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47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书法的古诗1、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出自:唐·高适《醉后赠张九旭》。
译文: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出自: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译文: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3、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出自: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译文: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4、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出自: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5、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出自:唐·李峤《书》。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垂露圆浑有力,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请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每一寸都是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苏轼《墨妙亭记》原文和译文苏轼墨妙亭记苏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
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江苏高邮的孙莘老(孙觉)从广德军任上迁任湖州知州(相当于古代的吴兴太守)。
第二年二月,建了一座墨妙亭位于他的府第北面、逍遥堂东边,搜集湖州境内东汉以来的古代诗词文章刻石用以充实亭中。
浙江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首善之地,号称是山水清秀。
1、《书》唐代:李峤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范九初。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2、《石苍舒醉墨堂》宋代: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尚恍令人愁。
译文: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3、《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代: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4、《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代:苏轼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5、《草书屏风》唐代:韩屋何处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译文: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画好的诗词画好的诗句今天给各位分享画好的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画好的诗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关于图画优美的诗句(形容绘画很好的古人的话)关于图画优美的诗句(形容绘画很好的古人的话)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
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唐·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画鹰唐代: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译文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形容绘画很好的古人的话 1,《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白话文释义: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赞梅花画得好的诗句赞梅花画得好的诗句1、《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不待作年芳梅花绝句(之—) 陆游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3、“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
形容书画作品好的诗句形容书画作品好的诗句1、群龙墨海翻飞浪,羡煞雏鸭翼欲张。
在暮春之始,我们在南涧边举行修禊活动。
山岭高峻达千寻,湖面广阔呈万顷。
山岭的起伏、湖泊的澄澈汪洋态势,可以称之为“壮观”了。
于是(我们)以碧绿的芳草为席,以清澈的溪流为镜,观看花草树木,欣赏飞鸟游鱼,与万物共同自由生活,老少心情全都十分舒畅。
但欢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悲伤也萦绕心头。
人生来回推移,新旧交替,今天的新鲜事物,到明天就又变得陈旧了。
知识拓展:王羲之字逸少,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旦王氏诸少并焦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放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书为世所重。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年五十九卒。
文本二: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
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
《孙莘老寄墨四首》是宋朝苏辙的诗作。
全文如下:端溪石磨玉质坚,松烟微渍生云烟。
收来近与龙蛇近,碾去久同蝌蚪传。
朱丝为带附以管,庶几可致君王玩。
置之重器贵其珍,千载不朽谁能援。
不须镂刻要自奇,玉花松表浮露滋。
世人那解识旧色,欲寄一双千里辞。
常时只作书船用,久远仍疑剑气沈。
今日持来喜复笑,故人知我不为深。
君不见昔时吴中献张氏,玉堂赐砚亦旧物。
又不见宣和赐功臣墨迹半已作沙砾,况此缥囊翦彩轻。
我无求者公勿嗔,公如不有我岂珍。
墨虽非宝墨自珍,时时摩挲见古人。
古人已去今人少,世事何穷道何在。
愿公与我继此书,世世勿使尘器污。
昔人尚有得而观,千载岂乏知音难。
知音已去不须表,且作云烟寄世间。
这首诗是苏辙为感谢好友孙莘老赠送的墨而作。
孙莘老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曾赠苏辙墨四首,苏辙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诗中赞颂了墨的质地优良、价值珍贵,并表示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爱护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这首诗写出了墨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也表达了诗人对孙莘老的感激之情和深挚的友情。
