD于O,(已知)
所以∠1=90°.(垂直定义或垂直性质)
因为∠AOC=90°,(已知)
所以 AB⊥CD于O.(垂直定义或垂直的判定)
(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怎样正确量出跳远的成绩?
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到黑板上画图,教师纠正并给出图2-11.
师生共同指出,BD为起跳线,A为跳远时脚落的地点.
3.教师指出:这个实际问题实质上就是转化为“从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那么,怎样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出这条垂线呢?
4.在学生画出垂线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用三角板画垂线的基本方法.强调用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一靠”:靠住已知点再画线.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画出的为何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5.引导学生在作垂线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垂线的性质.
(1)如图2-12(1)中,过点A,作直线BD的垂线.在图2-12(2)中,过A点分别作BD和DE的垂线.
(2)发现垂线的性质
在学生熟练地作出各条垂线之后,教师继续提问:(或以其它形式)过A点还能作出别的垂线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以下两个结论:
①过A点作BD或DE的垂线有没有,有.
②过A点作BD或DE的垂线有几条,只一条.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概括出:
垂线的第一个性质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①“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
②“过一点”的点在直线外,或在直线上都可以.
(四)、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如图2-13(1),过A点分别作AB,BC和CA的垂线.
练习1,如图2-13(2),∠B=90°,过B分别作AB,BC,CA的垂线.
练习2,如图2-13(3),过B点作AC的垂线,过A点作BC的垂线,过C点作AB的垂线.
练习3,如图2-14,过P点作AB,BC,CD和DA的垂线.
讲完这个例题和练习之后,对过已知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的问题加以总结,重点是:有时需要对线段加以延长,作延长线的垂线.
(五)、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理解垂线的意义.
2.根据垂线的意义,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理解垂线的第一性质公理.
六、练习设计
1.选用课本中的题.
2.以下6道题供选用.
(1)画∠AOB=45°,在∠AOB内找一点F,过F点作OA,OB的垂线.
(2)画∠AOB=120°,画∠AOB的平分线OE,在OE上任取一点F,过F作OA,OB的垂线.
(3)如图2-15,AO⊥BO于O,求∠AOD与∠BOC的和.
(4)如图2-16,直线AB⊥CD于O,过O点的直线EF平分∠AOD,求∠COE的大小.
(5)如图2-17,AB⊥EF于O,CD⊥AB于Q,指出∠AQD与∠AOF 的关系.
(6)填空:如图2-18,已知AB与EF相交于O,∠AOE=30°,AB⊥CD于O.求∠EOD的度数.
解:因为AB⊥CD于O,( )
所以∠COA=90°.( )
又∠AOC+∠AOD=180°,
( )
所以∠AOD=90°.
又∠AOE=30°,( )
所以∠EOD=60°.
七、板书设计
§4.6 垂直
(一)知识回顾
(二)观察发现
(三)例题解析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练习设计例1、例2
八、教学后记:
1.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应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垂线的性质.
3.在学生理解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以后,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桌子的两条相交的边,书的两边,房子的一边与另一边,电线与电线杆等,这些感性的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垂线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垂直的情况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我们要把它的性质讨论清楚.4.怎样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在给出具体的例子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想象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是怎样量这个距离的.有的人想让多量点,都采取了什么手段,(这里还隐含着垂线的第二个性质)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能很快得到垂线的性质,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告诉他们:你
们发现了一个公理,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发现和发明,每个人只要开动脑筋,身边就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