孙莘老是一个品行高洁、博学多才的人,他对书画鉴赏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赠送给苏辙的墨不仅品质优良,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因此,苏辙对这四首墨十分珍视,视如珍宝。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墨的喜爱和珍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怀念之情。
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张氏、功臣墨迹等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和向往之情,希望与友人一起继续创作书画,传承文化传统。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描写墨妙亭的佳段记文分三段。
第一段点题,记孙莘老建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也就是诗中所写的“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孙莘老喜好书画金石,所以不惜花大钱购买古代碑刻,以藏于墨妙亭中。
第二段记述孙莘老搜罗碑刻用力之勤,但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层层转折,跌宕起伏。
第一层写已往的吴兴太守向来政务悠闲。
因为其地“山水清远”,其民“寡求而不争”,外地客人“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
社会安定,民事不多,宾客少有,清静无为,“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真是悠悠岁月,其乐无穷。
如此悠闲之地,孙莘老自然有充余时间去搜罗碑刻了。
第二层,忽然宕开一笔,写孙莘老勤政爱民、抗洪救灾:“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奔波以救灾民,无暇而顾碑刻。
又加之朝中正推行新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这一层转折使文章顿起波澜,跌宕多姿。
这是以退求进、欲擒故纵的写法,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第三层,又一转折,归到正题:“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作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莘老在政事之余,尽力搜罗前人诗赋、碑刻。
凡是尚存文字的碑刻,即使被抛在荒坡野草之间、僵仆的、断缺的均一概收罗无遗,“皆集于此亭”,照应前文“取凡境内自汉以来故遗刻以实之”的记述中心,写出孙莘老好古之心切,搜罗之勤奋。
苏轼至湖州,见到这些碑刻“周览叹息”,坚硬之碑刻尚且断缺,令人叹息。
这句承上启下,由断缺的碑刻引出第三段的议论。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翻译赏析《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翻译赏析《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前言】《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诗的代表作品。
前半篇评论了历代书法家的成就与特点,并对杜甫“评书贵瘦硬”的看法表示不予认同。
诗人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主张书法艺术应重视各种不同风格的发扬,表现了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以及对艺术广采博收、如百川纳海的阔大胸怀。
后半篇对友人的好古博雅极力揄扬,同时点明“墨妙亭”修建的由来与作用,点明友人求诗题咏的主旨。
篇末特别发表了人生固然短促,艺术却能永世长存的宝贵见解。
这首诗的精彩处在于深含文化底蕴,于议论风生中发精辟见解,给人以启示。
【注释】⑴孙莘老:孙觉(1028—1090),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
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
熙宁二年(1069)召知谏院、审官院。
四年,徙知湖州。
苏轼好友。
⑵“兰亭”句:谓唐太宗最喜爱王羲之的字,以《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
兰亭,指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写本。
茧纸,为蚕茧做成、晋代习用的一种纸。
昭陵,唐太宗陵墓。
⑶世间遗迹:指王羲之的书法遗迹,如《兰亭集序》拓本。
唐太宗曾以兰亭拓本分赐贵族、近臣。
龙腾:梁武帝评王羲之字云:“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
”⑷颜公:颜真卿,唐代大书家。
变法:谓变更书法。
颜善正、草书,笔力雄浑沉着,为世所宝,称“颜体”。
⑸细筋入骨:谓颜公书法笔力雄健。
古人论书法,注重“多骨微肉”,表现笔力,谓之“筋书”。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出自宋诗人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是须服膺。
赞美书法的诗句和名言书法的诗句有:1、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醉后赠张九旭》唐代高适译文: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临安春雨初霁》宋代陆游译文: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3、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西江月·平山堂》宋代苏轼译文: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4、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代苏轼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5、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代苏轼译文: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6、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代苏轼译文: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7、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代苏轼译文: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8、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书》唐代李峤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
9、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书》唐代李峤译文: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10、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书》唐代李峤译文:垂露圆浑有力,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11、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和子由论书》宋代苏轼译文:我听说古代的书法原则是:一味骏快不如带点跛偃。
12、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和子由论书》宋代苏轼译文:我经常说:假如通晓书法的本意在于追求寄意,即使不经常学习书法也是可以的。
13、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草书歌行》唐代李白译文: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注音版孙s ūn 莘sh ēn 老l ǎo 求qi ú墨m ò妙mi ào 亭t ín ɡ诗sh ī【作zu ò者zh ě】苏s ū轼sh ì 【朝ch áo 代d ài 】宋s òn ɡ兰l án 亭t ín ɡ茧ji ǎn 纸zh ǐ入r ù昭zh āo 陵l ín ɡ,世sh ì间ji ān 遗y í迹j ì犹y óu 龙l ón ɡ腾t én ɡ。
颜y án 公ɡōn ɡ变bi àn 法f ǎ出ch ū新x īn 意y ì,细x ì筋j īn 入r ù骨ɡǔ如r ú秋qi ū鹰y īn ɡ。
徐x ú家ji ā父f ù子z ǐ亦y ì秀xi ù绝ju é,字z ì外w ài 出ch ū力l ì中zh ōn ɡ藏z àn ɡ棱l ēn ɡ。
峄y ì山sh ān 传chu án 刻k è典di ǎn 刑x ín ɡ在z ài ,千qi ān 载z ǎi 笔b ǐ法f ǎ留li ú阳y án ɡ冰b īn ɡ。
杜d ù陵l ín ɡ评p ín ɡ书sh ū贵ɡu ì瘦sh òu 硬y ìn ɡ,此c ǐ谕y ù未w èi 公ɡōn ɡ吾w ú不b ù凭p ín ɡ。
短du ǎn 长zh ǎn ɡ肥f éi 瘦sh òu 各ɡè有y ǒu 态t ài ,玉y ù环hu án 飞f ēi 燕y àn 谁shu í敢ɡǎn 憎z ēn ɡ。
书法古诗词形容形容书法的古诗词:1、《醉后赠张九旭》。
唐·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译文: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2、《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3、《西江月·平山堂》宋·苏轼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译文: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4、《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苏轼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5、《书》。
唐·李峤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垂露圆浑有力,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请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每一寸都是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形容书法的古诗词句: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清何绍基录苏轼《孙莘老墨妙亭诗》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录苏轼《孙莘老墨妙亭诗》,纵240厘米,横61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对苏轼极为推崇。
苏轼,其一贬再贬终不颓丧的传奇经历,以及超拔洒脱的文字气息,受到无数文人学士的追捧,何绍基亦不例外。
在他所抄录经典名篇中,苏轼诗文是最多的。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释文: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孙莘老墨妙亭刻石,盖亦汇刻古法书,惜后来不见拓传本,唐后推崇右军,至谓颜欧俱出山阴最为舛。
论变法出新意,明鲁公不祖兰亭,非坡公孰能道此?公自谓出新意处,不少亦此旨也。
请问敏斋大兄谓此语然否?弟何绍基漫识-----------------------------------------------------------------。
苏轼变法诗句
苏轼在他的诗作中确实表达了对变法的看法,其中有几首诗篇被认为与变法有关。
以下是一些诗句:
1.《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的“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这
句诗表达了苏轼对颜真卿变法的赞赏,比喻其变革深入骨髓,影响深
远。
2.《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中的“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
余”:这里反映了苏轼对当时变法运动的观察和思考,他提到了变法初期功利主义的倾向,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坚守传统的人的尊重。
综上所述,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巨匠,他的诗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变革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夸赞字写得好的诗句1.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书》唐李峤译文:垂露圆浑有力,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请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每一寸都是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2.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石苍舒醉墨堂》宋苏轼译文: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3.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陆游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4.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苏轼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5.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苏轼译文: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6.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清蒋士铨译文:郑板桥写字就像画蓝一样,气势俊迈,风神肃散,傲然挺立。
7.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苏轼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8.兴来走笔如旋风——《赠零陵僧》唐苏涣译文:下笔之间就像风一样疾走。
9.挥毫落纸如云烟。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译文: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10.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苏轼译文: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古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翻译赏析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前言】《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诗的代表作品。
前半篇评论了历代书法家的成就与特点,并对杜甫“评书贵瘦硬”的看法表示不予认同。
诗人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主张书法艺术应重视各种不同风格的发扬,表现了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以及对艺术广采博收、如百川纳海的阔大胸怀。
后半篇对友人的好古博雅极力揄扬,同时点明“墨妙亭”修建的由来与作用,点明友人求诗题咏的主旨。
篇末特别发表了人生固然短促,艺术却能永世长存的宝贵见解。
这首诗的精彩处在于深含文化底蕴,于议论风生中发精辟见解,给人以启示。
【注释】⑴孙莘老:孙觉(1028—1090),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
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
熙宁二年(1069)召知谏院、审官院。
四年,徙知湖州。
苏轼好友。
⑵“兰亭”句:谓唐太宗最喜
爱王羲之的字,以《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
兰亭,指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写本。
茧纸,为蚕茧做成、晋代习用的一种纸。
昭陵,唐太宗陵墓。
⑶世间遗迹:指王羲之的书法遗迹,如《兰亭集序》拓本。
唐太宗曾以兰亭拓本分赐贵族、近臣。
龙腾:梁武帝评王羲之字云:“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
”⑷颜公:颜真卿,唐代大书家。
变法:谓变更书法。
颜善正、草书,笔力雄浑沉着,为世所宝,称“颜体”。
⑸细筋入骨:谓颜公书法笔力雄健。
古人论书法,注重“多骨微肉”,表现笔力,谓之“筋书”。
⑹徐家父子:唐代大书家徐峤之、徐浩父子,浩名尤着。
⑺藏棱:此谓笔势朴劲而不露锋芒。
⑻“峄山”句: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曾登峄山刻石纪功,石刻文为李斯所写。
峄(yì)山,即邹山,在山东邹城市东南。
又名邹峄山、邾峄山。
典刑:即“典型”。
刑,通“型”。
⑼阳冰:唐代大书家李阳冰,善小篆,其书专学秦石刻字体。
⑽“杜陵”句: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书贵瘦硬方通神。
”杜陵,杜甫自称“杜陵野老”。
⑾玉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体态丰腴。
飞燕:汉成帝皇后,体纤瘦。
⑿吴兴太守:吴兴,即湖州。
这时孙觉守湖州,所以这样的称呼。
⒀断缺:指断碑残石。
缣缯(z ēn iān):丝帛之类,此处借指钱财。
⒁龟趺:龟形的碑座。
螭(chī):传说中无角的龙。
古代常雕刻其形以为装饰。
⒂登登:指拓碑的声音。
⒃“奇踪”句:谓孙觉以拓片遍赠友人。
⒄栗尾:笔名,以鼬鼠毛所制成的笔,即所谓“狼毫”。
溪藤:纸名,以剡溪所产古藤制造而成,称剡纸或剡藤。
⒅“他年”二句:刘
禹锡《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有“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尤虎腾”句,并说“恨不同时便伏膺”。
此用其意。
刘郎,指唐诗人
刘禹锡,他所作两首玄都观诗均自称刘郎。
贺监,唐诗人贺知章曾任秘书监,也称贺监。
服膺,牢记胸中,衷心信服。
《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翻译】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杜甫评论书法特别看重瘦硬,这样的观点我不能够听凭。
书法无论短长肥瘦各有姿态,玉环肥飞燕瘦能说哪个不美丽绝伦!湖州太守真是好古博雅,不惜花费金钱求购断石残碑刻文。
亭中有龟形碑座,壁上镶嵌着螭龙雕刻,白昼静书斋空,只听拓碑声响登登。
你把奇妙的拓片赠给友人走遍吴越,风雅事在朋友间夸奖谈论。
写信来求诗要我亲自书写,于是我手执狼毫写在了名纸剡藤。
后来人看待今天正像今人回顾往昔,过眼的百世光景不过是风中之灯。
将来人们也会像当年的刘郎怀念贺监,遗憾没和我们坐在同时好表示内心崇敬。
【鉴赏】这首诗评价和赞扬了前人的多种碑帖,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称颂孙莘老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写怍方法上,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并在叙述和议论中尽可能运用一些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形象。
诗的前八句赞扬王羲之、颜真卿、徐家父子、李斯、李阳冰等书法大家的碑帖。
据吴兴的史料记载,墨妙亭中收藏的碑目不下几十种。
这里只是举比较突出的,
也是诗人比较喜欢的几种作例子。
一、二句说,王羲之用茧纸书写的《兰亭序》的真本,已为唐太宗殉葬,被埋进昭陵了,但他遗留下来的墨述还是像“龙跳天门”一样,笔力造劲矫健。
三、四句说,颜鲁公的书法学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
他写出来的字有如秋鹰一样,笔力瘦劲。
《书苑菁华》中说:“凡书通则变,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至于颜真卿等,皆得法后自变其体,若执法不变,号为奴书。
”颜书不为古法所限,敢于突破唐初的墨守成规,”创新的风格,苏轼对这一点是给予高度评价的。
苏轼早年学二王,晚年学颜真卿。
他对王羲之、颜真卿是很佩服的。
这两句诗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五、六句赞扬徐浩父子,认为他们的字锋棱藏在笔画中,有很强的力度感。
七八句说,李斯的《峄山碑》虽然原碑焚毁了,但还有后人传划刻的,规范还在;他的笔法还破千年以后的李阳冰继承下来。
从以上二列举的几种碑帖看,诗人显然认为,中国的书法,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杜陵评书瘦硬”以下四句,诗人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
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句。
诗人不赞同杜甫的这个见解。
他说:这个观点不公允,我不能以此为标准去评论别人的书法。
高个、矮个,胖的、瘦的,各有各的神态,就像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和苗条瘦弱的赵飞燕一样,各有各的风姿,谁也不敢说她俩哪个长得不漂亮。
在这里,诗人明确主张:书法艺术的风格应该多样化,不应强求一律。
“吴兴太守真好古”以下八句,赞扬孙莘老建造墨妙亭一举。
诗人写道:这位吴兴太守是个真正喜欢古人墨迹的人;他把那些残缺不全的碑都买下或摹写证缣缯
上。
亭中摆放着刻作龟形的碑座,墙上挂着的字迹,像古代传说中的螭一样奇形怪状;空斋中白天都显得非常寂静,只能听到敲打石碑时发出“登登”的响声。
这些雄奇的墨迹在江浙一带流传开来,亲朋好友之间都夸奖王莘老做了一件好事。
他给我写信要求我作一旨诗,并且要我书写好。
为此,我才用粟尾笔把它书写往剡溪纸上。
这两句点题。
最后四句以慨叹作结。
诗人引王羲之的话说:“后世之人看我们的今天,就像我们今天看以前的人一样;人生百岁,如风前之灯,转眼会成为过去。
将来人们回忆起我们今天为墨妙亭题诗作书一事,就会像当年刘禹锡登洛中寺北楼回忆秘书监贺知章一样,对他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还说恨不能生长在同一个时代,以便可以当面向他请教。
”这些话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